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三苯基锡2,3-吡嗪二羧酸酯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合集下载

基于吡嗪及其衍生物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剖析

基于吡嗪及其衍生物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剖析

基于吡嗪及其衍生物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1、前言配位聚物(coordinationpolymers ),是由过渡金属和有机配体自组装 ,在空间上形成一维、二维或三维的无限结构。

这类无机-有机杂化复合聚合物材料结构多样、性能优异 ,作为功能材料如选择性催化分子识别、气体吸附、离子交换、超高纯度分离材料 ,生物传导材料 ,光电材料 ,新型半导体材料 ,磁性材料和芯片开发等领域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

因此 ,这方面的研究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后化学和材料学科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深入地了解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应用是近年来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追求的目标。

目前 ,这类化合物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以有机桥基和金属离子为单元构筑【1—3】的各类具有功能特性的聚合物。

最近10 年内有许多文献【4 —6】报道了该类物质的特殊理化性质 ,如催化性能、手性、导电性、发光性、磁性、非线性光学性能和多孔性。

在含氮杂环配体当中,以吡嗪及其相关的各种衍生物为配体而合成的配合物在含氮芳香杂环为配体的配合物家族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们以其特有的配位结构和配位性质而被配位化学工作者所重视。

本综述主要探讨以吡嗪及其衍生物为有机配体的相关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工作情况。

2、有机配体的设计现已得知,多核配合物中配位原子的电子密度与其桥联金属离子间的磁耦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联因素,特别是桥联配体[7-38]的配位原子的电子密度直接影响着其桥联金属离子间的磁相互作用的大小。

