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嫉妒-培根

合集下载

论嫉妒

论嫉妒

如何胜过嫉妒?(寇世远)【嫉妒是属肉体的特征】哥林多前书第三章一节至三节告诉我们,至少有两种人同时存在教会中间:一种是属灵的,另一种是属肉体的。

何谓属肉体?就是在基督里为婴孩的。

这些人虽得救了,但灵性非常幼小,像婴孩一样,甚么也不懂。

属肉体的光景又如何呢?肉体之中一无良善,举凡骄傲、嫉妒、分争、贪婪、荒宴、醉酒、淫乱、恶念等都是出乎肉体(加五19~21,24)。

保罗特别强调,嫉妒分争是属乎肉体的特征。

有人说:“骄傲与嫉妒是孪生兄弟。

一个骄傲的人,通常会嫉妒别人,自以为了不起,别人都不如自己,也不容许别人比他好;一个嫉妒的人,看别人好就不顺眼,觉得只有自己配,别人都不行。

有骄傲的地方,一定有嫉妒;有嫉妒的地方,一定也有骄傲。

”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四至八节讲爱的内容最为详尽,对爱字有七种正面的解释:爱是甚么;九种反面的解释:爱不是甚么。

反面的第一种解释,就说“爱是不嫉妒”。

嫉妒是基于自私心理的最快反应,该隐所以杀死亚伯,就是由于嫉妒,因为神悦纳亚伯的祭,不悦纳他的祭;他因嫉妒亚伯,而杀死亚伯。

所罗门写雅歌,到了第八章,将爱与恨作对称的描述,他说:“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的残忍”(歌八6)。

爱情与嫉恨是对立的。

箴言也告诉我们:嫉妒是骨中的朽烂(箴十四30)。

可见嫉妒的心何等可怕;嫉妒的人,又是何等的痛苦。

人为甚么会嫉妒呢?圣经中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可供我们找出嫉妒的原因和对策来。

【嫉妒多由患得患失而来】创世记第三十章一节至八节,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描写利亚与拉结是同胞姊妹,同嫁雅各,利亚多产,拉结美貌却不能生育,因而拉结就嫉妒利亚。

拉结所以嫉妒,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女,别人有,就看不顺眼,所以心生嫉妒,盼望自己也有。

这典型的例子,说明一个原则,就是嫉妒多由患得患失而来。

身为基督徒本不该如此,但我们或多或少,都存有像拉结的嫉妒心理。

拉结见自己不生孩子,就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死了。

”雅各却说了一句非常宝贵的话:“叫你不生育的是神,我岂能代替祂作主呢?”雅各的意思是说:你能不能生育,权柄操在神的手里,不在人的手里,因为儿女是神所赐的产业(诗一百廿七3)。

培根随笔(世界名著必读经典)

培根随笔(世界名著必读经典)

培根随笔(世界名著必读经典)加入书架
登录
•版权信息
•1.论真理
•2.论死亡
•3.论宗教统一
•4.论报复
•5.论逆境
•6.论伪装与掩饰
•7.论父母与子女
•8.论婚姻与独身
•9.论嫉妒
•10.论爱情
•11.论高官
•12.论勇气
•13.论善与性善
•14.论贵族
•15.论叛乱与动乱
•16.论无神论•17.论迷信•18.论游历•19.论王权•20.论参议•21.论时机•22.论狡猾•23.论自谋•24.论革新•25.论敏捷•26.论假聪明•27.论友谊•28.论消费•29.论强国之道•30.论健康•31.论猜疑•32.论谈吐•33.论殖民地•34.论财富•35.论预言
•37.论假面剧和竞技•38.论人的天性•39.论习惯与教育•40.论幸运•41.论放债•42.论青年与老年•43.论美
•44.论残疾•45.论建筑•46.论花园•47.论谈判•48.论随从与友人•49.论请托•50.论学习•51.论党派•52.论礼仪与客套•53.论称赞•54.论虚荣•55.论荣誉与名望
•57.论怒气
•58.论世道沧桑
是否关闭自动购买?
关闭后需要看完本书未购买的章节手动确认购买。

