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第六章 3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3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运用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教学PPT等。

2. 准备实验器材:离心机、测速仪等。

3. 准备教学视频:离心现象等。

4. 设计练习题,用于学生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向心力,以及向心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向心加速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讲解概念:在学生对向心力有所了解之后,我将详细讲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包括它的定义、单位、方向等。

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向心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3. 推导公式:在讲解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之后,我将引导学生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这个过程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意义。

4.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我将安排一些实验探究活动。

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一些常见的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向心加速度的值。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式的应用。

5. 课堂互动:在讲解和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6. 案例分析:最后,我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式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物理_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向心加速度【设计意图】本案例是针对“向心加速度”设计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基于“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从运动学定义入手,运用矢量运算法则作图探究、微元法推导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表达式,着重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极限思想,通过模型建构、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从动力学观点分析,结合DIS数字传感器实验验证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实验过程中通过问题、证据、解释和交流经历科学实验的过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通过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索自然的动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堂目标】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具有加速度,完善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

2.围绕加速度的定义,着重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变化量,通过讨论几种不同时间间隔的速度矢量图分析归纳加速度的方向,计算推理猜想论证加速度的大小,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推理和论证过程,提高数形结合、数理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极限的科学思维方法。

3.运用数字化实验仪器验证向心加速度的大小,通过问题、证据、解释和交流完成科学实验过程,提高使用数字化实验设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经历科学探究和感悟科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理论探究与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预习作业。

复习速度变化量的概念,画速度变化量矢量图,并完成相关练习。

练习1:求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v ∆并画出矢量图。

(1)v 1=3m/s ,水平向右;v 2=5m/s 。

(2)v 1=5m/s ,水平向右;v 2=3m/s 。

练习2:一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 0=10m/s ,g =10m/s 2。

(1)求1秒末物体速度v 1。

(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1s 内速度变化量Δv= v 1-v 0。

[提示:Δv= v 1+(- v 0)](3)运用加速度定义式tv a ∆∆=求加速度。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知识2,涉及第十一章《圆周运动》中的第3节“向心加速度”。

详细内容包括: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与表达式推导;2.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3. 向心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能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2. 让学生掌握向心加速度与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推导,向心加速度与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圆周运动演示仪、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自行车转弯时,骑车人身体向内的倾斜,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2. 例题讲解:讲解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推导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给定半径、线速度和角速度下的向心加速度;4. 知识拓展:介绍向心加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转弯、飞机盘旋等;六、板书设计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2.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3. 向心加速度与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4. 生活实例:向心加速度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半径为10m的圆形跑道,一辆自行车以20km/h的速度行驶,求其向心加速度;(2)半径为0.5m的圆盘,以30r/min的速度旋转,求圆盘边缘的向心加速度。

2. 答案:(1)向心加速度为5.56m/s²;(2)向心加速度为7.85m/s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推导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对公式的运用不够熟练;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半径、线速度和角速度来改变向心加速度,进一步了解向心加速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_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2、通过演示实验定性分析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角速度、半径的定量关系。

3、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及来源,知道向心力是由外力的合力或指向圆心的分力来提供的。

4、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1、学会有关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比较明确地表述发现问题。

3、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圆周运动的规律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圆周运动的神奇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2、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所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F=mrω2= mν2/r,向心加速度的大小a= rω2= ν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了解几种典型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

[教学难点]1、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2、理解向心力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不是物体受到的力,而是由外力来提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向心力演示器、钢球、铝球、细绳[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设置情景仔细观察下面两个视频,说说你看到的现象1)链球的运动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运动员用铁链拉着链球做圆周运动2)花样滑冰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男花滑运动员拉着女花滑运动员做圆周运动2.(总结)师:刚才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运动——圆周运动。

那么物体为什么会做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物体合力有什么特点?它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二、新课教学【自我动手小实验】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做实验(假设),用手击小球,使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合力是什么?有什么特点?②通过思考得到: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支持力、拉力。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知识2,涉及第十一章《圆周运动》中的第三节“向心加速度”。

详细内容包括: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向心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能描述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 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向心加速度与线速度、半径的关系,能分析向心加速度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重点:向心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与线速度、半径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向心加速度实验装置。

2. 学具:圆周运动示意图,计算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赛车在弯道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赛车在弯道中的运动特点,引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向心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及计算公式。

结合示意图,解释向心加速度与线速度、半径的关系。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向心加速度实验,观察不同半径、不同线速度下的向心加速度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存在。

4. 例题讲解:针对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2. 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3. 向心加速度计算公式:a = v²/r4. 向心加速度与线速度、半径的关系5.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半径为0.5m的圆周运动,当线速度为2m/s时的向心加速度。

(2)已知半径为0.3m的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为5m/s²,求线速度。

(3)分析半径相同、线速度不同的两个圆周运动,哪个向心加速度更大?答案:(1)a = v²/r = (2m/s)² / 0.5m = 4m/s²(2)v = √(a × r) = √(5m/s² × 0.3m) ≈ 1.73m/s(3)线速度更大的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更大。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

物理高中必修知识2《向心加速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知识2,第四章《曲线运动》中的第3节《向心加速度》。

具体内容包括: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向心加速度的推导,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以及向心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能熟练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 了解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能解释生活中有关向心加速度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实验器材(如小车、细线、圆盘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含有向心加速度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旋转木马、洗衣机脱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匀速圆周运动,提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 向心加速度的推导: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

3) 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解释向心加速度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其他加速度的区别。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向心加速度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向心加速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向心加速度,并解释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向心加速度的定义2. 向心加速度公式:a = v^2/r3. 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4. 例题解析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半径为5m的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加速度,已知线速度为10m/s。

