中小学招教考试、特岗教师试题连载(一)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教育现象B. 教育事实C. 教育规律D. 教育活动2.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A.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C.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D.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A. 发现学习B. 机械学习C. 有意义学习D. 意义学习4.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 爱岗敬业B. 为人师表C. 关爱学生D. 敬业奉献5.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是()A. 启发式教学B. 互动式教学C. 探究式教学D. 体验式教学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3.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唯一依据。
()4. 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5.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2.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4. 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
5.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2. 简述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任务。
3.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4. 简述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5.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分析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2. 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 请分析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5. 请谈谈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科学评价。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2. 请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六套)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农村中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过去几天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城市园林工作是一项有关社会长治久安的大政事业。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D.新农村的工作在各级党委的精心指挥和积极倡议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1.【答案】C。
解析:A项,搭配不当,积极性不能和变化搭配;B 项,搭配不当,工作不能和事业搭配;D项,搭配不当,工作不能和积极倡议搭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正确释义为()。
四年,春,齐候以诸候之师侵蔡。
A.用B.以为C.率领D.或者2.【答案】C。
解析:文言虚词。
3.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民生凋敝纵横捭阖感人肺腑草菅人命B.前踞后恭言谈诙谐脍炙人口呕心沥血C.稍纵即逝运筹帷幄阿谀奉承殉私舞弊D.文笔精粹毛骨耸然贻笑大方捉襟见肘3.【答案】A。
解析:B项,前倨后恭;C项,徇私舞弊;D项,毛骨悚然。
4.下列组组词中,加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眼睑(jiǎn)吮吸(yǔn)汀江(tīng)舐犊(shì)B.稗子(bài)巷道(hàng)炙热(zhì)檄文(xí)C.疟子(nüè)攻讦(jié)蹒跚(pán)天堑(qiàn)D.紊乱(wěn)囫囵(lún)圩堤(yú)鞭挞(tà)4.【答案】B。
解析:A项,吮,shǔn;C项,疟,yào;D项,圩wéi。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字意为()。
A.两次B.重复C.又D.或5.【答案】A。
解析:文言实词。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曹操的诗歌()。
A.《度关山》B.《对酒》C.《短歌行》D.《观沧海》6.【答案】C。
解析:文学常识。
7.现代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是()。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1(含答案)

2021特岗老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1(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不得分。
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表达了老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2.小燕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B.态度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3.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证实了遗忘的〔〕。
A.动机说B.痕迹衰退说C.提取失败说D.干扰说4.认为动机程度适中时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C.成绩构造理论D.强化理论5.一般在教学开场前使用,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程度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非正式评定6.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社会过滤效应D.最近效应7.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包括〔〕。
A.发现教学B.情境教学C.合作学习D.程序教学8.以下属于教学信息输入技能的是〔〕。
A.口语表达技能B.书面表达技能C.体态表达技能D.研究学生技能9.老师期望效应是由〔〕研究发现的。
A.皮格马利翁B.勒温C.罗森塔尔D.夸美纽斯10.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11.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老师D.将知识转化为宏大的经济利益12.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运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会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与答案(精心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与答案(精心整理)一、选择题1.国家中小学教师岗位公开招聘笔试成绩有效期为()。
A、6个月B、12个月C、18个月D、24个月答案:B2.下列哪个方法适合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环节?A、讲授法B、辨证法C、体验法D、启发法答案:C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以便他们能够理清一条知识线索上下的关系。
A、时间B、质量C、思维D、思考答案:C4.学校安全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学生管理B、教育教学C、社会服务D、文化传承答案:B5.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A、赋予学生绝对的真理知识B、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C、使学生受到肢体锻炼D、教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答案:D6.在个别差别大的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方法。
A、讲授B、示范C、启发D、探究答案:C7.合理评价学生学业和素质,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体现了()目标。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答案:B8.教师如何有效地避免及时或幼托过早课堂行为?()A、对课堂纪律及时进行维护B、对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行为形态开展及时掌握C、对学科学习、成绩测评等方面进行全面性分析判断D、以上都是答案:D9.下列关于教育的定义,正确的是()。
A、是指对性格和智力的培养B、是指促进个体形成独立的人格C、是指造就能配合社会要求的人D、以上都是答案:D10.下列哪项是初中教师工作安排之一:A、加强教育教学和管理科研工作B、减少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C、加强个人晋升和报考机会D、与同事在学术领域进行竞争答案:A二、简答题1.什么是“反思”?反思在教师的什么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答:反思是人脑在实践中回顾自己的经验,发掘自己的认识、行为和情感以及其他与实践有关的因素,比较、分析和综合这些因素,从而出经验,进而指导下一步实践的过程。
在教师的工作中,反思是一种方法,通过反思自己的工作经验,深化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探求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及答案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学校教育始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是()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学位条例D.学制3.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周安排4.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感觉阈限()A.缓慢下降B.急速下降C.缓慢上升D.急速上升5.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A.学生学的活动B.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C.教师教的活动D.传授知识的活动6.以己度人,认为自己身上有什么特点别人也会有。
这属于()A.晕轮效应B.投射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D.近因效应7.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眨眼反射B.吮吸反射C.防御反射D.信号反射8.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A.榜样学习B.职业实践C.社会实践D.理论学习9.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的关系。
A.教育与发展B.二者是一致的C.没有关系D.基础与拓展10.我国最近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级实验区启动的时间是()年。
A.1999B.2000C.2001D.20021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和策略,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做到()①做好评估②确定目标③组织与实施④评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2.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两基”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开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第二次跳跃。
其中“两基”指的是()A.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所有文盲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3.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来烘干潮湿的衣服。
超全特岗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20XX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A.关爱学生B.为人师表C.教书育人D.终身学习2.()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反思过程D.实践过程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体现了教师的()。
A.传道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管理者角色D.示范者角色4.当问及“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逃学的学生”时,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列出很多种做法。
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中学生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形式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5.构成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三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6.其教学法被称做“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昆体良D.夸美纽斯7.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教育制度B.国民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基础教育制度8.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A.课程设置B.课程开设顺序C.教学时数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9.“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提出的。
A.赞科夫B.巴班斯基C.苏霍姆林斯基D.凯洛夫10.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11.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A.分支型学制B.双轨制C.六三三制D.单轨制12.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
A.《大教学论》B.《论演说家的教育》C.《普通教育学》D.《我的教育信条》13.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全国真题精选题试卷一参考答案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全国真题精选题试卷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解析: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完整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2.【答案】C。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以灵魂论为基础、以培养优良的公民为目标、以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内容、以音乐陶冶为途径。
