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专题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环流与气候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环流与气候一、课标呈现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三圈环流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1.气压带2.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改变。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知识点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知识点4: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气压带、风带的判断方法1.位置法:如回归线附近一般是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中纬度为西风带等。
2.时间法:如北半球夏季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西南风,亚欧大陆东岸为夏季风,副热带高压带在中国东部地区向北逐渐推移,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东南风等。
3.特征法:如西南风可能就是盛行西风,少雨地区可能是高压控制,山地背风坡降水必然少,也可反推具体的风向和风带等。
易错点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
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①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
气象学中的大气环流现象分析

气象学中的大气环流现象分析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变化规律的学科,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
在气象学中,对于大气环流的研究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预测天气变化,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气候系统。
一、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全球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到对流层顶部的运动规律。
它包括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四个环流区。
赤道低压带是位于赤道附近的一个区域,由于太阳辐射带来的强热量,导致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的北部和南部,这个区域的地表风向是向地转流动,受到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时有风一般吹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北部和南部,与副热带高压带相邻,冷空气沿地面流向副极地区域,导致低气压带的形成。
极地高压带位于地球两极地区,冷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
以上四个环流区形成了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同时也影响着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二、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指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形的影响,形成的一种明显的季节性气候现象。
季风环流可以分为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两种类型。
夏季季风是指在夏季,由于亚洲大陆上的高温,形成了亚洲季风低压带,而印度洋上面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强的副高压带。
这种气压差引起了季风风向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季风雨季。
冬季季风是指在冬季,由于亚洲大陆的辐射冷却,产生了亚洲季风高压带,而印度洋上面形成了季风低压带。
这种气压差引起了季风风向的变化,导致气流从陆地向海洋吹向亚洲内陆地区,造成干燥和寒冷的天气。
季风环流在亚洲地区有着重要的地理和气候影响,对农业、水资源和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锋面和气旋在气象学中,锋面指的是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接触面,常常伴随着天气的明显变化。
锋面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和伪冷锋。
冷锋是一种冷空气和暖空气接触的边界。
在冷锋通过后,通常会出现天气的变化,例如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和降水的出现。
暖锋是一种暖空气和冷空气接触的边界。
第气候学——四章 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

(4)平流层和中间层,冬夏风系几乎完全相反,冬季从平 流层到热层下部几乎全是西风,夏季平流层到中间岑顶全部转 为东风,仅在热层保持西风。
2、平均经向环流
三圈环流
3、平均水平环流
(1)海平面气压分场和风场 大气活动中心
永久性活动中心:一年四季都存在,只是强弱程度有所变 化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之。
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季节性活动中心):只在冬半年或夏 半年存在的活动中心。
每个大气活动中心均有季节变化,重要的是有明显的年际 变化,而这些年际变化,即成为广大地区气候变化的原因。
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
一月 七月
一月 七月
大洋
大陆
(永久性活动中心)(季节性活动中心)
决定大气环流的主要因子是:(1)太阳辐射能量随纬 度的不均匀分布;(2)地球自转;(3)海陆和大地形式的 分布;(4)基本环流的不稳定性;(5)地表的摩擦;(6) 太阳活动。
二、大气的平均环流
1、平均纬向环流
(1)平均纬向风场与经向温度分布的基本特征一致。
(2)无论冬夏在对流层中高纬度都是西风带,但冬季西风 急流中心强度比夏季大一倍。急流轴均在对流层顶附近,但其 纬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阿留申低压
蒙古高压
)
冰岛低压
北美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北美低压
(大西洋)
(北美大陆)
一月海平面气压图
七月海平面气压图
(2)对流层中高层的平均水平环流 极涡:无论冬夏在极区都是一个气旋式涡旋,
但极涡中心不在极地,且冬季强于夏季。 中高纬是平均槽脊:冬季为三槽三脊,平均
气候学 第四章 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
2022年高考地理核心考点专题复习:专题六 大气环流

专题六大气环流考点一全球的气压带、风带1.单圈环流的形成——理想状况(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光滑、均质)2.三圈环流的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实际状况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各有一个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2.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考点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3.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叫蒙古高压)最为强盛,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4.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因此其气压带基本保持着带状分布的特征(三)季风环流1.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亚洲东部,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与世界最大陆地——亚欧大陆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东亚季风:①、西北季风(1月)——成因:海陆热力差异②、东南季风(7月)——成因:海陆热力差异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例如,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南亚季风:①、东北季风(1月)——成因:海陆热力差异②、西南季风(7月)——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考点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①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②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③极地高气压带:极地气候④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①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②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考点十九锋与天气受冷空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专题训练1

2. 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差异C.地形起伏D.洋流性质3. 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盛行西风D.东南季风4. 图中西南沿海地区海卅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断裂下陷B.火山作用C.流水作用D.冰川作用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签下面小题。
5. 甲区域气候A.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温和多雨B.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干旱少雨C.南北差异显著,热量差异明显D.东西差异显著,降水差异明显 6. 乙区域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专题训练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C)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題。
A.18°CB.22°CC.28°CD.32°CC.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7. 甲、乙两区域均A.位于中纬度B.临印度洋C.位于东半球D.位于南半球下表为50°N附近欧洲西部和南美洲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
读表回答下面小題。
&乙地A.位于南美洲沿海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气温的年较差大D.以热带种植园业为主9.夏季,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小B.乙地白昼时间长C.甲地沿岸有寒流流经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读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B.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C.成因是海陆的热力差异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1.相比较而言,乙地区最热月均温低于甲地区约5〜10°C左右,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A.洋流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地形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
专题3: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

