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常考“修辞句”整理 (一)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常考“修辞句”整理(一)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常考“修辞句”整理在初中语文的考试中,古诗词的应用是必考的部分,而修辞句则是古诗词中常被考察的部分。
修辞句是指通过一些修辞手法使文句变得更加优美和生动的句子。
在古诗词中,修辞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使诗词更加动人、有感染力。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整理一下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常考的“修辞句”。
一、比喻句比喻句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通过比喻来使文句产生一种新的意境。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比喻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万里长城,不是长城,而是万里长城”,“玉壶春,瓶花秋”,“若得清风常伴君,长使君情味无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这些句子都通过比喻来表达抒情、描写景色等效果。
二、拟人句拟人句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给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特征来刻画生动的形象。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拟人句有:“江水何盈盈,山花哪吐露”,“呀!你的胡子真长啊,田野啊,你的胡子真长啊!”,“山路曲折盘旋,向西上,农夫山泉水田田”等等,这些句子通过拟人手法,使景色和事物更加生动,使人感到亲切。
三、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使文句生动的重要手法,它通过平行的排列来强化语气效果和节奏感。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排比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山重水复燕无数,百川东到海为家”等等,这些句子通过平行的排列来表达情感,使文句更加饱满、有力度。
四、对偶句对偶句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对称的句式和意思来创造鲜明的对比效果。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对偶句有:“云随野鹤升紫岩,天外仙人掌中仙”,“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道阻且长,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些句子通过对偶手法,使文句平衡、优美,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刻。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考察中,掌握古诗词中的修辞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各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初中语文课程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知识点。
1. 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明确的对比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句子结构。
通过比喻,我们可以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他是一只奔跑的猎豹",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速度非常快。
2. 拟人拟人是指用人的动作、情感等特点来描写非人的事物,给非人事物以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通过拟人,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情感。
比如,"夜幕低垂,大地沉默了",用来形容夜晚的黑暗和宁静。
3. 夸张夸张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感觉或者效果,故意把事物的特征或情况形容得异常强烈或者离奇。
通过夸张,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他的胃口大得能吃下一头牛",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食量极大。
4. 反问反问是指作者在陈述某种观点的时候,故意问出一个结果明显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反问,可以增加语言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通过这样的反问,可以使读者深思自己是否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
5. 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词语来表达连续的意思,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通过排比,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加强表达的力度。
比如,"他是勇敢的、聪明的、善良的,是一个完美的人"。
6. 比照比照是指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观点或者意境。
通过比照,可以更好地形容事物和情感,并且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月亮如闪亮的银盘,高悬在夜空中",通过将月亮比喻为银盘,形容了月亮的亮度和夜晚的美丽。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修辞手法是语文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下面将为大家解析几种常见的初中语文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对比,使表达更具有感染力。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将登高的过程比喻为攀登层层高楼的过程,用以表达对事物不懈追求的意境。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的手法,使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比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故事《开坛宝衡》中有一句描述:“夜里开坛五斗米,兴旺如年成的麻。
”这里夸张地形容麻局兴旺,表达了麻利程度之高。
三、拟人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表达更具有生动性和情趣。
比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鹖鸟》中写到:“鹖鸟在南山,白羽如玉鸌。
九子圣君子,处世心无瑕。
”这里将鹖鸟比作圣君子,赋予了圣洁高尚的特征,突显出主题。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并列的方式进行句子的排比,使表达更明确、生动。
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里通过两个“不在……有……则”句式的排比,突出了山有仙、水有龙的意境。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使表达更有力。
比如现代作家鲁迅在《自题小像》中提问道:“中国的工夫象不象雕花呢?”这里的反问强调了中国工夫之精巧。
总结:修辞手法是一种表达技巧,通过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问等手法,使语言更具有艺术效果。
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需要认识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文笔更加优美、准确。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 代酒。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比喻、拟人与排比修辞手法讲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比喻、拟人与排比修辞手法讲解模块一/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复、排比、双关、借代、反问、设问、对偶、顶真、互文等。
