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十八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十八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十八课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

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十八课,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十八课一、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东南)▲▲▲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清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2、1684年(康熙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3、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②隋唐时,称台湾为流求,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③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

④清朝时,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南)▲▲▲1、确立册封_、班禅制度。

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_,赐予“_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_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雍正帝时(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常驻西藏,同_、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4、金瓶掣签制度4、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与吐蕃是友好关系接受唐朝的册封。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一部分,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③清朝:册封_、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第18课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第18课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第18课第一部分:晚清的政治衰退在晚清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清朝的政治机制开始走向衰落。

政治上,赋闲的官员占比越来越高,导致了清廷内部的失控和动荡,使得清朝的地方治理和对外交道的能力严重削弱,最终也从政治层面上为外世界的侵略策划了疏漏。

此外,由于清朝内外环境的变化,清政府不得已加强对社会器官和军事的控制,致使人民生活百姓,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控制社会器官的淮军和新军,更是助长了政治上势力展开的画面。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整个民族的觉醒和民主化发展的可能性。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分别是:外国列强掠夺权益,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宫廷内部的群体斗争与腐败泛滥;清政府的重赋税制使用,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对中国文化的污染和摧毁,使其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打击;国内大力发展煤铁开采和冶炼技术等,使得全国经济开始转型为工商业生产资料的生产。

辛亥革命的失败,在若干时期内使得中国无可挑选消极落后,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部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初的一场思想之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打开了一个新的门户,带给了人民更多新的思维与文化观念。

整个新文化运动,充满着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爱国等文化价值观的内在理念。

新文化主义思想在这场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开,它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性格,并在全国的知识分子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直接促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火种最早于1915年传入中国,其内在思想就是反对束缚文化自我、限制自由发展的陈腐观念,追求思想的启蒙和现代文化的进步。

第四部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是青年学生爱国、爱民、爱学之情主动举起“中国文化大革命”“北方护国学会”“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压迫”的旗帜。

七年级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一、人类迁徙和文明起源1.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早期的人类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方式获取食物,居住在洞穴或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所中,生活比较原始简单。

他们根据动物迁徙和季节变化来迁徙。

2.文明的起源: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在特定的地点,发展了农耕生产方式,形成了定居生活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农业的兴起也导致了工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

二、农业的兴起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通过发现和驯化植物,开始种植谷物、蔬菜和果树,同时也驯化了动物进行养殖。

农业的兴起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创造了农田、灌溉、农具等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2.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定居农业社会的形成使人们能够长期居住在相对固定的地点,形成了农村社区和城市。

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食物供应的稳定性,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的两大文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三代的兴衰和更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夏朝的统治者将政权视为天命,实行世袭制,但在夏朝后期,由于统治者腐败和内部分裂,夏朝逐渐衰落。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文化传统,并以商汤、商湯和商文丑等人为代表,实行了更加集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儒礼体系。

然而,商朝后期也面临着内外压力的挑战,最终被周朝推翻。

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周文王和周武王奠定了周朝的基础,并通过封建体系来巩固国家统治。

四、古代文明的贡献和影响1.农业发展和手工业进步:夏、商、周三代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农耕生产工具的改进。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支持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

手工业的进步,尤其是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2.社会制度的演变: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

七下历史第18课笔记

七下历史第18课笔记

七下历史第18课笔记七下历史第18课讲述了17世纪后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到来。

1.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17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

商业贸易的发展导致市场经济的形成,私人财产和自由竞争成为主要特征。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积累与集中。

大商人和银行家成为社会上的重要阶层,资本家阶级得以形成。

2. 工业革命的到来:- 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

这一时期,机器工业和大工厂开始大规模兴起,手工业和农业经济逐渐式微。

3. 工业革命的原因:- 18世纪后半叶,英国发生了农业革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粮食产量,人口急剧增长。

这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市场。

-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纺织业发明的纺纱机和力织机,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 工业革命还受到商业资本的支持和推动。

