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政经思考题(期末终极版)

政经思考题(期末终极版)

政经思考题导论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规律。

(2)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答: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因为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包含了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探索,认识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鲜明立场,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内在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2)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3)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马政经研究生产关系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

所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

这是因为:第一,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所以人们处理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时: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类型。

经济规律依其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普遍经济规律;第二,共有经济规律;第三,特有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答:①历史背景。

A.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

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

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完整word)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完整word)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1—4.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1)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

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

(2)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而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3)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5.怎样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1)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

这种动力就在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断解决。

这些矛盾如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矛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工具的矛盾、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矛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而在生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等等.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这种反作用只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内因。

正因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依靠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1-6。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杜氏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生产中具体的道劳动和抽象的劳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其他一系列政治经济学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正确理解资本的有机构成理论,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理论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商品经济理论
D
劳动二重性理论
正确答案: D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答案】C
【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混淆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与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B、D两项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都不具有枢纽地位,都不符合题意。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章 参考答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章 参考答案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2.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商品经济。

3.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4.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5.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7.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

8.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④3.③4.③5.②6.③7.①8.③9.④10.②11.③12.③13.④14.②15.③16.④17.①18.④19.②20.④21.④22.①23.②24.④25.①26.②27.①28.④29.②30.②31.④32.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⑤2.①④⑤3.④⑤4.①②④5.①②④6.①②③④⑤7.①②⑤8.①②③④⑤9.②③④10.①②11.①②12.②④13.②④⑤14.③④15.①②④⑤16.①④17.②③④18.①④⑤19.③④⑤20.①②21.①②③22.①②③④⑤23.①②24.①②③④25.①②③④⑤26.①②27.①②③28.①②③④29.①②③④⑤30.①②③31.①②③④四、填空题1.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2.自然社会3.劳动劳动时间4.个别劳动劳动必要劳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程度5.小大6.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7.少小8.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社会劳动9.价格10.货币 W-G-W11.价格价值12.供求关系价值规律13.社会资源商品经济14.物质承担者内容或基础表现形式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6.观念现实金属货币和金属制品贵金属的自然形态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五、简答题1.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元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阐明了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两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劳动二元性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马克思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原因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在于:①劳动二重性理论建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整的科学。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形式是不同的,但可以在数量上进行比较,这从根本上说明了商品价值的性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产生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原始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新的价值。

正是在这种新的价值中,资本家免费拥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真正的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受雇工人的剩余劳动力,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也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的一系列重要理论。

从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因此建立一个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章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转移了原材料、机器等的旧价值。

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而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怎样认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如何认识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1)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以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多少来确定的。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所以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说不上价值创造。

但实际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3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小。

反之,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为什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提出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造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型及参考答案【老师划定答案】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型及参考答案【老师划定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本科)考试题型及参考答案(老师划重点)[高教社2010版页码]第1页共4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本科)考试题型及参考答案(老师划重点)[高教社2010版页码]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10×2=20)二、名词解释(4×4=16)三、辨析题[先判对错(2),再说理由(4)](3×6=18)四、简答题(4×8=32)五、论述题[原理(8),联系实际(6)](1×14=14)--------------------------------------------------------------------------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0%)一、名词解释①马克思主义(P2-3)提示:以下三点任选其一即可!(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问答: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P4-8)(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 问: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问: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 立统一体。 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 为条件,缺一不可。即作为商品必须具
•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程 度; ③生产组织形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⑤自然条件等。
(3)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的一般 规律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 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 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 正比。
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 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 劳动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 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个 性),历史范畴。
价值=交换 价值和交换价值 不同商品能够相互交换,说明存在共同的东西,这就 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 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 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 枢纽 ①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 理论基础。 ③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 供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P31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 劳动者各自花费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 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
(2)抽象劳动 • 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 动。
把握三点: 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 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 有的范畴。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的两重属性,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 面,但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 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 象劳动都是同时进行,不可分离的。
•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相当于 倍加的简单劳动,其折合比例是长期交 换中自发形成的。
(3)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者生产某种产 品的效率或能力的指标。一般用单位 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 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来表示。
为什么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商品开始 第一,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 普遍的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 形式。
请判断下列物品哪些是商品?
1.海滩边上的沙 2.建筑商店里卖的沙 3.农民吃的口粮----小麦(自己生产) 4.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小麦 5.为了生活他把自己的肾卖了 6.他出卖了自己的良心
(2)商品价值量的衡量:以简单劳动为尺 度、复杂劳动相当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 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
•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 从事的劳动。
• 简单与复杂劳动的区分不是由自然或生 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 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及 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因而这 种区分具有相对性。
私人劳动:私有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二者矛盾:私人劳动不一定在事实上或数量上全部转化为 社会劳动 它是决定商品经济一切内在矛盾的根源,劳动二重性以及 商品二 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有使用价值,否则就不能用于交换;只有使用价 值但没有人类劳动凝结在里面,就不构成劳动产 品,因而也就没有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 品,虽然也包含着人类劳动,但如果不进入交换 就不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对立性表现在:二者是互相排 斥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卖 者或买者手中。商品虽然是使用价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
1.商品的概念 p28商品源自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把握三点: • 商品是物品 •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 商品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因素
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自然属性 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范畴)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性
第二章 商品、货币、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全面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 本原理,掌握商品经济一般的各个基本 范畴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与转化,初步领 会政治经济学通过对一定生产方式下物 的分析揭示该种生产方式中人与人之间 相互关系的思想方法。劳动价值论的学 习为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 商品]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 概念: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p26 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
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私有制(决定性条 件)。 p27 2、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 矛盾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商品交换。
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它只能直接表 现为使用价值,却不能把自己表现为价值, 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 的使用价值。
(二)、商品生产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 (1)具体劳动 •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 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 结果决定。 •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 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各种不同形态的 具体劳动是形成人类劳动分工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