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新人教版
【新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6课《诫子书》(教案)【

【新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6课《诫子书》(教案)【(本文档为word格式。
下载后可以修改,直接打印!)《训诫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要记忆和积累课文中的文言文内容词和虚词,可以用注释和参考书来翻译课文(2)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3)欣赏精彩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2.过程和方法反复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体验作者的情感,积累警句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了作者与他的教子的深入交谈,感受到了诸葛亮的个性和魄力,提高了他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文,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大意[教学难点]抓住文章主旨,欣赏精彩要点[教学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课前准备]1。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2。
收集关于诸葛亮的诗歌、成语或典故[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1,形势介绍,由标题“三个月的战火过后,一条来自家乡的消息抵得上一吨金子“信件,作为维系千里之外的亲戚之间感情的一种方式,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凡的意义你知道中国古代和现代有什么著名的家训和家书吗?曾国藩的家书、郑板桥的家书、范思训的家书、傅雷的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了诸葛亮著名的劝诫信,这是我们儿子的家书。
标题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这是他自身修养经验的结晶,也是对修身养性、管理家庭之道的总结。
谨慎、告诫、规劝儿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籍、信件这是诸葛亮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当时他54岁。
目的是告诫他的儿子要注意修身和节俭,以培养他的道德品质,表达他对子孙后代的厚望。
2,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活动:学生在心里谈论诸葛亮课件展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山东卧龙县琅琊县杨度(今山东沂水县)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隐居在隆中,后来成为蜀国的宰相。
在他的一生中,他被授予吴侯祥的称号,后来被称为诸葛武侯。
《诸葛季梁》的作者这是诸葛亮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当时他54岁。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家书,也是古代家书中的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涉及人生哲学、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受到启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针对《诫子书》这样的家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特点,领会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2.难点:分析家书的特点,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
4.案例分析法:以《诫子书》为例,分析家书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诫子书》全文及其注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诫子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诫子书》全文,要求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208d0c0975f46526d3e193.png)
16《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二、注意词语的积存和文句的精准翻译与明白得。
3、明白得文中深刻的人一辈子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4、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念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理想有聪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存警语; 明白得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出色妙点教学预备:课件教学进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一、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同时出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英豪倍出”。
听到这熟悉的主题曲,大伙儿脑海里应该已经浮现了众多的三国暑期的英雄人物,请问你能从下面这首诗中猜出写的是谁吗?二、以杜甫的《蜀相》引出诸葛亮3、简介作家及写作背景。
可先让学生简单介绍,师生补充。
4、释题:诫子书——诫:警告、劝勉。
子,一样指其子诸葛瞻。
书,书信,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二)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有四步:1、学生听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文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诵。
要求:(1)朗诵时字正(读准)腔圆(发音饱满)。
(2)能处置好停顿,操纵好朗诵节拍。
(3)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抑扬。
(4)能尝试注意读出情感。
(父亲那耳提面命、殷殷期望之情)。
(5)有自己解决不了的感觉需要大伙儿专门注意的,圈画出来,以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彼此交流。
3、正音。
课件出示,进行抢答。
再齐读。
4、比读,至少两位学生比一比,或和教师竞赛朗诵全文。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专门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拍。
(三)自主学习一、温习翻译明白得的知识:(1)原那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简单说明一下: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为主,意译(依照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可能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为辅。
(2)大体方式(反复朗诵是最好的方式):留、补、换、调。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包括静心修身、勤俭养德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诸葛亮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 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7. 拓展阅读:推荐与《诫子书》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思辨能力。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解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4.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整体积极,尤其是在导入环节,大家对于《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讲解和讨论环节,大多数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节奏,积极参与思考和回答问题。不过,也有部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显得有些吃力,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辅导。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为核心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道德情操。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结合文本背景、词句解析、情感体悟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同时,注重课堂互动,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对诸葛亮的生平和《诫子书》的历史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谦逊、勤奋等价值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使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了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学习《诫子书》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韵律美,还能够欣赏到文章中的哲理美和道德美。他们能够从文学角度对文本进行审美评价,并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尝试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3通过品读课文,培养古典文学素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品读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小黑板: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同学们注意“诫”的写法解题:诫子书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这样一看,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二:聆听《诫子书》(一)、生听师范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师强调正音,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古文中有些字的音和含义到了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所以有些字的读音容易出错。
