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17笔记整理 (1)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下册17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语文下册17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语文下册17课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浙(zhè):浙江,地名简称。

可通过记忆“折”加上三点水来识记。

- 簇(cù):簇拥,指许多东西聚集在一起。

可以想象花丛中花朵簇拥的画面来理解。

- 臀(tún):臀部,人体的一部分。

注意字形的书写,上半部分为“殿”字的一部分。

- 漆(qī):漆黑,形容非常黑。

可联系生活中油漆的颜色来记忆。

- 蜿(wān):蜿蜒,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 蜒(yán):与“蜿”组成“蜿蜒”一词。

2. 会写的字。

- 杜: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土”。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可通过名人名字来记忆这个字。

组词:杜鹃、杜绝。

- 鹃:左右结构,左边是“鸟”,右边是“肙”。

“鹃”通常指杜鹃鸟。

组词:杜鹃。

- 窄:上下结构,上面是“穴”,下面是“乍”。

表示狭小的意思。

可以与“宽”相对比来记忆。

组词:狭窄、宽窄。

- 郁:左右结构,左边是“有”,右边是“阝”。

形容草木茂盛或者忧愁等。

组词:浓郁、忧郁。

- 肩:半包围结构,外面是“户”,里面是“月”。

表示肩膀。

组词:肩膀、肩负。

- 臀:上下结构,上面是“殿”的一部分,下面是“月”。

注意笔画的顺序。

组词:臀部。

- 移:左右结构,左边是“禾”,右边是“多”。

表示移动、挪动的意思。

组词:移动、转移。

- 额:左右结构,左边是“客”字的一部分,右边是“页”。

表示额头。

组词:额头、额外。

- 陆:左右结构,左边是“阝”,右边是“击”。

表示陆地。

组词:陆地、大陆。

- 乳:左右结构,左边是“孚”,右边是“乚”。

可以联想乳汁来理解这个字。

组词:乳房、乳胶。

- 笋:上下结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尹”和“口”。

指竹笋。

组词:竹笋、春笋。

- 端:左右结构,左边是“立”,右边是“耑”。

表示端正、一端等。

组词:端正、顶端。

- 源: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原”。

表示源头、源泉。

组词:源头、源泉。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笔记
标题:成长的桥
一、课文背景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一座桥的象征,感受到了父母之爱和成长的艰辛与快乐。

二、重点词语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黯淡:光线昏暗,不明亮。

寥落:孤单、寂寞。

馈赠:赠送(礼品或物品)。

涉足: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徜徉:漫步;徘徊。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睿智:聪明而富有智慧。

弧线:(圆形的曲线)弧形;弯曲的曲线。

桥墩:桥梁两端支承桥面的立柱。

馈赠:赠送(礼品或物品)。

涉足: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徜徉:漫步;徘徊。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睿智:聪明而富有智慧。

弧线:(圆形的曲线)弧形;弯曲的曲线。

五年级上册语文17松鼠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17松鼠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松鼠》课堂笔记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3.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动物的方法。

4. 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松鼠的外形特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详细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松鼠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呼应开篇。

生字新词:1. 驯良(xùn liáng):温和顺从。

本课指松鼠性格温顺,容易驯养。

2. 玲珑(líng lóng):精巧细致,多用于形容器物。

本课指松鼠的身体和四肢很小巧。

3. 乖巧(guāi qiǎo):指聪明、听话而讨人喜欢。

本课用来形容松鼠的活泼可爱。

4. 警觉(jǐng jué):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本课指松鼠对周围的动静很敏感。

5. 触动(chù dòng):碰;撞。

本课指松鼠经常从树上跳上跳下,使树枝产生碰撞。

课文重点: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作者抓住松鼠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有顺序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 感受松鼠的乖巧、驯良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拓展知识:1. 松鼠的种类:全世界约有200多种松鼠,我国有24种。

其中,岩松鼠、侧纹岩松鼠、皇子松鼠、金花鼠等是我国比较常见的种类。

2. 松鼠的天敌:松鼠的天敌主要是鹰、狐、狸等食肉动物。

3. 松鼠的生活环境:松鼠喜欢生活在森林边缘或树林中,也常出现在人类居住的地方。

练习题:1.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 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抓住特点描写动物的方法。

3. 如果你是一只小松鼠,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生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搁:gē,搁置、搁笔。

