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海洋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海洋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技术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领域,涵盖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海洋技术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油气资源、海洋风能、海洋矿产等。
文献研究显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例如,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的先进应用、海洋风能发电技术的改良以及深海矿产资源的探测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创新性技术的应用为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于海洋的多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领域。
文献研究表明,在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深海工程技术、海洋结构物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深海采矿装备的研发以及海洋建筑物的抗风、抗浪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这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海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随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文献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在技术手段和监测范围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远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对海洋环境进行准确监测,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海洋技术发展趋势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海洋技术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海技术将得到更多的投入和创新,以实现深海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深海环境的保护。
其次,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海洋工程和海洋环境监测中将得到广泛应用。
最后,海洋科学研究与海洋技术紧密结合,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关系,并促进海洋技术的跨学科交叉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海洋技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未来,海洋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深海技术的创新、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以及与海洋科学的紧密结合。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企业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新的思维、方法、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等,以提升竞争力和市场独特性的能力。
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综述将围绕企业创新的概念、影响因素、创新类型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首先,企业创新的概念和定义是各种研究的起点。
根据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学者们对企业创新的定义也有所差异。
一些学者将企业创新定义为创造新的产品、技术或商业模式等。
而另一些学者则将企业创新定义为一种组织机构创新的能力,或者是一种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相适应的能力。
其次,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
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如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员工动机和拥有的资源等。
研究表明,创新导向的组织文化和支持创新的领导风格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
另外,员工的创新动机和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也对企业创新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研究人员在研究企业创新时,通常也会将企业创新分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创新类型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创新对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较大,而技术创新则对企业的技术领先地位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研究企业创新的绩效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企业创新的绩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估,如市场份额的增加、利润的增长、产品质量的提升等。
研究发现,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阈值效应。
也就是说,创新带来的绩效提升在创新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会逐渐减弱。
综上所述,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创新的概念、影响因素、创新类型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的文献,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促进企业创新的发展。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何爱曾楚宏内容提要梳理半个世纪以来诱致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过程并综述相关文献。
该理论成功地揭示了既定资源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方向,主要被应用于农业发展研究。
现有文献多数以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为对象,且多为验证性研究。
通过对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表明,以该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尚存在很大空间。
关键词诱致性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农业发展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He Ai Zeng Chuhong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economies,and especially,they are confirmatory studies.As to Chinese agriculture,there are still huge potential research areas under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Key words: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agricultural development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将技术变革与资源禀赋结合到一起,通过把技术变革视为内生变量,成功地解释了在自然资源给定的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偏向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文献综述及概念框架

收稿 日期 :0 9 0 —1 20 — 2 2
C o e ̄ K e sh it op r l li c m d 提 出 了新 产 品 开 发 过 程 (e n nw
0 引 言
在 当今 经 济环 境下 , 业 的生存 和发 展 取决 于企 业 的 企 竞争 优势 , 而技术 创新 正是 企业 竞争 优势 的决定 因 素 。 目 前在 许 多产业 中, 技术 创新 已经 成为 企业 获得 竞 争成 功 最 主要 的驱 动力 。例如 , 内外 的竞 争压 力 迫使 公 司通 过持 国 续 不 断 的创 新来 实 现产 品和服 务 的差异 化 , 产 品 的引进 新 有 助 于企业 保 护 自己的市 场 . 生产 过 程 中的创 新可 以帮助 企业 降 低生 产成 本 。因此 , 企业 技术 创新 进 行 系统 分析 对 和 综 合评 价 ,有 利 于企 业 科学 地 认识 自身 的技 术创 新 状 况 , 取有 效 的技术 创新 战 略 , 持 和提 高竞争 优 势 。 采 保
许多 学者 对技 术创 新 活动进 行 研究 , 希望 能够 找 到影 响技 术创 新活 动 的主要 因素 。 ̄ O f 马 宇等 [ 用 线性 I at 、 E 6 3 采
模型 检验 影 响技 术 创新 绩效 的关键 因素 ,c re e等 则采 Sho dr 用反 馈和 修正 的动 态循 环模 型进 行检 验 。 管这些 方法 在 尽
po u t e e p n 。 P , rs rd c d v l me tN D)E nt o 总 结 了 N D, 将 影 响 P 并 新 产 品业 绩 的5 技 术 核 心 归 纳 为 : P 过 程 、 P 个 ND N D战 略 、
关于技术创新的文献综述

品或新 工艺 设想 的产生 到 市场 应用 的完整 过 程 。它包 括 新设 想 产生 、研 究 、开 发 、商业 化 生产 到 扩散 等一 系 列 的活动 。经 济合 作 与发 展组 织 ( E D O C )则 认 为 ,技术 创 新 指新产 品的产 生 及其 在 市场 上 的商业 化 以及 新 工艺 的 产 生及 其 在 生 产 过程 中应 用 的过 程 。缪 尔 塞 在 2 0世 纪
首次将 科 学发 明输 人 生产 系统 。并 通 过研 究 开 发 ,努 力 形 成 商 业交 易 的完 整 过程 ;澳 大 利亚 学 者 唐 纳德 ・ 茨 瓦
认 为 .技术 创 新是 企业 对 发 明或研 究 成果 进 行 开发 发并
最 后通 过 销售 创造 利 润 的过程 ; 日本 近代 经 济 研究会 则
次 从 行 为 集合 角 度 明 确地 对 技 术 创 新 的定 义 ,他 认 为 , 技 术创 新 是几 种行 为综 合 的结 果 。这 些行 为 包括 资本 投 人 保 证 、组 织 建 立 、制 定 计 划 、招 用 工 人 和开 辟 市 场 。 林 恩首 次从 创 新 的时 序过 程 的角 度定 义 技术 创新 ,认 为
1 技 术 创 新
提起 技术 创 新 .第一 个 里程 碑式 的人物 首推 著 名 经