培根论嫉妒读后感

培根论嫉妒读后感

培根论嫉妒读后感
读了培根论嫉妒,就像被这个聪明的老头拉着唠了一顿关于人性中那点小阴暗的嗑。

培根一上来就把嫉妒这东西给剖析得明明白白。

他说嫉妒这玩意儿在人堆里特别容易滋生,就像杂草在没人管的地里疯长一样。

我就想啊,可不是嘛,在生活里,只要有人比自己好那么一点,嫉妒的小火苗可能就“噌”地一下冒出来了。

比如说,办公室里同事升职了,心里可能就会有点酸溜溜的,虽然表面上还得笑嘻嘻地说恭喜,可心里指不定就在想“为啥不是我呢?他哪里比我强了?”这就是嫉妒在作祟。

他还说嫉妒是一种很卑鄙的情感。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背后使坏,就盼着别人倒霉的人。

就像在学校里,有些同学看不得别人成绩好,偷偷搞些小动作,比如藏人家的复习资料啥的。

这嫉妒简直能把人变得丑陋无比,让一个本来还挺正常的人变成一个心胸狭隘的小坏蛋。

不过呢,培根也不是光在那批判嫉妒。

他还说到嫉妒有时候也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比如说,如果一个社会只看重金钱和地位,那大家就会特别嫉妒那些有钱有势的人。

这就像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是想让嫉妒这种坏情绪少一点,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很重要啊。

从这篇文章里,我也反思了自己。

其实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或多或少藏着嫉妒的种子,关键是要怎么控制它。

不能让嫉妒把自己变成一个怨天尤人的家伙,而是要把它转化成一种动力。

就像看到别人在某方面做得好,与其嫉妒,不如想着“我也得加油,向他看齐”。

这样一来,嫉妒就从一个让人讨厌的情绪变成了自我提升的助推器。

培根这篇关于嫉妒的论述,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人性中的弱点,也让我明白了怎么去对待这个弱点,真是受益良多啊。

2024年培根随笔论嫉妒读后感范文

2024年培根随笔论嫉妒读后感范文

2024年培根随笔论嫉妒读后感范文《培根随笔论嫉妒》是一本由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著名随笔集,它以其深入犀利的思考和剖析,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嫉妒情绪以及嫉妒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嫉妒的本质和应对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培根通过一系列的随笔,深入地探讨了嫉妒这一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

他首先明确嫉妒来自于对他人的优越感的羡慕和不满意。

大多数人都会在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能力、成就和财富时感到嫉妒。

培根进一步分析了嫉妒的危害,他认为嫉妒会使人心生沮丧和恶劣情绪,并可能导致破坏性行为。

同时,嫉妒也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因为人们过于关注他人的成就而忽视了自己的发展。

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嫉妒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个人层面,嫉妒会使人产生负面情绪和不满意,这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自卑感的增加。

当一个人过于专注于别人的成功时,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会受到阻碍。

与此同时,嫉妒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工作环境,嫉妒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甚至导致争斗和摩擦。

在社会层面上,嫉妒会导致不公平和社会不稳定。

当人们对他人的成功产生嫉妒情感时,他们往往会试图阻碍他人的成功,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嫉妒还会导致人们心生敌意和仇恨,进而导致冲突和对立的局面。

在一个充满嫉妒的社会中,人们会相互竞争和攀比,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读完《培根随笔论嫉妒》,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嫉妒情绪。

培根指出,要克服嫉妒,人们需要从自身出发,尽可能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专注于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此外,他还提到了培养积极心态和积极行动的重要性。

意识到嫉妒情绪的存在,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应对和克服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至关重要。

此外,培根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出理智和公正的思维方式,从而减少嫉妒情绪的产生。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并接纳他人的成功和成就,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培根随笔论嫉妒读后感

培根随笔论嫉妒读后感

培根随笔论嫉妒读后感《培根随笔论嫉妒》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部重要著作,通篇共有21篇随笔,旨在探讨嫉妒这一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阅读完《培根随笔论嫉妒》后,我深受触动,对于嫉妒的本质、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首先,弗朗西斯·培根通过丰富的论述,使我对嫉妒这一情感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认识。

他首先分析了嫉妒的起源,认为嫉妒是人类固有的本能,是一种自私的情感。

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当看到他人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时,便会感到嫉妒。

