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磁轭法平板焊缝磁化方法示意图
2004年特种设备无损检测MT专业Ⅲ级理论试卷

MT成绩:2004年11月27日北京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一、是非题(在括号内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题1分,共15分)1、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规定:如果被检工件表面残留有涂层,其厚度均匀且不超过0.05mm,不影响检测结果时,可以带涂层进行磁粉检测。
(×)2、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附录C中介绍的绕电缆法的典型磁化方法是摘自欧洲标准EN1290:1998,其中磁化电流计算公式中的磁化电流以有效值表示。
(○)3、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附录A中介绍的B型标准试块每次使用前都必须进行退磁。
(×)4、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规定: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磁粉检测至少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
(○)5、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规定:油基载液粘度在38℃时不大于3.0mm2/s,使用温度下不大于5.0mm2/s,其目的是为了不妨碍磁粉的流动性。
(○)6、磁场指示器(八角试块)使用时应放置在被检工件表面上,且使有铜皮的一面靠近被检表面。
(×)7、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规定:当供需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其他需要时应对检测结果进行复验。
(×)8、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规定:不是由漏磁场吸附磁粉形成的磁痕显示叫假显示。
(○)9、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规定:采用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进行检测时,如果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度大的评定级别为准。
(○)10、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规定:应根据受检设备的材质、结构、制造方法、工作介质、使用条件和失效模式,预计可能产生的缺陷种类、形状、部位和方向,选择适宜的无损检测方法。
(○)11、JB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送审稿)规定的磁悬液的配制浓度是用梨形沉淀管来测定的。
标准MT-PT

第4部分:磁粉检测1 范围JB/T 4730的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它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有要求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磁粉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JB/T473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GB/T 16673—1996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JB/T 4730.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T 6063—1992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JB/T 6065—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 6066—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JB/T 8290—1998 磁粉探伤机3 一般要求磁粉检测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JB/T 4730.1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磁粉检测人员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
并1年检查1次,不得有色盲。
3.2 磁粉检测程序磁粉检测程序如下:预处理;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悬液;磁痕的观察与记录;缺陷评级;退磁;后处理。
3.3 磁粉检测设备3.3.1 设备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 8290的规定。
3.3.2 提升力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m)。
3.3.3 断电相位控制器采用剩磁法检测时,交流探伤机应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
作业指引——磁粉检测(MT)

文件名称 磁粉检测(MT)作业指引 发布时间磁粉检测(MT)作业指引编制人: 日期:审核人: 日期:批准人: 日期:修订记录日期修订状态修改内容修改人审核人批准人文件名称 磁粉检测(MT)作业指引 发布时间1.质量控制流程图文件名称 磁粉检测(MT)作业指引 发布时间2.检验人员2.1.检验人员必须持有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资格证书,并在有效期范围内;应按有关规程的规定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并持有相应考核组织颁发的等级资格证书。
2.2.检验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校正视力不低于1.0,无色盲和色弱。
3.检测方法及要求3.1.检验前,焊缝及其附近的母材表面应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油污、焊接飞溅物、松散的铁锈和氧化皮、厚度较大的各种覆盖层(漆层、保温层等);去除放置在表面的各种器具和物品。
3.2.被捡部位在检验中应至少按下述顺序经历了三个检验步骤:a)用磁粉探伤设备进行过必要的磁化;b)在被磁化的区域内用干法施加过干燥的磁粉,或者用湿法施加过磁悬液(即用磁粉或磁膏同载液配制而成的混合液体);c)对施加过磁粉或磁悬液的部位进行磁痕的观察、分析和评定。
3.3.在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连续法进行检验。
3.4.焊缝上的每一个检验部位应至少在相互垂直或近于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得到磁化(有足够依据说明不会产生横向缺陷的情况除外)。
可采用的磁化方式有以下三种:a)纵向磁化加横向磁化——在垂直于焊缝走向和平行于焊缝走向的两个方向上分别进行磁化,先后次序不论。
b)交叉式磁化——在与焊缝走向大致上成+45°和—45°的方向上分别进行磁化,先后次序不论。
c)旋转磁场或摆动磁场磁化——用能在360°或90°平面范围内自动而又连续改变磁场方向的磁场进行磁化。
3.5.一般应在使用适合局部磁化以磁轭法为主。
3.6.用磁轭法磁化焊缝时,每次被磁化的长度范围,最小50mm,最大200mm。
3.7.用湿法施加磁悬液时,施加到被检表面的磁悬液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并利用载液的流动特性带动磁粉流动。
磁粉检测-第二章 磁化方法