济学 家 约瑟 夫 ・ 彼特 【8 3 15 ] 熊 1 8 ~ 9 0。他认 为 技术 创 新就 是一 种生产 函数 的转移 .或者 是 一种 生产 要 素 与生产 条 件 的新组合 。其 目的是 为 了获取 潜在 的利 润 。 很 多人 认 为 。古 典 经 济 学 家亚 当 ・ 密 和 马克 思 是 斯 在 熊彼 特 之前 的 对 技 术 创 新 贡 献 最 多 的人 物 。其 中亚 当 . 密 认 为 劳动 者 的能 力改 进 、机械 的改 进 是 与技 术 斯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也是对论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本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关于XXXX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XXXX是一个涉及面广泛、复杂度高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XXXX方面,国内外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1. XXXX的理论基础研究XXXX的理论基础是XXXX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为XXXX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XXXX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
例如,XXXX的研究表明,XXXX具有XXXX的特点,对XXXX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XXXX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XXXX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方法和技术。
例如,XXXX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XXXX的问题,为XXXX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 XXXX的应用研究随着XXXX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国内外学者在XXXX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例如,XXXX的研究表明,XXXX在XXXX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总结与展望综上所述,XXXX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XXXX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未来,XXXX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XXXX的理论体系完善虽然目前已经对XXXX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指导。
2. XXXX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目前关于XXXX的方法和技术仍有许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创新方向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创新方向在工程技术领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创新方向。
本文将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创新方向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即将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当前工程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它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的技术。
在智能制造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目前,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智能制造设备的研发、智能制造工艺的控制与管理等方面。
未来,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方向可能包括智能制造系统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设备的智能化和自适应化、智能制造工艺的虚拟化与数字化等方面。
二、可持续能源可持续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目前,可持续能源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能源存储与输送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未来,可持续能源领域的创新方向可能包括多能源互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新能源技术与传统能源系统的融合、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等方面。
三、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提升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智慧城市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和互联互通。
目前,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智慧交通系统、智慧能源系统、智慧环保系统、智慧医疗系统等方面。
未来,智慧城市领域的创新方向可能包括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智慧城市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智慧城市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
四、数字化建筑数字化建筑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建筑技术实现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是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计算机科学技术文献综述

计算机科学技术文献综述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大量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各种学术期刊、会议论文以及专业书籍中。
本文将对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是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兴起,神经网络模型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如Transformer、BERT等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表现出色,引领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2. 云计算与大数据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Big Data)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云计算平台如AWS、Azure、Google Cloud等提供了弹性计算、存储等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IT 成本。
而大数据技术则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及时的支持。
3.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作为连接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则通过将计算资源放置在接近数据源的地方,降低了数据传输延迟,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发展。
4. 软件工程与开发方法软件工程是保证软件质量和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方法、DevOps等新型开发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瀑布模型,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同时,软件测试、代码质量管理等也成为软件工程领域关注的焦点。
5.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网络攻击手段不断升级和演变,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浙江理工大学,吴华贵,杭州,310018)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和国家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础。
本文回顾了已有的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发现以往的文献对投入和外部环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运行和产出能力研究较少。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方面强调政府作用的占多数,缺乏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FDI;R&D;创新概念的定义要理解自主创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新,自主的涵义又是什么。
创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引用“英汉辞海”innovate,innovation的意思,即采取新的事物,变革,创新,改革。
查“英文字根字典”英文单词来自nonus,nonellas.意思是NEW 新的意思。
①熊皮特在其191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引入了创新这个概念。
他认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
而当有一种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是不连续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
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的最初概念。
之后其又在《经济变动分析》一文中对创新做了如下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化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许许多多的邮车加起来,加到你想要加到的地步,但你永远得不到一条铁路(熊彼特著,叶华译,2007) 。
这一定义后来也被学者广泛引用,但是对熊皮特的生产函数跳跃式变动持有不同的观点。
S.C. Gilfillan(1935)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无数进步细小的更新和改良,而重大创新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
John Enos(1962)对美国精细化工工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项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一半来自发生在新技术投入商业化使用之后的持续改进。
Abernathy 和Utterback(1978)提出:“重大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种创新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类别,许多组织都经历了从重大产品创新到渐进创新的改变;工艺和渐进创新与产品创新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商业价值。
N. Rosenberg(1982)认为:熊彼特强调的是重大创新,却忽略了渐进创新的作用。
从熊皮特提出创新概念到现在,创新被赋予了很多形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等。
