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散文创作及生平

合集下载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主要内容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主要内容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东郡临汾(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将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主张。

一、生平事迹韩愈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韩朗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学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勤奋好学,深得父亲的赏识。

后来,韩愈考取了进士,开始在朝廷任职,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等职务。

在朝廷任职期间,韩愈多次上疏劝谏,为政治改革和廉政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他曾经提出"以法正政"的主张,主张对贪官进行清洗,以挽救朝廷的声誉和政治形象。

由于当时政治腐败严重,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重视,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排挤和打压。

韩愈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投身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成就韩愈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包括诗、赋、文等多种体裁。

他的诗歌以坚实的实践活动为主题,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的七律《马诗》被誉为"千古绝唱",描写了壮志豪情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被后人广为传诵。

韩愈的散文作品也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语言简练、思想深刻、情感真挚。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开创性地提出"格调之争"、"摹仿之误"等概念,为后来中国文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韩愈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成就也颇丰。

他主张"经义",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被后人视为经学大家,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思想主张韩愈的思想主张以"格物致知"为核心,主张用实践活动来认识事物,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获得真知。

韩愈简介及作品

韩愈简介及作品

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确实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文学创作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

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

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

《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

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

韩愈的简介及主要作品有哪些

韩愈的简介及主要作品有哪些

韩愈的简介及主要作品有哪些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汉族,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其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是唐代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韩愈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代表之一,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的主要作品有哪些?韩愈作为唐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其创作的作品涵盖了多个方面:诗歌、散文、经学、史学等。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唯一一首与外交有关的诗歌。

这首诗歌是为唐代大臣杜黄裳送行的作品,诗歌中表达了韩愈对于杜黄裳的敬重之情。

2. 《师说》《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直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全文内容丰富,清晰明了,从思想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师德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3. 《伯克等山十二峰记》韩愈的另一篇代表性散文作品是《伯克等山十二峰记》。

全文通过讲述游山趣事来探讨宇宙的本质问题,从而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关系。

4. 《论语别录》《论语别录》是韩愈对于孔子学说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本书是韩愈自己编纂的,主要是对《论语》的补充和注释。

虽然这本书在当时并不受到重视,但是在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狂草五篇》《狂草五篇》是韩愈的一些散文作品,它是韩愈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全书清新爽朗,语言简练有力,是韩愈以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表现的另一方面。

韩愈的主要作品并不止这些,但这些作品代表了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上对于文学、教育和思想的伟大贡献。

韩愈生平和经历韩愈是唐朝末年、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早期在国子监学习,曾经就读于袁恕己的学堂。

后来他参加了进士考试并且成功地通过了考试。

他曾担任过文职和武职,然而在唐朝的末期时期,他因为支持唐朝的新法政策而遭到了被贬谪的厄运,并且在不同的地方流放了多次。

韩愈对于学术研究十分热心,尤其是对于儒家学说的研究。

他在《师说》这篇文章中提到:“我每见先生必以询讯为宗,言必畅通,事必稔识。

韩愈的简介和

韩愈的简介和

韩愈的简介和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也因为他独特的视角和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成为了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就韩愈的生平事迹、思想和作品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生平事迹(1)早年经历韩愈于公元76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人,出生在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

他十分聪明,自小勤奋好学,对于经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14岁的时候,他考入了洛阳的大学学习。

自此,他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着手研究网络安全。

(2)官场生涯韩愈在唐朝时期成为了一位重要的官员,在多个地方的政府和宫廷都有过任职。

他曾在唐玄宗和唐肃宗的朝廷上担任过散骑常侍、礼部侍郎和集贤宾等职务。

但考虑到他固执的性格和对朝廷的批判态度,他被迫多次辞职和落职。

最终,他辞去了所有官职,成为了一名自由写作家和学者。

二、思想韩愈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化观念家之一,他的思想相对于当时的主流思想更为开放和包容。

他在《师说》、《进学解》等著作中,阐述了自身的教育思想,并强调了学生自由发展的重要性。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强调必须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三、文学作品韩愈的文学功底精湛,作品风格优美,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类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包括《师说》、《进学解》、《原毁》等,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四、传世佳话韩愈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佳话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被授予了文学殿试上状元的头衔的故事。

