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诊断
简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简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植物病害诊断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项技术,能够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和解决植物病害问题,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下面简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第一步:观察病害症状病害症状是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侵害的重要依据。
在诊断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外部症状,如叶片变黄、枯萎、腐烂等,并与正常植株进行对比。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植物的内部症状,如茎、根部的异常情况。
第二步:收集病害样本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收集受病害侵害的植物样本。
样本应包括受害的叶片、茎、根部等,并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同时,还应注意收集与植物病害相关的土壤样本。
第三步:进行实验室分析收集到样本后,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
分析的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培养等。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析,可以确定植物受到的具体病原微生物种类。
第四步:进行病害鉴定在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病害进行鉴定。
病害鉴定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生命周期和病害症状的综合分析,确定植物受到的具体病害种类。
鉴定的过程需要借助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如显微镜、培养基等。
第五步:制定防治措施在确定了病害种类后,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的病害种类,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环境,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
第六步:实施防治措施在制定了防治措施后,需要及时实施。
根据具体的病害情况和防治策略,对受害植物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施药、清除病残体、调整生态环境等。
同时还要注意防治措施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及时进行监测和调整。
第七步:评估防治效果在实施防治措施后,需要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病害发生情况、植物生长状态、产量等。
通过评估防治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总结:植物病害诊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细的观察,才能准确判断植物病害的种类和程度,并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植物病虫害快速诊断法

植物病虫害快速诊断法一、观察症状观察症状是诊断植物病虫害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观察植物的叶片、茎、花、果实等部位的外观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出植物可能患有的病虫害。
例如,叶片出现黄化、斑点、畸形等症状,可能是细菌性病害或真菌性病害;而茎部出现伤口、溃疡等症状,可能是茎部病害,如茎溃疡病等。
二、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是诊断植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植物病害的病原体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可以确定植物患有的具体病虫害。
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有:1.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如细菌的形状、真菌的菌丝形态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原体的种类。
2. 病原体分离:将病样中的病原体分离出来,纯化培养,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工作。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分子杂交等方法,检测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序列,从而准确判断病原体的种类。
三、害虫学检测害虫学检测是诊断植物害虫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植物上的害虫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分析等,可以确定害虫的种类,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常用的害虫学检测方法有:1. 形态学观察:通过观察害虫的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形状等,可以初步判断害虫的种类。
2. 生物学特性分析:通过对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习性、食物来源等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害虫的生活习性,为防治提供依据。
四、生态学调查生态学调查是诊断植物病虫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农田生态环境的调查,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等,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常用的生态学调查方法有:1. 调查发生规律:了解植物病虫害在农田中的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危害程度等。
2. 调查传播途径:了解植物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如风力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等。