答案:a = v^2/r = 10^2/5 = 20m/s^22.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在旋转木马上,外侧的乘客感觉更紧张?答案:因为外侧乘客所受的向心加速度更大,离心力也更大,所以感觉更紧张。

高一物理 向心加速度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 向心加速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授课人
张丽
班级
高一3班
时间
2017年11月26日
课题
向心加速度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自主学习: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知识探究: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课堂小结:由学生自主总结,然后进行互评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布置作业:教材课后习题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课前提问环节
自主学习:由力学知识和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方向
合作探究:关于向心加速度大小的推导
总结归纳: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一、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运动轨迹圆心
二、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向心加速度的大பைடு நூலகம்:
教师表现及其他
举止大方,但注意改正口头语言
教学设计合理,课件应更生动一些

《第六章 3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3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3. 了解向心加速度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方向,解决涉及向心加速度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教学PPT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例题、习题及实验设备。

3. 安排教学活动:组织课堂讨论,进行实验操作等。

4. 制定教学时间表:规划本节课的教学时间,确保各项活动按时进行。

四、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部分,然后是实验部分。

(一)理论部分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向心加速度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它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

2. 讲解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和公式,包括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等物理量的关系。

3. 讲解向心加速度的来源和意义,包括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与向心半径的关系等。

4. 讲解向心加速度的应用,包括生活中的例子和物理学中的例子。

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实验部分1. 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目的,包括弹簧秤、带小球的细线、纸带等。

2.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包括如何测量线速度、角速度等物理量,如何计算向心加速度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和影响。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精度。

5.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的应用和意义,包括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实物展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最后,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和作业题,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心加速度
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6节《向心加速度》。

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知道向心加速度”。

该要点是理解向心加速度,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做准备。

2.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向心加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之后编排的,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圆周运动。

并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以及学好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做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

而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

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2.体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3.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知道变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4.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公式ɑ=υ2/r=ω2r 的意义。

6.会应用向心加速度定量分析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品
质。

2.通过探索向心加速度公式,体验探索自然界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
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四、教法与学法
1.采用理论、实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安排。

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加突出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2.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主要提供学生思考,举例,体验,探索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欣赏:2009年2月22日进行的大冬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毫无悬念,我国名将张丹、张昊以195.32分夺得冠军,在家门口收获了他们的大冬会三连冠。

提出问题:视频中张丹、张昊的运动做什么运动?
2、实验探究、进行新课
(1)感知加速度的方向
指导学生用细线和小球做实验。

分组用细线拉小钢球、小木球让其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小球的转速、细线的长度多做几次。

提出问题: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任何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
(2)速度的变化量
出示例题:向东做加速运动,初速度5m/s,末速度8m/s ,试画出速度的改变量。

某物体向东做减速运动,初速度8m/s,末速度5m/s,试画出速度的改变量。

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Δv的图示。

投影学生所画的图示,点评、总结。

(3)向心加速度
A、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向心加速度”部分,投影图5.6-3,引导学生思考:①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 A和V B时,要注意什么?
②V A将的起点移到V B点时要注意什么?③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Δv?④Δv/Δ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⑤Δ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Δv与圆的半径平行?
B、倾听学生回答,必要时给学是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C、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做一做”栏目,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在练习本上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D、巡视学生的推导情况,解决学生推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与帮助,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E、师生互动,投影学生推导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点评、总结,共同展示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F、得出结论:
3、自主合作、拓展深化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深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4、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在我的整个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活动打破学生对物理概念教学抽象、枯燥的认识,使之在体验中找到由抽象到直观、由枯燥变兴趣的突破口:通过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通过创设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同时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六、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1.概念。

2.意义。

3.方向。

4.大小。

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

而现在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

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前面利用生活中实例分析如:花样滑冰,链球运动远抛链球等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本节课,知识点虽然单一,但理解难度大,尤其是相信加速度的方向的推导,从老师层
面感觉学生理解是很难的,但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学生理解的非常好,而且能接着利用向心
加速度的规律来解决问题,效果非常好!
向心加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之后编排的,是本章的
重点难点,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圆周运动。

并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以及学好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做准备。

学好这一部分可以为学习下章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以及后面的电子在点电荷形成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没有采用先用矢量推导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再由向心加速变的公式得出向心力公式的讲法。

5、向心加速度课堂练习
1、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A 总是向圆心且大小不变题
B 总是跟速度的方向垂直,方向时刻在改变
C 与线速度成正比
D 与角速度成正比
2、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描述
A 线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B 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

C 线速度大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D 角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7、一个3kg的物体在半径为2m的圆周上以4m/s的速度运动,则向心加速度为_________。

8、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若保持其半径不变,角速度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时,向心加速度变成原来的_______倍。

11、A、B两个快艇在湖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

4:3,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之比是3:2,它们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_________。

12、甲已两球都做匀速圆周运动,甲球的质量是乙球的3倍,甲球在半径为25cm的圆周上运动,乙球在半径为16cm的圆周上运动,甲球转速为30r/min,乙球转速为75r/min,则甲球的向心加速度与乙球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_________。

13、一部机器由电动机带动,机器上的皮带轮的半径是电动机皮带轮半径的3倍,如图所示,皮带与两轮之间不发生滑动。

已知机器皮带轮边缘上一点的向心加速度为0.10m/s2。

(1)电动机皮带轮与机器皮带轮的转速比n1:n2
是___________。

(2)机器皮带轮上A点到转轴的距离为轮半径的
一半,A点的向心加速度是__________。

(3)电动机皮带轮边缘上某点的向心加速度是_____________。

总结:
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一直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活动打破学生对物理概念教学抽象、枯燥的认识,使之在体验中找到由抽象到直观、由枯燥变兴趣的突破口:并且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通过创设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既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同时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知道向心加速度”。

该要点是理解向心加速度,注意其方向和大小,主要是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做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