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折桂令叹世》课件

合集下载

马致远《双调·折桂令(叹世)》原文和翻译

马致远《双调·折桂令(叹世)》原文和翻译

马致远《双调·折桂令(叹世)》原文和翻译马致远《双调·折桂令(叹世)》原文和翻译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致远《双调·折桂令(叹世)》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双调】折桂令叹世其一:咸阳百二山河⑴,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⑵,刘兴西蜀⑶,梦说南柯⑷。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⑸,蒯通言那里是风魔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⑺;醉了由他⑻!其二:东篱半世蹉跎⑼,竹里游亭,小宇婆娑⑽。

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

严子陵他应笑我⑾,孟光台我待学他⑿。

笑我如何?倒大江湖⒀,也避风波。

注释⑴百二山河:谓秦地形势险要,利于攻守,二万兵力可抵百万,或说百万可抵二百万。

⑵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下兵败,被追至乌江自刎。

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古属东吴地。

⑶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

⑷梦说南柯:唐人李公佐传奇《南柯太守传》说:淳于生昼梦入大槐安国,被招为附马,在南柯郡做二十年的太守,备极荣宠。

后因战败和公主死亡,被遣归。

醒来才知道是南柯一梦。

所谓大槐安国,原来是宅南槐树下的蚁穴。

⑸韩信,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定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兴三杰。

后被吕后所害,诛夷三族。

兀的般:如此,这般。

证果:佛家语。

谓经过修行证得果位。

此指下场,结果。

⑹蒯通:即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名而改。

曾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不听。

他害怕事发被牵连,就假装疯。

后韩信果被害。

⑺“成也萧何”二句: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被刘邦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

故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⑻他:读tuō,协歌戈韵。

⑼东篱:作者自称。

⑽小宇:小屋。

婆娑:枝叶茂盛貌。

⑾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人。

少与刘秀同游学。

刘秀即帝位后,屡召不就,隐居富春江,以耕渔为生。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共58张PPT)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9课《元曲三首》课件(共58张PPT)

自学指导(二)
1、读【南吕】四块玉·别情,结合注解自学 疏通曲意,说说 “溪又斜,山又遮”写出 了怎样一种意境?
2、本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自学效果 五、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关汉卿

吕 】 四 块 玉 别 情
人 去 也 !
山 又 遮 ,
溪 又 斜 ,
凭 阑 袖 拂 杨 花 雪 。
蒯通装疯
小结
借历史事件表明兴衰成败,是 非恩怨,不过是一场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 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
“醉了由他”突出“叹世”, 表明超然物外、不问世事态度。
语言特色
语言通俗,简洁明快, 充分表现豪放风格。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叟 (或作已斋、一斋), 著名元曲作家,元杂 剧的奠基人之一。其 中《窦娥冤》《救风 尘》《望江亭》《拜 月亭》等,是他的代 表作。
曲牌名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 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1?凭 阑袖拂杨花雪2。溪又斜3,山又遮,人去也!
1.绝:断。 2.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 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杨花雪, 语出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 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 不见还家。”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3.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2、巧妙地运用“变形”手法,造成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 的强烈反差,从而收到寓庄于谐、滑稽可笑的强烈讽刺效果。
第一支曲子可以看作是序曲,为什么开首说: “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似乎人人都受拖累,可结 尾又说:“畅好是妆云大户”,前后是否有矛盾?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双调 折桂令 叹世》ppt课件2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双调 折桂令 叹世》ppt课件2
双 叹调
·
马 致 远

折 桂

走近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 人,著名元曲作 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 时期一度出仕,晚年则淡泊 名利。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 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 元”。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
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
写 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
典故
• 蒯通:即蒯彻,汉初的谋士。曾劝韩信背汉,“三分 天下,鼎足而居。”韩信不听,乃佯狂为巫。事见 《史记·淮阴侯列传》。元无名氏据此写了《隋何赚风 魔蒯通》的杂剧,说隋何识破蒯通诈妆风魔。赚来京 城准备杀害,那蒯通历数韩信十大功劳,不当得此恶 报,自己甘愿油烹火葬,和他生死相伴。终于得到刘 邦的赦免。
历史事件:

强秦灭亡

项羽自刎 梦说南柯

刘邦兴汉
韩信成败 蒯通装疯 萧何主宰
醉了由他
借历史事件表明兴衰成败,是非

恩怨,不过是Biblioteka 场梦。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
内 容
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 结局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
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
的态度。

