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
智能仪器原理及设计教学设计

智能仪器原理及设计教学设计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的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智能仪器作为关键的工具,在检测、测量、实验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此,本文将介绍智能仪器的原理及设计教学设计。
一、智能仪器原理智能仪器的核心是芯片,通过将芯片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来实现智能化。
现代芯片技术的高度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芯片作为控制部分是智能仪器的核心,通过内部的程序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和管理,同时也是设备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核心。
智能仪器的原理还牵涉到一些特殊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如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
这些检测方法和技术通常用于一些特殊的检测和测量领域,例如光学、材料、环保等。
此外,智能仪器的原理还包括中央处理器、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它们共同构成了智能仪器的核心系统。
中央处理器负责控制系统的运行,传感器负责检测并采集样品的相关数据,而信号处理器则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智能仪器设计在智能仪器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设备的制造材料。
制造材料的选取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质量、使用寿命和处理效率。
通常情况下,智能仪器的制造材料包括金属、陶瓷、塑料和玻璃等。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智能仪器的功能需求。
智能仪器的功能设计应当围绕着样品的测量对象和测量对象的物理特性等进行考虑。
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部件的选择,包括芯片、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等。
最后,需要考虑的是智能仪器的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的重点包括控制指令的设计、控制模式的选用、编码技术的应用等。
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设备的功能需求和硬件设计进行相应的编程和测试。
三、智能仪器原理及设计教学设计在智能仪器原理及设计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部分应包括智能仪器的原理、发展历程、重要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实践部分则应包括智能仪器的制造材料、关键部件的选择、软件设计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基础理论。
智能仪器原理及设计的授课应以基础理论为主,特别是芯片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概论

思考:实际生活中接触到 哪些仪表,这些仪表有什
么不足,应如何改进?
举例:电表
仪器仪表的发展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如下三代:
l 第一代为指针式仪器仪表(模拟式仪器仪表) 如指针式万用表,功率表
等,属于电磁式仪表。利用电 磁测量原理使指针来显示最终 测量结果。
其特点是读数直观,可靠 性好,但是精度不高,功能单 一,存在读数误差。
1、功能丰富、性价比高 微处理器的引入使智能仪器的功能较传统仪器有了
极大的提高,由于微处理器丰富的软件功能,使得硬件 设计变得极为简单,大多有硬件完成的功能现在可通过 软件实现。如函数运算、功率计算、非线性问题的处理 等。
智能仪器还具有丰富的接口和通讯功能,如RS 232、 RS 485、 USB或以太网接口等。
5、单个仪器自动化水平高,多个仪器可构成自动测试系 统(具有较强的联网功能)
智能仪器的单个自动化程度都比较高,控制能力也 很强,但是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复杂 化,有些场合单个仪器无法完全胜任全部任务,需要多 个仪器共同协同完成。
智能仪器凭借强大的通信能力,可将多台仪器组成 局域网,每台仪器完成各自的功能,通过局域网实现信 息共享,协同完成比较复杂的任务。
ADIS16365的结构如图1.2所示。
7种技术
1.0 仪器仪表的发展
1.仪器仪表定义、作用、行业分类
仪器仪表是信息获取的手段、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是一个系统或装置。
最基本的作用:是延伸扩展补充或代替人的听觉、视 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
分类(按照行业分类):测量仪器,分析仪器,生物医 疗仪器(如心电图等),地球探测仪器,天文仪器 (望远镜),航空航天航海仪表,汽车仪表,电力, 石油,化工仪表等,遍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深入到 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测控仪器设计 第4版 第八章 智能仪器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中央处理系统的特点
① 可靠性高:其工业抗干扰能力强,不易破坏;硬件集成度高。 ② 易扩展:管脚丰富,很容易构成各种规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③ 控制功能强:满足工业控制要求,逻辑操作以及位处理功能。 ④ 存储器容量小:一般ROM为几k字节,RAM仅有几百字节。 ⑤ 体积小
特别适用于小型测控仪器和便携式测控仪器。常用的单片机DSP, PLC,ARM,FPGA等.