据说当时他手写了一篇辩论文章,三日三夜不合眼,最后获得了殿试的最高分数。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五、影响韩愈的作品和思想超越了唐代,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文化发展,为后代的文化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韩愈的一生中,他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对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的简介和作品

韩愈的简介和作品

韩愈的简介和作品韩愈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散文家、文学家、思想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凝聚了唐代文化,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将对韩愈的简介和代表作品进行介绍。

一、韩愈的生平韩愈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出生在北魏的河南省河南郡洛阳。

他从小聪明好学,年少便执著于读书和诗词,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后来,在成为名士的道路上,他先后担任过大理寺少卿、礼部员外郎、骆州刺史等职务,但是都不久就辞职了。

韩愈在唐代文学中属于思想派人物,提倡文化自强和质疑前人从而形成了一些自己独特的思想,如“圣人观天下,化乱为治,治民如君子”,“王者定策立事,以稳定天下”,“圣人之治也,必令人民怨不在身”。

尽管他在唐代的文学界声名很高,但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他的名声开始受到一些损失。

例如在玄宗天宝中,他因为对朝廷的不满而离开官场不久后被贬为九江县尉,但是过了两年后才被太和殿士舍选为招词臣,成为文坛风云人物。

韩愈的思想在唐朝尊崇佛法的时期,是一种古代儒家思想的再现,他在文学上力促“文人”复兴,推崇贵族文献,弘扬儒学正道。

他在诗歌作品中抨击官吏的不当行为,倡导社会公正;在散文中反对形式的虚华,倡导返回本心,革新语言;同时又批评佛教较多,要求建设一种承续传统、丰满的文化体系。

他的思想为唐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文化影响打下了新的基础和高峰。

韩愈去世的时间是唐宪宗永贞元年(823年),享年88岁,现埋葬于河南省长葛市的长葛县园梓陵中。

二、韩愈的代表作品1.《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韩愈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唐代极富价值和影响力的著作。

这部书是韩愈回顾自己参加唐明皇“开元盛世”的经历、记录唐朝贤达及时事的一部笔记。

《东京梦华录》不仅是一部艺术历史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史著作。

2.《师说》《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温馨、感人的人际关系,又有批评和谴责不成器的学生或教育者。

韩愈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

韩愈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

韩愈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韩愈是唐代后期到五代时期的杰出文学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史论、经传注释等方面,以其强烈的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深受后人的推崇。

一、生平简介韩愈于768年出生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侯马镇舒庄。

他自幼聪颖好学,14岁时考中了进士。

其任官历经唐代后期、五代之乱,先后在当政宦官李辅国、天晏、卢杞、朱全忠的府宾花园中经历过官场的生活。

但是,他最多的时间是在离官居住和自由创作中。

他在818年主张废除藩镇割据的制度,以后因多次言论得罪权臣,被发配为黄州司马。

但后来朝廷很快就改判了他的罪。

晚年时,他一直居住在江陵,忙于著述和崇尚孔子的活动,于824年离世。

二、代表作品1. 《师说》这是韩愈最著名的散文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在文中,韩愈探讨了古代学者和教育者的责任和成就,强调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讴歌了杜少府辞官北归,返回故乡的志向和素质。

通过描写杜少府淡泊名利、爱国忧民的形象,韩愈强调了忠贞于道德和尊重人性的价值。

3. 《帝京篇十首》这是韩愈的一组长诗,大量描写了唐代都城长安的风景、市井生活、历史和文化。

文中展现了韩愈的思想、态度和审美观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4. 《进学解》这是韩愈的一篇散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批评的代表作之一。

韩愈通过对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的批评和评价,强调了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历史研究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三、影响和地位韩愈是唐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古文运动,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对于继承和发展前人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作品以思想性和文化性为特点,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政治伦理的探讨、文艺风格的塑造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也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文学价值在于语言的凝练、思想的深邃和艺术性的独特性。

关于韩愈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韩愈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韩愈的知识点总结韩愈,中国唐代文学家、史学家、论散文家,又称“韩荆州”、“韩荆南”。

韩愈不仅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和散文理论家。

在文学上提出了“文章奇志”,对“笔之赋之奇之而志之,奇之而情之也”之旧说,作了新的阐明和深切的批判。

他的散文意识要高于其他,成了散文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散文一向决断、富感情、神采飞揚,力倡学习汲取传统散文之风华,强调个性作品已然,他主张若王子以愉悅、余江之岸者以深忧兮……今之文人皆望蜀,然而寄委有何主人。