- 皱:zhòu,皱纹、皱眉。

- 恶:多音字,è(凶恶)、wù(厌恶)、ě(恶心),在课文中“憎恶”一词里读wù。

- 屏:bǐng,屏气、屏息;píng,屏风、屏幕。

这里“荧光屏”中读píng。

2. 词语理解。

- 鄙夷:轻视;看不起。

文中玛琪对老式学校的态度有鄙夷的成分。

二、文章结构。

1. 整体感知。

-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是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玛琪和托米的交谈,描述了未来的教育方式与现在(文中的“过去”)教育方式的不同。

2. 段落大意。

- 第一部分(1 - 3自然段):写“机器老师”正在给玛琪上课,玛琪对这种上课方式感到厌倦,机器老师已经给她进行了多次测试,她的学习情况很糟糕。

- 第二部分(4 - 25自然段):写玛琪和托米发现了一本纸质的旧书,他们对书中描写的过去的学校感到好奇并进行讨论。

托米讲述了过去学校里有真人老师、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上学等情况,玛琪觉得那样的学校很有趣。

- 第三部分(26 - 30自然段):写玛琪在想,过去的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因为他们的学习方式与自己的完全不同。

三、主题思想。

1. 主题概括。

-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未来和现在(文中的过去)不同的教育方式,启发读者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一方面,未来的教育有高度的智能化,机器老师能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行教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另一方面,过去的教育虽然没有那么高科技,但有集体学习、真人老师的情感互动等优势。

2. 思想内涵。

- 反映了科技发展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暗示了教育中一些永恒不变的因素,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知识的热爱等。

四、写作特点。

1. 对话描写。

- 课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呈现,玛琪和托米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对不同教育方式的好奇、疑惑和向往。

五年级上册语文17松鼠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17松鼠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17松鼠笔记以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7 课《松鼠》的笔记:一、课文主题本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性格、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展示了松鼠的可爱之处,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二、段落划分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写松鼠的外形特征。

第二部分(第2 自然段):写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第3、4 自然段):写松鼠的行为特征。

第四部分(第5 自然段):写松鼠的生活习性。

三、词语积累1. 词语搭配面容(清秀)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动作(敏捷)性格(乖巧)2. 四字词语闪闪发光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玲珑剔透又干净又暖和四、重点语句1.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句话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方面描写了松鼠的外形特征,表现出松鼠的美丽可爱。

2.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

这句话介绍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突出了它们的活泼好动。

3.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这句话具体描述了松鼠搭窝的过程,表现出它们的聪明能干。

五、写作方法1. 抓住特征,形象生动:作者通过对松鼠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抓住了松鼠的特征,使松鼠的形象栩栩如生。

2. 语言准确,简洁明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了松鼠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使读者对松鼠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3.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性格、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连贯。

六、课文总结本文通过对松鼠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展示了松鼠的可爱之处,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7课的内容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是这篇课文的笔记:
1. 生字生词:需要掌握的生字包括“虎、操、占、嫩、顺、均、叠、空”,其中“均”和“叠”可能会对一些同学有难度。

2. 段落解析: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描述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和它绿得发亮的外貌。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段(第3自然段):详细描述了爬山虎的脚及其生长过程。

3. 主题思想: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观察和描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强调了细心观察和了解事物的重要性。

4. 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的脚,比如“巴住墙”,让我们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吸附力。

5. 课外拓展:可以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观察下,写一写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植物或动物的生长过程或特点。

6. 作业建议:可以布置相关主题的写作或观察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写作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动物笑谈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动物笑谈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动物笑谈课堂笔记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动物笑谈》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一、生字词1. 注音促成(cuò chéng)柠檬(níng méng)携带(xié dài)绰号(chu ò hào)2. 解释哺乳:用母乳喂养。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盛装:华丽的装束。

荒诞不经: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二、整体感知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描述了作者与水鸭、鹦鹉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

文章以“笑谈”为线索,通过对水鸭、鹦鹉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三、句子理解1. “我生平只看过两幅黄冠大鹦鹉的肖像。