第二章 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5、环形件绕电缆法:
是用软电缆穿绕环形件通电 磁化,形成沿工件圆周方向的周 向磁场,用于发现与磁化电流平 行的径向缺陷,如图2-12所示。 它的优点是非电接触,可避免烧 伤工件。缺点是效率低,不适用 于批量检验。
2-12 环形件绕电缆法
第二章 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 2020年11月2日
影响材料性能。
第二章 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触头法用较小的磁
化电流就可在工件局部
得到必要的磁场强度,
灵敏度高,使用方便。
触头间距应控制在75~
200mm为宜,最短不能 小于75mm,因为在触
图2-10 触头法磁化的有效磁化区(阴影部分)
头附近25mm范围内电流密度过大,产生过度背景,有可能掩
星期一
②应尽量避免工件与电磁轭之间的气隙; ③当极间距大于1m时,工件磁化效果很差; ④形状复杂而且较长的工件,不宜采用整体磁化。 局部磁化要求:便携式电磁轭的磁极间距L一般应控制在75~ 200mm为宜。因为磁极附近25mm范围内,磁通密度过大会 产生过度背景,有可能掩盖相关显示。在磁路上总磁通量一定 的情况下,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随两极间距L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磁极间距也不能太大。 磁轭法优点:①非电接触;②改变磁轭方位,可发现任何方向 的缺陷;③可带到现场,使用灵活方便;④可用于检验带漆层 的工件;⑤检测灵敏度较高。
第二章 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磁轭法缺点:①几何形状复杂的工件检验较困难;②一次 磁化只能检验较小的区域,大面积检验时,费时费力。 3、永久磁轭法:可用于对工件局部磁化,适用于无电源和不 允许产生电弧的易燃易爆场所。但在检验大面积工件时,不能 提供足够的磁场强度以得到清晰的磁痕显示,磁场大小也不能 调节。永久磁铁磁场太大时,吸在工件上难以取下,磁极上的 磁粉也不容易被清除掉,还可能把缺陷磁痕弄模糊,所以很少 使用。
焊缝的磁粉检测技术

1.3 磁粉检测的优缺点
1.3.1 磁粉检测的优点 (1) 能直观的显示出缺陷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2) 可检测出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 (3) 检测速度快、工艺简单、成本低、污染少; (4) 灵敏度高,可检测微米级宽的缺陷。 1.3.2 磁粉检测的缺点 (1) 不能检测非铁磁性材料; (2) 不能检测埋藏较深的缺陷; (3) 不容易发现与工件表面夹角极小的缺陷; (4) 直接通电法和触头法因为易产生电弧烧伤工件 而不适用于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件进行检测; (5) 不能通过对磁痕的分析直接判断缺陷本身的深
141 141
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
第 35 卷 2007 年第 10 期 缺陷,检测效率很低,因此磁轭法尤其是便携式磁轭 在现场检测时一般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磁粉检测方法。
焊缝的磁粉检测技术
2.2 磁化电流的选择
为了在工件上产生磁场而采用的电流称为磁化电 流。磁粉检测采用的磁化电流有交流电、整流电 (单相 半波整流电、单相全波整流电、三相半波整流电和三 相全波整流电)、直流电和冲击电流。其中最常用的磁 化电流有交流电、单相半波整流电和三相全波整流 电,它们在磁粉检测时具有不同特点,应根据不同情 况进行选取。 用交流电磁化时,由于交流电具有趋肤效应,对 于表面微小缺陷检测灵敏度高,但当缺陷在工件表面 2 mm 以下时一般无法检测。由于交流电在生产和生活 中使用最为广泛,在现场易于找到交流电源,因此在 压力容器检验时常用交流电作为磁化电流。另外,用 交流电不但易于退磁,而且两次磁化的工序间可以不 退磁。 整流电能检测近表面较深的缺陷 (最深可达 4 mm),同时因为其含有交流成分,因此对表面缺陷也 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尽量采 用整流电。 直流电可检测到的缺陷深度最大,可检测出 6 mm 深的缺陷,但几乎检测不到表面缺陷,因此有很大的 局限性。
磁粉检测工艺卡的编制

检测 方法
1)湿法 非荧光、荧光
连续法、剩磁法
2)干法
磁化 方法
1)磁轭法 2)交叉磁轭法 3)轴向通电法 4)触头法 5)线圈法 6)中心导体法 7)偏置芯棒法
光线及检 测环境
1) 被 检 焊 缝 表 面 光 照度≥1000lx 2) 黑 光 辐 照 度 ≥ 1000μw/cm2,环境光 照度≤20lx
施加方法 2)剩磁法:浸法
标准
JB/要求或执行的有 关规程、规范填写
以检测质量等级为Ⅰ级举例:
1、焊接接头:
1)不允许任何裂纹;
2)不允许存在任何线性缺陷磁痕;
3)圆形缺陷磁痕(评定框尺寸为 35mm×100mm),长径 d≤1.5mm,且评定框内不大于 1 个。
照相、贴印、录像或临摹 草图
1) HK-1 黑磁粉+水 10g/L-25g/L
2)YC2 荧光磁粉+水 0.5g/L-3.0g/L
3)固定式探伤机:
0.1ml/100ml~0.4ml/100ml
4) 磁悬液喷灌:HD-BW 黑水磁悬液或 HD-YL 荧 光磁悬液 5)油悬液 (见注 2)
磁悬液 1)连续法:浇法、喷法、浸法 检测方法
4)圆形缺陷磁痕(评定框尺寸为 2500mm2),长径 d≤2.0mm,且评定框内不大于 1 个。
磁化方法示意草图:
磁化方法附加说明:
(1)描述检测的范围、缺陷的具体位置,应定位、标注检测 长度等; (2)磁化顺序、磁化方向、电流方向等; (3)交叉磁轭行走方向,磁悬液施加部位等;
(1)磁化顺序; (2)何部位用何种磁化方法; (3)磁(电)极间距,与被检表面间隙大小; (4)周向和纵向使用磁化方法;
5
缺陷评级
磁轭法

