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河乡白马观的故事和传说汇总
德阳白马关景区简介

德阳白马关景区简介
德阳白马关景区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是一处集文化观光、旅游购物、运动养身、休闲娱乐、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景区以三国历史文化为主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博物馆、金牛古道、庞统墓、落凤坡、换马沟、八卦谷、张飞点将台、万佛寺、倒湾古镇、五丁谷等旅游景点。
白马关景区是德阳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依托蜀道五关之一、军事重镇——白马关而建。
景区内保存有古代国家级道路——金牛古道,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在三国时期,这里曾是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庞统祠是景区的核心景点,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
祠内保存有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等建筑,以及相传是张飞所栽的两株大柏。
祠内还设有展厅,展示庞统的生平事迹和白马关的历史。
除了文化观光,白马关景区还提供了丰富的户外运动休闲项目,如东篱南山国际乡村俱乐部的滑草场、卢梭自然教育基地的亲子活动等。
同时,景区内还有精致的露营基地,如鹿头关野奢营地和滑草场露营基地,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选择。
白马关景区门票免费,但参观庞统祠博物馆需购买门票。
景区对持有关证件的残疾人、现役军人、年满65周岁老人及1.2米以下儿童提供免票优惠,对学生实行半价优惠。
总的来说,德阳白马关景区是一处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与自然风光的美丽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游客了解三国历史、体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川白马关的历史故事

四川白马关的历史故事
四川白马关的历史故事主要聚焦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智谋与庞统的英勇。
白马关,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占据着重要的古蜀道节点,见证了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与智勇之举。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出身于东汉末年襄阳(今湖北襄阳)的一个名门望族。
他才思敏捷,善于谋略,是刘备帐下无可替代的谋士。
211年,庞统随刘备入川,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进攻雒县的战役中,他不畏艰险,率领部队发起冲锋,却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的英勇事迹传颂千古,他的墓地位于白马关旁的一处山坡,因他号“凤雏”,故后人称此地为落凤坡。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被世人尊称为“卧龙”。
作为蜀汉的丞相,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谋略,辅佐刘备父子,稳坐江山。
他的长子诸葛瞻在邓艾攻进涪县(今绵阳市涪城区)时,率军到鹿头山绵竹关(即白马关)布兵防守。
邓艾派人送书信引诱诸葛瞻说:“如果你投降,我肯定向魏王上书请求封你为琅琊王。
”诸葛瞻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斩了邓艾的使者,登上鹿头山指挥蜀军与邓艾率领的曹魏军队进行决战。
虽然诸葛瞻占据有利地形,但由于仓促应战,加之蜀军很多士兵从未参加过战斗,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在魏军的凌厉攻势下,蜀军渐渐不敌。