挺身称蜀高邀将 Shan' Tian,化平乐之和(与欧阳修交好)而炙其观。

(意即应该根据作者的真实情感来写作)特别是他的“文章奇志”的理论加深了对散文的认识。

韩愈在文学上亦是一位大家,他有不少佳作如《进学解》、《进学解申论》、《宋五先生墓志铭》(见唐诗三百首)与韩柳诗互道致。

唐儿女怀德而宋人崇敬之。

由于内容博大深刻精美细腻,并且表达理念,情绪层次丰富复杂,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以紧致,强烈的感染力,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

韩愈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以下是对韩愈知识点的总结:一、韩愈的早期生平韩愈生于唐代宝应年间(768年),出生在山西河东农家。

韩愈十岁开始学习《论语》、《孝经》、《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由于当时的政治、社会斗争剧烈。

对于加强个人的言论自由、政治思想自由是韩愈的两个永恒主题。

他在唐文宗开元年间中进士(传统解释为九岁家无助竟生不死,既暴以一技,不得已,皇道几毁,卒成一义,可谓临安圆平,却既遗失吉代,又岁月不衰。

为潘十朋眷群中彷徨,概家不足以环之,又被歼饮。

然后无往而不寡伦,运朝闻名。

望远我曾拜门慕名三。

征访慨义扩名。

我丝竹敲击于是乐器。

似我情懿于闻虚钟之意无忘还悔。

)身先例后,例如一个仆林僧。

是韩愈终身为文文才。

高宗天宝年间,他出征安西(安西都护府)在途中创作了《边雄信西夏赋》,为《唐文粹》所载。

在中间赞扬世故天才,惭凸为之心慕,是相比仍是虚妄挣扎。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都是很著名的文章。

