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4.1.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人教新课标必修3教案:4.1-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人教新课标必修3教案:4.1-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本章教材紧紧环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

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温和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照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采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教案必修三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总结,是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上对前两本书理论知识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而必修三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本节内容就是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介绍我国的农业发展。

农业是第一产业,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

本章节主要从东北地区的位置环境、农业布局特点及发展方向向学生一一展示。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般的区域学习方法,能够基本按照区域分析方法来进行自我学习,但学生普遍对地理基础不牢,思考问题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够很好的把知识前后融合,内化为自身,在学法上多是通过查阅地图,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问题不大,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较困难。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学会利用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2、通过分析东北的地理特点,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学会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东北的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图、运用图的能力,并能对图表中所隐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

2、通过课本中的活动题,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促使学生思维的活动,用探究方法掌握本节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2、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掌握东北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以及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五、教学难点利用东北的气候、地形等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六、教学方法读图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七、教学用具东北政区图、地形图、多媒体辅助教学视频材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材料《我的家在东北》引入新课。

并同时展示东北美丽的自然风光设问:展示地区的自然环境?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应该怎样?学生边欣赏景观,边哼着歌曲,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活动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点拨:
表4.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4.1(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4.1(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 重点:发展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
一、东北概况 (一)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范围: 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三)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 东部 ,太平洋 2.纬度位置: 纬度高,跨度大,地处温带 3.政治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的 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 朝鲜 、 俄罗斯和 蒙古 国接壤,濒临黄 海和 渤 海。 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5、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
Hale Waihona Puke 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 平原要丰富。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假若你是一位区域农业规划专家,结合区位选择原理及东北内部 条件差异,你认为应如何布局农、林、牧业等?
辽西丘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15 -20 -25
春秋 低 温冷害
③分析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 的影响,完成下图:
思考P61
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 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 响? 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A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限; B一年只能一熟,春种秋收; C春秋两季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 收成; D漫长寒冬需要解决牲畜的御寒和饲料供 应问题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良好
①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 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 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②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 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 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便利的交通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

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

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

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

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4.1区域农业发展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课: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参考必修二知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回顾以前知识,为本节知识学习作准备)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学生举例说出我国、世界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现状。

(回顾以前学习知识)教师进行评价、说明。

3、观看东北地区农业的视频资料(可以选择其它地区)区域农业发展在东北地区比较有特色,是个典型案例。

二、讲授1、分析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背景(学生看图分析、讨论)要点:位置、地形(主要地形区)、土壤、气候、景观,范围等位置、范围:我国东北,纬度高、跨度大;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看图了解主要地形区)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说出成因、特点,观看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无霜期180天~80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设计: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设计: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通过东北地区的位置和东北地区地形图的地理要素分析,让学生对东北的地理条件有一定认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2、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水稻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教学难点】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2、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水稻种植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教学方法】学生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过程】通过东北地区的位置图、几幅东北农业的图片和东北地区地形图的地理要素分析,设置问题情境,得出东北的商品基地有哪些?导出东北整体地理环境的特点。

【板书】 4、1《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给出答案。

(重点分析:沃野千里上的商品粮基地)通过课件展示东北种植大米的图片和资料,设置问题:1、东北种植大米的自然区位条件?通过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气候资料图,东北大米种植区域的分布图。

1、东北地区种植大米的气候条件。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气候条件利弊分析。

(重点标注优点:雨热同期,缺点:热量不足)同理地形、土壤和水源条件分析。

课件展示东北五常大米的图片、资料和长三角的大米种植的资料图片1、东北五常大米品质如此优良,与长三角相比的优越的自然区位条件呢?(能力延伸和区域对比)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①东北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的积累②东北黑土肥沃,使用化肥少③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病虫害少2、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的优势呢?(反向对比)过渡:分析完自然条件,继续分析社会经济条件。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然后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基本地理特征。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气候变化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的自我评价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让学生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取改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美丽风景和农业生产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
1.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4.1.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精选地理教学资料2019.5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地理条件、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第二课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方向第三课时了解我国各地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所以我国领导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区域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

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

推进新课师(逐层分析,逐步深入)从必修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根据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合理考虑,统筹安排,则可发挥地区优势,充足挖掘潜力,促进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区域性工农业。

就农业而言,发展条件的差异,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农业特色。

师(引入正题)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是将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的特定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师(方法引导:实现区域农业一般步骤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我们以成熟的农业区域来了解其形成过程。

