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分布与建设现状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报告

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报告1. 引言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学科建设是确保高校教学和研究质量的重要保证。
本报告将着重分析当前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和提升学术声誉的关键因素。
它不仅可以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3. 学科发展趋势分析3.1 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了学科建设的趋势。
高校应鼓励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与学术前沿的探索。
3.2 重点学科突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合理配置资源,聚焦发展重点学科。
通过突出重点学科的建设,高校可以在特定领域取得更高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声誉。
3.3 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科建设需要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的支持。
高校应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学科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3.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不断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科建设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方案和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4. 学科建设的挑战4.1 资金与资源问题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高校往往面临着资源有限的局限性。
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并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2 人才队伍建设优秀的学科建设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和专业人才。
高校应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学科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学术能力。
4.3 学科发展策略学科发展需要明确的战略规划和长远的发展目标。
高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避免盲目追求短期发展而牺牲了学科的长远发展。
5. 学科建设的发展建议5.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经费投入,为学科建设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5.2 加强合作交流高校之间应加强学科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中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研究报告

中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研究报告一、引言中国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
学科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中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挑战,旨在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现状1. 学科群体体系完善中国一流大学的学科体系多样且完善,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等广泛领域。
各学科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学科群体体系。
2. 学科重点建设强势突出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注重重点学科的发展,通过专业化建设、人才队伍优化、科研投入增加等手段提升学科竞争力。
3. 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明显当前,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三、中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发展趋势1. 国际合作交流加深未来,中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学科水平。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一流大学将致力于探索更具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3. 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科发展未来,学科建设将更加与产业、科研密切结合,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四、中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1. 资金投入不足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仍存在不足的情况。
2.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优秀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但中国一流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加强引进与培养。
3. 学科评估标准不够科学学科评估标准对于学科建设至关重要,但目前学科评估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科学性和客观性。
五、结论与展望中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既取得了一定成就,又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中国一流大学将继续致力于学科建设,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学科水平,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
引 言
学 科 建 设 是 高 等学 校 的 根 本 性 建 设 , 不 断 增 强 学 校 办 学 能 是 力 、 高 教育 教 学 质 量 和 科 学 研究 水 平 的基 础 , 提 它影 响并 决 定 着 学 校 的发 展 水 平 和特 色 。随 着 社 会 的发 展 、 技 的 进 步 , 科 建 设 已 科 学 成 为提 高 学 校 办 学水 平 和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关键 工作 。 二 、 国 目前 学 科 建 设 的若 干 现 象 与 分 析 我 1学 科 队伍 建 设 中的 “ 亲繁 殖 ” 学术 断 层 。 部 分 高 校 的一 、 近 和 些学科专业 , 出于 本 本思 想 , 学 术梯 队全 部 或 基 本 为 本 专 业 毕 业 其 留校 人 员 , 成 了几 代 同 堂 的 学 科 现 象 。这 非 但 不 能 形 成 不 同 学 形 科 的 优 势 互补 , 而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出现 了 学术 队伍 的“ 化 ” 象 , 反 退 现 不 利 于 活跃 学 术 气 氛 , 利 于年 青 学 术 带 头 人 的产 生和 成 长 , 现 不 显 不 出学 术 梯 队 的“ 交 ” 势 。 目前 , 多 高 校 中 青 年 教 师 已 经 成 杂 优 许 为 教 师 队伍 的 主力 , 深 层 次 的人 才 断 层 , 学 术 断 层 、 术 带 头 但 如 学 人 断 层 仍 然 存 在 , 多 三 四 十 岁 的 博 士 生 导 师 自身 仍 处 于 人 生 的 许 磨 炼 、 高 阶段 , 不 足 以作 为学 科 带 头 人 在 学 科起 到统 领 全 局 的 提 还 作 用 。加 上人 才 竞 争 机 制 尚不 健 全 , 有 些 大 学 的人 才 引 进 并 未 如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原因和建议,以期为未来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院系设置、专业设置等方面。
政策法规方面,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指导意见,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院系设置方面,许多高校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使得学科之间能够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专业设置方面,高校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设了一批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教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教育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来支撑经济发展。
再次,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需要高校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来满足社会需求。
针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高校自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三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四是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又必要的过程,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因此,本文将就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专业的划分与授权问题一直是备受的核心议题。
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报告