第一句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和第三句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中的“夫”就有两个音。
fū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
农夫。
万夫不当之勇。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
B. 反复朗读,翻译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A.朗读、揣摩、品析,感知情感。
B.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人淡泊宁静、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高尚品格。
做人要坚持节俭、积极进取,培养自己的清廉风范和美德,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1. 翻译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
2. 体会作者的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
2.读准字音;年与时驰淫慢险躁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四、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词句停顿,初步理解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3.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五、展示交流学习成果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夫(fú)君子之行:⑵行:⑶淡泊:⑷宁静:⑸致远:⑹广才:⑺淫(yín)慢:⑻励精:⑼险躁:⑽治性:⑾驰:⑿日:⒀遂:⒁接世:⒂穷庐:(16)枯落:2.翻译下列句子①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新人教版

16 诫子书教学目标1.把握关键文句,明白得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出色妙点,积存名言警语。
4.聆听前贤教诲,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存警语;明白得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出色妙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刻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要有初步了解。
应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因此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警告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体味并积存警语;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爱好,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乐趣。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丹心贯天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可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聪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咱们一路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耳提面命。
二、初读,读顺课文1.解题:《诫子书》,警告儿子的一封家信。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文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例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朗诵,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诵,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诵,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转变,琢磨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1.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2.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
少年时父母双亡,早年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娶黄承彥之女黄氏为妻。
2.背景链接《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一、基础过关: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2、字音淡泊..( ) 淫.慢( ) 励精.( ) 险躁.( ) 年与时驰.( ) 遂.( ) 穷庐.( )3、根据拼音写词语淫慢则不能lì()精险zào()年与时chí()suì()成枯落悲守穷lú()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1)诫.子书()(2)夫君子之行.()(3)非澹泊..()(4)非宁静无以致远..()(5)非志.无以成学..无以明志()(6)淫慢..()..则不能励精()(7)险躁..则不能治性(8)年与时驰.()(9)遂.成枯落()(10)悲守穷庐..()(11)俭以养德..()..()(12)多不接世(13)非学无以广才..:() (15)意与日.去()(16)年与时驰.()4.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文:(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8)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5.背诵默写夫君子之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多不接世,,将复何及!6.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二、整体感知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总括:分析:作者于篇首告诫子孙首先要,因为“德”是做人之基。
那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因为只有思想清净了,然后才能思考周密,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接着又阐发了和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过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
“年与时驰……将复何及”在篇末,又叮咛年华易逝,要。
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年与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全文如下:夫酒之设(安排),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意),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 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意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醉(可以饮到酒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胡来)。
1、写出加点词的意思酒之设.( ) 此和.之至( ),2、翻译句子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诫子书》谈的是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诫子书导学案答案6、用课文原句填空。
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二、整体感知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交流点拨】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交流点拨】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分析:作者于篇首告诫子孙首先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因为“德”是做人之基。
那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俭”,因为只有思想清净了,然后才能思考周密,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接着又阐发了才和学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与“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
“年与时驰……将复何及”在篇末,又叮咛年华易逝,要珍惜时间。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交流点拨】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点拨】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3.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学习和做人。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课内阅读(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①告诫)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②振奋,振作)③年与时驰.( ③消失,逝去)④非志.无以成学( ④立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课外阅读:夫酒之设(安排),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意),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 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意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醉(可以饮到酒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
1、(1)安排(2)和谐2、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还有余量,稍有倦怠,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的程度。
3、谈了饮酒问题。
待人接物,饮酒要控制酒量。
适度而止,不可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