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双元创新是指在跨国公司中,将中国公司和海外公司相结合,共同进行研发和创新。
它是跨国公司进一步推进全球化的战略创新方式,有利于优化全球研发布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双元创新在中国大陆地区不断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入其中。
企业通过双元创新,融合中西方文化,以及国内外研发创新资源,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
例如,华为和诺基亚、戴尔和罗技、阿里巴巴和斯柯达都有双元创新的案例,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积极影响。
双元创新的优势显而易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整合国内外资源通过双元创新,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减少研发成本,更好地满足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
二、提升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双元创新中可以吸收中西方文化及创新资源,如中国企业在手机市场的优势,可以协同欧美企业的硬件技术及专业软件开发,强化互补优势,提高创新能力。
三、优化全球研发布局通过双元创新,跨国公司可以优化全球研发布局,将研发团队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以便更好地顾及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拓展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在双元创新中可以以中西融合的优势进入全球更广泛的消费市场,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提高企业市场份额。
未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双元创新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化。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跨国企业需要加强双元创新的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鼓励企业在双元创新中进行技术合作,提高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如何正确把握双元创新的优势,以及如何更好地在双元创新中融合中外文化和创新资源,将是企业面临的不断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总结经验,才能让双元创新在实践中得到更好地应用和发展。
认知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对双元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式创新和探 索式创 新绩效的影响作 用。以无线通信 网络技术创新领域 作为研 究对 象, 运用 美国国家专利数据库
( U S P T O) 进行专利数据收 集, 构 建 了合 作 创 新 网络 , 计 算 相 关 变量 指 标 对 假 设 模 型 进 行 验 证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v a i r a b l e s .T h e r e s u h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r e i s U— s h a p e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mi t y a n d t h e e x p l o i t a t i v e
中 国软 科 学 2 0 1 7年 第 4期
认 知邻 近 性 、 地 理 邻 近 性 对 双 元创 新 影 响 的 实 证 研 究
曹 兴 , 宋长 江
( 中南大 学商 学院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3 )
摘
要: 从 邻 近 性 角度 出发 , 以 地 理 邻 近 性 和 认 知 邻 近 性 二 维 度 作 为 自变 量 , 探 究二 者 对 创 新 网络 节 点 组 织 开 发
Abs t r ac t : Fr o m t h e pe r s p ec t i v e o f p r o x i mi t y,we u s e g e o g r a ph i c a l pr o x i mi t y a nd c o g ni t i v e pr o x a mi t y a s t h e i nd e p e nd e n t
v a r i a b l e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r i mp a c t o n e x p l o i t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x p l o r a t o r y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n o d e s .W i t h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双元创新影响效应研究

创业创新1引言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传统经济形势下经济主体之间的时空限制,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协同和替代机制[1],进而表现出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的双元特征,即企业既要重视利用式创新改进技术以提升经营效率,又要推进探索式创新聚焦企业长远发展[2]。
因此,制造业为摆脱当前经济困境需要主动求变,既要以数字化转型为引导,又要重视双元创新为企业发展催生新动能。
随着学术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日渐深入,部分学者聚焦于数字化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认为数字化转型可以创造开放的环境进而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3],并且这种效应在绿色创新领域仍然显著[4]。
从部分来看,利用式创新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改进生产技术,提升经营效率;探索式创新则需要依托数字化基础进行探索式研究以获取未来利益。
而在这一过程中,不论何种创新模式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政府财政投入便成为双元创新的重要激励因素。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分析,已有研究探讨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领域的影响效应。
而对于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较为匮乏。
另外,政府财政投入能否成为促进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的“推进剂”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2011-2020年沪深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索检验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以期丰富数字化转型下企业双元创新的研究视角。
2研究假设2.1数字化转型与双元创新数字化具有开放性和关联性的特质,其中数字化的开放性可以降低企业创新中因技术壁垒导致的创新风险。
数字化转型凭借其对于信息资源的高速传递效率,打破了传统模式下因信息滞后导致的创新困境,进而提升企业的利用式创新水平[5]。
相较于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作为一种破旧立新的创新模式,往往需要以坚实的理论和资金为基础,而数字化发展为企业创新的多主体参与提供了更有效的渠道,提升了资源和知识的获取效率[6],为企业探索式创新奠定基础。
双元创新动因、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基于产权异质性的比较视角共3篇

双元创新动因、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基于产权异质性的比较视角共3篇双元创新动因、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基于产权异质性的比较视角1双元创新动因、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基于产权异质性的比较视角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双元创新备受企业关注。