3. 调查农田生态环境:了解农田中的植被、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分析对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五、综合诊断1. 对比分析:将病样与已知病虫害的样本进行对比,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作出判断。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各种疾病的侵害,这些病害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凋谢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有效地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植物病害诊断程序,通过对受感染植物的观察、病害特征的分析和相关实验的验证,可以准确地确定植物所患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观察病害症状进行植物病害诊断的第一步是观察植物的病害症状。
病害症状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外界因素侵害后所表现出的异常现象。
不同的病害会导致植物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叶片发黄、枯萎、变形、出现斑点或病斑等。
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所患的病害类型。
二、收集病害样本在观察病害症状的基础上,需要收集植物病害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收集样本时应选择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植物部位,并避免受到污染。
收集的样本可以是叶片、茎、根等植物组织,也可以是病斑、病叶等病害部位。
三、病原分离和培养将收集到的植物病害样本进行病原分离和培养是进行病害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病原分离是将植物病害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出来,通常可以通过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
在培养基上,病原微生物会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从而可以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四、观察病原形态和特征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是进行病害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形态和特征上会有所差异,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以及镜检、组织学等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五、病原鉴定和确认通过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所患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类型。
但为了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病原鉴定和确认。
病原鉴定可以通过核酸测序、免疫学方法等进行,通过与已知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比对,可以确定植物所患病害的具体病原种类。
六、病害严重程度评估在完成病原鉴定和确认后,还需要对植物病害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病害的严重程度通常可以通过病害发生的面积、病害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估。
植物病害诊断应遵循的步骤

植物病害诊断应遵循的步骤植物生病啦,咱得给它诊断诊断,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呢。
一、观察症状。
先好好看看植物的样子。
叶子有没有发黄呀?是整片黄还是只有叶脉周围黄呢?要是叶子上有斑点,那斑点是啥样的,是圆形的还是不规则的,颜色是褐色的还是黑色的?还有茎干呢,有没有变软、长瘤子之类的。
根部也不能忘哦,挖出来瞅瞅,是烂根了,还是根上有虫子在捣乱。
这就像看人的脸色、身上有没有伤口一样,从这些外在的表现能得到好多线索呢。
二、了解植物生长环境。
知道植物生长的地方也很关键。
它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呀?要是在室外,周围有没有什么化工厂,是不是经常被污染的空气包围。
如果在室内,浇水是不是太多或者太少啦?光照够不够呢?温度合适不?就好比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一样,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它有没有生病影响可大了。
比如说,要是浇水太多,那植物的根可能就会因为泡在水里太久而烂掉,然后叶子就会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样子。
三、查看病史。
这植物以前有没有生过病呀?之前用过啥药没?就像人以前得过啥病,吃过啥药一样。
要是之前有过类似的病症,那这次可能就是旧病复发了。
或者之前用过某种药,会不会对植物产生了啥不好的影响,导致现在又出问题了呢。
四、实验室检测(如果有必要)要是前面这些还搞不清楚病因,那就得借助实验室啦。
就像人去医院做各种检查一样。
可以取点植物的组织,看看是不是有病菌或者病毒。
这就像给植物做个深度体检,虽然有点麻烦,但是能很准确地知道到底是啥在捣乱,让植物这么难受。
给植物诊断病害就是这么个事儿,一步一步来,就能找到病因,然后就可以对症下药,让植物重新变得健康有活力啦。
植物病害的诊断

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1 . 发生特点观察 2. 病株表现 3. 环境条件调查 非侵染性病害(初步诊断) 4. 病原鉴定
•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 • 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 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 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1)真菌病害
• 症状鉴别:真菌病害症状多为坏死、腐烂和萎蔫,大多数在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等病症。对 一些真菌性的维管束病害,茎干的维管束变褐,保湿培养后从茎部切面长出菌丝。对于常见病害,通过这一步就 可确定病害种类。
• 镜检验证:对于不能确定的病害,通过刮、切、压、挑等方法制片,观察孢子、子实体或营养体的形态、类型、 颜色及着生情况等。镜检时,病症不明显的,进行保湿培养;保湿培养后仍没有病征的,可选用合适的培养基进 行分离培养。
(2)细菌病害
• 症状鉴别:多数植物细菌病害症状特点表现为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根肿、毛根)等,病症病部有 菌脓、菌膜、菌痂。坏死病斑多受叶脉限制,为角斑或条斑,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常 有黄色晕圈。萎蔫性病害,病株茎基部横切面用手挤后可见菌脓,且维管组织变褐。腐烂组织的常伴有 臭味,无菌丝。
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 寄主的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是植物的一种属性。 • 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也可以发生变异。