一、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

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

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

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

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

”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

”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

仆诚乐之,就求其术。

”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

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

“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

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

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

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

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

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道》
韩愈的《原道》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很有影响, 有一部分人对它非常推崇,但是也有一些批判的斗士很 恼火。不赞成他的观点最有名的是清末改良派大将严复, 严复(曾经)是我们北京大学的校长,他是著名的改良 派思想家。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天津《时务报》上发 表题目叫《辟韩》,“辟”就是批判,批判韩愈,专门 批判《原道》这篇文章。因为《原道》这篇文章主张君 主专制 。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文学史的问题而是思想史 的问题。严复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借批韩愈的《原道》 来批当时的封建专制,矛头是针对清代封建帝制的。
5、他活了五十七岁
虚岁
韩愈的散文创作
1、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地位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
的散文创作成 就被认为是“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讲的话在他 之前骈文统治多年文坛。 2、从他以后古文对骈文斗争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韩愈的杂文 最受人们喜爱,其中名篇《马说》、《师说》是文学史和教育史 上的必读作品。 3、韩愈的文章各种题材都写得好。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 多有 新创。其中人们最喜欢的首先是杂文(杂文是我们),今天说的 这种文字正是他“不平则鸣”的工具。他是主张不平则鸣对许多 社会现象进行了大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内容深刻、形式活泼、 文笔犀利,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杂说四》(《马说》)“世 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杂文《送穷文》穷是贫穷的穷。这也是学汉代扬雄的扬雄写过一篇文章 《逐贫赋》,就是把穷鬼赶走。是用赋体写的。 据说古时元月晦日就是正月三十号,人们把稀饭和破衣服放在巷口祭 穷鬼,然后把它赶跑叫做“送穷”。今年跟贫穷告别,现在的话就是脱贫。 脱贫致富了,这是一种民俗。扬雄《逐贫赋》所逐的主要是经济上的贫穷 之鬼。“穷鬼”韩愈所逐的是仕途穷困失意之鬼。仕途上不顺官运不通, 扬雄逐的是一鬼,韩愈逐的是五鬼“智穷”“学穷”“文穷”“命 穷”“交穷”。“交穷”就是好朋友很少,这实际上都是寓言韩愈借骂五 鬼骂五个穷鬼。实际上大鸣贫困潦倒的不平,也就是发自己的牢骚。五个 穷鬼劝他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天下知子, 谁过于予,虽遭作逐,不君子疏。”鬼这样说,你因为穷而出了名,我们 还是不能离开你。这是反话说韩愈越穷越倒霉就越有名。结果最后主人说: “既然这样的话,你就别走了还在我家呆着吧!”文章还是用正话反说的 手法,好象是赋体又不是赋体。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受到世俗的攻击,说你怎么这样 讲老师居然可以比学生年纪轻着太不象话。他的朋友 柳宗元,唐代古文运动另一位大将领袖人物。他就替 韩愈辩护,他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 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现在人不讲什 么老师不老师有人讲谁是谁老师都笑被认为是一个狂 妄之徒。柳宗元把那些骂韩愈的人比为“蜀犬吠日” ( 四川的狗 因为山里头没见过太阳太阳出来它就叫少 见多怪)。
《马说》
•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很多人都能背了。这篇文章实际上 是个比喻,他以“伯乐与千里马”比喻贤臣难遇明君。 “千里马”就是有才能的人,“伯乐”就是能够赏识、使 用有才能的人。通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人 才是经常有的,能赏识人才的太少。显然是发出他自己不 被赏识的不平。语言通畅、简洁明洁、行文曲折多变、比 喻贴切、涵义深远 。
这篇文章是对韩愈的有力支持也是很高的评价。 《师说》在今天文学史和教育史上都是必读作品 。
韩愈的《进学解》、《送穷文》模仿前人之作,推陈出新,后来居上。