8. 磁轭法(1) 磁轭法是用固定式电磁轭两磁极夹住工件进行整体磁化,或用便携式电磁轭两磁极接触工件表面进行局部磁化,用于发现与两磁极连线垂直的缺陷。
在磁轭法中,工件是闭合磁路的一部分,用磁极间对工件感应磁化,所以磁轭法也称为极间法,属于闭路磁化,如图3-28和图3-29所示。
图3-28 电磁轭整体磁化图3-29 电磁轭局部磁化(2) 整体磁化用固定式电磁轭整体磁化的要求是:①只有磁极截面大于工件截面时,才能获得好的探伤效果。
相反,工件中便得不到足够的磁化,在使用直流电磁轭比交流电磁轭时更为严重;②应尽量避免工件与电磁轭之间的空气隙,因空气隙会降低磁化效果;③当极间距大于1m时,工件便不能得到必要的磁化。
④形状复杂而且较长的工件,不宜采用整体磁化。
(3) 局部磁化用便携式电磁轭的两磁极与工件接触,使工件得到局部磁化,两磁极间的磁力线大体上平行两磁极的连线,有利于发现与两磁极连线垂直的缺陷。
图3-30 便携式磁轭磁化的有效磁化区(阴影部分)便携式电磁轭,一般做成带活动关节,磁极间距L一般控制在75mm-200mm为宜,但最短不得小于 75mm。
因为磁极附近25mm范围内,磁通密度过大会产生过度背景,有可能掩盖相关显示。
在磁路上总磁通量一定的情况下,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随着两极间距L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磁极间距也不能太大。
JB/T4730.04-2005规定:“磁轭的磁极间距应控制在75mm~200mm之间,检测的有效区域为两极连线两侧各50mm的范围内,磁化区域每次应有不少于15mm的重叠”。
欧洲标准EN1290也规定便携式电磁轭磁化的有效磁化区如图3-30的阴影部分,面积约为(L-50)×(L/2)mm2。
交流电具有趋肤效应,因此对表面缺陷有较高的灵敏度。
又因交流电方向在不断地变化,使交流电磁轭产生的磁场方向也不断地变化,这种方向变化可搅动磁粉,有助于磁粉迁移,从而提高磁粉检测的灵敏度。
而直流电磁轭产生的磁场能深入工件表面较深,有利于发现较深层的缺陷。
磁粉检测(MT-Ⅱ)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磁粉检测(MT-Ⅱ)知识点总结磁粉检测原理铁磁性材料和工件被磁化后,由于不连续性的存在,使工件表面和近表面的磁感应线发生局部畸变而产生漏磁场,吸附施加在工件表面的磁粉,形成在合适光照下目视可见的磁痕,从而显示出不连续性的位置、形状、大小和严重程度。
磁粉检测的基础是不连续性处漏磁场与磁粉的磁性相互作用。
6局限性:1.只能适用于检测铁磁性材料,不适用于检测奥氏体不锈钢及其他非铁磁性材料22.只适合检测工件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3.检测时的灵敏度与磁化方向有很大关系,若缺陷方向与磁化方向近似平行或缺陷与工件表面夹角小于20°,缺陷就难以发现。
4.受几何形状影响,易产生非相关显示5.若工件表面有覆盖层,将对磁粉检测有不良影响,在通电法和触头发磁化时,易产生打火烧伤6.部分磁化后具有较大剩磁的工件需进行退磁处理磁粉检测的七个程序:(1)预处理;(2)磁化;(3)施加磁粉或磁悬液;(4)磁痕的观察与记录:(5)缺陷评级;(6)退磁;(7)后处理。
磁力线具有以下特性:1)磁感应线是具有方向性的闭合曲线。
在磁体内,磁感应线是由S极到N极;在磁体外,磁感应线是由N极出发,穿过空气进入S极的闭合曲线。
2)磁感应线互不相交。
3)磁感应线可描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4)磁感应线沿磁阻最小路径通过磁场强度H=I/(2πr)在SI单位制中,磁场强度的单位是安(培)/米(A/m)奥(斯特)Oe;磁感应强度又称为磁通密度。
在SI单位制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T)=104高斯(Gs)μμo=α,用Br(1)(2)通电圆柱导体的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用右手定则确定。
磁场大小:安培环路定律计算通电长导体导体表面的磁场强度为:H=I/2πR导体外r处(r>R)的磁场强度:H=I/2πr导体内部r处(r<R)磁场强度:H=Ir/2πR2用交流电和直流电磁化同一钢棒时,其共同点是:1)在钢棒中心处,磁场强度为零;2)在钢捧表面,磁场强度达到最大;3)离开钢棒表面,磁场强度随r的增大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