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山地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的地理特征。
2.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山地是指地表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起伏明显的地形。
山地按高度可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4.小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内外力因素有哪些?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四、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整理山地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2.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山地的定义及分类,掌握了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貌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山地形成原因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山地有哪些特征吗?”(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那么,山地是怎么来的呢?它的形成有哪些主要原因呢?”“我们要知道,地壳运动是山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山地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过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山地形成的原因2. 山地形成的过程3. 山地形成的特点教学难点:1. 山地形成过程的复杂性2. 山地形成特点的多样性教学准备:1. 地球科学相关教材2. 互联网资源3. 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发现山地分布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山地?山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二、山地形成的原因(10分钟)1.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3.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三、山地形成的过程(10分钟)1. 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挤压、抬升等。
2.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
3. 风化侵蚀: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侵蚀作用等。
4. 沉积固结: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作用,以及固结成岩过程。
四、山地形成的特点(10分钟)1. 地形崎岖:山地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峻。
2. 植被稀疏:山地气候条件恶劣,植被生长困难。
3. 生物多样性:山地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
4. 资源丰富:山地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丰富。
五、案例分析:我国山地分布及形成原因(10分钟)1. 分析我国山地分布的特点。
2. 举例说明我国主要山地的形成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山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结合我国山地分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重要性。
在课后,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六、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10分钟)1. 山地生态系统概述:介绍山地生态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2山地的形成-

在修建隧道工程中该怎么选址?并解释原因?
观看动画,回答问题
学生跟随用书本演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学生总结得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1.从形态上
2.从岩层行老关系上
【学情分析】
本节中学生对本课时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其形成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教学手段
褶皱山
一、【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
【设问】
1.动画中展现的是那种内力作用?
2.在这种作用下,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情况?
二、褶皱的概念及类型
讲授褶皱、背斜、向斜等概念,并带领学生用书本演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引导读图】
从水平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播放动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向斜和背斜。
【教学主题】
山地的形成
【课标要求】
本课时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课时内容是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8人教版必修一.doc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内容、作用和地位,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包含了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山地类型;二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进一步学习,对前一节的内容起到了继续深化的作用。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确定其为难点之一。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因为地表形态千变万化,因此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因而确定其为另一难点。
二、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褶皱、断层动画展示,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而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后,对地球的内力的作用有了较深的理解,因而本节课学起来应该较为轻松,但是在学习时,因为第一次接触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等概念,因而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理解。
据此制定了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①采用多媒体辅助演示法,提供褶皱与断层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提高认识。
②采用比较分析法对背斜与向斜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认识2、学法:①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通过对学案的预习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突破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4.2山地的形成 教案1

甲处岩层断裂并错位,为断层;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知,甲为峰林,可确定为喀斯特地貌,甲处为流水的溶蚀作用,为外力作用形成;乙处是砂岩,为沉积岩,外力的堆积作用形成;根据岩层形态知丙处为背斜
.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
.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丁处矿床为天然气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D
分析图像可知,乙处为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而河流冲积扇应位于山麓地带;丙处为凸岸,河流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对岸为凹岸,河流侵蚀作用较强;天然气为沉积矿床,并且应位于背斜的项部,丁处不可能有天然气;从岩层的形态看,戊处岩层明显上拱,应为背斜。
根据板书,知道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4.2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4.2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0f2f79be23482fb4da4cfe.png)
42 山地的形成
设计 教师
授课 教师 新授 课时 1课时
时间 教 目标
12月8—14日
课 型
1. 掌握褶皱、断层的基本知识; 2. 了解火山的基本构造; 3. 了解山地对交通线的影响。
重点 难点 教法
重点:褶皱断层的对比与实践应用; 难点:褶皱断层的实践应用。 三维立体互动教模式 教 教 材 处 理 教具 过 程 设 计 师 生 活 动 激趣导入,引发生习 兴趣 案、PPT
【激趣导入】 【教目标】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 褶皱山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 发生塑性变形, 产生一系列的 其基本单位是 (2)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 一种是 背斜一般是岩层 2 断块山 (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 的位移,就形成断层。
断层位移类型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作用下,岩层会 弯曲, 叫褶皱。 生 看 书 或 案 回 答 问 题。教师举出实例讲 , 一种是 。 解易错易混知识。 。
。
,向斜一般是岩层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 小组合作探究:生按
地;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照教师提出的问题 相 对 下 降 的 岩 体 形 成 谷 地 或 低 合作探究,总结知识
地,如 (2)断块山:由 发育而成的山岭和高地
点。然后小组代表演 示成果。
3 火山 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活管道喷出; 组成: ;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 互动,生生质疑,师 生质疑把本节课知 识真正掌握。
教 教 材 处 理
过 程 设 计 师 生 活 动