诸葛瞻、张遵(张飞之孙)先后被魏军砍下头颅,蜀军将士大部殉难,白马关失守。
在白马关以东的倒湾地区,有一座祠堂纪念诸葛瞻和张遵,被称为“诸葛双忠祠”。
这座祠堂古朴庄重,每当夕阳西下时,祠堂的影子在古道上拉得长长的,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
白马村的鬼故事

白马村的鬼故事白马村是一个位于山脚下的小村庄,周围群山环绕,风景秀丽。
然而,人们却很少到这个村庄来,因为有一系列关于白马村的鬼故事流传开来。
这些故事让人们敬而远之,对这个村庄充满了神秘和恐惧。
白马村的鬼故事始于几十年前的一个夜晚。
当时,村庄的居民们都聚集在村子的广场上,庆祝一个重要的节日。
就在这个时刻,一声巨大的尖叫声突然划破了夜空,吓得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喧嚣。
大家迅速朝声音传来的地方看去,却发现没有任何异常。
然而,从那一刻起,村庄中开始传言有鬼魂出没。
最早听到这个消息的是白马村的村长,他当时正准备安排村子的重要事务。
村长没有马上相信这个传言,他觉得这只是无稽之谈,可是,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
白马村的居民开始看到一匹纯白的马漫游在村子周围的树林里。
这匹马没有主人,看起来既美丽又神秘。
人们设法追踪这匹马,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村庄似乎被它的出现笼罩着一层诡异的阴影。
白马村的居民们对这个神秘的马越来越感到不安。
有的人甚至开始相信这匹马是来寻仇的游魂,他们禁止家人外出夜晚。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婴儿的失踪。
有数个孩子无故失踪,每一个案件都没有目击证人或任何线索,只留下了一缕缕令人不安的寒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马村的鬼故事渐渐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有人说这个村庄是被诅咒的,而有人则认为村庄的地理位置导致了超自然事件的发生。
人们开始远离这个村子,它变得与世隔绝、陷入了无人烟的寂静。
然而,有一名年轻的调查员对这些鬼故事充满了兴趣。
他决定深入调查,找出真相并解开白马村的谜团。
这位调查员来到了白马村,开始与当地居民交谈,收集各种信息和线索。
他的努力逐渐取得了成果。
他发现一些老居民曾经目击到一位年轻女子骑着一匹纯白的马,经常穿行在村子附近的树林和山间。
这个女子据说是白马村一位爱马失控身亡的女子,她的灵魂无法超越这片土地的束缚,因此,她就成了白马村的鬼魂。
调查员找到了这位年轻女子的亲人,并与他们谈论了这个故事。
他们深情地讲述着女子与马的深厚关系。
白马关改写蜀汉历史的最后一道关隘

白马关改写蜀汉历史的最后一道关隘白马关是成都平原的屏障,秦入蜀最后一道关隘,有“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之势。
它是有汉以来,由西安至成都入川后,经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和白马关五道关隘的最后一关。
清朝罗江才子李调元也曾以诗句“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
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来形容白马关,从诗中我们不难想象,古代白马关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
白马关,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
除了有“小咽喉”的战略地位外,更重要的是白马关与刘备的军师庞统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白马关曾三易其名。
东汉时因其地处古绵竹城东北,称绵竹关;隋唐时因其地处鹿头山而改名鹿头关;唐昭宗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前蜀高祖王建借汉高祖刘邦曾骑白马过此、庞统和刘备曾在山下换马这两个典故,定名白马关至今。
庞统,湖北襄阳人,智慧超群。
蜀汉军师,与诸葛亮齐名。
