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清谈之风的形成

合集下载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清”——兼及陶渊明的品第(一)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清”——兼及陶渊明的品第(一)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清”——兼及陶渊明的品第(一)【关键词】玄学/清/清省/清丽“清”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哲学意义上的“清”主要指的是“气”之清浊的“清”,由此延伸到人的道德和才性之“清”,进而转化为审美艺术之“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哲学之“清”转化为审美之“清”的关键时期,玄学本体论和玄学思潮影响下的士人“清谈”对审美趣味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在玄学本体论问题上,玄学家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因而“贵无”,主张以无统有,崇本息末。

对于“无”的理解,玄学家主要吸取了道家之“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缥缈,而是宇宙万物的自然存在方式,含有不受人工束缚、自然随意的意思。

这一时期的美学,主要受自然之道的影响而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倾向。

但是,在对“自然”的理解上,玄学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王弼和郭象的观点却有一些差别,由此导致了魏晋与南北朝尚清审美趣味的细微不同,形成了前后两个阶段文论同中有异的格局。

“清谈”对审美的影响更加直接。

当“清谈”从玄远的哲学思辨转变为极具感性色彩的审美活动,“清谈”实际上已经不再以人为中心,而是以艺术为中心了。

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审美理论充满浓郁的尚清色彩,从宗炳画论的“澄怀味象”,到嵇康乐论的“声无哀乐”,再到陆机文论的“清省”,无一不浸透着玄学的滋养。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1](P117)。

可以说,审美之“清”是玄学思潮和士人“清谈”的产物:它一方面继承了“清谈”关于“清”的内涵界定——对现实的超越和自由的精神,沿袭了“清谈”中“清”的形式要求——简约、整饰;另一方面,审美理论的演进也与玄学思潮的发展阶段相对应,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

本文专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之“清”而不涉其他审美领域。

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文论特色概括地说即前期以“清省”为主,后期以“清丽”为主,可以陆云的“清省说”和刘勰、钟嵘的“清美论”为代表。

从六朝荐举文书看魏晋清谈之风

从六朝荐举文书看魏晋清谈之风

论, 先以交友古道 , 继之以尊贤大义 , “ 通篇 体气 高妙 ”】 【曹丕《 1 ( 典论
论文》 孔融体气高妙 , 说“ 有过人者。”尽显清谈之功力 , ) 又能在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手法 寄情于 山水 、 花草 、 天地等 自然事物 , 侧面形容 出贤良之 所 谈 的背后婉转表达意图。《 荐祢衡表》 惯用清谈模式 , 开篇以“ 昔世 户对开, 有利于空气对流 ; 5) ( 墙体坚厚有利于夏天隔热 、 冬季保
就其文学意义而言魏晋文章或公牍形式洒脱自如哲理蕴含深厚逻辑井然有序得益于玄学清谈之风如我们分析的举荐文书一样大多遵循清谈模式另外嵇康阮籍鲍敬言等人的说理文章都普遍表现出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思辨优势
从 六 朝 荐 举 文 书 看 魏 清 晋 , 臼 月
王舒雅
摘 要
谈 譬毋
关键字
清谈之风在魏晋 后期确有流弊 , 对六朝的公 文发展贡献却极大。推荐人才运用“ 但 清谈 ” 模式, 尽显“ 清谈” 风雅正是 出 现在六朝荐举文书中特有的现 象。清谈之风开辟 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 并大大增加 了魏晋公 文的 美学价值。 荐举文书 清谈 公文 美学 以可用之处 , 赞扬所荐之人的美德 。