植物病害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方法植物病害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快速检测和准确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病害快速检测与诊断方法。
一、外部观察法外部观察法是最直观和简单的一种植物病害检测方法。
通过观察植物的叶片、茎、根等部位的形态、颜色、质地和病斑的分布情况等,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侵袭。
例如,如果叶片出现黄化、褪绿、萎缩、斑点或腐烂等现象,可能是病害导致的。
然而,外部观察法只能提供一种初步的判断,并无法确定具体的病原。
二、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检测植物病害的技术。
该方法基于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免疫反应,通过检测病原微生物特异性蛋白质或核酸分子与植物的互相作用来识别和鉴定病原。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可以快速检测出植物病害的病原。
三、基因组学方法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方法在植物病害的快速检测与诊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方法通过对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可以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以及其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DNA或RNA进行测序和比对,可以准确地确定病原的种类,并进一步了解其与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
四、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植物病害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算法对植物叶片、茎、根等部位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实现快速检测和诊断植物病害的目的。
例如,通过对受病害侵袭部位的图像进行纹理特征分析和模式识别,可以判断病害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图像处理技术具有非常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可以大大提高植物病害的检测效率。
综上所述,植物病害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具有其特定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它们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1. 病原鉴定通过对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可以准确诊断病害类型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生理和生化特性鉴定、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2. 病害症状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多种多样,观察病害部位、形态、颜色、纹理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快速判断病害类型。
同时结合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作物生态环境等因素也能提供诊断依据。
3. 病原检测利用现代技术检测 diseased tissues 中的DNA或蛋白质分析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特征,是一种准确快速的检测病原的方法。
此外,病原检测还包括病原学的深度分析,也就是了解病毒或细菌的传播方式、生命周期、菌株、基因和病毒衍变等。
二、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1. 防治技术的分类(1)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使用天敌或有益微生物来控制植物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2)物理防治技术:如建立遮光网、调整温湿度等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3)化学防治技术:通过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来控制病虫害。
但该方法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对作物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4)遗传防治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
2. 防治技术应用实例目前,我国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采用了较为广泛的防治技术,以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可以证明这一点:(1)化学防治技术:如天蚕土豆叶片枯萎病防治,可采用50%百菌清、75%美多环素、5.5%克普菌素等杀菌剂控制。
(2)生物防治技术:如黄瓜霜霉病防治,使用Trichoderma harzianum或Bacillus subtilis等微生物来控制霜霉病的繁殖。
(3)物理防治技术:如智能生长调控系统,采用先进技术调整温湿度等因素,利用光照、CO2、水分和温度等因素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病害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诊断方法植物病害诊断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它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和诊断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的扩散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观察法: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通过仔细观察植物的外部表现,如叶片的形状、颜色、叶脉的变化等,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的侵害。
同时需要注意观察病害的发生部位,如叶片、茎、根部等,以及病害的发展程度和症状的变化。
例如,黑斑病会在叶片上形成黑色斑点,而病斑边缘会变得黄色或暗绿色。
2. 切片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病害诊断方法,特别适用于诊断内部病菌或病毒的侵害。
首先需要从植物受感染的部位取样,将样本切成薄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的细胞结构和病原体的存在。
通过观察细胞内的病变症状和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
