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谈到张爱玲的《更衣记》,我觉得它是我喜欢的散文中的一篇。
当初读它,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读不够。
总觉得张爱玲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风格是那样的独特。
《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六千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饰的“近代史”。
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从身边的小事,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作者以假设的方式开头,引出衣服。
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
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作者将女人对服饰的感情很好得表现出来,衣服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也许就是一个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失去了。
第二段开始,“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通过衣裳中的樟脑香与回忆联系起来,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接着就开始叙述不同时期的服装。
“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这正是第三段到第十一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
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样,女子的本身是不存在,这根本不是在穿衣服,只见衣衫不见人。
作者讲到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
”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更衣记张爱玲读后感

更衣记张爱玲读后感
读这篇文章啊,感觉张爱玲就像个特别八卦又超级懂行的时尚评论家。
她从古代一路唠到近代,讲衣服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细致入微。
就说古代那衣服吧,什么朝代流行什么款,那都是大有讲究的。
她写清朝那衣服,从旗装的样式到穿着的规矩,感觉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那个梳着旗头、穿着花盆底鞋的格格们的世界里。
而且她写的时候,就像是在说隔壁家那些事儿一样,特别生动,我读着就像在听一个老祖宗在那儿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呢。
然后说到近代的衣服变化,那可真是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
以前那种层层叠叠、规规矩矩的衣服慢慢变得简单轻便起来。
就好比女人的衣服开始挣脱那些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再是把人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个小脸蛋的样子。
这衣服的变化背后,其实就是整个社会思想的大转变。
张爱玲写这些变化的时候,特别巧妙地把时尚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
比如说民国时期,洋装开始流行,那不仅仅是因为洋装好看,更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向往新的生活方式,从衣服上就先表现出来了。
我觉得张爱玲写衣服,其实也是在写人。
衣服就像是人的第二层皮肤,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
那些保守的人穿着传统的服饰,而那些追求新思想的年轻人就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新式的服装。
而且她写不同阶层的人穿衣也特别有趣。
穷人的衣服可能只是为了遮体保暖,补丁摞补丁;而富人呢,那衣服就像是用来炫耀身份和财富的招牌,恨不得把金银珠宝都镶在衣服上。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更衣记》是一部以古代宫廷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清代的著名女作家蒲松龄。
小说以宫廷为背景,以宫女更衣为主线,描绘了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宫女们更衣的描写,展现了她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宫女们在宫廷中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她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不再属于自己。
她们被迫为皇帝和皇后服务,成为了他们的玩物,被迫忍受着各种屈辱和痛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宫女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助。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
在宫廷中,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皇帝、皇后、太监、宫女,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性的丑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宫廷中,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和无助,他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性的丑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小说通过对这样的社会现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更衣记》是一部深刻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小说,通过对宫女更衣的描写,展现了宫女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对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更衣记》在鉴赏之前,我想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更衣记》的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那么张爱玲也就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这就应了中国古人的那句老话:出一个人才起码要三代书香门第。
不过最好的是这个“三代书香门第”还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让这个未来的“人才”阅尽人间炎凉,结合了贵族与平民的气质——幸或不幸的是,张爱玲的家世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在她祖父张佩纶的晚年,夕阳已经深深笼罩了张家的深宅大院,到了她的父亲,更是家道中落,壮志全无,只知吸食鸦*烟了。
她的母亲,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难以忍受她父亲的堕落,出洋留学,最终与她父亲离异。
不过,他们还都来得及给自己的女儿传授中西文化的影响:父亲,这位熟悉中国古典诗文和外国文学的封建遗少,对她在中文学习上有过严厉的催促;而母亲,这位新型的女性,从张爱玲的童年起,便以西洋的艺术、绘画、音乐、文学给以深深的熏陶。
东西方文化的底蕴,培养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改造他们的贴身环境—那就是衣服。
由此张爱玲的《更衣记》诞生了。
张爱玲是出了名的爱用衣服来炫耀自己的人,她曾说过,爱逛街,尤其爱在巨大的橱窗前驻足而流连忘返。
我也曾在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见识过,其中写到葛薇龙在姑妈家里试衣服,用音乐把各种衣服的质感写得活灵活现:“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逗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衣架下的窥探对于张爱玲的作品,其实我们并不是很陌生,她犀利精辟的语句,往往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功效。