配位原子的电子密度大,则其桥联金属离子间的磁相互作用就强;反之,其磁相互作用就弱。

因此,为了获得具有较强的磁耦合性质的桥联多核配合物,应设计、合成那些含有较大电子密度的配位原子的配体。

理论和实验均已证实,氮杂环化合物中氧原子的电子密度远大于其相应的氮杂环中氮原子的电子密度[39-40]。

因此,氮杂环氮氧化物中氧原子较相应的氮杂环化合物中氮原子具有强的配位能力而可形成强的配位键。

基于2,3-吡嗪二酸和双三唑丁烷的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与性质

基于2,3-吡嗪二酸和双三唑丁烷的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与性质

基于2,3-吡嗪二酸和双三唑丁烷的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与性质夏军;崔振;龚小林;郑春明【摘要】通过双三唑丁烷、2,3-吡嗪二酸与硝酸锌的自组装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二维波浪状结构的锌配合物,分子式为{[Zn(pzdc)(btb)0.5(H2O)2]·H2O}n(H2pzdc=2,3-吡嗪二酸,btb=双三唑丁烷).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具有3-连接的(6,3)拓扑结构.配合物的ZnI 中心通过吡嗪二酸阴离子组装成一维之字链,而之字链之间又通过柔性的双三唑丁烷配体桥连成奇特的二维波浪状结构.通过分子内和分子间O-H…N和O-H…O的氢键作用,配合物最终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同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和热稳定性质进行了讨论.%A novel two-dimensional wave-like Zn complex, formulatedas{[Zn(pzdc)(btb)0.5(H2O)2]·H2O}n(H2pzdc=2, 3-pyrazinedicarboxylic acid, btb=bis(1, 2, 4-triazol-1-yl)butan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self-assemblyre-actions of btb and H2pzdc with zinc nitrates.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complex displays a 3-con-nected (6, 3) topology. The central ZnI ions of the compound are assembled into 1D zigzag chains by pzdc2-anions, which are further linked by flexible btb bridges to form a special 2D wave-like layer. And a 3D 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 is finally constructed by the iner-and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of O-H…N and O-H…O. Luminescence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s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期刊名称】《天津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5)005【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锌配合物;双三唑丁烷;2,3-吡嗪二酸;晶体结构【作者】夏军;崔振;龚小林;郑春明【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24过去的几十年中,配位聚合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它们不但具有多样的迷人的拓扑结构,而且在磁性、催化、吸附以及荧光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1-2].尽管人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通过合理的设计合成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配位聚合物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原因在于配位反应的复杂多样性.例如,溶剂、有机配体以及金属离子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配位反应的最终结果[3-5],而有机配体的影响相对来说更为重要一些.众所周知,杂环多酸配体是一类合成配位聚合物的理想配体,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杂环多酸分子含有多个N原子和O原子,可以增强它与金属中心离子的配位能力;②作为一种刚性有机配体,该类配体配位模式多样,可以形成更多新颖的拓扑结构[6-8].作为杂环多酸配体的一种,2,3-吡嗪二酸受到了众多的关注且被广泛的用于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相应的结构从一维到三维都有报道[9-10].此外,在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中,为了进一步调节它们的结构和性质,一些有机分子例如2,2′-联吡啶、4,4′-联吡啶和1,10-邻菲罗啉等被作为辅助配体加入反应体系中[3,11-12].近几年,除了上述提到的刚性含氮配体,一些含有柔性-CH2-连接片段的分子引起了化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兴趣,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弯曲或者旋转,以此来适应金属中心离子的配位几何形状,从而可能形成新的有趣的骨架结构[13-14].在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利用烷基的双吡唑配体,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的配位聚合物,它们的结构随着配体长度的增长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15].本文用另外一种柔性配体—双三唑丁烷作为共配体与2,3-吡嗪二酸和硝酸锌进行配位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金属锌配合物,分子式为{[Zn(pzdc)(btb)0.5(H2O)2]·H2O}n,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分子通过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从二维波浪状结构最终拓展成为三维超分子结构.1.1 试剂和仪器所用试剂包括:硝酸锌,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品;2,3-吡嗪二酸,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双三唑丁烷配体(btb),通过文献报道方法制得[16].所用仪器包括:Bruker Tensor 27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生产;Perkin-Elmer 240 CHN元素分析仪,PerkinElmer仪器有限公司生产;SDTQ600 TGDTA热重分析仪,美国TA公司生产;Varian Cary E-clipse荧光分光光度计,美国瓦里安技术中国有限公司(VARIAN)生产.1.2 {[Zn(pzdc)(btb)0.5(H2O)2]·H2O}n的合成将btb(0.019 2 g,0.1 mmol)和Zn(NO3)2·6H2O(0.029 7 g,0.1 mmol)溶解在5 mL的蒸馏水中,搅拌2 h之后,加入5 mL的H2pzdc(0.0168 g,0.1 mmol)和NaOH(0.008 0 g,0.2 mmol)的混合水溶液,继续搅拌2 h然后过滤.过滤后的溶液在室温下缓慢挥发,约7 d后得到无色晶体,并用乙醚清洗3次,产率为35%(基于金属Zn).元素分析计算值C10H14ZnN5O7(%):C,31.47;H,3.70;N,18.35;测定值(%):C,31.35;H,3.78;N,18.27.主要的红外吸收峰(KBr,cm-1):3 431(w),3 219(w),3 132(w),1 647(s),1 605(s),1 528(m),1 391(s),1 364(s),1 143(m),1 122(m),845(m).1.3 晶体结构的测定选取尺寸大小合适的单晶置于Bruker SMART 1000单晶衍射仪上,使用经石墨单色器单色化的Mo-Kα射线于293 K下以φ-ω扫描方式收集配合物的衍射强度数据.全部强度数据均进行了半经验吸收校正,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采用直接法解得,利用SHELXTL程序对所有非氢原子的各向异性热参数进行了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所有的氢原子被找出且通过骑式模型对其进行各向同性精修.配合物的晶体学数据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来源于剑桥晶体学数据中心(TheCambridgeCrystallographicDataCentre,CCDC),索引号:1060335. 2.1 配合物的合成该配合物是通过常温搅拌方法合成,即将btb、H2pzdc和Zn(NO3)2·6H2O的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后,静置挥发,得到在空气中较稳定的无色晶体.在配位过程中,btb配体和H2pzdc配体之间会发生竞争作用.因此,欲获得包含2种配体的配合物,关键是对反应条件的调节.为了寻求最佳的反应条件,首先用Zn(NO3)2·6H2O单独和btb或者H2pzdc配体发生反应,其产物分别以Zn-btb和Zn-pzdc来表示,并分别记录它们的红外谱图.然后以btb、H2pzdc和Zn(NO3)2· 6H2O三者为初始反应物,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并记录产物的红外谱图,通过红外谱图的比较来确定产物的化学组成.通过实验发现:①当btb和H2pzdc配体同时加入到反应体系时,生成的化合物的红外谱图与Zn-pzdc完全相同,说明生成的产物为Zn-pzdc,这也表明此时的反应条件下H2pzdc的反应常数要大于btb,造成btb配体未参与反应;②当上述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时,通过红外谱图确认产物为Zn-btb,表明此条件下btb的反应常数要大于H2pzdc,造成H2pzdc配体未参与反应.综上所述,得到合成混配体锌配合物的最佳实验条件:首先将btb和Zn(NO3)2·6H2O的水溶液混合,搅拌2 h,之后再加入脱质子的H2pzdc配体再继续搅拌2 h.2.2 {[Zn(pzdc)(btb)0.5(H2O)2]·H2O}n的晶体结构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该配合物所属晶系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其分子结构图如图1所示.配合物的非对称单元由1个Zn2+、1个pzdc2-、0.5个btb配体和2个配位水分子组成.Zn2+处于1个六配位的扭曲的八面体环境中,其周围连接了2个N原子和4个O原子,其中1个N原子来自于btb配体,1对N和O原子来自于pzdc2-,1个O原子来自于另1个对称的pzdc2-,还有2个O原子来自于配位的水分子.配合物的部分键长和主要键角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Zn-N之间的键长范围在0.211 2(4)~0.224 8(2)nm之间,Zn-O之间的键长范围在0.206 2(5)~0.217 3(0)nm之间,相应的键长都在Zn配合物的正常键长范围之内.6个配位原子中N1-O1-N5-O6基本共面,平均偏离度为0.010 9(2)nm,形成了八面体的赤道面,O5和对称的O4位于八面体轴向的2个顶点,它们与Zn2+之间的键长分别为0.217 3(0)nm和0.206 2(5)nm.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如图2(a)所示,pzdc2-的2位羧基和3位羧基与吡嗪环之间的二面角分别为8.6°和74.4°,它们在参与配位时显示出2种不同的配位模式:2位羧基提供1个O原子和吡嗪环上的N原子一起与锌原子螯合配位,形成1个五元环结构;而3位羧基提供一个O原子与锌原子单齿配位.这样沿着c轴方向,相邻的吡嗪环以一种近似平行的模式相互排列在一起,而临近的Zn2+通过pzdc2-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之字形的链状结构,Zn…Zn之间的距离是0.623 nm.距离最近的2个pzdc2-之间的距离和二面角分别为0.378 nm和4.0°,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微弱的π…π堆积作用.btb配体两端的吡唑环采用反式构象且它们之间的二面角为0.173°,可以近似认为彼此平行,吡唑环与-CH2-片段的平面之间的二面角为56.8°.如图2(b)所示,在ab平面,btb配体提供2个吡唑环4位上的N原子与Zn2+进行配位,产生一种桥连的配位模式,将相邻的两条之字链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有趣的二维波浪状网络结构.配合物的拓扑及超分子结构图如图3所示.如果将Zn2+和2种配体分别看作节点和边,可以得到配合物的拓扑结构,其拓扑类型为3-连接(6,3),如图3(a)所示.此外,在水分子、羧基和吡唑环之间还存在着众多分子间或分子内的氢键,其氢键距离及主要键角如表3所示.表3中,O1-H1A…N2、O2-H2A…O3、O2-H2B…O7和O3-H3A…N5起到了主要作用,将配合物由二维的波浪状结构最终变成一种有趣的三维超分子结构,如图3(b)所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自由的水分子在形成氢键时,既充当了氢键的供体,也充当了氢键的受体.2.3 红外和热重分析图4为配合物在4 000~400 cm-1范围内测定的红外谱图(以KBr压片).其中在3 221~3 503 cm-1处出现了较宽的吸收峰,对应晶格水分子和自由水分子的O—H伸缩振动;在1 680~1 760 cm-1范围内没有看到吸收峰,表明吡嗪二酸配体已完全脱质子;在1 605~1 647和1 364~1 391 cm-1处观察到的吸收峰,应当归属于羧基的不对称和对称的伸缩振动;而在1 523 cm-1处出现的吸收峰,对应了吡唑环上C=N的伸缩振动.如上所述,通过红外谱图的比较能够非常方便的辨别出Zn-pzdc、Zn-btb以及Zn-pzdc-btb 3种配合物。

