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短文两篇》教案2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9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理解白描手法教学重难点:感受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文章时的心情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
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
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
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某某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某某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某某便病逝了,时年66岁。
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2 介绍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X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后出狱,责授某某团练副使。
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案集1、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实践活动教案-河北语文教育出版社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实践活动教案-河北语文教育出版社活动名称: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实践活动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活动内容:1. 语文知识运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讨论和创作,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 团队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通过讨论、合作和交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语文知识,为新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活动要求进行讨论和创作。
3. 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口语表达、写作、表演等,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分享与评价: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资源:1.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和课外读物。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评价方式: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其他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给予鼓励和建议。
备注:本教案根据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编写,适用于九年级学生。
活动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能够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3)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快速准确地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中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课文:《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敬业与乐业》、《背影》、《春》2. 生词和短语:沁园春、雪、长沙、敬业、乐业、背影、春等3. 重点句型和语法结构:比较级、最高级、被动语态等4. 写作训练: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冀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2. 辅助材料:相关文章、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需8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2课时:学习《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第3-4课时:学习《敬业与乐业》、《背影》第5-6课时:学习《春》第7-8课时:进行单元总结和作文训练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上语文书电子教案冀教版

九上语文书电子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九上语文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课文内容、生字生词、语法知识等。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生字生词的学习和掌握。
2.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和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3. 学习生字生词。
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讲解和学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 学习语法知识。
对课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5.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6.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下节课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我还要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馈。
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表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准确掌握九上语文书中的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起义》教案冀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起义》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陈涉起义》的基本内容,把握陈涉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陈涉起义的勇气和决心,学习他们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精神。
(2)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陈涉起义》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安排。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陈涉起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陈涉起义的过程和意义。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陈涉起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张衡传》教案 冀教版

第15课《X衡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X衡一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X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三)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
”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
”《楚辞•九章》:“孰知余之从容。
”王逸注:“从容,举动也。
”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
淡静,淡泊娴静。
全句:(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X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
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举,推荐。
辟,征召。
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
“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拜,授予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
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
转,迁调官职。
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7)关于“璇机”的解释: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
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
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
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
(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二)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分析: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某某、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案集1、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 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授新: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 作家, 出生贵族家庭
《随笔》 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 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
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3、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 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 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神上各种缺陷。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 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语文,学了就要用。以下是九 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
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7、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8、作者指出, 人的精神上的缺陷, 可以用读书来弥补, 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 法?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9、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 及读书的作用。
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 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 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读书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