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案与教学反思

4.1比较线段的长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3﹑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4﹑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教具准备

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概念分析

1﹑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

“想一想”:小狗、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

出示课本图片,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选择直路,路程较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二、创设情境

教师:请俩位学生站起来,请其他同学判断他俩谁更高

学生:先将俩人靠紧,脚与脚对齐,观察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高。

教师:比较高矮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必须脚与脚对齐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以用尺分别测出俩个人的高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

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高矮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三、新课教学

1.“议一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叠合法:

①将线段AB的端点A 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②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③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做:

AB=CD

若端点B落在D内,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如图

C D

(注: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2.“你能判断?”

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培养严谨的推理习惯

3.“你能帮忙吗?”

4.“想一想”

问题一:已知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a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

画法:①先作一条射线AC

②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的长度

③在射线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

(注意:要求学生不必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好结论)

问题二: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画,可以请一位学生板演。教师总结,讲规范的步骤四、课堂小结:

谈谈收获:①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线段的性质

②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③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1、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问题1:问题2:

叠合法:(形)

度量法:(数)

教学反思:

1.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不应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而要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2.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3.通过具体的情境获得重要的结论,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采用叠合法来比较线段的长短等……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

4.在讲尺规作图时,没有很细致的操作给学生看,只是结合课件口述式地进行讲解,从后面学生作图结果可知,在这一难点的处理上相对比较粗糙。

5.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要鼓励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能够自主地融入课堂,快乐的学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