六朝荐举文书“ 清谈” 模式
表》《 、论盛孝章书一首》 两篇举荐文书中都多用典故 、 反复比拟 、 骈
散相间 , 显示出建安 时期独有 的“ 慷慨 之气 ” 和魏晋 时期 的清谈 之 风 。《 论盛孝章书一首》 中他举荐孝章 , 并非直叙其事 , 而是高处立
清谈在荐举文书中的体现即是在推荐贤 良时 ,不直接 阐释分 析贤 良的优点 , 而是崇尚虚无 、 空谈名理 、 清远玄妙 , 多用超俗 高远 的文字。常以盛赞泛颂圣 明人手及结尾 , 表达 出对皇帝 、 主公的颂 扬之情 。在荐举时也不直入主题 , 往往通过比喻 、 比、 排 排偶 、 夸张

浅析魏晋南北朝_男风_的盛行

浅析魏晋南北朝_男风_的盛行
一、男子重视姿容仪表
这一时期, 频繁的战争, 动荡 的社会, 生 命显得 短暂 而无 常, 出于对未来的不可把握感, 使人加重 了对自身的关注。相 比前代, 魏晋南 北朝 时期 的男 子更 加重 视自 身的 姿容 气 质。 正史记载中, 各种品行里记载最多的就是姿容仪表, 数目之多 以及详细程 度都 是其 他朝 代所 不曾 有的。 男子 讲究 姿容 仪 表, 正是男子同性之爱盛行的佐证。相关记载如下:
如果说张翰诗中的 男色还含 蓄蕴藉, 南 朝梁太 子萧纲 的 !娈童诗 #则艳帜招摇: 娈童娇丽 质, 践董 复超瑕。羽帐 晨香 满, 珠帘夕漏赊。翠被含鸳 色, 雕 床镂 象牙。妙 年同小 史, 姝 貌比朝霞。袖裁连璧锦, 笺织细种花。揽裤轻红出, 回头 双鬓 斜。懒眼时含笑, 玉手乍攀花。怀猜非后钓, 密爱似前 车。足
( 二 )肤色白皙。 !南史 ∀ 王茂传 #曰: 性隐不交游, 身长 八尺, 洁 白美 容 仪。 [ 4] 1351 !梁 书 ∀ 夏 侯 亶传 附 鱼 弘 传 # 曰:
身长八尺, 白皙美姿容。 [5] 422 (三 )形貌似女子。 !北史 ∀ 崔宏传附子浩传 #曰: 浩纤妍白
皙如美妇人。 [ 6] 779!陈书∀ 宜都王叔明传#曰: 仪容美丽, 举止和 弱, 状似妇人。 [ 7] 368!北齐书 ∀ 元韶传 #曰: 文宣帝剃韶须髯, 加 以粉黛, 衣妇人服以自随, 曰: ∃我以彭城为嫔御 %。 [8]388
( 一 )对俊美的一般介绍。这通 常是在 进行人 物介绍 时, 把人物的外貌 作为 优点而 加以 描述。 !三国 志 ∀ 滕胤 传 #中 对滕胤的描述: 少 有节操, 美容 仪。 [ 1] 1433 !晋书 ∀ 刘元 海载 记附子和载 记 #中对于 刘和 的描 述: 和 字玄 泰。身 长八 尺, 雄毅美姿仪。 [2] 2652!周书 ∀ 豆卢 宁传 #曰 : 宁 少骁 果, 有志 气, 身长八尺, 美容仪, 善骑射。 [ 3] 309

简述魏晋清谈

简述魏晋清谈

简述魏晋清谈——以《世说新语》为例中文1304 钟蜀宁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魏晋清谈存在的社会背景,清谈的起源、思想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文中论述多以《世说新语》一书为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清谈文化。

关键字:魏晋时代清谈起源清谈思想清谈发展及影响哲学思想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不能忽略的朝代,它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自由解放的时期,其风尚也曾为历代文人感兴趣的话题。

魏晋之际,早在西汉萌芽的世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是根深蒂固压倒一切而成为当日社会的核心,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更是为世族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政治保证,世族支配下的政治必然会产生各政治集团的激烈斗争。

原来弹劾朝政的士人们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故东汉末年的清议转为了清谈。

魏晋时代的政治是混乱的,但是魏晋时代的思想却是自由的,这使魏晋时代成为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的解放。