1、基于微处理器的中央电路的设计
(1)基于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电路设计; (2)基于DSP的中央处理器电路设计; (3)基于PLC的中央处理器电路设计; (4)基于ARM的中央处理器电路设计;
6
表 8.2 不同微处理器的性能对比
微处理器 性质
内存容量 运行速度
体积 功耗 抗干扰 可靠性 稳定性 可扩展性 可维护性 通讯能力 开发周期 应用领域 价格
(PROTEL,CADENCE,MENTOR),光学(CODE V,ZEMAX,OSLO)
15
五、常用的算法 • 1、数字滤波技术 • 2、非线性校正技术 • 3、智能数据分析技术
16
六、故障诊断技术
• 1、故障诊断检测性能指标; • 2、故障诊断诊断性能指标; • 3、故障诊断综合性能指标; • 4、故障诊断的主要方法有。
3
•三、智能仪器发展历程与趋势
• (1)智能仪器的微型化; • (2)智能仪器多功能化; • (3)智能仪器AI化; • (4)智能仪器网络化; • (5)智能仪器虚拟化;
4
第二节 智能仪器硬件设计
一、测量电路的设计 1、测量电路的作用及组成
智能调理技术
智能采样电路
组成
自动量程切换电路
5
二、智能仪器的中央处理电路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1040180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学时/学分:46/3(其中实验8学时)先修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
本课程介绍智能仪器的特点、技术标准、发展概况、基本构成和先进控制技术。
本课程还着重介绍了智能仪器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一、教学目标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掌握智能仪器的输入输出通道及接口技术、常用组件的原理及性能指标;理解智能控制系统误差的形成原理及自动校准和自诊断技术、基本抗干扰技术;2、能力培养目标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原理及微机原理等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智能仪器的概念及其设计内容,学会利用单片机设计智能仪器的各种功能模块,了解每个环节上的抗干扰措施。
以便今后能从事智能仪器的设计、研发工作。
3、素质培养目标(1)求实精神: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2)创新意识: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智能仪器的输入输出通道及接口技术、常用组件的原理及性能指标;理解智能控制系统误差的形成原理及自动校准和自诊断技术、基本抗干扰技术;了解智能仪器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了解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软件的基本结构及设计方法、硬件的基本构成及设计方法以及系统的调试方法。
2、教学难点:智能仪器中的抗干扰技术以及智能仪器系统的设计思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四、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38学时)1导论了解22智能仪器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82.1模拟量输入通道掌握22.2高速模拟量输入通道掌握22.3模拟量输出通道掌握22.4数据采集系统掌握23智能仪器人机接口83.1键盘与接口掌握23.2LED显示及接口掌握23.3键盘/LED显示器接口设计掌握23.4CRT显示及接口了解13.5微型打印机及接口掌握14智能仪器通信接口84.1GPIB通用接口总线掌握24.2GPIB接口电路的设计掌握24.3串行通信总线掌握24.4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掌握25智能仪器典型处理功能65.1硬件故障的自检掌握25.2自动测量功能掌握25.3仪器测量精度的提高掌握15.4干扰与数字滤波掌握16电压测量为主的智能仪器66.1智能化DVM原理掌握26.2智能化DMM原理掌握26.3智能化RLC测量仪原理掌握2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表注:实验类型代码为1—演示性;2—验证性;3—综合性;4—设计研究;5—其它五、作业要求1、课外作业:布置与授课知识点相关课后习题2、阅读与自学:自学各种智能仪器的实用电路六、考核方式与考试范围1、考核方式:考试2、考试范围:全部教学内容1、教材。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重点总结

智能仪器:1概念:是计算机技术与测量仪器相结合的产物,实际上是一个专用计算机系统,它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2组成:硬件:主机电路、信号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电路、通信接口电路;软件:监控程序、接口管理程序。
3特点:功能强、性能优越、操作自动化、友好的人机对话能力、可程控操作能力数据采集系统:1.概念:就是将被测对象的各种参量通过各种传感器变换后,再经信号调理、采样、保持、量化、编码、传输等步骤送到微机进行数据处理或存储记录的过程。
用于数据采集的成套设备成为数据采集系统。
2组成:一般由传感器、多路模拟开关、测量放大器、采样/保持电路、A/D转换器、微机等构成。
3.使用注意:4.怎样采集:被测对象的各种参量通过各种传感器变换后,进入信号调理电路,通过多路模拟开关后经测量放大器放大后,进入采样保持电路、A/D转换器进入接口电路,最后被传输到微机的PC总线。
测量放大器:1使用原因:智能仪器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时,首先需要将物理量经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一般传感器输出信号很微弱,不能直接进行A/D转换,需经放大器放大到A/D 转换器要求的幅度。
