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2卷作文讲评(42)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Ⅱ卷解析(带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Ⅱ卷解析(带范文)一、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
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
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立意解析这篇作文,视角非常独特,在多数作文题关注家国天下时,这道作文题却聚焦风土地名,堪称是高考作文题中一股清流。
写作时,要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道作文题有双重指令。
形式指令是主持词。
主持词需要有开篇提示语,比如,“亲爱的观众朋友,大家好!”结尾要有收束语,比如,“感谢大家观看,下期再会”。
这样,才能显示这是主持词,而不是其他形式的文章。
因此,写作时不能忽略形式指令。
其次是内容指令:“带你走近________”,这是半命题指令,我们可以填入地名。
找一个你熟悉并且具备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内容的地名填入,写出你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或情感,或难忘的故事经历,就可以哦。
具体立意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构思:第一种角度:介绍某个地方的特征。
这里的特征,包括了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
其实,就是通过电视节目,介绍一个地方,让其他人通过你的介绍,了解该地的具体状况,进而对该地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具体写法方面,可以参考旅游方面的导游词,还可以参考介绍某地的纪录片,比如,《航拍中国》。
相比自然风光,建议把侧重点放在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方面,这样可以让介绍显得更有底蕴,也耐人寻味。
第二种角度:写个人对某个地方的体验。
这就是写故事了。
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评价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评价分析观罢2020年高考新课标二卷作文题,是要点赞的。
一为不避热点的定力。
2020整个上半年,全人类都在关注和对抗新冠病毒。
这期间涌入我们头脑的各种信息和不得不面对的各项问题,多方面刷新了人类科学认知的极限,也促使我们去了解原本在安定环境下对社会多体系及各领域认知的盲点。
从这个角度说,“热点”其实是“知点”,对“知点”保持了思考甚至付诸行动,“知点”就会变成“智点”!我们的青年太需要“多知成智”了,那些已经成为智慧的也太需要一个恰当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现了!二卷作文题坚定地给了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让我们蛰伏在家半年之久的青年学子将所见所知凝结为智,甚至融合了深厚的感情和热涌的心血。
二为容括世界的眼力。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疫情之下,这不再只是一句深情的话。
二卷第一则材料,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墨子语,同时引十六至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布道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看出同理共情的兼爱之念和团结合作的共生理念,古今中外有着异常默契的认知。
材料一开始就呈现了这样的视野。
而无论是国际社会援助中国还是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的满满关怀的祝福之语,则告诉我们的考生,请以宽广友善的心怀和清明开阔的眼量容括这个世界,唯有如此,扶助的手才能拥抱你,而你也能以你之善回馈世界;唯有如此,打破个体局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为号召担当的勇力。
我们看看作文的情境设定:“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这个情境将我们的青年学子直接推向“世界论坛”这样一个广大界面,请他们以青年的蓬勃热血和旺盛勇气,挥斥方遒:你我共同的世界,共同守护,共奔未来!我想,拿到作文题的热血青年们,就算审题思考再冷静,布局谋篇再审慎,也不免会想象将自己投身到世界的面前,发出自己稚嫩而坚定的呼号!有人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两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
2020年全国II卷语文高考作文解析及例文示范 讲义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解析及例文示范一、原题呈现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初读材料,梳理信息1、材料导语墨子:讨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
强调兼爱,博爱。
约翰多恩:强调个人是社会集体的一部分,强调集体性,社会性。
“一道同云雨、何曾是两乡、人和人要相逢、黎明时我们将获胜”具体事件是援助,强调人类共同体意识。
材料强调集体、社会、人类的大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援助。
隐含的是淡化个人主义的色彩。
2、演讲情境“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是活动背景,作文要围绕从青年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展开。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是主题。
“携手、共创、世界”,强调是青年要树立集体、合作意识。
材料的价值在于引发思考,而主题的设置则直接决定作文的利益走向:世界青年要互相合作援助,开创世界的未来。
综上,无论材料体现的兼爱、集体主义、合作援助,还是要求体现的社会意识、合作意识。
都启发我们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处理的方式就是合作互助、相互关爱、和谐共生。
三、再读材料,立意分析1、围绕“合作互助、相互关爱、和谐共生”展开,可以结合疫情下的互助写作、国际上的合作共赢,举例论证其重要性。
2020年全国卷Ⅱ42题解析及备考策略