正如宗白华所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

”这是在魏晋混乱政治下的充满活力的思想文化。

此时的魏晋,以虚静无为为主旨的道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这为魏晋清谈提供了讨论话题。

除此之外,激烈的政治斗争导致了对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对人才的鉴别品评也是当时清谈的热门话题。

所以清谈成为谈论魏晋风尚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持续了三百年左右的清谈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相对充分的阐述。

那么“清谈”一词是什么时候提出,又应该如何解释清谈呢?范子烨曾在《魏晋风度的传神写照——世说新语》研究中提出说,清谈最早见于汉末建安时期的文献,如刘祯在《赠五官中郎将诗》中写道:“清谈同日夕,情盼叙忧勤。

”又如曹丕在《又报钟繇书》中说:“至于荀公之清谈,孙权之斌媚,执乎嗢噱,不能离手。

”从时间上看,刘诗和曹文最早用“清谈”一词,这应该就是清谈之语源。

关于“魏晋清谈”的概念,我国著名魏晋文化史专家唐翼明在《魏晋清谈》一书中曾提出:“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清谈之风的_才性论_成因_苗绿

清谈之风的_才性论_成因_苗绿

2005年11月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 ov .2005第21卷第11期 Journa l o f Jili n T eachers Institute o f Eng i neer i ng and T echno l ogy (Socia l Sc i ence Ed iti on)V o l 121N o 111[收稿日期]2005-09-20[作者简介]苗 绿(1984- ),女,四川成都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2003级本科生。

清谈之风的/才性论0成因苗 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关键词]清谈;才性;成因[摘 要]盛行于魏晋士大夫之间的/清谈0,与汉末/清议0并无先后的承继关系,人人清谈并且清谈易、老、庄的玄理,只是出于士子展现才性的需要。

而这样的需要,正与两汉选举乡里路线的废弃、选举之权落于名士之手密切相关。

[中图分类号]I20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042(2005)11-0074-04一/清谈之风起清议0的看法,是由近代几位学术大家定的调。

如陈寅恪先生在其5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6和5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6两篇文章中,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大抵清谈之兴起由于东汉末世党锢诸名士遭政治暴力之摧压,一变其指实之人物品题,而为抽象玄理之讨论。

0又如汤用彤先生5读人物志6说:/魏初清谈,上接汉代之清议,其性质相差不远。

其后乃演变为玄学之清谈。

0再如唐长孺先生5清议与清探6说:/所谓清谈的意义是雅谈,,,主要部分是具体的人物批评。

0再如王仲荦先生5魏晋南北朝史6下册之5从清议到清谈6一节,也基本沿陈寅恪先生之意而来。

就笔者所见,讨论/清谈0一事能与/清议0断开来说的,早些年有宗白华5美学散步6之5论3世说新语4和晋人的美6,有钱穆5国学概论6中5魏晋清谈6之一节。

其中钱穆还以/个人自我之觉醒0作为/清谈0之起的原因。

这一说法,又为钱氏的高足余英时5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6所承继和发挥。

简论魏晋南北朝清谈

简论魏晋南北朝清谈

简论魏晋南北朝清谈作者:宋瑜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8期[摘要]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重要的精神支柱,清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

清谈由清议发展而来,两者在内容上有所区别。

清谈的内容到最后发展成了纯粹的哲学命题,其形式也多种多样。

清谈未必误国,其在文学、哲学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清议;清谈[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31-02一、清谈与清议的区别要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谈有一定的了解,就应该先弄清楚清谈与清议的区别,毕竟近代学术界都认为“清谈之风起清议”。

从出现的年代来看,徐斌认为“正始玄学的出现,是特定时代与社会的呼唤,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萌芽、出现、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依次展现为汉代清议……建安风骨——正始之音” 。