赤壁之战后,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刘备与庞统相见,见识其非凡才略后,任命庞统为治中从事,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九年(214年)初夏,庞统随刘备进攻雏城(今四川省广汉市)时,被时任守城大将张任用箭射死(也有中流矢身亡的说法),时年36岁。
庞统的死让刘备感到非常痛惜,将其厚葬于白马关鹿头山。
刘备称帝后,追封庞统为关内候。
后又被谥为靖候,并在墓前建祠祭祀。
庞统祠墓共分为门厅、二师殿、栖凤殿和墓园四部份。
公元1682年,王屏藩乱蜀,庞统祠墓毁于战火,康熙三十年(1707年),四川巡抚能泰在原祠墓基础上复建成今天的规模。
庞统祠位于白马关内,是安葬和纪念庞统的专祠,也是四川建造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
明清时期曾毁于战火,从康乾年间相继进行修缮改建,落成了现在的规模。
2006年5月,庞统祠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关因庞统阵亡扬名,也因关隘形同虚设,导致蜀国灭亡让后人唏嘘。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的军事行动,一路大军由钟会统率,被蜀将姜维拼死阻于剑门关下。
白马人的民间传说与族群认同

摘要: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
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想象”。
文县白马人是我国“藏彝走廊”中一支民俗独特的族群,他们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构成了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一代一代深深地镌刻在族民们的脑海中。
白马人在对祖先历史的追忆中,延续并强化着“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和“边界”意识。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存在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作为这一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任何民族或族群文化都创造并发展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而人是具体文化的创造者人的文化创造又是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
就白马人①而言,他们是白马族群地域文化的创造者,而白马族群文化又是在白马族群居住地和历史变迁中展开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人族群认同意识。
白马族群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居住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基本上是吻合的、一致的,均处于华夏边缘。
白马人世居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
这一居住空间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在空间和文化上的双重边缘性。
正是这一特点构成白马人不同于周边共生族群———汉、藏和羌的文化景观。
正是这些文化景观建构了白马族群认同的逻辑起点,也正是这一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族群的认同意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进行民族调查和识别时,鉴于白马人聚居区与藏族聚居区地缘关系紧密,又由于部分白马人识藏文、说藏话,便被暂定为“藏族”。
人们习惯以“白马藏族”称之,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藏族”,称自己为“白马人”。