2020年全国卷Ⅱ42题解析及备考策略发布时间:2021-07-13T12:45:41.83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7期作者:倪增添[导读] 在持续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推动下,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再到注重素养已成为共识。
倪增添陕西省镇安中学陕西镇安 711500在持续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推动下,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再到注重素养已成为共识。
特别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以来,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与考查要求,而近年来文综高考试题全国卷Ⅱ中的42题这种有限开放性试题正是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既具有人才选拔功能,又具有教学导向功能,本文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第42题为例进行解析,以提出备考的策略与建议。
2020年全国卷Ⅱ第42题解析试题如下: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12所示:图12 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
(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该题型被称为有限开放性试题,注重综合能力与素养的考查。
自2011年首次出现以来,就获得了各界一致的好评与认可,此后便成为历年高考全国卷的固定题型,即便是在新高考下,该题型也被山东卷与海南卷继承了下来。
从题材来看,十分广泛,已出现的有文字型的如2018年全国卷Ⅱ,也有图表、图示型的如2019、2020年全国卷Ⅱ,还有地图、图像类的,文字类的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从设问方式看,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观点评述(析)型,一种是自拟论题型。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既要注意限定性要求,即从三列支柱中选取的三点之间必须要有比较强的逻辑关系,不能是在三点之间强行建立某种联系,又要注意到提示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尤其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十分关键。
2020年全国普通语文高考II卷材料作文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2020年全国普通语文高考II卷材料作文题解析与备考建议(适用地区: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注重“青年立场”,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基于此,作文题所给材料仍以多则材料、多元材料呈现,虽然依然和情境设计、任务要求组合在一起,与师生的备考预期较为吻合。
从近年高考和备考的大背景来看这道题。
从作文题的命题方向和内容讲,它自然符合“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指向了现实和社会,引导考生关注中国与世界,思考现实与未来。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都是在“一点四面”的导向和范畴内进行命题,或者侧重“立德”,或者侧重“树人”,或者兼而有之。
今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是将传统和合思想和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接,倡导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天的理念。
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有时代精神;既有含蓄深刻的意味,又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考生以平时的的积蓄应对此篇作文基本能够“左右逢源”,任取所需,因而立意和论证都不难,而且“大有文章”可作。
高考作文解析与优秀作文点评(2020年新高考2卷)

高考作文解析与优秀作文点评(2020年新高考2卷)转自:中学生读写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
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
请以“带你走近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析材料中的并列句式“有些地名……有些地名……”,给了考生审题立意的提示。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能看出命题人对地名的认可和赞美,以及隐含的希望保护传统地名的愿望。
所以,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尤其是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写一篇主持词”是本题的文体要求。
主持词,一般要有开场白,且开场白一定要和主题相契合;台词要有交流意识,不能选取生硬的书面语,表述要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要有结束语,才算画上完美的句号。
对于主办单位的祝愿也是必要的。
感谢之余,说一些可人温婉的话语,拉近所有人的距离之外,也让人对整个活动留下深深的回味。
优秀作文一带你走进石门海南一考生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域的符号,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
小时候我以为地名是独一无二的,看到新闻里陌生的村子却有着和“石门”相同的地名,我曾诧异,难道我儿时熟悉的那个地名被人抢去了吗?今天,就让我带您走近石门。
我的石门,是一个小村庄。
村民出入都只有那一条路,窄窄的,至今也没有造宽,因为一边是山,一边是贯穿全村的溪流。
沿着小路一直走,进村的当儿还得转个弯,仿佛是一道门。
只有走到“屏风”的另一边,才可以看到这个村庄的面庞。
2020全国2卷作文标准解析及精彩范文汇编(3篇)

2020全国2卷作文标准解析及精彩范文汇编(3篇)2020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内容上选取了社会的热点材料,反映了抗疫之中的热点问题,延续了近几年高考命题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大问题的方向,给人以“情理之中”的印象。
而在任务布置上,要求考生精准写作,完成预期任务,较之以往提升了任务的精确度,又给人以“意料之外”之感。
三则材料分别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视人如己”,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孤岛不孤”,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寄语,中国对世界的祝福三个角度来叙述。
材料一体现了墨子的“兼爱”思想和约翰·多恩的“休戚与共,命运共同”的主张;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了“助人即助己”“国与国互助共赢”的思想。
写作要求中,“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设置了明确的情景;“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确定了身份;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明确了主题方向;“完成一篇演讲稿”,确定了应用文文体。
需要重视的是,情境的设置体现了演讲稿面对的观众是全世界青年,所以在演讲的过程中应予以关照。
而“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提供了两个关键因素,即“携手”“同一世界”,“携手”是方式,“同一个世界”是目标,这应该是写作的方向。
综合来看,作文任务驱动作文,文章的观点与内容要得体,行文中要注意措辞、语气的把握与拿捏。
演讲稿要明之以真理,动之以深情,倡之以实行,做到知行合一。
避免大而无当,空泛行文,要尽量写出真情实感,实实在在地写作。
标题参考让我们心手相牵让我们一起铺路搭桥守望相助,青年有责世界大同,和合共生携手同行,未来可期国有疆,心无界视人如己,孤岛不孤佑护我们共同的世界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让青春之河汇入世界浪潮青年携起手来,世界就有希望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生于华夏,亦立于世界相逢在更好的世界青年发硎,天下大同——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活动”上的演讲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青年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年发硎,天下大同》。
全国2020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深度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语文试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