同时,培根还探讨了嫉妒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对人的伤害程度,指出嫉妒是一种毒药,会削弱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通过详细的分析,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也意识到自身对于嫉妒的容易产生。

其次,培根在书中提出了嫉妒的解决之道,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培根指出,嫉妒的本质是对自己能力、地位和成就的不自信,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嫉妒问题,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

他还提出了“克制”和“欢喜”两个原则,即要克制嫉妒的冲动,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就,并将之作为自身的榜样。

这些思想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要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才能真正摆脱嫉妒的困扰。

另外,培根还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嫉妒与幸福的关系。

他指出,嫉妒是人们不能忍受他人比自己过得更好的结果,然而,幸福是自己心态的选择与他人无关。

换言之,嫉妒并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只会让自己更加不快乐。

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要学会从内心寻求幸福,不要将幸福视为他人的比较和评判,而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快乐与满足。

最后,我认为《培根随笔论嫉妒》这部著作的价值还在于其宏观的思考和深邃的洞察力。

弗朗西斯·培根凭借其独特的哲学思维和深邃的洞察力,通过对嫉妒这一情感的细致分析和深入剖析,使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新和更深刻的理解。

培根随笔论嫉妒读后感范本

培根随笔论嫉妒读后感范本

培根随笔论嫉妒读后感范本《培根随笔论嫉妒》是一本由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写的随笔集,于17世纪出版。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中普遍存在的嫉妒情感,并提出了一种聪明且独到的看待嫉妒的方式。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嫉妒这一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首先,通过阅读《培根随笔论嫉妒》,我了解到嫉妒其实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哪个文化背景下,嫉妒都是普遍存在的。

培根在书中指出,人类会因为别人的成功、优点或拥有的东西而感到不满,从而产生嫉妒之情。

这种情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

我们可能会嫉妒朋友的成就,嫉妒同事的能力,甚至嫉妒陌生人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

培根的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嫉妒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不必过于自责或压抑,而是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

其次,培根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聪明的看待嫉妒的方式,即通过借鉴和激励来克服嫉妒。

他认为,当我们嫉妒别人时,我们可以将此作为一个机会来借鉴对方的成功之道,从中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嫉妒来激励自己,努力争取更好的成就。

培根强调,嫉妒并非一种完全消极的情感,只要我们能以正确的方式看待和运用它,就能够将嫉妒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动力。

最后,我认为,《培根随笔论嫉妒》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并提出了一种超越自我局限的思考方式。

通过分析嫉妒这一普遍存在的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进而提升自我。

培根在书中提到,嫉妒往往是因为我们对自身的不足感到不满,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情感。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培养自信心和提升自身的能力来克服这种不满。

只有打破自己的局限,我们才能更大胆地接纳和尊重他人的成功,以及他们对我们的激励作用。

总的来说,阅读《培根随笔论嫉妒》是一次有益而启发性的经历。

通过这本书,我对嫉妒这一情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了它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

同时,我也学到了一种聪明的看待嫉妒的方式,即通过借鉴和激励来克服嫉妒。

《论逆境》培根

《论逆境》培根

《论逆境》培根
《论逆境》培根
“期望万事顺遂,乃世之常理,但对于厄运,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去品味其中的价值。

”这是塞奈卡效仿斯多噶学派而说的一句至理名言。

的确,如果奇迹的意义在于超越天命,那么,它通常就出现在逆境之中。

塞奈卡另外还有一句更为高明的话:“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脆弱的人性和不可战胜的神性,才算得上真正的伟大。

”这若是一句诗,或许会更加完美,因为诗人总是习惯于夸张的想象。

古希腊的诗人们就是凭借这这种想象,才虚构出各种奇谈。

但是,这些奇谈却似乎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其中还有着类似于基督徒的境遇。

试想,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前去解救被囚禁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时,是坐在一个瓦罐上远涉重洋的——这就如同基督徒以血肉之躯构成小小的孤舟,颠簸于人生未知的巨浪之上一样。

