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登高》教学设计-word

合集下载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背景等。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登高》。

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欣赏,培养高雅的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登高》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讲解课文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4.3 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

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4.4 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4.5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登高》的艺术价值和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背诵《登高》。

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写作、绘画等实践作品,评估学生对《登高》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回家后的朗读、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回家后的读后感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登高教案[共5篇]

登高教案[共5篇]

登高教案[共5篇]第一篇:登高教案《登高》使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今年的重阳节刚刚过去没有几天,大家知道这一天古人有什么习俗吗?(生自由发言)是呀,赏菊、饮菊花酒、登高赋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一千多年前,在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杜甫也登上了高处,而且留下了非常有名的诗篇,那就是《登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完成以下三个学习目标二、知人论世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

请同学们谈谈杜甫在你心中的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学案中的作者介绍从人生经历和作品等方面介绍)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你看,刚才同学们对杜甫有了这么多的认识,大家都知道杜甫被誉为“诗圣”,梁启超有一篇文章叫做《情圣杜甫》,说明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他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登高》,走进杜甫,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我们首先来听听这首诗的朗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生听录音好,听完这首诗歌的录音朗读,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初步感知,那么,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也可以说反映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评价学生的感受力很好。

那么现在你就用这样一种感情基调给我们朗读一下(生读师评价)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高》诗的背景介绍,包括杜甫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逐句解析《登高》诗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登高》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2 相关知识介绍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简单介绍唐代的诗歌流派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杜甫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诗歌对于当代的意义。

3.2 讲解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3 实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登高》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诗歌朗诵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登高》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的介绍。

5.2 辅助材料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其他文学作品。

诗歌朗诵的示范录音或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登高》的意义和主题。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精选5篇)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精选5篇)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课堂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课堂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docx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3)通过创作、分享等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2 诗歌的表达技巧;2.3 诗歌的背诵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3.2 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3.3 诗歌的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4.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高山风景,引发学生对《登高》诗歌的兴趣;5.2 讲解: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5.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5.4 创作: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5.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表现和表现出的理解程度。

6.2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登高》并正确表达其意义。

6.3 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检查其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七、教学准备7.1 教材:《登高》诗歌文本及相关注释解释。

7.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或视频。

7.3 写作材料:为学生提供纸张、笔等写作工具。

八、教学拓展8.1 相关诗人介绍:向学生介绍与杜甫相似的诗人,如李白、王维等,并引导他们比较各自的作品风格。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登高》这首诗。

3. 解释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教师介绍《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学生阅读《登高》这首诗,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解读。

3.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提供相关例句进行讲解。

第三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2. 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的欣赏和感受。

3.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提供相关例句进行讲解。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2.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2. 学生尝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提供相关建议和修改意见。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该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1本课教学目标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

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一、美读法。

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

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

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

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微博@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
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
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微博@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源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

也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

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正是心急如焚,才两鬓染霜。

提问: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地更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