商业资本家将资金投入到机器制造和纺织工厂等新兴产业中。

4. 工厂制度的兴起:-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规模工厂逐渐兴起,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劳动过程趋向社会化和机械化。

- 工人们被迫离开家庭,进入工厂工作。

工人们的工时长、工作条件差,收入低,同时面临失业的风险。

5. 工人运动的兴起:- 工业革命带来了劳动问题,工人们开始组织起来争取自身权益。

他们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工时等。

- 工人运动为后来的工人阶级斗争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工人权益的保护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

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条件,工业革命的到来又进一步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发了劳动问题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

大规模工厂的出现使得生产过程变得高度专业化和集中化,带来了工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基础知识】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政治:进一步加强____,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推崇____,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对东南地区的巩固:1、郑成功收复台湾:背景:明朝后期,____殖民者侵占台湾。

起止时间:____年____年结果;台湾回到祖国怀抱,____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①____册封达赖五世“____”的封号。

②____册封另一宗教首领“____”封号。

③____年设置____。

④____年颁布《________》29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____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⑤____时,班禅六世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

3、西北地区:①____时,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____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清朝设置________,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④安置________。

4、东北地区:①____组织两次____。

②____年,中俄签订第一个____条约《____》。

三、清朝的疆域西跨___,西北至________,北接____,西南达____,东北至________,东临____,东南到________,南至____。

【能力提升】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2.用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堂测】1.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

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新疆2.1684年,清政府设立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该机构是()A.辽东郡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台湾府3.“开辟荆榛逐荷夷”这一诗句反映的是下列哪次反侵略斗争?()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4.1661年,郑成功致书荷兰总督揆一:“______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当归我。

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1、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人类的起源伴随着遗传学的研究结束了传说,人类早在20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

农业和金属工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史前社会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古代城市文明的兴起古代城市文明的兴起追溯到中东河流流域文明,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地的城市文明逐渐形成并达到辉煌。

3、农奴制和封建制的发展古代东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之后随着铁器的使用,奴隶制被逐渐取代,农奴制和封建制开始兴起,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提升。

第二章:古代世界的交往与发展1、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古代的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

2、秦汉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交流中国的秦汉与罗马帝国的文明曾有过交流,期间不乏贸易和文化交流。

3、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贸通道,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亚、中亚、东欧等地之间的交通要道,而海上丝绸之路则连接了中国与南亚、阿拉伯地区、非洲等地。

第三章:中世纪世界的发展和交往1、中世纪世界的政治制度中世纪政治制度主要以君主制和教会制为主,封建主义的兴起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出现。

2、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发展中世纪的伊斯兰文明在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对欧洲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3、十字军东征和蒙古帝国的兴起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时期基督宗教世俗化的产物,蒙古帝国的兴起则在欧亚大陆掀起了剧烈的动荡。

第四章:近代世界的变革1、西方启蒙运动西方启蒙运动是近代西方世界的重要思想运动,推动了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的发展。

2、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殖民主义的兴起。

3、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资本主义在近代世界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世界格局也重构了起来。

第五章:世界两大战争及其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也催生了二战的爆发,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三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四 巩固西北边疆
五 雅克萨之战
六 清朝的疆域
一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军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 农民军,随后,进入北京。
确立:
清朝统治者进人北京后,以北京 为都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 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 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四 巩固西北边疆
噶尔丹
1.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噶尔丹叛乱
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 噶[gá]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 的唆使下,发动叛乱,越过天 山攻占回部,并向东进攻,占 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
四 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 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 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 部边疆地区。
方法: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
准,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
三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册 封 首 领
设 驻 藏 大 臣
2.措施 颁 布 《 钦 定 藏 内 善 后 章 程

一系列措施的意义: 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 的管辖。
四 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①什么是“回部”?
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清代常 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四 巩固西北边疆
2.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①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他 们残暴收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第18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第18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第18课一、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1. 印度次大陆的地理环境2. 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二、印度教与古代印度社会1. 印度教的基本信仰2. 古代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三、印度古代国家的兴衰1. 穆尔王国2. 孔雀王朝的兴起与繁荣3. 孔雀王朝的衰落与灭亡四、印度对世界的贡献1. 数学方面的贡献2. 医学方面的贡献3. 文艺方面的贡献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印度次大陆的地理环境使得它成为了一个自然保护区,在古代它是与外界隔绝的。