顺境需要人的节制,逆境则需要人的坚忍。

就伦理而言,后者更加难能可贵。

正如《旧约》把顺境视作神明的恩赐,而《新约》则把逆境看成天赐的福祉。

但是上帝却给予逆境中的人更清晰的启示。

如果你聆听《旧约》中大卫的琴声,就能听到与颂歌一样多的哀乐。

并且,你会发现圣灵更致力于刻画约伯所受的苦难,而非所罗门的财富。

精美的刺绣,都是暗郁的背景上安排一些明丽的图案,这比起明朗的底子上绣上暗淡的花朵要悦目得多。

我们的双眼对美的认识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心灵呢?无疑,美德就好比名贵的香料,愈是燃烧,愈是碾压,其香却愈为浓烈——这或许是由于顺境中最易暴露恶行,而逆境中最能彰显美德罢!。

培根读书笔记_1

培根读书笔记_1

培根读书笔记培根读书笔记1《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

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

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

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嫉妒使我们对人类灵魂造成伤害,更有着精神上的堕落。

它使人不能保持清醒,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嫉妒的对象,结果都是对本身做出低劣的判断。

没有人能真正看清楚他嫉妒的事物,嫉妒会蒙蔽思想,击倒宽容,排除心灵宁静的'任何可能,一致最终心灵枯萎。

我们知道,无论哪里,嫉妒一旦发挥作用,判断力就会粗糙,变得一文不值。

不论大脑怎样运转,嫉妒仍是它的一种超负荷,因此,必须辨识它并且与之战斗,用我们唯一的方法:坦诚的面对自我,剖析自己,保持判断力的平衡。

培根读书笔记2大家都说《培根随笔》是日常生活的结晶,是堪称经典的大作。

有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我却跟他们完全不同,开始,我非常的讨厌他,因为他总是以贵族的身份、站在男人的立场上来看待每一件事;总是以神的伟大、宗教的信仰及所谓的“真理”来起笔,总是讲一些神话,令人一头雾水……怀着不满的心态,我气愤的读完了整本书。

让我惊讶的是,看完这本书,我发现了一个与我想象中截然不同的培根!他是个对哲学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的伟人!我恍然大悟:“看来我是错的,这才是真正的培根!”这本书共收录培根随笔56篇,篇篇标题意指鲜明,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

读者既可以通读,由于每篇随笔的结构自由,又以主题为中心来展开细腻的描写与评论,所以还可以择篇而读。

就是这样,在这本书,不对,是在这本宝典优美的的文字及无比深刻的哲理下,我好好的领悟了一番,结果是受益匪浅。

一本好书自然离不开精华,因为精华是一本好书的灵魂,《培根随笔》作为一本世界名著,精华的部分那是数不胜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嫉妒-培根
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

这两种感情都能激发出强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并且足以蛊惑人的心灵——如果真有巫蛊这种事的话。

所以,我们知道在《圣经》中把“嫉妒”叫做一种“凶眼”,而占星术士则把它称做一颗“灾星”。

这就是说,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

不仅如上,还有人认为,嫉妒之毒眼伤人最狠之时,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为春风得意之时。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情况促使嫉妒之心更加锐利;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被嫉妒者最容易受到打击。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人容易嫉妒,哪些人容易招来嫉妒,以及哪种嫉妒必于公妒,公妒与私妒有何不同。

无德者必会嫉妒有道德的人。

因为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

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的,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一定贬低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

嫉妒者必须是好打听闲话的。

他们之所以特别关心别人,并非因为事情与他们的切身利害有关,而是为了通过发现别人的不愉快,来使自己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

其实每一个埋头深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

所以古话说:“多管别人闲事必定没安好心。


一个后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尤其要受那些贵族元老的嫉妒,因为他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

别人的上升足以造成一种错觉,使人觉得自己仿佛被降低了。

有某种难以克服的缺陷的人——如残疾人、宦官、老年人或私生子,是容易嫉妒别人的。

由于自己的缺陷无法补偿,因此需要损伤别人来求得补偿。

只有当这种缺陷是落在一个具有伟大品格的人身上时才不会如此。

那种品格能够让一种缺陷转化为光荣。

负着残疾的耻辱,去完成一件大事业,使人们更加为之惊叹。

像历史上的纳西斯、阿盖西劳斯和铁木尔就曾如此①。

经历过巨大的灾祸和磨难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

因为这种人乐于把别人的失败,看作对自己过去所历痛苦的抵偿。

虚荣心甚强的人,假如他看到别人在一件事业中总是强过于他,他也会为此产生嫉妒的。

所以自己很喜爱艺术的阿提安皇帝②,就非常嫉妒诗人、画家和艺术家,因为他们虽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他。