【例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2+4=6分)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1)这一段落选自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语言优美。
划线部分运用了两种种修辞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中还有许多初运用到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你各寻找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块二/比喻1.定义: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形式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形式大全修辞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涵盖了许多种修辞形式,下面是一份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修辞形式大全:1.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比拟另一种事物,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特点或表达情感。
例句:他的眼睛像两颗发亮的明珠。
2. 拟人:用人的形象来描绘非人的事物,使其具有人的思维、感情或行为。
例句:柳树低下了头,轻轻地拍打着秋风。
3. 夸张:对人物、事物或情感进行夸大处理,用以强调特定的表达效果。
例句:我等了整整一辈子才等到这一刻!4. 对比:通过对两个事物或观点的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互衬托。
例句:他是温文尔雅的绅士,而她则是个粗鲁无礼的野蛮人。
5. 排比:用相同的句式表达两个或多个意象,以增强语言的力度和韵律感。
例句:他舞动着手臂,踢蹬着脚,全身上下都充满着力量。
6. 反问: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用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强调某种观点。
例句: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吗?7. 比较:通过比较来表达对事物的评价或判断。
例句:他的表演比其他选手更出色。
8. 省略:在表达中省略掉某些不必要或可推测的词语,以达到简洁、明快的表达效果。
例句:天气寒冷,我穿厚了,你呢?9. 重复:通过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加强表达的力度或节奏感。
例句:我们要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鼓励。
这些修辞形式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形式,我们可以写出更生动、更有趣的文章,提高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详解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详解在语文学习中,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技巧。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生动地描述事物的手法。
比喻手法常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
比如句子:“她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
”这个句子通过将眼睛跟湖水进行类比,使得眼睛的清澈形象更加鲜明且易于理解。
二、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质和行为,以便打动读者或增强表达的效果。
这种手法常常用在情感描写或者对抽象概念的说明中,可以使表达更加直观、真实。
例如:“风儿轻轻地亲吻着大地。
”这个句子中,将风拟人化为亲吻者,以便表达出风的柔和的感觉和对大地的关爱之情。
三、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为了增强表达的印象,对事物进行过分或者明显的夸张处理。
夸张手法常常用于幽默作品、夸张的讽刺和强烈的感叹中。
比如:“他的背包重得连大象都能压弯腰。
”这个句子中,明显夸张了行李的重量,以便表达出行李的重。
四、排比手法排比手法是将几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语、短语、句子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以达到加强表达、形成节奏感和声音美感的效果。
例如:“她激动、兴奋、开心地跳了起来。
”这个句子通过排比的方式,强调了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五、反问手法反问手法是在对方提问时,提出反方向的问题,常用于论辩、抒发情感等场合。
通过采用反问手法,可以让读者更多地思考以及对问题产生共鸣。
比如:“难道你不想成为更好的人吗?”这个句子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方不努力的不解和希望对方变好的愿望,以引发读者共鸣。
六、比拟手法比拟手法是通过明确地指出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事物的特点和含义。
比如:“她的歌声如同一只鸟儿,在阳光下自由翱翔。
”这个句子通过将歌声比拟为鸟儿的自由翱翔,既形象地描述了歌声的美好,又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歌声的自由韵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一、文字作品鉴赏1.古代诗词鉴赏(1)古诗词鉴赏方法(2)诗歌的艺术特征(3)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2.现代作品鉴赏(1)现代散文的特点(2)现代小说的艺术特征二、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定义(2)比喻的鉴赏方法(3)常见的比喻手法2.拟人(1)拟人的定义(2)拟人的作用(3)拟人的表现形式三、古诗词1.古诗词的特点(1)古诗词的韵律(2)古诗词的意境(3)古诗词的艺术价值2.古诗词的鉴赏技巧(1)诗句的断句(2)句读的把握(3)意境的理解四、散文1.散文的基本特点(1)真实性(2)自由性(3)表现性2.散文的文章结构(1)主题的表达(2)情感的宣泄(3)语言的优美五、小说1.小说的分类(1)依题材分类(2)依体裁分类(3)依题材分类2.小说的艺术特征(1)人物形象的刻画(2)情节的安排(3)语言的写作技巧六、修辞用语1.修辞手法的表达(1)对比的表达(2)排比的表达(3)夸张的表达2.修辞手法的运用(1)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2)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3)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七、修辞技巧的运用1.修辞手法的运用(1)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2)运用修辞手法的写作技巧(3)修辞技巧的实践应用2.写作技巧的培养(1)培养写作技巧的方法(2)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3)写作技巧的实际训练八、语文学习方法1.阅读的技巧(1)阅读理解的方法(2)阅读速度的掌握(3)阅读习惯的养成2.写作的技巧(1)写作主题的把握(2)写作结构的构思(3)写作语言的表达九、语文学习态度1.积极的态度(1)对语文学习的态度(2)对课文的认真阅读(3)对作业的认真完成2.乐观的态度(1)对语文问题的积极思考(2)对困难的乐观面对(3)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十、古代诗词鉴赏1.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其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论。
首先要注意诗句的断句,理解句子之间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其次是句读的把握,要深入理解诗句的内在含义,并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
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
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化用前人语句。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②引用神话故事。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
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