他们也多次要求政府承认他们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20世纪7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把“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作为民族识别工作遗留问题的典型予以介绍,认为“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在历史上并非藏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陇西影视城半山白马庙的传说

陇西影视城半山白马庙的传说马将军的传说在陇西民间,有个白马将军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据说在东汉末年,南安郡有个叫庞德的年轻人,身高八尺,身材魁梧,膂力过人。
庞德自幼骑马射箭练就一身好功夫,尤其使一把截头大刀,无人能与其匹敌。
庞德少年英武,一时名扬郡里。
到了青年时期,庞德应征随马腾军队西征北伐,功盖全军。
后来,他转在曹操麾下效力,被曹操拜将封侯。
庞德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斩吴将,败魏延,救曹操,拔宛城,枚不胜举。
这一年,庞德率军与关羽军展开生死对决,庞德抬着一口棺材上阵与关羽交战,引箭射中关羽前额,关羽慌忙调转马头,手捂伤口,带箭败阵而去,庞德正想追杀关羽,无奈己方鸣金收兵,使关羽躲过一劫。
那时,庞德常跨一匹白色战马,关羽军都叫他白马将军,对他十分忌惮,而庞德军士气高涨,锐不可当。
当时战争形势已基本明朗,庞德眼看胜利在望。
而就在这个时候,谁料一场大雨突然降临,竟然彻底扭转了战争结局。
本来庞德奉命领军在樊城(今湖北襄阳)北边十里的地方屯扎,遭遇天降暴雨,暴雨过后接连十余日霖雨不断。
这天清晨,突然汉水暴溢,滚滚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下,庞德军营顷刻间尽被洪水淹没,平地积水五六丈之深,庞德所率皆北方军士,本不识水性,何曾见过如此洪涛?大多溺水而毙。
情急中众将领护卫庞德避水上堤。
此时,关羽乘船攻击庞德军,以大船四面发箭射向堤上。
庞德弃马步战,被甲持弓,箭不虚发。
两个部将欲降关羽,尽被庞德收斩。
庞德自日出力战至日过中天,关羽攻势越来越急,庞德箭矢即将用尽,双方短兵接战。
庞德对督将说:“我听说良将不怕死,不苟且偷生,烈士不毁大节来求活命。
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
”于是意怒恶战,气概愈壮,然而水已淹过了人的腰际,魏军吏士抵挡不住,都投降了。
庞德与麾下仅剩余的三名将士,收弓带矢,乘小船想回樊城军营。
不料一个浪头将小船掀翻,弓箭全部落水,庞德独自一人抱船随水漂流,被关羽护卫周仓所擒。
双方混战时,水位渐涨,没过江堤,堤上马嘶人号,东奔西走。
白马山 洗马河 地名由来

白马山洗马河地名由来朱传江李乃瑞收集整理距鲁屯镇四里许的西南,有一座巍峨的大山,四季花木葱茏,青翠欲滴,其状象振鬃欲飞的马,当地人称之为白马山。
只要看到这座振鬃欲飞的白马山,就会触起一个遥远而美丽的传说。
远古时,鲁屯属夜郎国管辖的一个郡。
郡中有个善于养马的人,他在郊外散步时拾得一匹小白马。
一日他牵着小白马到东城外的一个小沼池去舀水洗马,小白马遍身都是马屎疙瘩。
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奇怪的是小白马越洗越大。
白马嫌水太小,就用脚往下直刨,刨着刨着突然叮咚一声,一股晶莹如银的水直往上冒、冒、冒……越冒越大,最后淌成一条清澈的小河。
当河水快淹没小白马时小白马就嘻嘻嘻几声嘶叫,银鬃一抖飞到一座娟秀美丽的大山上去了。
后来鲁屯人把这条河称为洗马河,至今这面居住的地方也叫洗马河。
那白马是一匹浑身无一根杂毛的,白如雪练的好马。
长一丈,高八尺,胸宽合围,臂圆似鼓,双耳直竖,奔跑起来四蹄生风,嘶叫咆哮时有龙腾大海之势。
其性刚烈如火,人凑近时它会睁大眼睛,抖动鬃毛,嘶叫示威。
白马飞到白马山后,任何人都没有接近过它。
但此马很通人性,体恤屯中百姓。
那年天旱土地开裂,眼看庄稼即将枯死,白马就银鬃一振,普降一场甘雨,因此郡中人年年丰收。
更令郡人欣喜的是它每天晚上都会按一、二、三、四、五的更系来引颈长鸣。
其声高亢而悠远,叫声传到鲁屯城中,人们就知道是几更天了。
这个动人的传闻很快就传遍盘江八县。
话分两头,却说盘县碧霞寺,十世禅师张一丰乃张三丰之长兄。
据说寺内历代禅师都要养一匹灵马,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又有夜眼,黑夜行走如同白昼。