最后,在同事之间当有人被提升的时候,也容易引起嫉妒。

因为如果别人由于某种优越表现而得到提升,就等于映衬出了其他人在这些方面的无能,从而刺伤了他们。

同时,彼此越了解,这种嫉妒心将越强。

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

所以该隐只是由于嫉妒就杀死了他的亲兄弟亚伯③。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哪些人能够避免嫉妒。

我们已懂得,嫉妒总是来自以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

所以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对方也是皇帝。

一个有崇高美德的人,他的美德愈多,别人对他的嫉妒将愈少。

因为他们的幸福来自他们的苦功。

它是应得的。

所以出身于微贱的人一旦升腾必会受人嫉妒。

直到人们习惯了他的这种新地位为止。

而富家的一个公子也将招人嫉妒。

因为他并没有付出血汗,却能坐享其成。

反之,世袭贵胄的称号却不容易被嫉妒。

因为他们优越的谱系已被世人所承认。

同样,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

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做是自然的。

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

因为人们看到这种幸福是如此地来之
不易,以至甚至产生了同情——而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所以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当他们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时,总是在向人诉苦,吟唱着一首“正在活受罪”的咏叹调。

其实他们未必真的如此受苦,这只是钝化别人嫉妒锋芒的一种策略。

但是,只有当这种人的负担不是自己招揽上身时,这种诉苦才会真被人同情。

否则,没有比一个出于往上爬的野心,而四外招揽事做的人更招人嫉妒的了。

此外,对于一个大人物来说,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来保护他的下属们的利益,那么这也等于是筑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

应当注意的是,那种骄傲自大的人物是最易招来嫉妒的。

这种人总想在一切方面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或者大肆铺张地炫耀,或者力图压倒一切竞争者。

其实真正的聪明人倒宁可给人类的嫉妒心留下点余地,有意让别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占占自己的上风。

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于享有某种优越地位的人来说,与其狡诈地掩饰,莫如坦率诚恳地放开(只是千万不要表现出骄矜与浮夸),这样招来的嫉妒会小一些;因为对于前一种人,似乎更显示出他是没有价值因而不配享受那种幸福的,他们的作假简直就是在教唆别人来嫉妒自己了。

让我们归纳一下已经说过的吧。

我们在开始时说过,嫉妒有点接近于巫术,是蛊惑人心的。

那么要防止嫉妒,也就不妨采用点巫术,就是把那容易招来嫉妒的妖气转嫁到别人身上。

正是由于懂得这一点,所以有许多明智的大人物,凡有抛头露面出风头的事情,都推出别人作为替身去登台表演,而自己则宁愿躲在幕后。

这样一来,群众的嫉妒就落在别人身上了。

事实上,愿意分演这种替人出风头角色的傻瓜天生是不会少的。

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公妒。

公众的嫉妒比个人的嫉妒多少有点价值。

公妒对于大人物,正如古典希腊时代的流放惩罚一样,是强迫他们收敛与节制一种办法。

所谓“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

对于一个国家是具有严重危险性的一种疾病。

人民一旦对他们的执政者产生了这种公愤,那么就连最好的政策也将被视为恶臭,受到唾弃。

所以丧失了民心的统治者即使在办好事,也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

因为人民将把这更看作是一种怯懦,一种对公愤的畏惧——其结果是,你越怕它,它就越要找上门来。

这种公妒或公愤,有时只是针对某位执政才个人,而不是针对一种政治体制的。

但是请记住这样一条定律:如果这种民众的公愤已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大臣身上,那么这个国家体制就必定将面临倾覆了。

最后再做一点总结吧。

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的人。

所以古人曾说过:“嫉妒是不懂休息的。

”同时还有人观察过,与其他感情相比,只有爱情与嫉妒是最能令人消瘦的。

这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爱与妒更具有持久的消耗力。

但嫉妒毕竟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因此它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

《圣经》曾告诉我们,魔鬼所以要趁着黑夜到麦地里去种上稗子④,就是因为他嫉妒别人丰收呵!的确,犹如毁掉麦子一样,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