”句中的“只”和“两幅”表明了作者对于黄冠大鹦鹉的关注和喜爱。

2. “我总想,那只死去的可怜的小鸟,只要早生几年,不碰上这个孵绿鹦鹉的好时候,说不定会有一位鸟类学教授活到今天呢。

”这句话幽默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逝去的遗憾和对生命的尊重。

四、问题研究1. 作者为什么说“科学的怪诞不经往往来自教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答:作者认为有些教授为了追求科学成果而不择手段,甚至曲解事实,这种行为违背了科学精神,因此被称为“科学的怪诞不经”。

这句话的含义是讽刺那些不遵守科学原则、追求名利的教授。

2. “不过再野蛮霸道的人,到了一个软弱无力的动物面前,只要他还保有一点火种,就不会没有同情心。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答:这句话表达了人类内心的同情心和善良本质。

即使一个人再野蛮、再霸道,当他面对一个弱小的动物时,也会因为同情而产生怜爱之情,这说明人类内心深处都有善良的一面。

五、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趣事或感人故事,并谈谈你对动物的看法。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笑谈》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水鸭、鹦鹉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描写,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与动物接触时,应该保持善良和尊重。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笔记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笔记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笔记人教版一、课文标题与作者。

2. 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幽默讽刺为主,语言简洁生动,对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和揭露,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二、生字词。

1. 字音。

- 祈祷(qí dǎo):注意“祈”字的读音,不要读成“qǐ”。

- 吹嘘(chuī xū):“嘘”字为轻声。

- 寡妇(guǎfù):“寡”字较难写,笔画较多,要注意书写顺序。

2. 字形。

- “溺”:左右结构,右边是“弱”,表示淹没在水里,与水有关,如“溺水”。

- “篷”:上下结构,与“蓬”字区分,“篷”多与遮风挡雨的东西有关,如“帐篷”;“蓬”多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如“蓬乱”。

3. 词义。

- 臭味相投: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专指坏的)。

- 无依无靠:形容孤苦而无所依靠。

- 游手好闲: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

三、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1. 结构。

- 第一部分(1 - 3段):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回来了,人们都在猜测他们的死活,而汤姆讲述了自己的历险经过。

- 第二部分(4段):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

- 第三部分(5 - 6段):汤姆向人们讲述在山洞里的经历,并且夸张地吹嘘一番。

2. 主要内容。

-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从山洞回来后的情景。

通过汤姆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山洞中的惊险经历,包括如何在山洞里迷路、寻找出口,以及与坏人印第安·乔的周旋等。

展现了汤姆勇敢、聪明、调皮、爱冒险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孩子们纯真的友情和他们成长中的烦恼与快乐。

四、人物形象分析。

1. 汤姆·索亚。

- 勇敢:在山洞中,他面对未知的危险毫不畏惧,积极寻找出口,并且在遇到印第安·乔时,虽然害怕但也能保持冷静,想办法应对。

- 聪明:他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在山洞里做标记,寻找出口,还能巧妙地哄骗小伙伴们一起去做一些冒险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17笔记整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平静()觉察()遵守()
赞赏()必须()情愿()
惊喜()
答案:宁静发现服从欣赏务必宁愿惊讶
2、辨析:
竿/杆
鱼()栏()
拖/脱
()地摆()()拉()下
答案:鱼竿栏杆拖地摆脱拖拉脱下
3、请写出爸爸说话的提示语:
爸爸()地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爸爸()地说:“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爸爸()地说:“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答案:严肃语重心长斩钉截铁
4、根据汤姆的表现,说说汤姆的心情变化。

•1、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鲈鱼拖出水面。

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2、“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3、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4、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答案:惊喜——不高兴、不理解——无可奈何——遗憾
5、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爸爸?
答案:爸爸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6、什么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
那晚的情景、爸爸说的话。

7、为什么会铭刻?
答案:因为那晚汤姆钓到了他今生最大的鲈鱼,而且最后还
无可奈何地放走了,这样的情景让人难忘。

同时从那晚
的情景中,他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自觉遵守
公共规定的道理。

8、请用“不管。

都。

”造句,与社会规定有关
请用“允许”造句,放前或后。

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不能随意采摘花朵。

他允许我出去玩。

做这件事要经过他的允许。

9、陈述句改反问句。

1、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3、你一定没想到会这样。

三步:A加反问词(难道或者怎么)
B把否定改肯定,肯定改否定
C 加疑问词和问号。

答案:你怎么不把这条鱼放掉呢?
难道有人会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吗?难道你想到会这样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