如此灵马老死或夭亡要按西藏喇嘛圆寂时寻找灵童来接喇嘛一样去寻找灵马接班。
一天早晨小沙弥牵着一匹刚找来的白色小灵马到寺外山上去放牧,不慎小灵马失踪。
全寺僧人四处寻找未果。
一日信僧和尚将鲁屯这一传闻禀告长老张一丰。
长老双手合十道了声“善哉,南无阿弥托佛”,便餐风沐雨,晓行夜宿,跋山涉水,倍受辛劳,专程赶到鲁屯寻找灵马下落。
长城印象之含笑的白马关

北京纪事64老城故事长城印象之含笑的白马关文·图◎ 张生军每次到白马关,总会让我想起那个经典的段子: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唐僧。
其实,要我说,骑白马的还有杨六郎。
因为白马关就是从杨六郎的故事里,走到了我们的面前。
据说,杨六郎镇守边关时,在白马关附近的野马川驯服了一匹白色的野马,作为自己的坐骑。
敌军一看到白马银枪,顿时丧胆。
后来,为防止敌军进犯,杨六郎就将白马留在这里,敌军一看到它就都吓跑了,这里就被叫做“白马关”了。
在白马关堡门口,还真有一匹白马,却是后人用汉白玉石塑了放在这里的。
堡子大门上的“白马关堡”几个字已经有点模糊了,城砖和基石虽有些斑驳,保存得还算完整。
门口还有一棵老柳树,虽已隆冬,柳枝随风摇摆,点缀着这座400年的古堡,显出了几丝青春的气息。
独自攀上城墙,本就不算巍峨的城堡就显得更加狭小。
是啊,这座城堡周长也才400米,一条大街,几十户人家,半个小时也就转遍了。
别看堡子不大,名气却不小,在《四镇三关志》《三关边务总要》《读史方舆纪要》这些古籍上都有记载。
不过,我都没有看过,这些提到的古籍其实是我从网上搜索来的。
我想,其实每一个来这里的人,未必都是为了了解城堡的历史,他们或许都是像我一样,更多的是为了感受这一份深藏心底,或悲或喜的心情。
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一定都是沉重,它既教会我们思考和成长,也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过往和一份内心的从容。
静静坐在城墙上,阳光明媚,身畔有一缕清风掠过。
我轻轻抚摸着脚下的一块块布满青苔的城砖,感觉着时间的悄然流逝。
是的,这每一块斑驳,都是岁月的见证,都是一份饱经风霜的印记,我无法知道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刀光剑影抑或风花雪月,但是,我却用心能感受到它所历经的一切,或沧桑或美好,如此刻我的心情。
白马雕塑老城故事65一位老人带着一只小狗,从村中的老井中打上一桶水,他说,尝一口吧,很甜。
在他的身后,是一些荒废了的老屋。
院子都是城砖垒砌,房子也是石头的,大门上依稀还残存着旧时贴的对联,木窗棂上还有两张早已褪了色的大红喜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河乡白马观的故事和传说2015年04月29日毛自银澧县南部道河乡有个白马村,它得名于本村有个道教祠宇白马观。
据说始建于刘宋。
到唐朝时这里已是湖广道教的一处名胜了。
那时候,道水河也源于道教出了名。
州南的太浮山、道源桥、观音庵、金銮古刹、仙公庙、仙女庙、金鸡寺、玉皇庙,州东的彰观山、清远观、古大同也海内名传。
人言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理想境界,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
道教神仙思想的传播,到唐朝时,由于朝廷自奉为道教始祖李耳的脉裔,对各地高等级道观的修建拨款甚至超过了官衙。
奉道求升仙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
二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炼丹合药。
三是身情异术,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隐于市井。
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
有的是辞官不做,逃于世外。
另外一类人专修道教之方术之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
吕洞宾的故事出现了,社会上充满了神仙下世救民苦难的传言。
渐渐的,儒释道三教相融,成了一般官宦层和普通百姓的世俗信仰。
白马观的史料记载我家住在白马观东面的毛家坪村,历史上属于澧邑南白马河东金銮小保。
金銮山顶有个金銮古刹,据说也修建于刘宋,原来是供奉汉景帝的,后来供太上老君,再后来供的是杨四将军。
