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优质课定稿(附教学设计)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优秀10篇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优秀10篇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壹五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背景等。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登高》。
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欣赏,培养高雅的情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登高》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讲解课文讲解《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4.3 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登高》。
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登高》的艺术特色。
4.4 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4.5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登高》的艺术价值和古典诗词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背诵《登高》。
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写作、绘画等实践作品,评估学生对《登高》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回家后的朗读、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回家后的读后感写作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登高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登高》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登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形式导入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二、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找一生榜样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叶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高》诗的背景介绍,包括杜甫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逐句解析《登高》诗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登高》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2 相关知识介绍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简单介绍唐代的诗歌流派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杜甫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诗歌对于当代的意义。
3.2 讲解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3 实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登高》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诗歌朗诵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登高》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的介绍。
5.2 辅助材料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其他文学作品。
诗歌朗诵的示范录音或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登高》的意义和主题。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jh《登高》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与学关系。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部分字词的意思;整体感受诗人的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2.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从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已有很强的理解与自学能力。
应加强学生朗诵,从而使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情感,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言)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提示两个词语:①诗史,②草堂。
对,没有错,就是杜甫。
二、关于杜甫杜甫,大家也不陌生了。
(712-770),字子美,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我们也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现在我说三句,大家来回答通过每句诗,你觉得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人?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理想、有抱负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描写现实,关心民生疾苦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爱国通过简单的三句诗,以及大家之前对杜甫的了解,我想大家心里都已经大概知道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高》。
接下来大家先听一段朗诵,听完之后,自己先揣摩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试着去读一读。
我利用这段时间把这首诗先到黑板上。
三、《登高》背景介绍《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所写,之前我们介绍到杜甫卒于770年,这是他晚期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再读
结合诗歌情感基调,如果从诗中摘取词 语另拟题目,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三、品读
1.前四句(首联和颔联)写登高所闻所见,请谈 一下你对其中意象(景物)的理解。 意象:承载着诗人情感的景物。
品读建议: 反复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我品读的是“急风”。峡口风大,站在高处感受更真 切。诗人独立风中,风劲急地吹在诗人身上,诗人非常凄 冷,这种凄冷寒冷不仅来自身体,更是来自内心。
在这种文化心理下,一方面,生命意识赋予了秋以深厚的 死亡意味和感伤情调,秋作为与生命倾向相背的感伤世界, 最能汇聚多愁善感的古代诗人的人生感悟,引发他们强烈的
生命感动,使他们触秋生悲、落叶伤怀。 另一方面,在“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凉情境中,习养了
古代诗人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情感,使诗人们从中找到了内在 生命情结与外在秋景相融的契合点,找到了对生命悲情恰当 的审美感受和抒写方式。
秋是一年之暮,属时序中万物冷落、萧条的季节。古人云:“大凡时序之 凄清,莫过于秋。”
在古人的观念中,秋风不仅带来天气的寒凉,更主要它还暗藏杀气,包含 着对作为自然生命之源的阳气衰竭而肃杀生命的阴气盛行:在古代“阴阳五行 ”思想中,秋属“金”。金即金属,可用制作兵器,其基本功能主“杀”。
由此可见,在农耕生活中形成的古代文化观念中, “秋” 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候现象和农时季节,而是包含了丰富 的时间意识和凝重生死意味的文化原型和生命符号,成为时 间将尽、生命临终的表征。
2.后四句(颈联和尾联)写登高所思所 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悲秋”原因。
品读建议: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拓展讲评 关于“悲秋”意象
“悲秋”是一种复杂的情怀,意象即融入了情思的形象。“悲秋”意象可概 括为秋风落叶、秋雨、露霜、(孤)雁、秋蝉、寒鸦、秋菊、芦荻、枫叶、梧 桐、秋月、牵牛织女星等。这些意象往往在文本中不是单一的,而是审美主体 适时适地组合而成的意象群,意象间相互映衬生发。
三、品读
1.前四句(首联和颔联)写登高所闻所见,请谈
一下你对其中意象(景物)的理解。 意象:承载着诗人情感的景物。
品读建议:
反复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 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
水上的一条小船上。板书:
▪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
一、初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七言律诗的节奏二二二一 或二二一二 ) 。
▪
二、再读
▪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内容。 要求: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
2、结合诗歌感情基调,如果从诗中摘取词语另拟题目,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
哪些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悲秋”情怀,让我们一起品读诗歌前两联。
▪
为什么同样写鸟不一样的呢?引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手法。
▪
(2)诵读首联: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耳边传来哀伤的猿鸣,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清、白:应重读 ……“鸟
▪
三、品读
▪
1.前四句写登高所闻所见,请谈一下你对其中意象(景物)的理解。
▪
(1)首联品读
▪
风急:峡口以风大闻名,站在高处感受更真切。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
天高,秋高气爽,居高处体会深刻。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
猿:长啸,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代诗人为什么选择万物萧瑟、天地冷落的清秋意象作为生命悲情的“客 观对应物”?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过程中,古人经验到,庄稼植物按时季节更替,呈现 出春生、夏荣、秋凋、冬残而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而人的生生死死也像自然生命一样,按春秋代序,有生机勃发的青年,有 精力强旺的中年,也有年老体衰的暮年和生命的断灭的人生终点。
“奉儒守官”的家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肺病、疟疾、风痹(疼痛游走不定) “古今七言律第一”
湘江水上的一条小船上
学习目标:
▪ 1、赏析意象,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 2、反复诵读,读出情感,背诵全诗。
一、初读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七言律诗的节奏 二二二一 或二二一二 ) 。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内容。 要求: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
渚:深秋九月,山枯水瘦,物色惨淡,生机的世界变得冷落。水中陆地孤零冷落,所以说“清”。
▪
沙白:水落沙出,沙经过水的浸洗特别“白”。
▪
鸟飞回:飞鸟,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
的鸟。
▪
杜甫在《绝句》中写道“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两句诗中的鸟是什么样的鸟?
哀,情乐则景乐。”
三、品读
2.后四句写登高所思所感,试结合诗句 分析诗人“悲秋”原因。 品读建议: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 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 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 罗大经(宋朝)《鹤林玉露》
三、品读
“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诗学意象,成为时间的象征和 死亡的隐喻,而借这种具有生死之悲的极致形式来抒写人生 的种种愁绪,便形成了古典诗词抒写悲情的一种普遍诗学模 式。
背诵全诗
感谢各位!
▪
《登 高》教学设计
▪
唐代大诗人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过着颠沛流
离的生活,见证了黎民百姓的疾苦。
▪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 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在居无定所的漂泊中,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公元767年夔州重阳节,肺病、疟疾、风
痹缠身的诗人,独自登上了长江岸边的高坡,漂泊一生的他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写下了被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三年后,58岁的杜甫病逝于在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