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张爱玲)

合集下载

更衣记课件

更衣记课件

2014-2-10
更衣记
31
3、作者对于时装的日新月异有见解
•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 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 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 有的创造力都流人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 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 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 境——那就是衣服。
2014-2-10 更衣记 34
2014-2-10
更衣记
35
更衣记 16
2014-2-10
• •
主要作品有: 《传奇》、《流言》、《金锁记》、《秧 歌》、《十八春》和《红楼梦魇》等。此 外,尚有《倾城之恋》、《太太万岁》、 《不了情》、《小儿女》等戏剧、电影剧 本。有《张爱玲全集》16卷行世。本文选 自《张爱玲全集》第4卷,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2014-2-10
更衣记 32
2014-2-10
• 4、在张爱玲笔下,女子的时装始终与政治 时事相连,请分析下面几句话所体现的女 子的地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 (1)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 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 人们伸长了脖子。 • (2)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 下颇,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 巴。
2014-2-10
更衣记
22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 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 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 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 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 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上述十 二至十九自然段的精彩描述和点评,岂是心心念念 于华服丽装的小女子所能想见。服装潮流的更新换 代,并不仅仅是女人们爱美好奇、喜新厌旧的结果, 它与社会、朝政、文化等等息息相关。这样的见解 和智慧,这样厚重的历史感,却尽在张爱玲的“轻 描淡写”之中。

苏教版语文选修《张爱玲更衣记》课件

苏教版语文选修《张爱玲更衣记》课件

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 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 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体会主旨
张爱玲力图从不同时期服 饰的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 和社会心理。服装是小,但体 现出的是时代的大转变。
你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忆中服装变化有 什么自己的感悟?
姑娘们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 上点色彩。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 所戴的风兜是爱斯基摩氏的,简单大方, 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中国十九世纪 的“昭君套”却是颠狂冶艳的,——一 顶瓜皮帽,帽沿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 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 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
昭 君 套
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 (那似乎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工作,小心翼 翼地,费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 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 滚也免了,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 钮扣也被捐弃了,改用嵌钮。总之,这笔 账完全是减法——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 用没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 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
初 兴 的 旗 袍 是 严 冷 方 正 的 , 具 有 清 教 徒 的 风 格
当时欧美流行着的双排钮扣的军人式 的外套正和中国人凄厉的心情一拍即合。 然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在那雄赳赳 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袍叉开 到大腿上,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子,裤脚 上闪着银色花边。衣服的主人翁也是这样 的奇异的配搭,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 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
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
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 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 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 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 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 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 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 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 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 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 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盛世衣妆下的冷酷清醒--读张爱玲《更衣记》

盛世衣妆下的冷酷清醒--读张爱玲《更衣记》

盛世衣妆下的冷酷清醒--读张爱玲《更衣记》作者:巫婆和瓶子八十年代以来大陆掀起一股张爱玲热。

冷落数十年,暮年之际被国内重新热捧,不知垂垂老矣的张爱玲当时是淡然一笑,还是面无表情地别过头去看洛杉机的黄昏日落?但布满皱纹肌肉松弛的脸上,断然是掠过一丝笑意的罢,而那笑意又是刻薄、倔强、清醒的,--这才像她。

相对于小说,散文文本的叙述往往更为彻底直白。

不知是因为散文自身的这种特性限制了解读的空间,还是张的小说成就过于夺目,查阅资料,张的散文研究通常只得零星片语,难觅独立篇章。

而实际上张爱玲散文可读性甚高,如《天才梦》、《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中国的日夜》等,而眼下《更衣记》亦是一篇。

“更衣”之说,“更”即变更,中国现代服装风潮的演变。

文章以时代背景为内在线索,写衣香鬓影的世俗繁复与风情,详尽而不失风趣调侃,述说中含欣赏之趣味又不失一贯冷眼看人间的理性。

写衣妆之更迭演变,自然免不了涉及时代背景,政制时事与衣妆服饰每每映照联系。

如“一向心平气和的古国从来没有如此骚动过。

在那竭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拌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最为精辟的是“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

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轻轻一句,道破政局与青年理想与时装的内在牵连。

然而,政史与物质衣妆的并列提出,隐隐还有另一种意味,即男女二元之对立,这在后来对男装的述评中略见端倪。

半个世纪以后,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作为对此回响,男性(党政制度)与女性(衣饰物质)二元素之表里交缠又互为对立更为鲜明突出。