①由此看来,“清议”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末晋初,即“正始之音”发端之初。

徐先生认为,清谈出现在竹林玄学之后,江左玄学之前,这一中朝时期,即晋惠帝在位的西晋中后期。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这期间,曾一度沉寂的玄学重新活跃,掀起一股席卷士林的清谈之风。

因此,清议代表汉末晋初的玄学主流特征,而清谈则代表西晋中后期的士林玄学之主流特色。

所谓清议,一般认为是公正的评论或舆论,它既是政府选用官员的依据,又是这种选官方式的产物。

清议的人一般指远离权力中心的人,其寥寥数言便可决定士人们的进仕之途,可见清议的权威性。

如东汉汝南名士许邵,因主持乡里月旦评而著称于世,就连曹操也三番五次地去找他品评,迫于无奈,许邵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在中国封建社会,既与权力中心保持一定距离又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基本都是士人阶层,所以清议是联系士人与朝廷之间的纽带。

而清谈的兴起,是因为东汉末年,党锢之争使得许多名士遭到了严重的压迫和摧残,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表现出对政治的淡漠,将原来具体评议政治得失、人物品行高下,转为评估人物才能大小,再转为谈论不涉时用的抽象名理。

简论魏晋南北朝清谈

简论魏晋南北朝清谈
至此 以后 ,这种将具体 评论政 治是非 的言论 全部 变为抽象 的玄理 . 清谈 之风 由此 而盛 行 。
总之 , 在形 式上 , 清议 表现 为社 会 舆论 , 清谈 则是 学 者
之 间 的辩 论 ; 在 内容 上 , 清 的探求 ; 在功 能上 , 清议 为官 方选拔 人才 提 供依 据 , 清谈 主要是表 达一种伦理 的或审美 的识见 。因而在 品评 标准 上 , 清 议更重德 才 , 而清谈 则更 重人 物 给人 的整体
郭 泰是汉末 著名人 才评论 专家 、 大 名士 , “ 性 明知人 , 好
选 用官员 的依 据 . 又是这种选 官方式 的产 物 。清议 的人一般 指 远离权 力 中心的人 .其寥寥 数言便 可决 定士 人们 的进仕 之途, 可见清 议 的权威 性 。如东汉 汝南 名士许 邵 , 因主持 乡
失、 人 物 品行 高下 , 转 为评估 人 物 才能 大小 . 再转 为谈 论 不 涉时用 的抽象名 理 。这样 , 清议就 变成 了清谈 。
士” , 官至步 兵校尉 。 后 与 司马 氏不合 , 日E l 醉酒 , 少 有醒 时 , 遂 得苟全性 命 。他 不拘礼俗 , 以其独有 的方 式消极 反晋 , 虚 与 司马 氏委 蛇 。其 言必玄远 , 脱离 实 际 。 不对 时下 政治妄 加 评判. 以免 祸从 口出 , 因此 被 司马 昭认 为是 “ 天下 之至 慎 ” 。
这两则人 物品鉴 ,一 言儒家理论修 养 ,一 言人物的才
干, 自然 是清议无 疑。
要 想对魏 晋南北 朝时期 的清谈 有一 定 的了解 ,就应该
先弄清楚 清谈 与清议 的区别 , 毕 竟近代 学术 界都认 为 “ 清谈
之风起清议 ” 。从 出现 的年代来看 , 徐斌认 为 “ 正 始玄学 的出 现。 是 特定 时代与社 会的 呼唤 . 并不 可避 免地要 经历 一个 萌 芽、 出现 、 发 展 和成熟 的过程 , 这个 过程 依 次展 现 为汉 代 清 议 … …建 安风 骨— —正 始之音 ”。 ④ 由此看来 , “ 清议 ” 一词最 早 出现在 汉末 晋初 , 即“ 正始 之音 ” 发端 之初 。徐先 生认 为 ,