3.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是一种确诊病害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测植物组织或体液中的病原体DNA或RNA序列,可以准确辨别病害的病原体,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反应)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方法需要实验室的设备和专业知识,能够对病害进行准确的鉴定,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4. 土壤检测:有些病害是由土壤中的病原体引起的,因此土壤检测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通过采集受感染植物根部周围的土壤样本,并将其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可以观察和鉴定土壤中的病原体。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由真菌或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的诊断。
5. 病害传播试验:有些病害是由昆虫或其他载体传播的,因此通过病害传播试验可以确定病害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
例如,可以将受病害侵害的植物或病原体接种到健康植物上,观察它们是否能够传播疾病,从而确定病害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
在进行植物病害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检测。
样本应包括受感染的植物器官和病变症状明显的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指示植物鉴定法: 适用缺素症的鉴定,即选择最容易缺乏该种元素, 症状表现最明显、最稳定的植物,种植在怀疑为缺乏该 元素的果树附近,观察其症状反应,从而确定病原。
草本植物及其缺素症状: 缺氮:花椰菜、甘蓝; 缺钾:马铃薯、蚕豆; 缺铁:甘蓝、马铃薯; 缺磷:油菜; 缺钙:甘蓝、花椰菜; 缺硼:甜菜、油菜。
专性寄生物主要依靠抗病品种来防治,而对非专性寄生物一 般通过改善栽培和环境条件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防治。
二、致病性 1、定义: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导致发病的能力。
寄生性强弱和致病性强弱成正相关性吗
专性寄生物寄生性强,致病性弱;根瘤菌寄生性强,致病性弱;
腐霉、疫霉寄生性弱,致病性强……
2、致病性的机制:
白粉菌
霜霉菌
绣菌
白绣菌
2、侵入途径:
1)死体寄生物:伤口、自然孔口;
2)活体寄生物:自然孔口、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锈菌、
白粉菌、霜霉菌);
3、寄主范围:
1)死体寄生物:较广,立枯丝核菌等可寄生上百种作物; 2)活体寄生物:较窄;
通过自然孔口侵入
Stomata
直接侵入
Germinating spores
凭症推断
分离病原 ( Isolation pathogen )
回接试验(自身)
Inoculation Test
健株
病株
再分离 Re-isolation
The same pathogen as
病株
the inoculated one
特例
专性寄生物
病毒、菌原体、霜霉菌、白粉菌、锈菌等(不能人工培养)
第七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
为什么要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
及时
准确
挽救生命
减少损失
第一节
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一、怎样对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
从症状入手 病因推断 柯 赫 法 则
验证
病征
镜检
发生特点
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1、根据病害发生特点和症状观察初步推断病因;
2、通过柯赫法则(Koch’s Rule)进一步确定在病部 表现病征的病菌是致病菌还是腐生菌。
劣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
5、适应,人工培养致病力下降;
第二节 寄主的抗病性
一、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
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可
遗传的特性。 狭义的抗病性:抗侵入、抗扩展 广义的抗病性:还包括抗接触(避病)和抗损害(耐病)和 抗再侵染(诱发抗病性)
二、抗病性的类型
依据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感病 耐病
思考题
1、为什么抗病品种利用在专性寄生菌引起的病害防治中 占据重要地位? 2、病原物主要靠什么致病? 3、抗病品种在生产中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 4、植物抗病性机制有哪些?
组成的变化而易丧失。又称垂直抗病性。
非小种专化抗病性: 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具有该种 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 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又叫水平抗病性。
3、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不同分为:
被动抗病性: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既已具有的性状所 决定的抗病性。 主动抗病性:是受病物侵染所诱导产物:酶、毒素、生长调节剂,破坏 寄主植物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一系列病变。
三、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
致病性变异原因(途径):
1、有性杂交;
2、体细胞重组:无性繁殖阶段,体细胞染色体互换(有丝分裂); 3、突变; 4、病原小种群体数量的变化(劣势小种优势小种)。 哺育品种 生产上,抗病品种抗性的丧失→ 新的生理小种出现
诊断特殊性?
第二节 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The Diagnosis of Non-infectious Plant Disease
1 . 发生特点观察 2. 病株表现 3. 环境条件调查 非侵染性病害(初步诊断)
4. 病原鉴定
化学诊断法
人工诱发法
排除病因法
指示植物鉴定法
1 . 发生特点观察
在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诱发和分离也得不到 病原物。 在田间无发病中心,不表现由点到面,由发病中心向 四周扩展的过程,一般成片,成条发生,较大面积均 匀发生。
四、寄主的抗病机制:
(一)被动抗病性: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 病性,即植物的固有抗性
固有的物理抗性(结构抗性):角质层的厚薄;蜡质的多少;叶片 上叶毛的多少;形成木栓化的程度,气孔数量和开张时间。 固有的化学抗性: 分泌到植物体外的抑菌物质:如葱蒜类、松柏类植物向外分泌大 量挥发性物质,都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 植物内部组织的有毒物质:葡聚糖酶溶解侵入的真菌菌丝; 蛋白酶、核酸酶→病毒解体;酚类、单宁→有害
?
生理性病害是否在病部也可看见病菌? 怎样排除腐生菌的干扰从而找到真正的病原?
