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登高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登高》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登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形式导入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二、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找一生榜样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叶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登高》的背景。
分析并解读《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杜甫的生平及《登高》的创作背景。
《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杜甫诗歌中的深刻情感和哲理。
诗词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杜甫的生平介绍及《登高》的背景资料。
相关文学鉴赏和创作技巧的资料。
3.2 学生准备:预习《登高》,了解杜甫的生平。
收集有关诗词创作的资料,了解基本创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提问学生对《登高》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4.2 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登高》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登高》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强调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5.2 作业布置:请学生运用所学诗词创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六、教学延伸6.1 诗歌鉴赏:选取杜甫其他表现自然景观的诗作,如《春望》、《望岳》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6.2 文学与文化: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1.1.2 《登高》: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1.1.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意境。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主题2.1.1 国家命运: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1.2 人民疾苦:诗人对百姓生活困境的同情。
2.1.3 个人情感: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内容3.1 诗句解析3.1.1 首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描绘秋天的景象,寓意国家的衰败。
3.1.2 次句:“不尽长江滚滚来”:象征人民的苦难重重。
3.1.3 第三句:“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悲痛和个人漂泊的感受。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
4.1.2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
4.1.3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5.1.2 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创作技巧。
5.1.3 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5.2.1 诗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5.2.2 学生对诗句的背诵和默写。
5.2.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
请您根据您的需求提供相关的要求,我将为您编写完整的教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1.1 教学PPT1.1.1 包含诗歌《登高》全文、诗人杜甫的生平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PPT。
1.1.2 通过PPT展示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1.1.3 利用PPT进行课堂讲解和知识点呈现。
2.1 纸质教材2.1.1 提供《登高》的纸质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标注。
2.1.2 附上诗歌的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1.3 准备相关的文学选读,供学生拓展阅读。
七、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生平介绍,引出诗人及其作品。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分析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和意义;4.体会《登高》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
二、教学重点1.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2.分析《登高》的诗歌艺术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掌握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2.分析《登高》中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
四、教学方法1.组织师生阅读《登高》三首诗歌,讨论诗歌的诗意和艺术价值;2.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通过课题式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能力;4.通过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一)诗歌欣赏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壮志词》塞上风云接地气,万里画图看不足。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怀君属秋夜,又称秋。
唯我思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我心不逐飞鸿兮,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傍散发轻狂者。
3.《登高壮观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以我經營為君創,君看江東 50 年,不見貢金千兩,無可奈何龍去鄉。
(二)课堂讲解1.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如音律、意象、语言等;3.杜甫诗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如爱国思想、人民立场、家国情感等;4.《登高》三首诗歌的诗歌艺术和文学价值。
(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认为杜甫是“诗圣”?2.《登高》诗歌有哪些文学特点?3.《登高》三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四)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1.学生就《登高》中的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进行演讲;2.要求学生就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进行写作。
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大家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
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
(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
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
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
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杜甫)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
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杜 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把握诗人的思想境界。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精妙之处。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身世之悲、家国之恨等。
(2)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并能进行初步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的名字叫杜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登高》,一起感受他那深沉而又伟大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东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此时杜甫已是五十六岁,且长期漂泊,身体多病,生活困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1
登高
杜甫
幻灯片2
杜甫
醉里眉攒万国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幻灯片3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幻灯片4
幻灯片5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幻灯片6
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幻灯片7
杜甫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幻灯片8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幻灯片9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
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幻灯片10
品味语言
风
急
高
天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啸哀
猿
清
渚
白
沙
飞回
鸟
幻灯片11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幻灯片12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猿鸣——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飞鸟——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落木——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长江——
幻灯片13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幻灯片14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幻灯片15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幻灯片16
品味语言
萧萧
下
落木
无边
生命之短暂
沉郁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幻灯片17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幻灯片18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幻灯片19
品味语言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幻灯片20
登高
仰观云天秋风
首联
俯察江水洲渚
写景
仰观无边的落木
颔联
俯察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颈联
多病登台
抒情
苦恨霜鬓
尾联
新停酒杯
幻灯片21
情感蕴藏
哀婉孤独
首联
颔联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颈联
忧愤无奈
尾联
幻灯片22
幻灯片23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移情入境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意象分析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知人论世法:
幻灯片24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幻灯片25
达标检测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幻灯片26
达标检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幻灯片27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