含有三羰基铬结构单元的杂双核二丁基锡羧酸酯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含有三羰基铬结构单元的杂双核二丁基锡羧酸酯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含有三羰基铬结构单元的杂双核二丁基锡羧酸酯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甘贤雪;徐大忠;张宁【摘要】A novel dimeric complex, {[ Cr(CO)3 (η6-PhCO2 ) SnnBu2]2O}2(1),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of nBu2SnO with Cr(CO)3(η6-PhCO2H). The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NMR,IR and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1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a=1.423 4 (4) nm, b=1.6133(4) nm, c=1.907 1(5) nm, β=110.334(5)°,V=4.1065(19) nm3, Z=4, Dc=1.611 Mg·m-3,μ=1.771 mm-1, F(000)=1992, R=0.0685, Rw=0.1385.%利用二丁基氧化锡与Cr(CO)3(η6-C6H5CO2H)反应制得新型杂双核二聚有机锡羧酸酯化合物--{[Cr(CO)3(η6-PhCO2)Sn(nBu)2]2O}2(1),其结构经NMR,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1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423 4(4) nm,b=1.613 3(4) nm,c=1.907 1(5) nm,β=110.334(5)°,V=4.106 5(19) nm3,Z=4,Dc=1.611 Mg·m-3,μ=1.771 mm-1,F(000)=199 2,R=0.068 5,Rw=0.138 5.【期刊名称】《合成化学》【年(卷),期】2011(019)001【总页数】4页(P88-90,117)【关键词】有机锡羧酸酯;羰基铬;合成;晶体结构【作者】甘贤雪;徐大忠;张宁【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四川,宜宾,644007;宜宾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四川,宜宾,644007;宜宾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四川,宜宾,64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43有机锡羧酸酯尽管由于高毒性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但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以及重要的生物活性,仍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1~3]。