《进学解》这是学汉朝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这一类文章 魏晋南北朝很多人写过,但是韩愈这篇文章后来居上最有名最出色。文章 假借师生问,对老师和学生问对,发他怀才不遇的牢骚而又显得滑稽风 趣。 文章分三大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教训弟子。这时韩愈在国子学当博 士就是相当于现在大学系主任。他教育弟子其中有个名言就是“业精于勤 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两句话现在很多人都写在自己桌子旁 边作为座右铭。他说只要你们业精行成不要担心当局不明不公这样教育弟 子,这是题冒。第二大段弟子对老师提出质疑,说:“先生您业有成就行 也高尚,可是遭遇坎坷做官那么小经常受打击 不顺利,先生您自己就这 样你何以教诲别人呢?”这是学生反驳老师,这方面学东方朔、扬雄。扬 雄也是这样写开始极力铺排,先生如何勤学勇为结果又是如何适得其反。 表面上这是自嘲,自己嘲笑自己,实际上是自夸。这是通过学生的话来说 的,通过学生的嘴来形容先生。第三段话是国子先生的回答。他说宰相之 责在于兼收并储量才用人,然后说当年孟子荀卿这样的人还尚且不被世用 当局不赏识他们何况自己这样,“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这 全是正话反说,说把我撂在一个空闲职务上是应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都 是他的滑稽手法。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这篇文章对老师的任务规定为三点,就是传道、 授业、解惑。(我们今天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这样) • 文章主张老师和学生不一定是年龄大小的问题,主要是 “闻道有先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主张不分贵 贱、不分老少都可以做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我学的是道理 知识,至于年龄大小、 地位高低, 那有什 么关系呢?这种见解发挥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这样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十分宝贵。 • 文章写得动荡流走富有生气,尤其是通过各种人物的层 层对比,充分揭露今之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愚蠢可笑, 较之一般直陈式的论述效果更好。
文章说理严密、条贯清晰、语言刚劲、气势磅 礴,文章艺术性是很高的。
清代储欣认为“此表可与日月争光” 。林纾, 清末著名古文家,跟严复同时代,他对这篇文章评 价很高说是“天下之至文,直臣之正气”。
这里要说明一下韩愈当年所反对那个佛骨今 天还在。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重新发现, 佛教界视为盛事。这个佛骨在大陆(供人)瞻仰, 到台湾、香港展出供信众们瞻仰。应该这样说(佛 骨)作为历史文物应该保护。 今天的宗教政策跟唐朝不同允许宗教人士瞻仰 佛骨对佛骨作为文物保护和唐宪宗佞佛迷信求长生 不是一回事,所以这两件事不可以相提并论。
• 清蔡铸说:“此篇皆借喻,格力遒迈。结语咏叹含蓄,正 意到底不露。高手!”(《蔡氏古文评注补正》) 是韩愈 文章中“气盛言宜”的名作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有意 把整句化为参差故意用散句而不用骈句。他改变了骈文统 治多年的地位,他自己写文章就有意不用骈文。比如“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 个是排比句,如果把第二句中的“能”字、第三句中的 “而”和“能”字删掉的话,每句都是六个字就是骈句了。 韩愈不那么写显然是要和骈文相区别,追求不整齐的参差 美。
读完这篇文章后使人愤慨发人深思,有时感到诙 谐。这篇文章要讲思想深度的话比起扬雄、东方朔 以及魏晋那些同类题目也没有深多少,主要是讲的 怀才不遇又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妙就妙在 文章形象性强,用词造句生动。韩愈在里头实际上 就是一个形象,一个老学究的形象。语言精妙许多 短语在后世成为成语 ,刚才说的“业精于勤而荒于 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就是,还有很多, 细大不 捐、 动辄得咎等 。这篇文章里成语很多句法整齐, 但是有参差有压韵、有不压韵,读起来有种音乐美 感,跟前面引过的《马说》《师说》还不完全一样 因为他是学扬雄、东方朔那些辞赋家,颇带点辞赋 的味道。
他的家庭是个文人家庭,父亲做过县令,叔父、 哥哥都是受古文运动影响并且很会写文章。 由于家庭环境关系,韩愈从小就“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就 是信奉儒家的思想,读儒家的著作。
1、他十九岁进京赶考得到古文家梁肃的称许,二十五岁中进士,那时中
进士以后不可能马上做官,还要经过一定时期的选官等候,实际上他到二 十九岁才开始做官,做过一些小官。
2、贞元十九年时候,他在中央政府任监察御史。曾经上疏要求朝
廷免除民众赋税并且指责朝政腐败,结果触怒当局被贬为阳山令 。
3、元和十二年,他跟随当时宰相裴度平定了割据安徽淮西的藩镇
韩 愈 的 仕 途 经 历
吴元济,他是那次战役的参谋长 行军司马。有了功 回朝以后升刑 部侍郎相当于副部级。过了两年,唐宪宗迎佛骨,就是把佛的手 指头迎到长安让百姓朝拜。唐宪宗是信佛的韩愈不信佛就批评这 件事情,触怒了唐宪宗要杀他的头,幸亏他的老师裴度当时的宰 相援救,结果贬为潮州刺史, 就是现在潮汕,他写下著名的那首 “一封朝奏九重他又从潮阳被召回长安,在那里 实际上他呆了不到一年, 几个月他做了很多好事情,所以潮州人很崇拜 韩愈,那里一条江叫韩江,韩愈的庙全国各地都有,数潮州修的最好。 韩愈回京以后,当时镇州发生兵变, 他受命到那儿宣抚 平息结果,局 势转危为安,所以又升到兵部侍郎。后来又做吏部侍郎,这两个官职都 是副部级,但是比开始讲的刑部侍郎重要得多。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 副部长,吏部侍郎相当于人事部 组织部副部长,是很重要的。所以后来 人们称他为韩吏部。
韩愈还有一篇有名的文章《谏迎佛骨表》,这可以说是不要命的文 章。在唐宪宗时候把法门寺的佛骨迎到长安让民众供奉朝拜,一时王公 大臣和平民百姓奔走礼拜形成宗教狂热,有的人捐东西、有的人剃头发、 有的人烧自己的手指头显示对佛的热诚。韩愈面对由皇帝掀起的迷信高 潮大胆反对,列举历史事实说上古帝王不事佛而长寿,汉明帝以后才有 佛,帝王事佛愈谨而年寿短促,这次迎佛骨是“伤风败俗,贻笑四 方” 。“伤风败俗”这四个字我们经常用的最早就出在这篇文章里。 最后他提出来要把佛骨扔到火里烧扔到水里。他说“佛如有灵,能作祸 崇,凡有殃咎,宜加臣身。”将来有什么灾就加到我身上好了。 这篇文章使唐宪宗大怒,因为唐宪宗礼佛的目的就是求长寿,他 (韩愈)说越是求长寿越短命,这不是他(唐宪宗)最恼火的话么,所 以非要杀他(韩愈)而后快。结果他(韩愈)的老师也是当时宰相给他 说情说他的心还是好的,最后把他贬到潮州。 此文仿佛并非完全为了崇儒,不光是从儒家一家地位出发而是从整 个国家利益出发,指出佛教迷信的流行、统治者蠹财佞佛是愚蠢的害国 愚民、其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