1.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
典故
• 项废东吴:项,项羽(前232——前202),名籍。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推翻秦政权的斗争中,起 过决定性的作用。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 郡,都彭城。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为古东吴之 地。后为刘邦击败,被困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自刎乌江。故曰“项废东吴。”
•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双调·折桂令--叹世

双调·折桂令--叹世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成功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喝醉了 一切都由他去吧!
感悟 “ 叹世 ”
这首“叹世”曲,由“咸阳”——秦 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 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 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 汉室。而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 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 谋士,也不得不假装疯魔以掩世人耳目。 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 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
元曲四大家
感悟 “ 叹世 ”
马致远在青年时期是积极入世的,虽生不逢
写 时,却豪情满怀,所发多为慷慨激越之音。随着 作 宦海浮沉,历尽飘泊之苦,他不禁发出“困煞中 背 原一布衣”的感叹。这样的经历,使他具有较丰 景 富的生活体验和较复杂的思想感受,而这些感受
与体验,正是他散曲所表达的内容。 他在许多散曲中抒写怀古伤今、羁旅宦游的
情愫。特别是晚年时,马致远牢骚殆尽,对人间 的荣辱得失、是是非非,力图从宁静的隐士生涯 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这在其《叹世》 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双调】折桂令·叹世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 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 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双调】折桂令·叹世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咸阳,万夫难攻的险固山河,因为功名两个字, 曾发动过多少次战乱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项羽兵败东吴,刘邦在西蜀兴立汉朝,都像南 柯一梦。
【双调】折桂令·叹世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韩信有功却得到被杀的结果,当初蒯通的预言哪 里是疯话?
南柯一梦
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元曲三首课件粤教版

关汉卿笑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 谁装谁,谁就像谁。”班头本来爱看戏,特别爱看关汉卿编 演的戏。知道眼前这人便是关汉卿。捉他吧,于心不忍,不 捉吧,500两赏银便没了。关汉卿看透了他的心理,便顺口 吟道:“台头莫逞强,纵得到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3.一词多义
①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_动__词___,__行_____
(1)施
②探石发穴,靡计不施.__动__词__,__用__,___采__用__________ ③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__动__词__,__通___“__迤__”__,__斜__行________,__使__用_________
4.词类活用 ①凭阑拂袖杨花雪. __袖__、__雪_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_用__衣__袖__、__像__雪__一__样___________ ②红.漆了叉,银.铮了斧 __红__、__银__,__名__词__用__作__状___语__,__用__红__色__、__用__白__色__________ ③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 __春__、__冬__,__名__词__用__作__状___语__,__在__春__天__、__在__冬__天__________
蒯.通(kuǎi)
南柯.(kē)
凭阑.(lán)
銮.舆(luán)
一 (diū)
踢蹬.(dēnɡ)
揪.捽.(jiū)(zuó)
2.通假字 ①畅好是妆.幺大户 ___“__妆__”__通__“__装__”__,__装__模__作__样________ ②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__“__火__”__通__“__伙__”__,__一__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匹.头.里几面旗舒 “__匹__头__”__通__“__劈___头__”__,__当__头__,__迎__面____ ④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__“__坝__”__通__“__耙__”__,__一__种__平__地__碎___土__的__农__具___ ⑤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__“__见__”___同__“__现__”__,__现__成__的__________

(《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教案

(《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教案

《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理解《双调·折桂令·叹世》的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元曲的基本知识。

2. 《双调·折桂令·叹世》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韵律知识。

2. 作品中的典故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双调·折桂令·叹世》及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元曲的基本知识。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马致远的生平事迹。

2. 作品欣赏2.1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双调·折桂令·叹世》。

2.2 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讨论作品的韵律特点。

3. 作品解析3.1 教师分析作品的韵律特点,讲解古代诗词的韵律知识。

3.2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典故和寓意,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4.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4.2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和意见。

5. 作业布置5.1 学生抄写《双调·折桂令·叹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分享。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元曲的其他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元曲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课堂互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双调·折桂令·叹世》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八、作品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元曲,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双调·折桂令 叹世