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挖掘事物本质的起源;用其精辟的语言,揭露社会的现实;凭其冷酷的作风,流露内心的狂想与不羁。
仅是如此瞟一眼,便让人印象深刻。
《更衣记》,在未深入了解文章时,对于题目的理解就是可能写女人频繁的更换衣物来展现自己的美态。
读完整后,写的主旨是通过更替的时代,瞬息万变的政局,窥探衣着的变化,冷眼看待这个社会······社会就是大熔炉,锻炼不同的百宝瓶,瓶颈上不同的雕饰是每一个人所谓的个性吧。
光是衣装的的转变满足不了作者的视角,服饰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的动荡。
“更衣”,“更”即变更,指的是中国现代服装风潮的演变。
文章以时代背景为线索,写衣香鬓影的世俗繁复与风情,详尽而不失风趣的调侃,犀利而不缺乏理性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的便是“盛妆下的素颜”。
然而不管你的外形如何千变万化,都离不了你的本性——时代背景,政制时事与衣妆服饰每每相互关联。
从作者的文章中就有很多体现的,时代背景的烙印通过时装的转变而委婉表达自己,如:“政治与家庭制度的缺点突然被揭穿;一向心平气和的古国从来没有如此骚动过。
在那竭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拌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你能明白吗?“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
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现实与时装巧妙地链接,吐露青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服饰的联系。
服装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后文对于男女不同服饰的解说,透露着双方难以独立分离而又相互缠绵的关系。
在社会的炼炉里,没有一个能做到所谓的“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
对于社会,可能有太多的无奈愤慨亦或时激情,革命,然而作为卑微的一份子,在观察之余,显得冷清,残酷。
高一读书日记1300字:我辩与不辩

高一读书日记1300字:我辩与不辩
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读张爱玲的作品了,顿时觉得对于她很陌生。
可当我再次独到,却有种思想被颠覆的感觉。
(当然只是对张爱玲而已。
)
记得是上学期吧,读过一次《更衣记》的,当时感触还颇多,认为张爱玲对中国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九世纪的服装了解得够深入,也将那个时期国人的服装的转变描述得很详尽。
殊不知,她是很爱服装的吧。
而如今,再次读《更衣记》,读出的感受与上次相比简直是沧海桑田。
张爱玲做女人做得太真,也可以说她做人做得太真。
从未有一个人让我看透人性唯有她。
她的脑中:一半是优雅,一半是污秽;一半是高尚,一半是卑鄙;一半是聪慧,一半是愚笨。
正如有人评论她那样:一个很聪明的人,同时是一个很笨的人。
也正如她自己评论自己的那样:从小被视为天才,现实社会中却等于一个废物。
不知为何能从这篇《更衣记》中看出张爱玲的那一面与她从前在我心目中很高尚那一面所对立的。
甚至我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语言,或许是粗俗,或许是狂妄,又或许只是因为太真实。
因为我不想非要在一面与另一面中间划出一道明了的界限,所以我不知道我是辩还是不辩。
其实我一直是喜欢张爱玲的,我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她也是一个真正的人。
她的语言,毫无拘束,似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然而,她的这种无拘束,却不是一种放荡不羁,这与李白的豪放是完全不同的;她的。
张爱玲更衣记读后感

张爱玲更衣记读后感1. 引言《张爱玲更衣记》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篇小说,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在阅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分享我对《张爱玲更衣记》的读后感。
2. 清新的风格《张爱玲更衣记》以其清新的文风而著称。
它通过一连串的轻描淡写,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描述旧上海的生活:–小巷弄堂的繁忙和喧嚣;–宛如画卷般的河滨景色;–精致的服饰和细腻的饰品。
•角色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宠爱与被宠爱之间的权衡;–面对物质与情感的抉择;–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
这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穿越到了旧时光下的上海,能够感受到情感与美的碰撞。
3. 人物形象的塑造读完《张爱玲更衣记》,我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独特的描写技巧,给每个角色赋予了鲜明的个性。
•女主角林娜:–善良而勤劳,对待生活和感情都充满了热情;–面对生活的挫折,始终不失乐观的态度;–每天更衣的过程,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精致形象的追求。
•男主角窦周:–成功而富有魅力,却对感情漠不关心;–对妻子林娜表现出的宠爱和忽略,展示了他内心的纷扰。
作者通过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
4. 蕴含的人生哲理《张爱玲更衣记》不仅仅是一篇描述人物和情感的小说,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对于爱情的思考:–情感的得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们还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人生;–表面的繁华和名利并不能代表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
•对于生活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变故,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守自己的内心。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并受到了启发。
5. 结语《张爱玲更衣记》以其清新的文风、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篇小说,我不仅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_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_读张爱玲作品有感篇一: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第一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高中阶段,只是经常听同学们议论纷纷。
第二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重庆医科大学,由其海上花文学社邀请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进行的张爱玲专题讲座。
在听完这次讲座之后,一直想了解张爱玲这个人物,因为她不凡的出生,因为她的特殊经历,因为她的杰出才华,更因为许多人对她的评价和她个人与胡兰成的感情历程。
说她的死亡有些蹊跷,倒不如说她的死也独具艺术性,她一个人孤独了人生的最后十年,直到选择八月十五的前夕死在一家旅馆。
单说这些,我就不得不为这样的女作家感到钦佩。
这些想摸索她的欲望促使我不得不去阅读她的作品。
就在看她的散文集时,我细细地品读,读出了她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也读出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同时看出她对艺术和人生的热爱和关注。
从《秋雨》中读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喜欢种花,喜欢大自然的情趣,同时她在文中通过对雨中的其它事物用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来写秋雨,足见她文学的功力。