其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
3.【答案】A。
解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意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答案】C。
解析: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5.【答案】B。
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都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6.【答案】C。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
7.【答案】D。
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式学习法。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
8.【答案】D。
解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与之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与之相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它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9.【答案】A。
解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感觉的适应。
适应现象指的是在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
10.【答案】A。
2024年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2024年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2024年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一)一、单选题1.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B.必修课程比选修课程重要C.具有相对独立性D.相互渗透,相互作用2.付老师十分重视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复习。
她运用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启发性原则3.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社会的要求。
这种意志品质被称为意志的()A.自制性B.自觉性C.果断性D.坚韧性4.一名经常违纪的学生被分配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同学遵纪守规的行为影响下,他的不良行为也很少表现出来。
这体现了榜样示范学习的()A.抑制效应B.习得效应C.环境加强效应D.情绪唤起效应5.一个人一直很喜欢从事某一项活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态度的()成分。
A.认知B.情感C.行为D.行为倾向二、简答题简述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参考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B【解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课程领域。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在教育价值上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因此,B项说法错误。
2.B【解析】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之一是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题干中的付老师重视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复习即体现了其对巩固性原则的运用。
3.B【解析】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4.A【解析】抑制效应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受到社会谴责,观察者会暂时抑制受到谴责的不良(或良好)行为。
5.B【解析】一直喜欢一项活动,是对这项活动有积极的主观体验,所以属于态度的情感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招教考试、特岗教师试题连载(一)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A)。
A.《学记》 B.《论语》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杜威 B.斯普兰格C.拉伊 D.赞科夫3.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是(D )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 B.布卢姆C.凯洛夫 D.赞科夫4.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B )。
A.永恒性 B.历史性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5.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D)。
A.学校 B.少年宫C.教育考试制度 D.教材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 B)。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A.感知知识 B.理解知识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
A.班级授课制 B.小组合作学习C.个别教学 D.现场教学9.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D )。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1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 C)。
A.共产主义接班人 B.社会主义建设者C.好公民 D.好儿童11.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A )。
A.观察法 B.谈话法C.问卷法 D.实验法12.课外校外教育从确定活动的内容、要求到选择活动方式,从安排活动的具体步骤到组织实施等,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这反映了课外校外教育具有( C)。
A.独立性 B.灵活性C.自愿性 D.实践性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
错。
因为该观点只强调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14.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错。
该观点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只看到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而忽视了教育目的也受人的发展需要制约。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体作用是什么?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与教育。
它们各自的作用是: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6.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1)教师教的标准:①教学目的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结构合理。
④方法恰当。
⑤语言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教态从容自如。
](2)学生学的标准:①学生注意力集中。
②思维活跃。
③积极参与。
④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7.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新形式?①通过社区进行德育。
②创办业余党校。
③通过网络进行德育。
④建立德育基地。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案: 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②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③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④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A )A.杜威B.陶行知C.布鲁纳D.柏拉图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 )A.《论语》B.《大学》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B )A.积极过程B.能动过程C.被动过程D.主动过程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始于(B )A.明初B.清末C.辛亥革命时期D.新中国成立6.智育中的“智”是指(B )A.知识B.知识技能和智力C.智力D.技能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 )A.政治观点的教育B.思想品质的教育C.世界观的教育D.品德的教育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C )A.组成集体领导核心B.开展了班级活动C.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
1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遗传_、___环境__和教育。
1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_出发点____,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____。
15.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__教育____和___发展___的关系。
16.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__共_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___个___性。
17.“发现法”的倡导者是__布鲁纳____;“掌握学习”的创立者是___布卢姆___。
18.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19.我国的道德核心是集体主义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20.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
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要做到以教学为主,首先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使教学有时间上的保证;其次,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教材吸取人类的科学成果,价值高,有严密的学科体系。
此外,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应注意防止不正确倾向的出现。
21.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教育方针及政策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通过教师来实现;(3)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
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对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着直接影响;(4)教师闻道在先,经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
22.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同时,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说明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
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特点,作为有自觉性和独立性的人,决定了他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3.建立学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归结起来,主要依据有4点:(1)学制建立首先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科学不发达,不可能出现技术和专业学校。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才出现了现代学校体系。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并为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
因此,学制在专业设置、入学条件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确立,必然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
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
在确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
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建立学制时,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参照和吸收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2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
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
2009年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是(D )A.杜威 B.孔子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C )A.心理学B.教育哲学C.教育学D.教育经济学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A.促进作用B.制约作用C.决定作用D.促进或延缓作用?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B )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模拟教学D.课堂教学7.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D )A.道德认识B.活动和交往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8.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C )A.决定作用B.领导作用C.纽带和桥梁作用D.核心作用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