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登高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登高》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登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形式导入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二、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找一生榜样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叶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登高》赏析

《登高》赏析忧国伤时,悲绝千古——《登高》赏析教学目标一、理解这首诗把个人身世飘零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所抒发的忧国伤时之情。
二、把握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掌握诗歌四联全部对仗,首联不仅上下句对还有句中自对的格律特点。
文本赏析“诗圣”杜甫生逢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局变化和社会生活,被后人誉为“诗史”。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遭遇坎坷,对百姓苦难感同身受,对家园离乱满怀悲辛,忧国忧民是其诗作的情感主线,沉郁顿挫则是杜诗的基本风格。
而抒写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个人哀乐与历史衰荣紧密结合,集艰难苦恨,离乱悲愁之大成者,莫过于他的七律《登高》。
这首诗写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是诗人流离夔州时重阳登高有感而作。
此时正是杜甫挈妇将雏飘泊西南的后期,寄居江舟之上,倍感生活艰辛。
孤城晚秋,登高远眺,但见风急猿啸,叶落江涌,所览之景苍凉雄浑,感时伤怀,顿觉人生末路,愁苦难堪,所抒之情沉郁悲抑。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同时把个人身世飘零与国家人民命运相系,抒发了忧国伤时之情,悲壮而不颓唐,凄苦而不消沉,意境雄浑开阔,情感沉郁深挚,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极具艺术功力,杨伦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
首联写景起笔,着眼于细处,状具体景物。
诗人登上高台,极目远眺,仰望晴空如海,高远无极。
夔州地处三峡,风大浪急,此处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
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正合此景。
一个“哀”字,极尽悲秋之状。
诗人所闻之哀,实则心中所感之哀。
碧天空旷,江风猎猎,猿啼声声,感念他乡为客,万里悲秋,自是哀上心头。
此时诗人举目回望,视线由高而低,又见秋江清澈,沙洲寥落,倦鸟傍水低飞,孤独回旋。
一静一动,相得益彰,肃杀秋意,倦怠之情尽入画中。
《登高》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老病孤愁、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以及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一千两百多年前,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长江边大风凛冽、草木凋零、江水翻腾,孤猿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不整,蓬头垢面,年老体衰,疾病缠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而且此时,国家也正处于战乱之中,眼前悲凉的秋景,触发了他无比悲痛的愁绪,他不禁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旷世之作——《登高》。
这个老人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赏析杜甫的《登高》,感受诗人的悲和痛。
二、整体感知,感悟本诗情感基调(一)检验预习效果1.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分层: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二)理解本诗情感基调1.多媒体播放诗与画《登高》,学生欣赏,体味诗歌情感2.引导学生感悟本诗悲的情感基调:诗歌中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有哪些词?(悲、哀、独、恨)哪一个字最能概括最能代表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悲”)三、逐联赏析诗歌,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在学生体会到了本诗悲的情感基调后,引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又如何写悲呢?下面我们就结合诗句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首联一共描写了哪几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2.诗人用了哪些词来形容这六种景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境,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自主分析这些景物。
)明确:急——风大而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寒冷高——秋天的典型特征,天高显出诗人的渺小孤单啸哀——啸声凄厉,内心悲凉清——凄清的小岛,给人孤寂之感白——冷色调,渲染一种悲凉之气回——盘旋,诗人无家可归,漂泊无依4.首联通过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展现了怎样的秋景?(悲凉凄清)透过这种秋景,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是?(悲伤凄凉)(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落木:无边长江:不尽)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第一篇:《登高》教案《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目标:1通过师生探讨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本诗,明确这首诗的整体感受。
教学重点:探讨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翻译本诗,明确这首诗的整体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杜甫我们也接触了他的许多诗,通过这几句诗,你觉得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理想、有抱负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描写现实,关心民生疾苦3.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国事担忧。
通过简单的三句诗,以及大家之前对杜甫的了解,我想大家心里都大概知道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高》(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掌握文言词句,翻译全文。
2.探讨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2分钟)阅读《登高》,勾画难点字词并试着翻译这首诗。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8分钟)1、品读诗歌:(1)自由朗读(2)分组朗读。
(3)学生齐读。
2、朗读诗歌,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注意:古今异义:百年、艰难词类活用: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3.整体感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1、品读诗歌:(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抓住感情字眼)(2)分组朗读。
(推荐出朗诵优秀者,老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3)学生齐读。
2.朗读诗歌,掌握文言词句。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
穷困潦倒,病体日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
3.整体感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精讲点拨:点拨一:翻译: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点拨二:整体感受情感关键字词:哀、萧萧、悲秋、多病艰难苦恨、潦倒六、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含山中学宫桂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身逢战乱,颠沛流离,尤其是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
岁去世时为止,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他就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缘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如果我们刚才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那么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处?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移情入境悟诗情
1.提问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诗人如此的“悲”(哀)呢?诗中哪些地方集中写了诗人的内心和现状?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赏析颈联和尾联
2.讨论:课后练习罗大经对颈联的解读(重点扣住“常”“独”字眼来咀嚼)
五、吟咏诗句赏韵律
1. 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全诗四联均用对仗,而且首联中一句话还自相对偶,结构上井然有序, 2.体会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提示沉郁,不是压抑、郁闷,而是内容上的厚重,顿挫,是指韵律
六、课堂小结
听一段曲,读一首诗,看一个人,都需要用心!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才会擦出共鸣的火花!今天,我们用心地运用多种方法,去触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颗滚烫的心灵,带给我们无穷的沉思与强烈的震撼!
七、布置练习
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