双元创新是指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凭借双重优势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那么,什么是双元创新动因?企业如何增强双元创新能力?双元创新能否提升企业绩效?这些都是企业领导者关心的问题。
双元创新动因双元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动因。
研究表明,创新动因主要包括内驱力和外部压力。
内驱力来自于企业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外部压力则来自于市场竞争和政策导向。
首先,内驱力是企业进行双元创新的直接动因。
内驱力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反应。
企业内驱力强,能够理解市场需求并主动作出改变。
例如,IBM在90年代改变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从主要的硬件制造商转变为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使其获得全新的业务增长。
内驱力可以成为企业进行双元创新的源动力。
其次,外部压力也是企业进行双元创新的动因。
企业受到市场竞争和政策导向的影响,需要通过双元创新来应对外部压力。
例如,中国政府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要求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企业改造,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政策导向会产生强烈的外部压力,企业需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
企业如何增强双元创新能力?一旦企业认识到双元创新的重要性,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增强双元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是企业进行双元创新的关键因素。
纵观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获得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竞争优势。
为了增强双元创新能力,企业需要注意以下要点:首先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发投入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包括研发机构的建立、研发流程的规范化、研发成果的保护和归属,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化,进而推动企业研发投入的高效化和可持续性。
资源拼凑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组织学习氛围的调节作用

摘要资源拼凑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组织学习氛围的调节作用资源约束对企业来讲普遍存在。
受制于资源约束,一些企业无法从外界获取大量资源,创新活动开展举步维艰。
企业如何摆脱资源约束桎梏、实现有效创新,是长期以来管理理论研究关注的基础议题。
既有研究表明,资源拼凑是资源约束企业实现创新的有效路径,资源拼凑是指“通过应用手边资源的组合,凑合着用以解决新问题和开发新机会”。
但关于资源拼凑创新绩效的具体维度,资源拼凑效用发挥的边界条件,现有研究语焉不详。
本文聚焦于新兴起且快速发展的资源拼凑理论,对资源拼凑的历史起源、内涵及维度、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以资源拼凑理论为基础,基于双元视角将创新绩效解构为渐进式创新、突破式创新,引入组织学习氛围这一情境因素,构建资源拼凑、企业双元创新、组织学习氛围之间的理论模型,旨在探究企业资源拼凑行为对企业双元创新的正向影响及组织学习氛围在该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资源拼凑能够推动企业创新的关键要素是手边资源的重新组合(Baker, 2005)。
通过对手边资源内在属性认知的强化,挖掘资源内在新价值,致力于拼凑的企业试图构建创造性的资源组合,新的资源组合可能与最初所想并非一致,产生之前无法预见的创造性结果。
挖掘资源内在异质性、创造性的资源组合等特征与突破性创新产生密切相关,但资源拼凑又遵循“满意模式”,强调低成本和快速反应,一旦奏效就会停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的程度,导致资源拼凑更多的产生渐进式创新,上述矛盾是资源拼凑产生双元性创新的根本原因。
组织学习氛围包含利用式氛围和探索式氛围,对企业学习和知识累积具有导向性作用。
资源拼凑的创新实现过程需要知识的供给。
创新类型不同,资源拼凑实现创新的过程所需的知识不同。
因此,组织学习氛围与资源拼凑行为相互契合,组织学习氛围在资源拼凑与创新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恰当的组织学习氛围是资源拼凑实现有效创新的催化剂。
本文基于139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双元能力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

双元能力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江玮;郭朝阳【摘要】企业同时追求当前获利和长期收益的能力称为双元能力,表现为企业同时注重挖掘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双重战略导向.企业双元能力的构建将与企业的内部战略联盟导向和外部环境相作用,并共同影响产品创新绩效.通过对212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研发现:企业双元能力负向影响产品创新绩效,但联盟导向与市场特征对该负向影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企业双元能力构建是一把双刃剑,双元能力对企业的产品创新有负向作用,但企业根据具体的市场环境可采用适当的联盟战略化解双元能力对产品创新的负面作用.因此,在中国特殊市场背景下,企业管理者借鉴国外的双元实践经验时要结合中国企业自身特性,结合市场特征调整双元战略的结构,并借助产业联盟来推进双元能力的建立.【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10页(P43-52)【关键词】双元能力;战略联盟;产品创新【作者】江玮;郭朝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1一、问题提出全球性竞争与新技术革命迫使中国传统制造业进行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在转型与升级过程中,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挑战:既要充分发挥利用现有资源和技能以确保当前的高效盈利,又要投入探索和创新活动来构建全新能力以保证将来的发展转型。
归根结底,这是当前获利和长期收益两个矛盾性战略目标的两难抉择。
面对该难题,学术界提出可以通过构建双元能力(Ambidexterity)来应对。
所谓双元能力,即同时追求当前获利和长期收益的能力,也表现为企业同时注重挖掘能力(Exploitative Competence)和探索能力(Explorative Competence)的双重战略导向(O’Reilly & Tushman,2008;2013)。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一、双元创新研究的现状1.1 国内外研究成果回顾双元创新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提出,旨在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双元创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围绕其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实施路径、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一些知名企业也通过双元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为双元创新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1.2 研究热点和难点在双元创新研究中,一些热点问题备受关注,比如双元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的创新模式、双元创新的组织管理及激励机制等。