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1 . 经常观察到某种微生物和某种症状相联系; 2 . 病部能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能得到其纯培养; 3 . 将分离的纯培养微生物接种到健康植株上又出现了相 同症状; 4. 在接种后发病的植株上又分离到了相同的微生物。
3)人工诱发及排除病因的检验法:
a 人工诱发:人为提供类似发病的条件,如低温,缺
某种元素,看植株是否发病。
b 排除病因:对病株喷洒,注射怀疑缺乏的元素,看
是否可减轻或恢复病害的方法。
思考题
1、怎样对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 2、怎样对非侵染性病害进行诊断? 3、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是否都可以 利用柯赫法则?
3)植物的解毒作用:能够代谢或分解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将毒素转化
为无毒害作用的物质,抑制病原菌在植物组织中 的定植和症状表达。
亲和(compatible)
非亲和(incompatible)
五、抗病性的变异:
一个作物品种有时抗病,有时感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寄主:生育期不同,抗病性不同; 2、病原物:新的生理小种出现; 3、环境:低温,棉花烂根病
第八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 的发生与流行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
(一)定义:一种生物依附于另一种生物生存的能力,主
要指病原物在寄主活体内获取营养而生存的能力。
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
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
(二)寄生物从寄主获取营养的方式:
1、死体寄生物: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然后从 中吸取养分(死体营养型) ; 2、活体寄生物:寄生物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而是从活的寄主吸取养分(活体营养型) ;
抗病
免疫 避病(抗接触)
1)感病(susceptibility):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发病, 影响产量,降低品质甚至死亡。
2)耐病(tolerance):一些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
虽然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甚至相当严重,但仍然
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称抗损害或耐害性。
3) 抗病( resistance):病原物侵入后,寄主能限制病 原物的扩展,对其有抵抗能力。
通过伤口侵入
4、寄生性:
1)死体寄生物:腐生能力较强,能在死亡的植物残体上生
存或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2)活体寄生物:寄生性很强,有高度分化的寄生专化性,
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
根据寄生能力的强弱寄生物可分为: 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体寄主上生活的寄生物。 兼性寄生物: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寄生物,又称非专性寄 生物。
1、病害发生特点和症状观察 1)发生特点实地考察:有传染性,有发病中心 2)病状、病征(内部、外部)特点: 真菌病害:不出现病征怎么办?-可保湿诱发
新鲜 病样
细菌病害:喷菌现象;
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线虫病害:有的有胞囊;
病毒病害:病状特殊(多表现花叶、矮缩、坏死)无病征;
病部出现的病征就是真正的病原物的病征吗?
(二)主动抗病性:是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即植物的诱发抗病性
1、诱发的结构抗性:
1)本质化作用:在细胞壁、胞间层和细胞质等部位产生和积累木质素 2、诱发的化学抗性:
的过程(木质化能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机械压力;抵抗酶的降解作用, 大多病原菌不能分解木质素;阻断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物质交 流-水、营养、毒素) 2)木栓化:木栓质增强细胞壁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 3)形成离层:阻断受侵部位与健全组织物质输送和病菌扩展。 4)维管束阻塞:防止病原物随液流上行扩展,又能导致寄主抗菌物质积 累和防止病菌酶和毒素扩散。
4)免疫(immunization):寄主对病原物的反应为完全 不发病或看不到症状。
5)避病(avoidance):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 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
时间避病
空间避病
三、抗病性分类
1、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分为:
抗、感病组合中植物细胞壁变化 S
R
R
病菌侵入维管束
2、诱发的化学抗性:
1)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 象,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死亡,病原物受 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 2)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 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 产物。它对真菌的毒性较强。
2. 病株表现
除个别高温引起的日烧病和喷药、施肥不当产生药
害一般都是全株性的,如缺素、涝害等。
3. 环境条件调查
1)气象:冻害、灼烧、降雨、光照不适等 2)土壤:涝害、旱害、盐碱害、营养不良 3)肥料与毒物(农药)综合分析确定病因
4. 病原鉴定
1)化学诊断法:
分析病田土壤,测定其成分与正常值比较,从而 查明过多过少的成分,确定病原(对缺素症,盐碱 害的诊断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