2_3_二甲基吡嗪合成工艺的改进

2_3_二甲基吡嗪合成工艺的改进

1. 影响缩合反应的因素 ( 1) 反应温度 固定丁二酮与乙二胺的投料配比( 摩尔比) 为 1∶1. 05, 丁二酮与乙醇投料配 比( 体积比) 为 1∶10, 在不同温度下由丁二酮与乙二胺缩合成 2, 3-二甲基-5, 6-二氢吡嗪的实验结 果列于表 1。
反应温度 ( ℃)
- 15 - 10 -5
( 2) 溶剂用量 固定丁二酮与乙二胺投料配比( 摩尔比) 为 1∶1. 05, 缩合反应温度为- 5± 2℃, 考察了溶剂乙醇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结果见表 2。
表 2 溶剂用量对缩合反应的影响
丁二酮∶乙醇 (V/V)
1∶4 1∶6 1∶8
加料时间 丁二酮 转化率 Ⅱ的产率
( min)
( %)
3. 分析测试 用 P E-783 型红外光谱仪和日立 R-24B 型核磁共振仪分析产品的结构。原料、中间体和产物的 组成用上海分析仪器厂产 1102 型气相色谱仪分析, OV-101 石英毛细管柱( 30m ×0. 25mm ID) , FID 检测器, 以 N 2 为载气, 柱温 140℃。
结 果与 讨论
( %)
80
97. 0
63. 0
85
98. 2
66. 8
70
97. 6
72. 7
丁二酮∶乙醇 (V/ V)
1∶1 0 1∶1 5
加料时间 丁二酮转化率 Ⅱ的产率
( min)
(%)
(%)
68
96. 8
73. 6
65
95. 7
73. 5
从表 2 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溶剂用量的增加, 缩合产物的产率逐渐增加。当反应物与溶剂的投
表 4 KOH 用量对脱氢反应的影响
K O H 用量 ( mo l/ mol)

具有光学活性的2,3-双膦基吡嗪衍生物的制造方法、以及具有光学

具有光学活性的2,3-双膦基吡嗪衍生物的制造方法、以及具有光学

专利名称:具有光学活性的2,3-双膦基吡嗪衍生物的制造方法、以及具有光学活性的膦过渡金属配位化合物的
制造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间山大辅,竹下智史,田村健
申请号:CN201880036780.1
申请日:20180615
公开号:CN110709407A
公开日:
202001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在本发明的具有光学活性的2,3-双膦基吡嗪衍生物的制造方法中,得到含有下述通式(1)所示的2,3-二卤代吡嗪和羧酸酰胺配位性溶剂的A液,并且将下述通式(2)所示的氢-膦硼烷化合物的R体或S体的光学活性体锂化,得到经过锂化的膦硼烷化合物,在上述A液中添加包含上述经过锂化的膦硼烷化合物的B液,进行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接着进行脱硼烷化反应,通过如上的工序,制造下述通式(3)所示的具有光学活性的2,3-双膦基吡嗪衍生物。