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如双元创新路径选择、双元创新成本效益分析、双元创新的风险管理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双元创新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1.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双元创新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理论研究方面,双元创新的内涵、特征、路径选择等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讨;在实践应用方面,双元创新需要与企业具体的战略定位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双元创新还需要克服技术壁垒、人才瓶颈等挑战,才能持续推动企业发展。
2.1 理论研究方向未来,双元创新的理论研究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深入探讨双元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建立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研究双元创新的路径选择和实施模式,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关注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讨双元创新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机制;开展双元创新的跨学科研究,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深入交叉,拓展研究视野。
2.2 实践应用方向在实践应用方面,未来双元创新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共赢模式,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换代;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融合,构建全过程的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关注双元创新在中小微企业中的应用,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双元创新的支持和指导;拓展双元创新在新兴产业和新兴领域的应用,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跨越式发展。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

双元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双元创新是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双重革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双元创新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双元创新研究进行述评,并展望双元创新的未来发展。
一、双元创新的研究现状1、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是双元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双元创新的本质、意义和特点。
从理论方面分析,双元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方面,并逐渐形成了若干重要理论。
2、双元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分析。
应用案例分析是双元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从实践层面揭示双元创新的应用路径和经验。
在具体的案例中,可以深入剖析双元创新的形成过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3、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双元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双元创新的成功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匹配度、组织创新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等因素。
二、双元创新的未来发展实践证明,双元创新是解决各行各业面临的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
因此,未来双元创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双元创新将有哪些变化和趋势呢?1、技术创新将更加深入。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技术创新将更加深入,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出现将推动双元创新的实现,同时也将提高双元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2、商业模式创新将更加重视。
商业模式创新在双元创新中同样至关重要。
未来,商业模式创新将更加重视,不仅在数字经济领域如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物联网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也在新兴产业如文化创意、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3、国际合作将成为重要趋势。
双元创新是全球性的,且各国间的产业分工和竞争正日趋激烈,因此国际合作将成为重要趋势。
未来,开展产学研合作将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技术转移将更加紧密,推动双元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4、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成为双元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元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作者:周雪赵蒙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04期摘要:创新是企业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双元创新是企业创新行为的具体体现,包含探索和挖掘两种类型,因此研究其影响因素非常必要。
战略和组织结构是创新的重要前因。
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战略、结构与双元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探索式创新;挖掘式创新;战略类型;组织结构;匹配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066020 引言探索(Exploration)和挖掘(Exploitation)是两种基本的组织学习行为。
双元创新(Ambidextrous Innovation)是创新研究向行为层面深入的重要成果,包括探索式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和挖掘式创新(Exploitative Innovation)。
一些学者提出,探索式创新与挖掘式创新应当同时存在于同一企业,二者之间存在匹配关系。
因此,基于双元创新理论与有机平衡观,我们认为探索式创新与挖掘式创新之间存在匹配关系,从而形成二者混合的创新方式,即“平衡式创新”。
创新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赢得生存、发展、成功的关键,能够改善企业业绩。
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创新偏好与需求。
当前对于行为角度的创新研究还刚起步,有学者将其影响因素分开来探讨,但未能在同一研究中系统比较创新偏好的影响因素差异。
因此,甄别创新类型、区分其不同的影响因素非常重要。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是双元创新的重要前因(Jansen et al.,2006;陈建勋等,2011)。
创新行为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战略指导创新选择。
创新活动的资源基础来源于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信息传递渠道、资源(如知识)整合流程等对企业的持续创新以及创新深度具有支撑作用。
研究创新选择的机制问题,探讨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1 战略与双元创新根据企业管理层级,组织战略结构可分为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职能战略。
其中,竞争战略与企业创新直接相关。