专题三: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
一、大气环流
1 大气的组成及其分层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氩、二氧化碳、臭氧)、水体和固体杂质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高度(低纬:17~18km,中纬:10~12km,高纬:8~9km);平流层(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小;存在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短波通信)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3 大气的运动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上升气流—近地面低气压—阴雨天气;下沉气流—近地面高气压—晴燥天气)水平运动(风——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热力环流: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大气环流,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气压高低的判断:A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值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高、低气压“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是都在同一海拔高度上。
近地面,一般气温高气压值低,气温低气压值高。
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正好相反。
C受气温变化(海陆比热的差异)的影响,大陆上(较海洋)夏季气压偏低,冬季气压偏高,气温和气压的年较差大。
(1)城市风 (2)海陆风
(3)山谷风谷风(如图a) 山风(如图b)。
风:高空大气中的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的判断: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来判断风力大小: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越小。
风向的确定:根据等压线的高低以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任意地点的风向。
(手势辅助:北半球用右 1。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社会和经济效益
了解大气环流模式可帮助 决策者更好地规划城市建 设、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结论
大气环流是地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和经济 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气流的特征
1
风向和风速
大气环流决定了风的方向和速度,具体取决于地理条件和气候区域。
2
湿度和降水
不同的大气环流模式会导致不同的湿度和降水分布,影响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
大气环流的影响
气候
大气环流直接影响地球的 气候模式,包括温度、降 水量和季节性变化。
自然灾害
不正常的大气环流模式可 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 飓风、洪水和干旱。
赤道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形成
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气流转向,形成赤道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大气环流的分类
总循环和局部循环
总循环指大气环流的全球性模式,而局部循环指特定地区的气流模式,如海陆风和季风。
海陆风和季风
海陆风是海岸地区由海陆温度差异引起的气流,而季风是由陆地和海洋季节性变化导致的大 规模风系统。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 概述 - 大气环流的定义 - 大气环流的意义
大气环流的形成
1
地球自转和赤道高温区的形成
地球自转导致赤道地带接收更多阳光和热量,形成高温区。
2
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
赤道高温区的热气上升,形成低气压,而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则形成高气压。
3
大气环流知识点总结

大气环流知识点总结1. 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大气环流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大尺度环流和局地范围内的小尺度环流。
大尺度环流是指大规模的气压系统和风系,包括高压带、低压带、赤道风带、副热带风带、极地风带等。
小尺度环流主要是指地形和地表特征对风的影响,如地形风、湖泊风、海陆风等。
全球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分带特征。
赤道附近是热带风带,北半球和南半球各有一个副热带风带,再向两极方向分别是极地风带。
这种分带特征受到地球自转和日照的不均匀性的影响。
2.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太阳辐射和地表特征。
地球自转造成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形成了大尺度的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等气压系统。
而地球公转导致了日照的不均匀性,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大尺度气压系统的形成。
太阳辐射使得热带地区辐射收支呈正平均值,导致了热带低压带的形成。
而副热带高压带则是因为副热带地区接受到太阳辐射的总能量要大于其散失的总能量,导致了大气下沉和高气压的形成。
地表特征也对大气环流有很大影响。
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表特征会影响风的流动,形成地形风、湖泊风、海陆风等小尺度环流现象。
3. 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天气、人类活动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是指长期的平均天气状态。
大气环流的分布和运动状态会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例如,热带降雨带的位置、强弱会影响热带雨林的茂盛;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影响了草原、沙漠的位置和范围;极地东风带的强弱影响了极地冰盖的面积等。
天气是指短期内大气状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天气的变化。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的变动会导致热带气旋的移动,带来暴雨、台风、旱灾等极端天气。
人类活动也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例如,大气环流的稳定性对农业生产、能源开发、城市规划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4. 大气环流的变异与气候变化大气环流会随着天文因素、地球系统、大气成分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进而影响到气候变化。
天文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太阳活动周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海南高考)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读图1,完成1题。
图1
1.冰岛位于()
A.极地高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西风带 D.副热带高压带
(2010江苏高考地理)2010年3月以来,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太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2题。
2.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下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朵朵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易受台风灾害侵扰
C.向南可至南非
D.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4、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2011年江苏地理高考)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
读图回答5题。
5.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是()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6.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A.1月B.4月
C.7月D.10月
二、综合题
(2012海南高考)图中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 200 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数为214 天,素有中国“雨港”之称。
7.根据图文资料,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2浙江文综).根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º50′S ,31º2′E 海拔5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3.5 24.5 23.5 22.0 19.0 16.5 16.5 17.0 19.0 20.0 21.5 22.5
(℃)
降雨量(mm) 118 128 113 91 59 36 26 39 63 85 121 124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9.分析下图所示的四幅降水量气温月份平均图,指出气候类型判
断正确,且排序和图中顺序相符的是
A.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