《澧纪》刊载了我们村当年的地名“鸟儿峪”、“牌楼冈”。
老人们说我家门前的溪水自古就叫“大城溪”,这条溪往东直上到灵泉龙山村的奓家垱,这个峪口是鸟儿峪的下半截主峪口,也叫龙灯峪。
至于“牌楼冈”,有老人曾说”很古很早的时候,我们这里出过人物,是修过牌楼的,后来那个姓氏的人走了,牌楼也被雷轰毁了。
《直隶澧州志》是这样记载白马观的:位于“州南四十里。
有炼丹池、神仙桥、金銮山、雷公井、仙女祠。
唐林静白日飞升处。
”明人《澧纪》记载有:“白马观,唐林静先生白日飞升处。
”又,“林静先生,学道澧阴,乘白马飞升。
”白马观有深潭毕竟我出生很晚,资料也没看到好多,没见过白马观原来的建筑模样,不知它历史上有过怎样的宏大和辉煌。
只是由于生在对河,熟悉它的名字,只要到河边就可以看到它沿河的黑色崖壁和其上的稀稀拉拉长着几棵树的地面,也几次踏过它的遗址,大约三十四十亩吧。
它的东沿,就是道水河流经处白马观深潭,上下约200米,河宽约40—50米,人言深不可测;老人们还讲,潭底墈下有一个天然岩洞,可以几人通过,一直通到长城湾下花黯峪的雷公洞,也许就是“雷公井”吧。
“神仙桥”今人名叫“仙人桥”。
是十年前新修的。
靠近沔泗洼。
仙女祠就是仙女庙,在临澧县杨板乡仙女村。
炼丹池在哪儿,我不知道。
白马观深潭未通雷公洞1972年大天干,我们抗灾抽水好多渡数提水灌溉禾苗,道水河断流了,白马观深潭也差不多见底了。
想起白马观深潭悬崖下那个大洞与花黯峪(今白马村1组)相距五华里,我很希望邀几个人到那个洞里走一遭。
没想到天干了到这儿一看,发现那悬崖下的洞口西去进深刚一米多,洞口全被和田里一样的硬泥巴堵塞着。
深潭中央仍在不断地向水面上翻着水花。
三四个钟头,潭水又开始往河道下方流去了。
不过鱼还多,最多的是一种叫做“柳根de”的黑色胡子鲢了,用网打到的几乎条条两三斤。
白马吃麦苗的神奇故事小时候听人说:白马观深潭里是有神奇灵怪的。
很古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在河边田地里种麦子,到二三月里的时候,几乎天天夜里都有一匹大白马从深潭里跑到我们这边来,吃我们的麦苗。
那匹大白马非常高大,吃麦苗又快又多,一夜要吃几亩地。
五更天鸡叫三遍后,它就潜到水下去了。
简直就是不让人活。
人们非常害怕。
先人们请了许多“仙家”来治,谁知道“仙家”们一个个都没办法。
州衙也知道了,说:“你们把它给我抓住了,我给皇上送过去,他给你们免三十年皇粮!”那时,谁都想建这么一个奇功呐!办法想了一千个,不光抓不住大白马,而且还吃起我们大河洲上的麦子来了。
一天特早,一个生了孩子才满月不多久的妇女,提着一菜篮子衣服去到一个名叫清水港的离家稍远的堰里捶洗,忽见大白马就在她身边的一丘田里吃得正欢,于是她抓起自己尚未过水的带有血污的裤子朝白马身上挞去,那马猛然一惊,飞也似地朝深潭里扑去,此时,天也亮了,干活儿的人们也出来了,看到河面上浮着一层血水。
从此,白马再也没出来过。
自然,皇上也没给我们免除一斤皇粮。
举水牛的小孩们老人们说,后来,离现在好几百年的时候,白马观寺庙里出了个有名的道士,名叫刘三笑。
他还娶了妻生了子的呐!到这里拜香火的,更热闹了。
澧州市里有个五通庙,据说就建在今天梨园市场北边这地方,也有一个很有名的住持和尚。
他早听说刘三笑本领不错,就时时想到白马河那里看看。
一天,五通庙住持特派他的一个贴身小沙弥到那边去看看,一再提醒,到了大岩厂,你要走河东的官道,然后到毛家坪荆王山嘴过沔泗洼的河后,再往西走到白马观去。
小沙弥不敢有半点懈怠,过沔泗洼河时,那正是下午人们吃两餐饭的时候,忽然发现河里站着十来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各举着一条长约九尺有余重约七八百斤的大水牛,几个二胡老者,正在帮大水牛洗着脚。
那沙弥惊得大呼小叫问船上人:“这是一回什么事?你们这里人真怪,还跟牛儿洗脚,还要这些半大孩子举着,这些小家伙哪里有这么大的力气?”原来,刘三笑已经给对河两岸的人打过招呼,就说别的地方来人看到我们这么搞,大家都不要理睬,只是一脸儿笑就是了。
过了河,小沙弥好不纳闷,还是问那几个帮牛洗脚的老农,一个老农说:“俺这里水牛个头太大,蹄跨八卦那那里夹的草筋子,你不把它抠出来,它会疼的。
”又问“小孩力气哪里这么大?”答:“俺这儿这几头牛,每头最多就七八百斤重吧。
”唬得小沙弥只好半夜回家秉告。
其实,小孩们每个人举的就是一件蓑衣,小孩举起,大人洗洗,不要多大力气。
原来刘三笑事先掐指一算,知道五通庙住持派人来了,他就要这十几个做田里活的早点收工,如此这般交代一番,使了个障眼法让小沙弥吃惊不小。
和尚智进白马观住持得到消息,感到对方已经“应战”了。
没几日,自己又带小沙弥走现路赶了过去。
谁知一到沔泗洼,忽然天濛濛的,一看下面白马观那儿都在深水里。