(式中的注释参见说明书)申请人: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东京都
国籍:JP
代理机构: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由吡嗪二甲酸及双咪唑基配体构筑的锌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由吡嗪二甲酸及双咪唑基配体构筑的锌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0 Z , = 6 .3 D = . 5g e ( = . 3mm , 0 0= 7 , = , 终 R= .2 , R 0 6 5n M ̄3 8 , 1 3 - m , M0K ) 1 7 一 0 13 4 Z 2 最 6 7 7 00 7 6 w = . 7 7用 于 24 0个 可 观 测 点 0 6
b lme t la a y i, R p cr m, V p cr m n i ge c y t l r y d f a t n T e c mp e r sal e n y e e n a n l ss I s e t u U set u a d sn l - r sa a i r c i . h o lx c y t l z si X— f o i
1甲基 ) 。 对 其 进行 了元 素 分 析 、 外 光 谱 、 外 光 谱 和 x 射 线 单 晶 衍 射 测定 。 配 合 物 属 于三 斜 晶系 . 空 间群 晶 体 学 一 . 苯) 并 红 紫 一 该
数 据 := . 72 ( ,= . 44 ( ) = . 9 1 (3 n a l37 1 ) = 0 . 52,= 3 8 (), = . 57 ( ) m , 4 n 07 78 b 1 0 51 , 1 7 01) m, = 1 . ( , 120 ( T 9 . 62。V 0 0 11 a C3 。 3 ) 0 2c 0 7 2 ̄ 0 ) 5 7 4 HN
tcnc saegopP i = .3 78, = . 44 (2, = .7 O1) m, = 1. 12, = o .0 () r l i pc ru 1wt a 07 72 ( b 1 0 51)c 1 9l(3 n a l37 () ̄ 12 52, ii , h ) 0 0 7 0

《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受体的红色荧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范文

《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受体的红色荧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范文

《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受体的红色荧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篇一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受体的红色荧光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荧光材料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尤其是在生物标记、医疗诊断和光学显示等领域中。

因此,研发高性能的荧光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论文旨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受体的红色荧光材料,通过对其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以期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荧光材料。

二、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本研究所选用的荧光材料主要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作为受体部分。

这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通过对其进行修饰和改性,有望提高荧光材料的性能。

首先,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基的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

在合成过程中,我们利用有机合成技术,成功将各种取代基引入到吡嗪环上,得到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荧光材料。

三、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针对红色荧光材料的性能需求,我们通过调整吡嗪环上的取代基类型、数量以及取代位置,对荧光材料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引入了共轭体系和电子效应等概念,进一步提高了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和稳定性。

在性能调控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 取代基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取代基可以有效地调节荧光材料的电子云密度和共轭程度,从而提高其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2. 分子能级调控:通过调整分子内电子云的分布和共轭体系的长度,可以有效地调控分子的能级结构,从而提高其发光颜色和色纯度。

3. 结构共轭化:增加分子内的共轭程度可以提高荧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和光谱范围,有助于获得高纯度的红色荧光。

4. 抗光漂白性: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和引入稳定基团,可以提高荧光材料的抗光漂白性,使其在光照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发光性能。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的红色荧光材料。

《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受体的红色荧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受体的红色荧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受体的红色荧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篇一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受体的红色荧光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红色荧光材料在众多领域如光电器件、显示技术以及生物成像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基于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的红色荧光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类荧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二、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的基本性质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光学性质。

这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包含吡嗪环和甲腈基团,这些基团的存在使得其具有丰富的电子云和能量传递特性,因此是构建红色荧光材料的重要基础。

三、结构设计对于红色荧光材料的设计,关键在于如何优化分子的共轭结构、电子分布和能量传递过程。

我们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分子共轭结构的调整:通过改变吡嗪环的取代基和引入不同长度的共轭链,调整分子的共轭程度和电子离域能力。

2. 电子分布的优化:通过在分子中引入不同的电子受体和供体,调节分子的电子云密度和分布,从而影响其光学性质。

3. 能量传递过程的控制:通过设计合理的分子结构,使能量在分子内部有效传递,提高荧光发射效率。

四、性能调控性能调控是红色荧光材料研究的重要环节,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合成方法的优化: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和条件,制备出不同结构和性质的荧光材料,以实现性能的调控。

2. 掺杂技术的运用:通过在材料中掺入其他化合物或元素,改变其光学性质和稳定性。

3. 环境因素的考虑:考虑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相应的调控。

五、实验与结果我们通过合成一系列吡嗪-2,3-二甲腈衍生物,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1. 分子共轭结构的调整可以有效改变材料的荧光颜色和强度。

共轭程度越高,荧光颜色越偏向红色,且强度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