2特点:具有高共模抑制比、高稳定增益、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低失调电压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于对微弱信号的放大,以及有较大共模干扰的场合。
注意问题:1要注意为偏置电流提供回路2信号源通过电缆与测量放大器发生连接3在远距离传输时敏感端接负载,参考端接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电压跟随器输入接参考电压)发现噪声怎么办:在采样量化后接一个低通滤波器即可滤除基带外的高频化噪声LCD的两种驱动方式原理:1静态驱动法:是指在每个像素的前后电极上施加交变电压时呈显示状态,不施加交变电压时则呈非显示状态的一种驱动方法。
静态驱动法中,每个像素的像素电极均需引出,故它适应于像素较少的场合。
2动态驱动法:也称时间分割驱动法或多路驱动法。
为了适应多像素显示,将显示器件的电极制作成矩阵结构,把水平一组像素的背电极连在一起引出,称之为行电极,把纵向一组像素的像素电极连在一起引出,称之为列电极,每个显示像素都由其所在的行与列的位置唯一确定。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教学设计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理解智能仪器的概念、分类和基本原理;2.掌握智能仪器的设计思路、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3.熟悉智能仪器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4.掌握智能仪器的测试和校准方法;5.能够独立设计、制作并测试一款简单的智能仪器原型。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章:智能仪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本章预计授课时间2课时)1.智能仪器的定义和特点2.智能仪器的分类及其应用领域3.智能仪器与传统仪器的区别和联系第二章: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本章预计授课时间4课时)1.智能仪器的信号处理原理2.传感器和信号调理模块的原理3.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原理4.通讯接口和应用程序的原理第三章:智能仪器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本章预计授课时间6课时)1.智能仪器的整体设计流程2.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的确定3.模块化设计与组件选型4.电路图设计和PCB设计5.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6.测试和调试方法及过程第四章:智能仪器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本章预计授课时间4课时)1.智能仪器的构成和模块结构2.核心模块的功能和实现原理3.智能仪器的工作流程和控制原理第五章:智能仪器的测试和校准方法(本章预计授课时间4课时)1.智能仪器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2.智能仪器的校准方法和校准标准3.标准参考仪器的选择和应用第六章:智能仪器的应用案例分析(本章预计授课时间4课时)1.智能仪器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介绍2.智能仪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实例3.智能仪器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实例实验内容及进度安排1.模拟信号采集、处理和控制实验(4次,每次2课时)2.数字信号采集、处理和控制实验(4次,每次2课时)3.智能仪器设计和制作实验(8次,每次4课时)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教学法3.项目式教学法4.课程设计四、教学手段1.PPT混合式授课2.实验平台和设备3.电路模拟软件和PCB设计软件4.编程软件和开发工具五、教材参考1.周林波,吕宜钦,周景民. 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2.李锦一,赵小辉. 智能仪器[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张金泉. 现代数字仪器与实验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吉国强,吴崇邦.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课后答案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课后答案【篇一:《智能仪器设计》复习题及答案】>答:智能仪器有以下特点:(1)自动校正零点、满度和切换量程(2)多点快速检测(3)自动修正各类测量误差(4)数字滤波(5)数据处理(6)各种控制规律(7)多种输出形式(8)数据通信(9)自诊断(10)掉电保护。
2、简述智能仪表的设计思想和研制步骤。
答:智能仪表的设计思想是根据仪表的功能要求和技术经济指标,自顶向下(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地按仪表功能层次把硬件和软件分成若干个模块,分别进行设计和调试,然后把它们连接起来,进行总调。
智能仪表的研制步骤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确定任务、拟定设计方案阶段;硬件、软件研制及仪表结构设计阶段;仪表总调、性能测试阶段。