但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凡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改变生产的“交易成本”),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改变生产的“技术成本”)(汪丁丁,2003)。
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过程创新应该属于技术创新,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属于制度创新。
自主创新的涵义自主创新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了定语“自主”,那么对于“自主”两字应该如何理解,学者之间看法不一。
“自主”两个词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背景是离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然而更多的是依靠跟踪模仿、技术引进、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发展的。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既与科技资深发展的规律有关,也受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更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①目前,国内对于自主创新的英文翻译各有不一致。
有"aggressive patten","independent innovation","independence innovation"不同译法。
但是自主创新不排除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
所以更准确的应该翻译成"self-directed innovation","self-determined innovation".②而国外对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因为自主创新更多的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
对自主创新涵义的界定众多学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分歧:第一,自主技术创新还是涵义更为广泛的包括制度创新在内的自主创新。
第二,自主创新是针对国家而言还是针对企业而言。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选择性地列出了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这一概念所下定义的研究文献。
学者定义技术范围制度范围国家层面企业层面陈劲(1994)自主创新的含义是“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施培公(1996)自主创新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当用于表征企业创新活动时,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
当用于表征国家创新特征时,是指一国不依赖于他国技术,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进行创新的活动。
√√√柳卸林(1997)自主创新是创造了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傅家骥(1998)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能力推动创√√①此处引自李建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动因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4,2;25~28.新后续环节,完成技术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万君康(2000)通过本国自身的学习与R&D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
√√彭纪生(2003)自主创新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 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
√√吕春燕(2005)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实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在事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安全的热点与难点的重大科研项目、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前沿科研等方面取得突破性与原创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徐大可,陈劲(2006)自主创新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对创新成果的自主拥有,以及关注创新涉及技术的率先性和技术支持的内在性。
√√路风(2006)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的主导权,并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
√√√吴贵生,刘建新(2006)宽松的定义:自主创新指在创新主体控制下的创新。
收紧的定义:自主创新实在创新主体控制下,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王锋正(2007)自主创新的核心思想是不走别人的老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做起,关键要善于捕捉并有效利用前人的崭新的理论、技术或概念打开新的局面。
√√√√表1 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定义首先,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对自主创新的定义局限在技术层面,陈劲更是直接把自主创新理解成自主技术的创新。
直到吴贵生,刘建新提出的主体控制下的创新和王峰正对自主创新的解释才逐渐摆脱了技术层面走向了更宽松的定义。
其次,学者们对自主的理解也不近相同。
例如:陈劲、万君康、吕春燕更多的是从国家层面理解。
而傅家骥、彭记生则是从企业层面定义的。
施培公、路风、吴贵生和刘建新则是更多的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本文综合以上学者的解释,对自主创新作出如下定义:自主创新是国家或企业通过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新的成果,并把这种结果商业化的过程。
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余江和方新(2002)把自主创新能力定义为:能独立进行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的研发乃至开发出面向市场的有竞争力的全新产品的能力。
温瑞琚、龚建立和王黎娜(2005)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综合构成。
①本文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为出发点,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竞争力为归宿,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和运用企业内外各种创新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准确识别、把握创新先机,有效应对技术和市场变化,开创性地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
②本文把这些能力总结为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运行能力、产出能力、环境支撑能力。
其中环境支撑能力又分为内部运行环境和外部支持环境。
因为单独对运行和产出能力的研究比较少,所以以下分别从投入和环境支撑能力出发对现有的文献做出回顾和评述。
投入能力刘和东,梁东黎(2006)从R&D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建立了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模型,并以1991—200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有关自主创新方面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大中型企业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问的长期均衡关系及不同时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同时期分别出现不很明显、明显、双向明显的因果关系”。
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通过加强政府对科技的引导、提高企业对科技投入的主动性、引导金融风险机构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外资方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但是他们的研究以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且数据资料截止到2003年。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王黎娜(2006)等则从创新模型方面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做出了研究。
提出关注企业外部资源、创新过程中资源的流动过程、知识的管理和产品中内含的创新资源的整合价值。
薛蓓蓓,蔺玉(2006)分析了国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做法总结出我国要积极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挥非盈利性机构的作用。
纪锦辉(2007)则重点从高层次专业人才方面研究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他提出制约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陈旧的人才观念、僵化的管理机制、落后的分配制度、滞后的培训制度。
张晓,李敏华(2007)则分析了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张平(2008)通过对发达国家和部分典型创新国家的分析,提出政府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运用政府采购机制以及使用间接税收优惠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
张克俊(2008)从国家高新区的角度出发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研究,提出:重要途径是整合创新资源,关键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重要抓手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战略工程,而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则是不可缺少的环境支撑。
综合以上的文献,对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从R&D 和科技投入、高科技人才投入、金融投入方面来提高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
对于政府的作用强调的比较多,比如:政府对科技的引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运用政府采购机制和税收优惠政策来提高企业的投入能力。
而对企业内生的投入能力,包括后面要提到的内部运行环境的研究文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