风骨胜于风度:浅析魏晋时期士大夫的清谈风与荒诞事

风骨胜于风度:浅析魏晋时期士大夫的清谈风与荒诞事

风骨胜于风度:浅析魏晋时期士大夫的清谈风与荒诞事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许多怪异行为都能得到包容。

那些叛逆的青少年,染发、酗酒、飙车,甚至吸食大麻,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得与众不同。

但是如果他们与1700年前的魏晋士大夫相遇,恐怕会羞愧得无地自容。

这个历史上最叛逆的群体,不仅文化素养极高,行为更是怪异,连人家清谈时的嘴上功夫,也是那么的潇洒玩酷。

魏晋名士放浪形骸的清逸生活打嘴炮的黄金时代从社会风尚的角度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继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个特殊的时代。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极具个性的社会名人。

他们举止怪诞,性情乖张,尤其热衷于清谈,闲着没事就会聚在一起斗嘴。

这股潮流一度盛行于整个士大夫阶层,成为一种非常高级的社会风尚标。

所谓清谈,又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明理的一种风气。

它以谈玄为主,即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部分士大夫不甘心被禁锢,因而积极投身于玄学研究。

到魏晋时期,由于对当时政治的黑暗以及礼教的虚伪极其不满,这群士大夫便经常公开发表离经叛道、菲薄圣人的言论。

他们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理论,厌恶儒教各种人为规定的繁琐礼数,主张回归自然。

表面上,他们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苦闷。

客观上讲,魏晋的清谈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自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日益腐败。

面对这政治现实,以太学生为代表的部分士人一直持批评态度,这股品评人物的风气被称为清议。

为了压制清议,掌权宦官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之祸”。

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下,文士从此不再过问政治,而是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转向以抽象哲学讨论为主的清谈。

到魏晋时期,由于士族地主势力的发展及不同集团间的斗争,终于使玄学蔚然成风。

东汉宦官专权清谈家多出自士族,他们经济上有世传的丰厚祖产,在政治上也不必操心费力,靠祖上庇荫,普遍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公卿之类的高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魏晋清谈之风的形成方世蔚,张元兴(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汉末魏晋之时天下纷争,诸侯争霸,英雄辈出。

在这金戈铁马的背后,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人从儒家的入世务实转而开始了虚无的清谈,而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到底为何会出现,它出现的时代给了它什么样的条件,本文将作以探究。

[关键词]:党锢之祸清议名士门阀体制风度雅量东汉末年,皇权衰弱,在士大夫官僚与太学生中出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清议。

这时外戚势力失控,皇权扶植宦官势力进人官僚队伍,以抗衡外戚。

遭到外廷官僚与太学诸生的抵制,太学生与官僚士大夫、名士结合, 对抗皇权以及依附皇权的宦官势力。

促使清议的产生,在下文我们将具体探讨其产生的条件及发展:一、清议的产生(一) 党锢之祸的发生延熹九年,宦官赵津、候览等党羽与张矾、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处死了蓄意在赦前杀人的张成之子,李膺坚定不移地打击横行霸道的宦官势力,既招来了宦官深刻的忌恨,也赢得了众多士人和太学生的敬仰和拥护。

太学生称道:“天下模楷李元礼。

”李膺实际上成了当时太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

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学生中影响愈大,宦官就愈要置李膺于死地。

张成为宦官党羽,宦官一党遂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营私,败坏朝堂。

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在此爆发。

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

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

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

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

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公元172年,宦官等见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

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欺骗,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

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

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士大夫、外廷官僚及太学诸生,在政治低潮下,为了锻炼自己的队伍战胜敌人采取了过去乡举里选的[清议]形式。

”⑴而清议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谣”与“题目”两种,他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都注重社会舆论,从品评人物发展到议论国事,对东汉政治发生了巨大影响,时太学生三万余人,规模巨大,太学很自然成为“清议”的中心,而善于“清议”的人被视为天下名士。