印度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印度人居住在印度河流域。

在之后的兴盛时期,印度又出现了许多其他城市,如哈拉帕文明和莫亚文明。

印度教与古代印度社会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代表,它具有广泛的信仰体系和独特的宗教仪式。

印度教允许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

社会被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贵族与平民。

这个制度在印度持续了很长时间,影响了印度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印度古代国家的兴衰穆尔王国是印度历史上最早的王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

但这个王国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随后,孔雀王朝崛起并繁荣。

它建造了丝绸之路,并在亚洲和欧洲之间进行了贸易活动。

不过,罗马帝国的衰落对孔雀王朝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个王朝后来逐渐衰落。

最终,孔雀王朝在公元647年被阿拉伯人征服,印度再次被外界统治。

印度对世界的贡献印度在数学、医学和文艺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在数学上,印度人首先发明了零的概念,开创了代数和三角学的研究。

在医学方面,印度人对世界贡献最大的是使用人工手术进行脑部手术。

在艺术方面,印度的舞蹈和音乐令人惊叹,这些艺术形式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结语印度古代文明的兴衰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文明如何升起和衰落。

印度古代的教育、科技和艺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印度古代的社会结构对其自身和周围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努力了解了解印度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

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1、原因:①重用人才(姚崇);②整顿吏治,下方中央优秀官吏到地方任职,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提倡节俭,不用奢侈物品
2、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使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繁荣
1、农业:①修建大型水利工程40多处;
②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南方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蔬菜品种增加;
③“茶神”陆羽著《茶经》,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工具改进: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
3、商业:①唐朝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②“长安百万家”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
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907年,唐朝灭亡。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而有真才实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却得不到做官的机会。

2、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科举制开始诞生。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完善
1、唐朝,常设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2、唐太宗时:①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3、武则天时:①创立殿试制度;②开设武举
4、唐玄宗时:①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②曾八次举行殿试
三、科举制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凭
才学做官。

2、它使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4、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一、唐朝在今天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他们成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二、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8世纪初,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唐蕃“和同为一家”
三、唐玄宗封回纥(维吾尔族)首领怀仁可汗,封靺鞨族(满族)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彝族、白族)首领云南王。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朝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①唐朝繁盛先进,激起了各国的向往;②唐朝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发达的交通,便利了中国与各国的交往。

二、唐与日本的关系
1、日本先后派出10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访问。

2、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①仿效唐朝进行政治改革;②参考汉字,创制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学习中国。

3、唐玄宗年间,鉴真经过6次努力东渡日本获得成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隋唐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派使节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
2、贸易方面: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文化交流:①新罗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②新罗引入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③新罗音乐传入中国。

四、玄奘西游: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取回大量佛经,他著《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建筑
1、隋唐建筑的特点:规模宏大,气势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2、代表:①隋时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③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科技
1、隋唐之际,雕版印刷品发明,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唐朝时,药王孙思邈著《千金方》。

三、诗歌
1、唐诗的特点: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多。

2、盛唐诗人李白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歌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3、唐由盛到衰的诗人杜甫,人称“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诗歌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4、中唐诗人白居易:代表作是《秦中吟》、《新乐府》,特点是: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书法和绘画
1、隋朝书法的特点:融合南朝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2、隋朝书法的作用:为唐朝书法创新奠定了基础。

3、唐朝书法家:①欧阳询,代表作是《九成宫碑》
②颜真卿,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特点是雄浑敦厚,人称“颜体”。

③柳公权,代表作是《玄秘塔碑》,特点是方折峻丽,骨力劲健,自成“柳体”。

4唐朝的画家:①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人物身形兼备,代表作《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②唐朝吴道子,人称“画圣”,他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二、敦煌莫高窟:大部分洞穴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三、隋唐乐舞的特点:气势恢宏、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