双调·折桂令  叹世
双 调 叹 折 桂 令 · 世
马 致 远




马致远,号东篱,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 著名元曲作家。 (今北京) 人,著名元曲作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 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时期一 度出仕,晚年则淡泊名利。 度出仕,晚年则淡泊名利。马 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 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 被誉为“曲状元” 被誉为“曲状元”。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 中的一朵奇葩, 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 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 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 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感 悟 “叹 世”
写 作 背 景
“ 感 感 ” 感叹 世
叹世
感 悟 “叹 世”
整 体 感 知
这支曲子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事 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 件,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既然 刘项兴亡,不过一梦, 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 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 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当前的 功名事业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功名事业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否定,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否定,表现对现 实政治的反感, 实政治的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 坡路时诗人们惯用的手法。 坡路时诗人们惯用的手法。语言如 飞流入涧,一泻无余, 飞流入涧,一泻无余,表现了豪放 派曲家的风格。 派曲家的风格。
感 悟 “叹 世”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读 文 本
强秦灭亡 项羽自刎 刘邦兴汉 韩信成败 蒯通装疯
感 悟 “叹 世”
思 想 内 容
世 “叹世” 叹世” “ “ ”—— ”
感 悟 “叹 世”
思 想 内 容
“ 世 “ “叹世” 叹世” 世 ” ”

《元曲三首》课件粤教必修三

《元曲三首》课件粤教必修三

背景简介:
❖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 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 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 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 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 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 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 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 汉高祖。
鉴赏·理解
1.对这首元曲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A.“两字功名,几阵干戈”是对当年楚汉相争的 历史大废搏斗的评点。 B.“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是指当年项羽于会稽 起兵抗秦,和刘邦建立西蜀和汉中统兵抗秦的 事。 C.“梦说南柯”是对项、刘二人争霸的总观:瞬 息之间,俨然是一场“南柯之梦”。 D.“韩信功兀的般证果”意思是:当年曾与萧何、 张良齐名,为刘邦屡建奇功的大将韩信竟然也 只落得一个被杀头的结果。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34- 1300),号已斋叟(或 作已斋、一斋),著名 元曲作家,元杂剧的奠 基人之一。其中《窦娥 冤》《救风尘》《望江 亭》《拜月亭》等,是 他的代表作。
[南吕] 四块玉 别情
❖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自从送别你以后,我对你一片深情实在难 以割舍。那郁结于心中的一点相思什么时 候才能断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推荐,做了大将军, 建立功勋,后被萧何诱骗,死在吕后手里,所以引申为 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情反复的讽刺。今谓事情的 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双调] 蟾宫曲 叹世
❖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秦国的山河是多么险要啊!两万兵马可 以低挡诸侯的百万大军。为了功名,这 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惨烈的战争啊!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感 悟 “叹 世”
马致远在青年时期是积极入世的,虽生 不逢时,却豪情满怀,所发多为慷慨激越之 音。随着宦海浮沉,历尽飘泊之苦,他不禁 发出“困煞中原一布衣”的感叹。这样的经 历,使他具有较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较复杂的 思想感受,而这些感受与体验,正是他散曲 所表达的内容。
他在许多散曲中抒写怀古伤今、羁旅宦 游的情愫。特别是晚年时,马致远牢骚殆尽, 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是非非,几乎全部失 去了热情,力图从宁静的隐士生涯中,求得 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这在其《叹世》中得 到了充分的反映。
思想内容
感 悟 “叹 世”
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 还有什么可说的 呢?
都不过是一场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
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 “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 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主旨
感 悟 “叹 世 ”
《折桂令 叹世》借 项羽 、 韩信 虽有奇功但不得好结果的故 事,表达了诗人“ 叹世 ”的主 题,表明自己 超然物外,不问时事 的态度。
双调·折桂令 叹世
马 致 远
走近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 人,著名元曲作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时期一 度出仕,晚年则淡泊名利。马 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 被誉为“曲状元”。
走进元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 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 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 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感 悟 “叹 世”
解读文本
历史事件:
强秦灭亡 项羽自刎 刘邦兴汉
韩信成败 蒯通装疯
梦说南柯 醉了由他
思想内容
感 悟 “叹 世”
这首“叹世”曲,由“咸阳”—— 秦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 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 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 天下,建立汉室。而辅佐刘邦平定天下 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 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疯 魔以掩世人耳目。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 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 杀害他。,但本 曲却无一字言及当世,而是通过“咏史”来 达到“叹世”的目的,“项废东吴”、“刘 兴西蜀”本是历史上极为壮丽的一页,却被 说成是瞬息幻无的南柯一梦;韩信虽屡建奇 功却不能因世而立身,蒯通劝韩信之言亦近 似疯话。看来功业无用,世道无常,人生如 梦,其牢骚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吟今的 曲笔,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整体感知
感 悟 “叹 世”
这支曲子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事 件,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既然 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 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当前的 功名事业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否定,表现对现 实政治的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 坡路时诗人们惯用的手法。语言如 飞流入涧,一泻无余,表现了豪放 派曲家的风格。
写作特点
感 悟 “叹 世”
1.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 2.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 3.语言通俗平白,简洁明快,如飞流入涧,
一泻无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