清议对当时士人的政治生涯也有很大影响,能作为名士的都是社会上有声望的士人,能获得名士的认可,或自己因清议成为名士,社会地位便会水涨船高,从而进入政坛或依靠自己的社会影响左右政局走向。

(二)九品中正制的施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

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⑵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将士人分为九等,代替以前的察举制。

此外,王仲荦先生认为,“曹丕继位为魏王,进一步就要受禅,登上皇帝的宝座。

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做好改朝换代的工作,对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让步。

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曹丕不加留难地予以通过了。

经过这种方式的妥协,他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⑶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九品中正制只是将人品评为九等,作为授官的依据,而朝廷在选人任官时还要借用汉代察举的某些做法来实现。

中正官一般是以孝廉、秀才两种名义向朝廷荐举人才。

”⑷当然,在凭借门第才能中选的时代,那些被推举为孝廉、秀才的人,未必具有真才实学。

只重家世、轻视才德,结果往往把真正的贤才排斥在外,而阀阅膏粱子弟则高居显位.其次,望族高门的士人品第虽高,但品德却不一定清廉正直。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因此,清议至此得以发展,士人不愿参与政治,而政坛的黑暗以及动荡使得士人明哲保身,远离政坛,汉末清议的主题逐渐由谈论政治转向玄学,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的专利,截断了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道路。

当时社会动荡,士人认为儒学衰弱,忠义不存,为玄学兴起提供了基础。

二、清议的表现清议是指“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⑸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所谓“激扬名声,互相题拂”,主要是比较廉正的官吏、士人、太学生等互相标榜。

如说:“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

”⑹所谓“品核公卿,裁量执政”,主要是批评宦官专权乱政。

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样的议论自社会流入太学,太学生以郭泰为首,奉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为领袖,公开与宦官集团相对抗。

清议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清议的主要表现形式谓之‘风谣’与‘题目’。

所谓‘风谣’,即用诗歌的方式来说明个人的‘德业’、‘学行’,简短有力,便于流传。

”⑺“是时太学生三万余人,皆推先陈蕃李膺,被服其行。

由是学生同声,竞为高论,上议执政,下议卿士,范滂岑之徒,仰其风而扇之。

于是天下翕然,以臧否为谈,名行善恶,托以谣言,曰:‘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模楷李元礼。

’海内诸为名节志义者,皆附其风。

膺等虽免废,名逾盛,希之者唯恐不及。

”⑻士人如此的表现,使得李膺等人社会地位十分崇高,当时士人流传若是能得到李膺的接见便会身价倍涨,将李膺的接见称之为“登龙门”,造就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使其成为清议的代表人物。

而对人的品评即对人的品德、识度和才能的评价形式叫“题目”。

许邵,字子将。

汉末清议界代表人物。

其满腹经纶,以“名节”自尊自崇,不肯应召做官。

他对人的品评极准。

谁能得到他的赞誉,就会身价百倍。

“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

固问之。

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⑼汉末清议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到了一个王朝末期,往往是君弱而臣强,汉末更是如此,皇帝为了政权稳定,扶植清议集团用以对抗宦官,为清议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三、曹魏时期清议的转型清议至曹魏时期已经不同于最初的清议,由于政治影响,不再热衷于谈论政治,士人为保全自身,远离政坛,转而开始虚无的清谈,而清议在曹魏时期的转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曹魏初期清议向清谈的转化则在曹魏时期,建安年间,曹操秉政,由于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均雅好文学,号称“三曹”。

围绕曹氏父子周围的士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形成一个群体,史称“建安七子”。

此外还有杨修等一些著名士人也在当时享有盛名。

这些士人已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乱,而此时,各派势力此消彼涨,曹魏、司马氏集团剑拔弩张,密谋于暗室,构陷于朝堂。