地质构造 判 断 方 法 形态上 岩层新老关 系 岩层上拱
皱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探究、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我会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山地地形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山地形成和相关问题。
在情境创设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形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山地形成的知识和山地地形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重要章节。学生需要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山地地形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设计了一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首先,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山地地形,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每组选择一个山地地形,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研究该山地地形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最后,各组汇报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知识点概述在地理学中,山地是指大地形上海拔高度较大,地形起伏较剧烈的地区。
而山地的形成是在地质变迁和自然过程的长期演化中不断形成的。
因此,探究山地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地理知识。
本教案主要目标为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山地的定义、分布和特征;•山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国内外典型山地的特征与成因。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和教材;2.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预先准备好笔记。
导入学生学生们,我们在初中地理课中学过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那么,现在请告诉我,你们对山地这一地貌类型的了解是什么?知识点讲解1.山地的定义、分布和特征山地是指大地形上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多的地区。
在世界各地,山地一般被认为是海拔高于1,000~1,500米的高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多,气候多样,土壤丰富,植被繁茂。
山地分布广泛,大致可分为三类:•大陆性山地:分布在美洲洛矶山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帕米尔-喜马拉雅山脉等地。
这些山脉呈南北走向,沿海拔带分布。
•岛屿型山地:分布在日本、印尼、菲律宾、新西兰等火山地区。
•钟乳石沉积山地:分布在喀斯特、石灰岩等地区,地貌特征丰富,主要发育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2.山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山地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侵蚀作用等,但主要是以下两种原因:•构造作用:地球内部作用引起地表的翻转、抬升和挤压使山峰形成。
•侵蚀作用:狭义上的侵蚀作用是指水、风雪对地表的冲刷、风化作用,使山体下切而形成山谷等地貌。
山地的形成过程不断演变,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显山期:地壳运动引起的弯曲等构造作用开始促进地壳外形开发,并开始产生山体的雏形和向外的扩张。
•隐山期:山地的累积过程相对缓慢,此阶段山体基本稳定。
•新山期:工作强度有所减缓,开始产生传说中火山爆发的一系列地形尤其是属于火山现象。
这是一个变动性较强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1~5题。
1.上图中字母,代表断层构造的部位是() A.A B.B
C.C D.D
2.上图中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A.水平挤压力B.张力
C.垂直挤压力D.摩擦力
3.图中断层构造形成在()
A.褶皱之后B.褶皱之前C.同时发生D.无法判断
4.图示构造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流水作用
5.图中地貌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
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
D.流水作用
答案 1.D 2.A 3.A 4.C 5.C
解析D处为断层构造。
图中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主要受水平挤压力作用。
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后。
图中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形态同时受侵蚀作用的影响。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6~7题。
6.该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D.向斜成山
7. 该地质构造()
A.便于储水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D.两侧岩层较新
答案 6.D7.A
解析该地区气温中部低四周高,说明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属山地地形。
该地岩层向下弯曲,属向斜成山,向斜构造属储水构造。
读“断层示意图”,完成8~10题。
8.断层构造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的是()
A.喜马拉雅山B.泰山
C.富士山D.安第斯山
10.有关断层和地表形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断层常常形成平直的陡崖,如华山北坡大陡崖
B.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C.水库等大型工程的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D.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不会对原有地貌造成影响答案8.C9.B10.D
解析图示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的。
泰山是由断层形成的断块
山。
断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会错开原有地貌。
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会引发地震,并造成地层断裂错位。
分析下面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至少()
A.2次B.3次C.4次D.5次
12.根据图中断层与岩层的关系,可以推断错误的是()
A.c断层早于②地层B.b断层早于④地层
C.a断层早于b断层D.c断层早于b断层
答案11.B12.C
解析第11题,地震是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图中岩层中有a、b、c三条断层带,故地质历史上应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
第12题,c断层发生后,②地层沉积;然后发生b断层,④随后沉积;同理⑤在a
断层发生沉积。
13.在山地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答案 A
解析为了降低坡度山区公路常呈“之”字形弯曲。
2012年5月4日中国石油网消息,塔里木油田依靠科技进步,运用市场手段,强化精细管理,争取2015年实现年产3000万吨油气产量目标。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A.向斜B.背斜
C.断层D.地堑
15.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A.气、水、油B.气、油、水
C.水、气、油D.油、水、气
答案14.B15.B
解析该储油构造属背斜。
水比重最大,处于背斜构造底部,气最轻在最上部。
16.下面三幅图为某地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剖面图,其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②③①
答案 B
解析该地质剖面先受挤压力发生了褶皱形成①,被侵蚀形成③,最后地壳下沉,表面受堆积作用形成②。
二、综合题
1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_斜,B 为__________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受到__________(流水、风力)的_________ (侵蚀、沉积)作用。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____________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__________。
(4)A、B两处中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__________处;A、B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__________处。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____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
(6)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A.黄土岩性疏松B.植被破坏严重
C.地面起伏明显D.流水侵蚀严重
答案(1)褶皱背向(2)流水侵蚀
(3)①②②③(4)B A(5)增加滑坡和泥石流(6)ABD
18.读“某山区公路走向图”,解答下列各题。
(1)山区公路主要分布在_______地带,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这说明公路选线受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山区人口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与公路有何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了公路选线还受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3)公路在山区应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___________ 形弯曲或开凿隧道,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__________地带,从______ (背斜还是向斜)部位穿越。
答案(1)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势相对和缓,工程的成本低、难度相对较小自然(2)地形相对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沿公
路分布社会经济(3)“之”字断层背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