3、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扩展外部存储器用哪几个i/o端口?答: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扩展外部存储器用p0和p2口。
4、在8031扩展系统中,片外程序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共处一个地址空间,为什么不会发生总线冲突?答:因为片外程序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虽然共处一个地址空间,但它们的控制信号是不同的,其中8031的为片外程序存储器的读选通信号,而和为片外数据存储器的读和写选通信号。
5、mcs-51有哪些中断源?它们各自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是什么?答:mcs-51有5个中断源,它们分别是外部中断0、定时器0、外部中断1、定时器1和串行口。
它们各自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见下表。
6、当使用一个定时器时,如何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来实现较长时间的定时?答:首先用定时器定时一个时间,然后在数据存储器中设置一个计数器,通过计数器对定时器的溢出次数的累计即可实现较长时间的定时。
7、试述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结构形式及其使用场合。
答:模拟量输入通道有单通道和多通道之分。
多通道的结构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1)每个通道有独自的放大器、s/h和a/d,这种形式通常用于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2)多路通道共享放大器、s/h和a/d,这种形式通常用于对速度要求不高的数据采集系统。
第8章:1智能仪器设计实例 设计原则与设计步骤

3.便于操作和维护
在仪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操作方便,尽量 降低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以便产品 的推广应用。仪器的控制开关或按钮不能太多、 太复杂,操作程序应简单明了,从而使操作者 无需专门训练,便能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 智能仪器还应有很好的可维护性,为此, 仪器结构要规范化、模块化,并配有现场故障 诊断程序,一旦发生故障,能保证有效地对故 障进行定位,以便更换相应的模块,使仪器尽 快地恢复正常运行。
在技术上兼顾今天和明天,既从当前实 际可能出发,又留下容纳未来新技术机 会的余地;
向系统的不同配套档次开放,在经营上 兼顾设计周期和产品设计,并着眼于社 会的公共参与,为发挥各方面厂商的积 极性创造条件;
向用户不断变化的特殊要求开放,在服 务上兼顾通用的基本设计和用户的专用 要求等等。
开放式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法
三、智能仪器的研制步骤
确定设计任务并拟定设计 方案
三 个 阶 段
软硬件综合调试 整机性能测试和评估
硬件和软件研制
1、确定设计任务、拟定设计方案
项目调研了解现状和动向, 明确任务、确定指标功能
写出设计任务书
拟定设计方案
《仪器设计任务书》
●主要作用:
a.研制单位设计仪器的立项基础 ; b.反映仪器的结构、规定仪器的功能指 标,是研制人员的设计目标; c.作为研制完毕进行项目验收的依据。 ●主要内容 : a.仪器名称、用途、特点及简要设计思想; b.主要技术指标 ; c. 仪器应具备的功能; d.仪器的设备规模;e.系统的操作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54 学分:3第一部分相关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的性质:《智能仪器原理与设计》是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智能仪器在通信、家电、自动控制、仪器仪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微处理器系统使电子仪器实现智能化的具体方法,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课程的任务:使学生掌握智能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智能仪器的初步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智能仪器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能仪器课程侧重讨论智能仪器实际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微型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解决现代电子仪器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能够设计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中既有硬件的原理和组成,又有针对硬件的软件编程,软件与硬件必须同时兼顾。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研究智能仪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对智能仪器各组成单元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以及它们在整机中的作用形成明确的认识。
2、掌握这些单元电路的分析、计算和设计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学时少,内容多,技术发展快,实践性强等的特点,应采取探讨式和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主。