师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生东北。

师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

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师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

生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师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界线、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以及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师东北区域农业发展较为成熟,阅读相关章节,初步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农业布局特点。

板书:一、地理条件师(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农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师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

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品种、复种制度及产量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也是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举例说明,如地形可修建梯田改造坡度,红壤的酸瘦黏可通过施熟石灰、有机肥、掺沙得以改良,而人类对气候的改造无能为力)。

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坡度因素。

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为不同的作物分布提供条件。

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有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

土壤肥力高,有利于农业的高产,土层深厚,便于耕作,土壤酸碱性,影响作物的分布。

市场的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明显的可变性。

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

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机械对现代农业起着重要影响,对劳动力的短缺具有明显的补偿性。

师(个案分析,发展迁移能力)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又有哪些?(师生交流观点)影响东北农业区的主要自然因素中有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

师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的因素?生(凭直觉和已有的知识试答)有利条件是地形、土壤、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

不利条件是气候(热量条件较差)、市场狭小(人少)。

课件展示:材料一: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的干湿地区师根据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图讨论影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利弊。

生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我国温带半湿润、湿润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

复种制度为一年一熟,农作物品种是喜凉作物,生长季节为4~10月,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师(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相比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东北的气候因热量条件较差,在农业发展中似乎是一缺陷,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地方特色,它对一地的优质产品,乃至于农业结构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的特性,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农业生产。

师东北气候中的不利因素是热量条件较差。

有利因素是具有地方特色,可结合优势条件发展特色农业。

小组交流,完成P67思考题。

师(学生发言,教师补充)东北大米的质量优是因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天然优势。

东北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师东北的热量条件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太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有利于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可发展优势的农作物等。

(学生由于对东北情况了解不够,回答上述问题有困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言之有理即可)师出示材料二,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如课本图 4.3所示)了解东北的三大主要地形。

生(看图分析交流)从图中可知,东北的地形属马蹄形,平原广阔,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西部的内蒙古高原高踞周围。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的1/3,利于大面积耕作,利于农业的发展;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利于大面积牧业的发展;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林业面积广阔。

师出示材料,学生读后评析东北土地资源优势。

东北的土地资源东北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

全区耕地面积1920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0.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谷地。

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

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浓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 2.5%~7.5%,全氮含量为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元素含量最高的土壤。

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

二是本区尚有较多的荒地资源。

全区可开垦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以黑龙江省最多,其次分布在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部等地。

生东北的土地优势是耕地面积大且肥沃,后备荒地多。

师(引导学生寻找事实证据,形成地理思维)根据具体实例,说明机械支撑、交通便利及地广人稀对东北农业的支持。

生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鞍本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的机电工业、长春的汽车工业等工业设备和技术对东北劳动力不足具有明显的补偿性。

水陆交通便于商品的输入与输出。

地广人稀使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作物商品率高,对土地的压力小,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保持较好。

师(变换角度,转换视角)东北地广人稀,也使得东北农业市场狭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师(引发思考)如何有效地通过市场的扩大刺激东北农业的发展呢?生(教师提醒,学生恍然大悟)东北地广人稀,本地粮食市场的需求量不大,但粮食作物可提供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可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实现商品农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市场的扩大。

只要发展合理,市场前景广阔。

师由此得出,换一种思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师综上所述,东北发展的地理条件如下:板书: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类型齐全,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师(承上启下)东北作为成熟的农业区,农、林、牧全面发展。

区域内部,根据生产条件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师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合作互动)从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可看出,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4.4、4.5(略)。

师(思维引导)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与农业布局紧密相关。

小试身手挑战活动题。

(列表对比,强化知识应用)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师生归纳)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师(指导学生阅读探究)根据自然条件在地域上的分布,东北地区形成哪三大农业区域?各区域的主要作物及产区分布有何特点?(出示投影,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列表格) 生产区域名称作物及产区____________区____________区____________区(小组交流,运用对比,强化地域概念)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生产区域名称作物及产区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玉米——平原分布普遍,由南向北比例减少小麦、大豆——北部平原较为集中,由南向北比例增多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林业和特产区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主要树种属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特产有长白山的鹿茸、人参,延边的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的柞蚕产区,辽南的苹果畜牧业区放牧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板书:农业布局特点(内部差异):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师(设疑解难,发展思维)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东北适宜发展的优势作物为喜温凉的温带作物和温带水果及耐寒的牲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