竞争战略的分类框架主要包括Miles和Snow(1978)的适应战略框架(前瞻者、分析者、防守者和反应者)、Porter(1980)的竞争战略框架(成本领先、集中化和差异化)与Maidique和Patch (1982)的战略框架(成本领先、集中化、市场领先和市场追随)。
适应战略框架考虑了环境适应性,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战略类型,区分了企业战略间的差异,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
适应战略框架中,防守者战略,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倾向于向整体市场中的某个细分市场稳定地提供一组有限的产品,很少开发新市场与新产品;前瞻者战略具有激进性的特点,通常在多个细分市场上提供差异性较大的多种产品,重视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开发。
与防守者相比,前瞻者的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但收益率较高,常常需要用较高的边际利润率来平衡其风险亏损率;分析者战略结合了防守者的保守性与激进性,既稳守现有市场,同时也进行选择性创新;框架中的反应者常处于被动反应地位,战略类型模糊,且不利于提高企业绩效。
因此很多学者放弃讨论反应者,而只讨论其他三种战略。
竞争战略、知识与创新是近年来战略管理研究领域涉及较多的议题。
陈建勋等(2011)发现,探索者战略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市场导向战略能迅速满足客户需求,模仿竞争者优势行为,倾向于挖掘式创新;市场知识的外部获取和内部分享,有利于探索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对双元创新也具有影响作用,可调节组织文化对创新方式的选择过程。
由文献可知,企业战略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较为丰富,表明战略与创新的作用机制已经受到各界的重点关注。
但相关研究仅分别探讨了部分的战略导向,或某种战略类型对创新的影响,并未在同一战略框架,尤其是适应战略框架下分析双元创新选择机制。
2 组织结构与双元创新组织结构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个方面。
根据文献分析,正式的组织结构可归纳为机械式、集权化、正规化组织结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可归纳为有机式、分权化、连通性组织结构。
在组织结构研究中,集权化(Centralization)、正规化(Formalization)和连通性(Connectedness)三个组织特征能够更加清晰、细致地描述组织结构。
集权化具有官僚主义特点,以严密的层级控制知识、信息传播;正规化具有行政制度管理特点,以标准的业务流程和规章条例规范员工行为;连通性具有灵活、高度适应特点,以丰富的非正式信息传递渠道降低决策集中程度。
组织结构是创新选择研究中的研究热点。
资源的外部引进、内部整合、吸收创造离不开组织结构。
创新活动的实施需要组织内部与外部的资源配合(陈建勋等,2011)。
Jansen等(2006)发现,集权化抑制探索式创新,正规化促进挖掘式创新,而连通性促进两类创新。
孙永风和李垣(2007)发现,集权型组织结构促进探索式创新、阻碍挖掘式创新。
李忆和司有和(2009)对组织结构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集权型组织结构阻碍挖掘式创新,正规化组织结构对两类创新均有促进作用。
陈建勋等(2011)解析了有机式和机械式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发现有机式组织结构与突破性技术创新正相关,机械式组织结构与渐进性技术创新正相关。
现有研究在组织结构如何影响双元创新的问题上,结论不一。
国内研究在区分正式与非正式的组织结构方面存在不足,也未同时将集权化、正规化和连通性三种组织结构特征与双元创新置于同一体系下讨论。
因此在中国情境下,组织结构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3 战略结构的匹配与双元创新对于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学者间存在三种观点:(1)组织结构追随企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结构,如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应当设置多部门的组织结构,采用专业化战略的企业应当设置集权型组织结构;(2)组织结构决定企业战略,强调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影响战略领导形式和战略突击的选择;(3)基于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两种角度,在动态环境中,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相互动态影响。
无论战略与结构谁决定谁,可以断定两者之间具有匹配关系。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分别对双元创新具有影响作用。
两者间的匹配是否同样影响双元创新,以及两者如何匹配,值得进一步探讨。
陈建勋等(2011)提出,探索者战略与有机式组织结构的匹配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基于文献回顾,对于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存在怎样的匹配关系,国内研究尚有不足。
已有研究少有按照战略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区分探索式创新、挖掘式创新以及二者共存的前置条件。
4 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及其二者的匹配均对双元创新(探索式、挖掘式创新)具有影响。
通过对各影响因素及其匹配效应的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仅探讨了部分战略导向或单一战略类型对创新的作用,未在同一框架下比较其作用差异;(2)当下学者对组织结构如何影响双元创新的观点不一,且未对组织结构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特征进行系统比较;(3)仅分析了某种战略类型与某种组织结构的匹配作用,未比较多种战略与多种组织结构之间的复杂匹配关系。
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究意义和企业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有:(1)从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及其匹配的角度,系统分析双元创新的多种影响因素,丰富了现有创新影响因素研究;(2)本文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实践意义有:(1)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战略和组织结构类型,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方式;(2)企业应当着重区分战略与组织结构的不同匹配关系。
未来研究可基于战略与组织结构及其匹配的视角,区分探索式创新、挖掘式创新以及二者共存的影响因素,并在中国情境下进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1]Jansen J J P,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16611674.[2]Maidique M.and Patch P.Corporate Strategy and Technological Policy in: Tushman M & Moore,W(eds.).Readings i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M].Pitman Publishers,1982,MA:273285.[3]Miles R E,Snow C C,Meyer A D,et 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and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8,3(3):546562.[4]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The Free Press,New York,1980.[5]陈建勋,凌媛媛,甄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战略与组织的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3):1014.[6]李忆,司有和.组织结构,创新与企业绩效:环境的调节作用[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4):2026.[7]孙永风,李垣.转型经济下中国企业创新选择的实证研究:环境与组织因素[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