正直之士,维护传统既不可得,归附豪强亦不甘心。

生存环境险恶,朝政混乱,天下动荡。

“文士无恒心,武士无恒主;名为取义,实则趋利。

”⑽而名士行清谈之风,使玄学或成为他们论证个人的放荡生活与封建道德是如何不冲突,甚至是相互补充的辩护词;或成为他们的一种避祸妙法。

同时,他们标榜心胸务为高远,心神超然无累,高唱重神理而遗形骸。

这种谈玄尚远,又可为其骄纵放达的行径辩护。

另外,对他们来说,玄学清淡,迂诞浮华,又可故示清高,用以震摄世俗,可以哗众取宠。

因此,魏晋玄学成为当时政治环境下好玄学的名士们的处世哲学,清谈便成为了他们的处世方式。

他们突破传统,舒展个性,追求积极人生,向往自由,放任自然,浪漫随意,对传统礼教充满叛逆精神。

屡为后世所称道的“建安文学”就是当时士风影响下的文学反映。

同时,儒家思想的深厚传统也并未就此消歇,仍以各种方式在现实政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价值规范作用。

(二)正始年间自公元240 年至249 年,前后10 年,曹魏废帝曹芳的年号,这一时期上承汉末建安,下启两晋,是一个重要的士风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的士风史称“正始之风”,也称“正始之音”。

“何晏(约193~249) ,汉大将军何进之孙。

曹操纳晏母为妾, 晏被收养, 为操所宠爱。

王弼, (公元226 - 249 年) ,世代高官,家世渊远,祖父王凯、叔祖王粲、外曾祖父刘表。

”⑾何晏、王弼以为,天即道,道法自然。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是有的表现,自然是无的本来状态,君主只要恪守自然无为,就可以上顺宇宙本根,下顺百姓自然之性,从而稳定政治秩序。

同样,百姓若能笃守无为,不以物累形,就可全性保真,安稳过活。

他们用道家观点解释儒学,把道家的自然无为与儒家的纲常名教揉合为一。

正始玄学家在哲学领域里推崇老、庄,而在伦理方面推崇孔子,力图调和自然和名教之间的矛盾,用道家的哲学为儒家政治服务。

可以说清谈之风促使魏晋士人们的思想越发深刻,同时推动魏晋时期各类思想逐步走向同化,魏创九品中正之制,以九品论人,已经是积极支持品题。

而品题依据的是公论,在当时的背景下,只有从现实的清议转变为超越现实的清谈,才能使公论合法。

由此引发清谈大盛已经是必然。

正始名士处于司马氏处心积虑取代曹魏的时期,轮回式的朝代更替使当时的士人感到世事无常,时时产生末世之感,服药和饮酒自然成为他们麻醉自己、减轻痛苦的手段,同时也是避免司马氏的猜忌与政治迫害,以求保全身家性命的护身法宝。

所以这些名士虽然很多立于朝堂之上,但是思想上却不得不远离政坛,不再谈论政治,转而谈论虚无的清谈,以三玄为主,即《老子》、《庄子》、《易经》。

此外,成书于汉末的《牟子理惑论》一书最早提出三教一致的理念,为佛道儒三教合流创造理论条件。

汉末,社会动乱,忠义不存,儒学衰弱,不过,作为王朝的统治思想,却早已根深蒂固。

而当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已经兴起,崇尚老庄,成为玄谈的主力。

“至于佛教,虽然当时已有了一些发展,但是还没有独立的可能,佛教的理念与道教无太大冲突,所以被引为清谈的助力,而佛教,必须迎合玄学的基本理论,才能取得发展机会,故一拍即合。

”⑿“魏晋清谈之风”由此形成。

小结魏晋清谈,对于当时的世道人心以及国家政治的推行发生了若干不良的作用,使得当时士人逃避政治,清谈误国,固是事实;但就中国整个文化进展上看,正因有魏晋的清谈,开启了下述几种风气:首先,清谈推动了后世讲学之风。

晋室南渡以后,聚徒讲学之事大盛,较之汉代讲经在方法上更趋向于自由发问及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