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异数”。

这在她的散文中,或多或少体现于奇特大胆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思路,精辟的比喻如珍珠散落文中各处,偶尔灵光一闪,可从中窥其天才之一斑。

更衣记张爱玲

更衣记张爱玲
个人信息:安徽省黟县中学江秋莎 版 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更衣记》
落叶的爱
张爱玲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 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 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量慢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盖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 水门汀地上, 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更衣记
张爱玲
教学目标:
1. 由衣的变更感知时代的侧影。
2. 以衣窥人,探知张爱玲这一类型女 性的心理。
检查预习,梳理结构
时间 清朝
民国初 20年代 30年代
近来
服饰特点
社会现状
民众心理
时间
服饰特点
社会现状
民众心理
清朝 民国初 20年代 30年代
近来
沉着、保守、 规律化
迂缓、安静、齐整, 封建思想被禁锢 等级制度森严
延伸拓展,感知形象
用你的语言点评张爱玲这一类型的女性。
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高三毕业之际,会精心选择班服来纪念 曾经的美好,如果让你选择班服,你会选择 什么款式、材质和颜色?说说你的原因。
谢谢观看!
衣服,历史的幽灵 衣服,文化的符号 衣服,心灵的镜子
研读文本,领悟内涵
谈谈你对 “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 一撒手罢? ”的理解。
“成名给张爱玲带来莫大的喜悦,若说人生安稳 的时候多,飞扬的时候少,若说飞扬就是一种随心所 欲的感觉,那现在正是张爱玲飞扬的时候,服装会向 你透露她飞扬的喜悦。”
——余彬《张爱玲传》
天真、轻松、愉悦

更衣记

更衣记

与胡兰成(1944年-1947年) 1944年,张爱玲结识汪精卫政权宣传部次长、作家 胡兰成,并与之交往。1944年8月,胡兰成与两位 夫人离婚后,与张爱玲在上海秘密结婚。不久胡兰 成前往武汉办报,在医院期间诱惑了一名17岁的护 士周训德,并与之同居。 一年之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化名张 嘉仪,逃亡到浙江温州,任教于温州中学。在流亡 期间,胡兰成与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张爱玲 曾前往温州探视。 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写信与逃亡中的胡兰成分 手。
3. 民国初年服饰特点及折射的社会现实
服饰特点: 时装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大部分的灵感来 自西方;时装日新月异。

社会现实: 民国初建立,似乎各方面有一种浮面的清明气象;西 方的思想与事物涌入中国,不分青红皂白被接受;军 阀来来去去,政治混乱,服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民国初年,上衣 下裙最为流行。上衣 有衫、袄、背心、, 领、袖、襟、摆多镶 滚花边或刺绣纹样, 衣摆的变化也较多。

张爱玲及其 三位表姐与 表弟,正中 为张爱玲
张爱玲与弟弟 张爱玲幼年
1931-1937年,上海美国圣公会办的贵族学校圣玛 利亚女中。并且开始阅读红楼梦。1934年,张爱玲 的父亲再婚。 1938年,张爱玲与继母和父亲发生冲突后,离家出 走投奔母亲黄素琼。 1939年,她获得伦敦大学的奖学金,却因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院。 1942年,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她就 读于圣约翰大学,但是两个月后就因为经济窘困辍 学。
衣服的主人 翁也是这样的奇异 的配搭,表面上无 不激烈地唱高调。 骨子里还是唯物主 义者。
6. 四十年代服饰变化及折射的社会现实
服饰变化: 衣袖废除,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 滚也免了,总之,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与没 用,一概剃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 颈项、两臂与小腿。 社会现实: 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 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即现在要紧的是突出 个体的人。

(完整word版)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

(完整word版)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周茜几乎少有女人不爱服装,也几乎少有女人能象张爱玲那样举重若轻地描绘服装。

一篇五千余字的《更衣记》,有一个女人对服装难以言喻的迷恋之情,更有一般女人难有的对服装千变万化的智慧之思。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作者以此起笔,是颇具匠心的,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置身于缤纷衣袂中的女人对于服装的莫名之心,被作者微妙地道出,非女人不能体味。