重点:人机接口电路、通信接口电路和软件编程。
难点:智能仪器的应用。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主要涉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课程中有关接口和汇编程序、微机控制方法等方面的有关知识。
因此,应当尽可能地在先修《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为有关智能仪器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打下必要的基础,是该专业学生的毕业前的综合性设计课程。
五、学时分配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测验及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教材与参考书1、使用教材:赵茂泰主编《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
2、主要参考书:(1)张大彪等主编《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1第一版第二部分课程内容第一章导论(4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智能仪器及测试系统的发展;掌握智能仪器的设计要点;熟悉智能仪器的组成及特点。
教学重点是智能仪器的组成及特点、智能仪器的设计要点。
教学难点是智能仪器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1、智能仪器的组成及特点2、智能仪器及测试系统的发展3、智能仪器设计的要点第二章智能仪器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6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A/D转换器概述,积分式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接口;掌握逐次比较式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接口,高速模拟量输入通道、模拟量输出通道;熟悉智能仪器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积分式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接口,逐次比较式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接口。
教学难点是输入通道、输出通道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1、A/D转换器概述2、逐次比较式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接口3、积分式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接口4、高速模拟量输入通道;模拟量输出通道5、数据采集系统第三章智能仪器人机接口(4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键盘与接口,LED显示及接口;掌握微型打印机及接口;熟悉键盘/LED显示器接口设计,CRT显示及接口连接。
教学重点是键盘/LED显示器接口设计,CRT显示及接口。
教学难点是键盘/LED显示器接口设计。
二、教学内容1、键盘与接口,LED显示及接口2、键盘/LED显示器接口设计,CRT显示及接口3、微型打印机及接口第四章智能仪器通信接口(6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GPIB通用接口总线协议,串行通信总线协议;掌握GPIB接口电路的设计,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熟悉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GPIB接口电路的设计。
教学难点是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1、GPIB通用接口总线2、GPIB接口电路的设计3、串行通信总线术4、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5、【仪用放大器和滤波电路实验(训)】(1)实验(训)项目简介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根据被测对象或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幅度大小、频率范围等特性,结合所设计仪器采集系统的技术指标,运用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所学的有关知识,设计并实现仪用放大器和抗混叠滤波器。
(2)实验(训)目的选择合适的运算放大器和阻容器件实现所设计的电路,掌握电路调试方法和主要技术指标的测试,比较理论计算和实际电路达到指标的差异,分析其原因,提高对信号的滤波处理认识。
(3)实验(训)内容有源或无源RC滤波电路是常用的电路,本实验要求在仪用放大器的输出后,接二阶有源RC低通滤波器(压控电压源二阶滤波器),要求截止频率为1kHHz,根据模拟电路理论初步确定R、C的值,并通过Multisim对设计的滤波器进行仿真,确定各个元件的参数。
(4)实验(训)方式与注意事项注意电压值的大小及电容的极性。
(5)实验(训)预期效果实现信号的放大及滤波的处理。
第五章智能仪器典型处理功能(8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硬件故障的自检和仪器测量精度的提高措施;掌握理解测量数据的标度变换;熟悉自动测量功能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仪器测量精度的提高措施、自动测量功能实现设计。
教学难点是测量功能实现设计。
二、教学内容1、硬件故障的自检,自动测量功能2、仪器测量精度的提高3、干扰与数字滤波,测量数据的标度变换4、【键盘及LED显示实验(训)】(1)实验(训)项目简介通过该实验,掌握并提高智能仪器信号的处理及应用(2)实验(训)目的掌握信号的输入处理及输出信号的处理(3)实验(训)内容本实验采用4×4矩阵式键盘及4位八段数码显示。