住持和尚忙对小沙弥说:“你快走过去,把观里神龛上的一碗水倒掉。
”小沙弥说:“这么大的水,我方向也不知。
”住持说:“你左手握拳,右手伸开作刀状。
”只管往前走。
”小沙弥径直走去把水倒了一点儿,白马观屋顶就出来了;住持忙挥手,沙弥就把那碗水都倒掉了,一下子整个白马观全现出来了。
刘三笑忙走出来,合掌笑道:“本应‘客随主便’,今天却闹成了个‘主随客便’,也算一种‘礼见’吧。
好,徒儿们,摆酒,今天为师的要与大和尚喝个痛快!”烧腿做饭说起这次五通庙和尚“礼见”白马观之事,刘三笑内心是承认他遭遇了个“小挫败”的。
于是想扳回一局。
说起旧澧州澧水北岸,五通庙是有几个,有的在城里,有的在乡下,都是一个总住持管的。
那个“总住持”就是来他观里吃酒的老和尚。
一日赴石门回,走到合口,刘三笑师徒二人径直走进了那儿的五通庙。
一进门刘三笑的道童就喊:“吾神肚子饿,定要吃油货。
”庙里沙弥原先就认得来的老道就是刘三笑,只得把昨天没吃完的冷油货给他俩端出来吃。
吃了一回,刘三笑准备走,道童喊:“吃了还不算,还要包一篮。
”昨天已吃得差不多了的,哪里还有共他俩包的?几个小和尚,只好实情相告。
刘三笑笑笑,走了。
未走里把路,突然天空雷电大作,暴雨倾盆,他的随身道童也淋透了。
看样子一会儿雨停不下来,就转身。
一进庙门,道童就喊“小师傅们,快烧点火给我们哄哄吧,给我师父烧点开水喝喝吧!师父热雨拍了受凉了!”小和尚们一是因为柴草少,二也怕麻烦,于是说:“没柴!没柴烧得!”刘三笑说:“没柴不要紧呐!我就烧腿。
”说着就把自己的双腿伸进灶里。
道童从小和尚那里要来了引火媒子点燃。
一会儿锅里谁便冒起了热气。
起先那几个小和尚见老道士烧腿,双腿燃火的火焰头子飙起来好高,一感到好笑,二感到奇怪,烧得不疼吗,烧了腿还长着吗,还能走吗?很短一会儿就听到了像柴禾哔哔啵啵燃得直响,一个小和尚鼻子嗅到了松木大柱头燃起来的气味,猛然大惊失色跑到大殿上一看,原来大殿上两根中柱燃火正旺。
连忙一起跪在地上磕头作揖个不停道:“师父,是小的们有眼不识泰山,怠慢您了。
求您就别烧我们大殿中柱了。
您要什么,我们马上给您办什么!”就这样,刘三笑扳回了一局。
甑蒸多日仍活鲜鲜的读书人五通庙和尚也是法力广大的人。
几天后,便直接上白马观来与刘三笑论理来了。
老和尚开言了:“你那天到石门去了转身时在我庙里躲雨没什么,就是不该烧我大殿上的中柱吓我徒弟啊!”刘三笑笑笑说:“一礼换一拜,没说的,我愿受罚。
”和尚说:“到你家里罚你不大合适吧?”“没什么不合适的,犯事了好多人死不得的也要死嘞!”刘三笑说。
“那我要用甑蒸你!怕你不死,少也要蒸三五天。
三五天后再说------”和尚道。
刘三笑赶紧要徒弟们弄来了能烧三五天的栎木劈柴,接着浑身沐浴,交代徒弟们“我死后你们该怎么处理后事”等,有的徒弟哭了,说情愿代替师父。
刘三笑说:“不要紧的,我们道家早就说了,‘活就是死,死就是活’。
这叫‘天道轮回’。
你们要特别注意把锅盖盖紧不漏气啊!火要放莽烧,不要要烧不烧啊!烧得越旺火师父心里越甜!”说着爬进了饭甑。
蒸了三天,和尚有意看看刘三笑死没死。
揭开锅盖一看,刘三笑正穿着件蓝长衫儿坐在甑里看书呢!一见老和尚,刘三笑怒曰“你说的蒸我三五天的,今天才三天就就揭锅盖,这就把我害苦了呀!”和尚道:“我知道你法力高,再蒸,这次决不揭锅盖。
”于是偷偷地将锅盖留个缝子,火也烧得小些了。
一个初步得道的道童看到了,立即将锅盖合拢,又把火加大。
一个接近得道的道童又摆酒招待老和尚师徒,好酒猛灌,好肉猛吃,老和尚原吩咐小沙弥把自己画的两道符巴在甑上灶上的,因为贪酒,就忘了,他俩喝够了就睡了。
一睡睡了五天,突然老和尚一觉醒来,哎呀,我又上刘三笑的当了。
赶忙把自己的小沙弥叫到跟前:“先我要你贴符的,你一定没贴不?为师不怪你,快去,大殿外面禾场上有个石磙,你在他上下两头钉几个桃树钉。
”正好刘三笑听到,化阵热气腾空出来,小沙弥一走,立即将桃树钉拔了出来。
第二个三五天也就是八天期满,老和尚揭开锅盖,刘三笑还在甑中间鼓起劲了喊他的《长坂坡》。
老和尚气了个急惊风,匆匆转身,回五通庙没几日就外出云游去了。
“日头还有树把高,三升种田的秧你们栽不完”一天,刘三笑到西皮堰跑马冈给人看病回来,走到沔泗洼赵家屋场边,太阳还有树把高,栽秧的那块田还有三升种的田没栽完。
几个人斗把说;“大师父啊,你看我们今天会收早工不?”“我看哪,你们栽不完!”刘三笑手里早就涮了把杨树叶子,此时他把树叶子趁人不注意往田里一丢,回家后把自己家舂米碓臼的碓丫撑撑起来。
天上太阳好像使了定根法一样,好久了还是挂在天上。
这边,一田小鱼儿直冲撞起栽秧的人的小腿起来。
于是大伙儿个个都去捉鱼不栽秧了。
等到差不多鱼儿捉完,刘三笑把碓撑一放,太阳一梭就下去了,其实天早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