衣裳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那个悠闲、平静、绣金的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逝去了。

接着第二段承首句的“如果当初”而来,生发出张氏特有的妙语:“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把“回忆”联系起来的是残存在衣裳中的樟脑香.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于是,一部“更衣记”――服装的更新换代的历史,在作者津津乐道于衣领的忽高忽低、衣袖的时长时短中悄然演进.一、“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张爱玲开宗明义,概括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哪里是人在穿衣,而是衣在装人,只见衣衫不见人,人的主体性全然丧失.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张爱玲更衣记读后感

张爱玲更衣记读后感

张爱玲更衣记读后感1. 引言《张爱玲更衣记》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篇小说,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在阅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分享我对《张爱玲更衣记》的读后感。

2. 清新的风格《张爱玲更衣记》以其清新的文风而著称。

它通过一连串的轻描淡写,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描述旧上海的生活:–小巷弄堂的繁忙和喧嚣;–宛如画卷般的河滨景色;–精致的服饰和细腻的饰品。

•角色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宠爱与被宠爱之间的权衡;–面对物质与情感的抉择;–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

这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穿越到了旧时光下的上海,能够感受到情感与美的碰撞。

3. 人物形象的塑造读完《张爱玲更衣记》,我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独特的描写技巧,给每个角色赋予了鲜明的个性。

•女主角林娜:–善良而勤劳,对待生活和感情都充满了热情;–面对生活的挫折,始终不失乐观的态度;–每天更衣的过程,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精致形象的追求。

•男主角窦周:–成功而富有魅力,却对感情漠不关心;–对妻子林娜表现出的宠爱和忽略,展示了他内心的纷扰。

作者通过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

4. 蕴含的人生哲理《张爱玲更衣记》不仅仅是一篇描述人物和情感的小说,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对于爱情的思考:–情感的得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们还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人生;–表面的繁华和名利并不能代表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

•对于生活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变故,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守自己的内心。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并受到了启发。

5. 结语《张爱玲更衣记》以其清新的文风、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篇小说,我不仅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更衣记》原文及鉴赏

《更衣记》原文及鉴赏

《更衣记》原文及鉴赏《更衣记》原文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续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富室里发掘出来的甭道。

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绘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帐悯,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宁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亥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

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杉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领圈很低,有等于无。

穿在外面的是“大袄”。

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

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

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

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挣锋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

女人更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

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大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

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

裙上的细榴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信息:安徽省黟县中学江秋莎 版 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更衣记》
落叶的爱
张爱玲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 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 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盖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 水门汀地上, 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衣服,历史的幽灵 衣服,文化的符号 衣服,心灵的镜子
研读文本,领悟内涵
谈谈你对“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 一撒手罢?”的理解。
“成名给张爱玲带来莫大的喜悦,若说人生安稳 的时候多,飞扬的时候少,若说飞扬就是一种随心所 欲的感觉,那现在正是张爱玲飞扬的时候,服装会向 你透露她飞扬的喜悦。”
——余彬《张爱玲传》
天真、轻松、愉悦
浮面的清明、西化、 混乱
呆滞
严冷、方正、具有 女性开始反抗,但实际 初步的反叛
清教徒的风格
情况与理想相差太远
时装开始紧缩、配搭 奇异
废除衣袖、简洁
政治上,对内对外陆 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 民众灰心
轻松
凄厉、灰心、 绝望
以人为重
品读文本,小组讨论
题目是“更衣”,难道变更的仅仅是衣服吗? 试着从1、2、10、16、17段找出依据,谈谈你的 认识?
延伸拓展,感知形象
用你的语言点评张爱玲这一类型的女性。
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高三毕业之际,会精心选择班服来纪念 曾经的美好,如果让你选择班服,你会选择 什么款式、材质和颜色?说说你的原因。
谢谢观看!
更衣记
张爱玲
教学目标:
1. 由衣的变更感知时代的侧影。
2. 以衣窥人,探知张爱玲这一类型女 性的心理。
检查预习,梳理结构
时间 清朝
民国初 20年代 30年代 近来
服饰特点
社会现状
民众心理
时间
服饰特点
社会现状
民众心理
清朝 民国初 20年代 30年代
近来
沉着、保守、 规律化
迂缓、安静、齐整, 封建思想被禁锢 等级制度森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