电路如图1―1。
由单片机P0口分时送出段选码至74HC374(1)、位选码至74HC374(2)并经VLN2003反向驱动后,作LED的位选信号。
位选信号同时也可作为键盘的列扫描码,键盘扫描的行数据从74HC245读回,74HC374输出的列扫描码经74HC245读入后,用来判断是否有键按下,以及按键所在位置。
如果没有键按下,由于上拉电阻的作用,经74HC245读回的值为高。
当有键按下时,74HC374输出的低电平经过该按键接到74HC245的端口上,这时从74HC245读回的数据就会有低电位,根据74HC374输出的列信号和74HC245读回的行信号,即可判断该按键的键号。
键盘和LED显示电路的地址译码由74LS02、74LS00担任。
当KEY/LED CS与实验系统的相应地址端CS0相连时,键盘行码地址为8001H、列码地址为8002H。
LED显示地址为8004H。
(4)实验(训)方式与注意事项熟练掌握管脚极性的处理及各芯片的选取。
(5)实验(训)预期效果实现输入信号的处理,并实现程序的应用。
第六章基于电压测量的智能仪器(4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智能化DVM原理;智能化DMM原理;智能化RLC 测量仪原理;掌握智能化DVM原理;智能化DMM原理;智能化RLC 测量仪原理;熟悉智能化DMM原理。
教学重点是智能化DVM原理;智能化DMM原理;智能化RLC 测量仪原理。
教学难点是电压测量的智能仪器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智能化DVM原理2、智能化DMM原理3、智能化RLC 测量仪原理第七章信号发生器(8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信号发生器;掌握锁相频率合成信号发生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信号发生器;熟悉信号发生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是锁相频率合成信号发生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信号发生器。
教学难点是信号发生器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信号发生器概述2、锁相频率合成信号发生器3、直接数字频率合成信号发生器及其应用4、【D/A转换实验(训)】(1)实验(训)项目简介通过该实验,加强对模数转换模块的认识及其掌握,提高对输出信号的应用能力。
(2)实验(训)目的智能仪器的输出通道主要任务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实验(训)内容由微处理器8031控制DAC0832进行模数转换,转换后的信号经运算放大器将模拟电流转换成模拟电压输出;利用按键可以控制D/A转换的启停。
(4)实验(训)方式与注意事项注意8031和DAC0832芯片的管脚功能。
(5)实验(训)预期效果能正确输出理想的信号,实现负载的驱动。
第八章智能电子计数器(8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典型智能计数器产品;掌握典型智能计数器的组成;熟悉智能电子计数器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典型部件的分析。
教学难点是智能电子计数器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1、电子计数器测量原理2、典型部件的分析3、智能电子计数器的设计4、典型智能计数器产品介绍5、【智能频率计实验(训)】(1)实验(训)项目简介该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类实验,涉及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语言及智能输入信号的处理等知识的应用,实现学生的一次综合的掌握体现,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
(2)实验(训)目的了解智能频率计的工作原理;掌握用单片机进行频率测量的编程方法。
(3)实验(训)内容利用8031定时器1产生定时时间,即门控信号,在门控信号作用期间,8031定时器O对输入的脉冲进行计数,并进行数据处理后,送LED进行显示;LED/KEY 模块用于频率测量的功能设置及结果显示。
(4)实验(训)方式与注意事项对输入信号进行窄脉冲的处理,注意选择脉冲开通流过的时间。
(5)实验(训)预期效果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主门的脉冲个数,实现信号的计数功能的转换。
6、【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仪器综合设计-8255A控制交通信号灯实验(训)】(1)实验(训)项目简介该实验是一个综合性设计实验,主要应用单片机语言及智能输入信号的处理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2)实验(训)目的了解智能仪器的整体设计;掌握用单片机进行信号灯控制的编程方法。
(3)实验(训)内容编写A/D及D/A转换的程序并进行调试,以8255A 控制交通信号灯为测量对象,设计检测电路和信号调理电路,编写标度变换程序并进行调试(4)实验(训)方式与注意事项对计时的处理,注意选择开关的切换。
(5)实验(训)预期效果在仿真软件中必须实现通过。
第九章数字示波器(6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数字示波器的组成;掌握数字示波器的组成及其原理;熟悉智能电子计数器的设计。
教学重点是数字示波器的组成及原理。
教学难点是数字示波器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1、数字示波器概述2、数字示波器的组成原理3、数字示波器的设计执笔人:张守兴专业负责人:占永宁主管教学领导: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