《读书报告四则》中从读书到评书,写出自己对文学著作的看法和思考,可见她也不是纯粹地去阅读,而是带着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态度,吸纳百家之长,补其之短。
《论卡通画之前途》表现了她对时尚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看到她对艺术的一种预见性和成熟女性所拥有的智慧。
每一篇散文,读起来都是那么富有节奏,每一篇作品都写的那么细微,极其富有意境。
在学生时代的张爱玲,也显现的有些与众不同。
她以母校为荣,为未来着想。
小小年纪,就有极高的志向和理想,也注定日后她成为上海界的四大文学女青年之一。
对于《爱》,她有她自己的理解,一开始,便说“这是真的”,相信她是个懂得爱的女人,单纯的懵懂,单纯到一见钟情便就是爱了。
我倒也觉得这样的爱单纯且感觉极佳,没有什么不好,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它似乎多了更多旁外东西的干扰,想必很多人也都是这样的过程吧!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出自她的《天才梦》,这里面展示了她的生活充满了艺术,美而痛痒,有点自传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衣记》读后感
谈到张爱玲的《更衣记》,我觉得它是我喜欢的散文中的一篇。
当初读它,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读不够。
总觉得张爱玲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风格是那样的独特。
《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六千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饰的“近代史”。
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从身边的小事,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作者以假设的方式开头,引出衣服。
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
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作者将女人对服饰的感情很好得表现出来,衣服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也许就是一个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失去了。
第二段开始,“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通过衣裳中的樟脑香与回忆联系起来,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接着就开始叙述不同时期的服装。
“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这正是第三段到第十一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
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样,女子的本身是不存在,这根本不是在穿衣服,只见衣衫不见人。
作者讲到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
”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不同时节、不同场合、不同地位的女人,穿红着绿都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逢年过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
寡妇系黑裙”。
裙上的细折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考验。
“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
作者从鞋底上绣图案,袄子上的几镶几滚之类来叙述,从而引发感慨:“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闲阶级一贯的态度。
”
接着讲到光绪三十二三年,这一年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服装的历史从总体上看,的确是“点缀品的逐渐减去”的历史。
铁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改变了以往穿着宽大服饰的习俗——“衣裤渐渐缩小,‘阑干’与阔滚条过了时,单剩下一条极窄的”。
在政治动乱与社会不靖的时期,服装是需要轻捷利落,适合剧烈活动的。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的故事,讲的就是在那动荡的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武灵王,为了发愤图强,决定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长袍大褂改为胡人的短衣窄袖,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更加方便;同时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通过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最终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看来服装的变革的确不是一件小事。
所以衣服在革命期间变得越来越紧,以至于“‘小皇帝’登基的时候,袄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虽然有些
古怪可笑,但不是没有渊源、没有道理的。
作者讲到这是一个各趋极端的时代,是一个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时代。
接着讲到民国初建立的时候,时装上显得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这些是由于“大家都认真相信卢梭的理想主义的人权主义”,其实,紧身衣也罢,轻便装也罢,经作者的解释,让人觉得衣服不简单了,它不再是一种生活日常用品,而是一个时代的氛围,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审美习惯的缩影。
接着作者讲到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
“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
”其实“旗袍”就是17世纪满族入关之时所挥动的八旗,它与中国主流服装一直共存着。
原本“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二截穿衣’”的,“而从清朝起男子的服装就不再是拦腰两截了。
一个大男人,跟人吵架时,会拍着胸脯说:‘我可不是穿两截衫的’,也就是说他不是女人。
” 因此这样的改变是惊人的。
究其原因,还是与西方文化脱不了干系,女人们开始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要蓄意模仿男子,“恨不能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所以初创阶段的旗袍与当今我们所认识的曼妙多姿,尤能勾勒女性曲线特征的旗袍相距甚远,而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的。
30年代,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时代,旗袍流行则达到顶峰,同时又在不断的改良中。
讲到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要紧的是人。
服装似乎是女人的专利,《更衣记》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叙写女装,是理所当然的,但作者也没忘记另一半——尽管“男装的近代史较为平淡”。
对于男子,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
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红着绿的权利。
《更衣记》的末段结尾,尤其让人咀嚼不尽。
作者先说明男子的装扮还是中规中矩比较顺眼。
然后描述了一次电车上所见到的一个年轻小伙的装扮:既怪异又多彩还自得。
从张爱玲的《更衣记》中,我仿佛看到了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服饰,从中我也认识到了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