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报告1.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校学科建设变得日益重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为高校提供发展学科的指导和建议。
2.学科建设的现状近年来,高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大量优秀学科团队的涌现,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问世,都为高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学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科结构不合理、学科之间协同性不足等。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些问题。
3.学科结构优化学科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学术实力和竞争力。
要优化学科结构,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3.1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通过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等形式,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创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3.2 调整学科布局根据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
加强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4.学科建设的协同性学科之间的协同性是提高高校整体学科实力的关键。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协同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4.1 建立学科交流平台建立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4.2 加强学科团队合作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科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共享资源,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和成果。
5.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评估了一些典型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建议:5.1 学科评估制度学科评估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学科建设的竞争和进步,但需要更加科学和细致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5.2 资金支持政策政府可以增加对重点学科的资金支持,鼓励学校加大投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6.结论高校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应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性,并与政府、企业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高校学科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高校学科建设的特色与优势分析

高校学科建设的特色与优势分析高校学科建设一直是各大学校重视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本文将从特色与优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点和亮点。
一、特色分析1. 专业化发展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业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和专业化。
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发展细分专业,研究相对独立的领域,并针对社会需求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这种专业化发展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2. 交叉融合另一个高校学科建设的特色是交叉融合。
随着学科的发展,很多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高校利用交叉学科的理念,将不同学科进行融合,探索新的学科方向和研究前沿。
这种交叉融合不仅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联互通,还能够激发全新的思维和创意,推动学科发展的突破和创新。
二、优势分析1. 资源优势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这是其学科建设的重要优势之一。
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图书馆资料等各个方面。
高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设施建设水平,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高校还可借助校际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资源范围,提高学科建设的效果和实力。
2. 人才优势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高校注重人才培养是其独特的优势所在。
高校通过招聘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选拔优秀的学生,建立起了一支富有实力和经验的师资队伍。
这些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为学科建设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和专业人才。
高校还通过各种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人才,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3. 创新优势高校学科建设的另一个突出优势是创新能力。
高校作为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
通过推动科研项目和引导学术成果转化,高校能够不断培育创新思维,促进学科的发展。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等方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学科发展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教育质量,还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本文就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高校学科发展现状高校学科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门类完善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逐渐完善。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校学科门类逐步增多,现有学科门类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2. 学科交叉融合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交叉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创新与发展。
例如,在新兴技术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正在融合,形成了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新学科。
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水平,也为科技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逐渐增加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科发展的进步。
4.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高校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高校的科研成果不仅转化为了技术和实践应用,也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
二、高校学科发展前景高校学科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广泛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学科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交叉融合也将推动科技应用的广泛发展。
未来,交叉融合将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趋势,对于提高学科创新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2. 学科细分化发展更为精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科的细分将越来越精细。
未来高校学科发展将更加注重领域专业化,近几年高校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专业化建设实现了显著进展。
3. 新兴产业对高校需求增多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对于高校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改进研究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改进研究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当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建设方式和方法,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
一、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建设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定位不够明确。
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学科的定位和定位策略还不够明晰,对于全国的专业发展也没有大的贡献。
学科定位的不明晰也使得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和师资力量的配备也没有很好地实现协调发展。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严谨。
有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还比较跟不上国际化潮流。
这也使得很多青年教师和学子受到专业不严谨而影响就业前景。
第三,师资力量队伍不够完善。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是以人为本的过程,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在招聘和培养学科师资力量方面还面临一定的困难。
学校不能为教师提供很好的薪酬和福利,也没有很好的培养和支持教师发展自身学科方向的机会,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四,与社会对接不够紧密。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仍然是以教育为主,其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比较欠缺,专业的配套条件很难保证,从而限制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学科专业与国际先进的学科的相似性不够大,限制了学生的学科发展空间和广度。
第五,学科研究科研水平不够高。
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专业领域的研究不可忽视。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科领域研究还比较落后,学术水平不够高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二、改进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强化学科建设定位。
高校要立足当前国情和社会需求,确立符合本校特点和基础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创新方向。
建设行之有效的学科发展策略,打造具有本校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专业体系。
第二,加强课程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起,我国首次开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又称“学科排名”。
高等院校的学科地位也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同时,国家重点学科(以下简称重点学科,并以一级学科为单位进行计算)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而择优确定重点建设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07年,我国公布了第三批重点学科名单,追根溯源,其建设成效如何,学科评估无疑为重点学科建设现状的展示提供了契机。
在高等教育学科评估领域,有较多的学者对高等院校学科评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热点问题大多就部分学科、并借鉴相关科研立项、成果发表和引用等相关数据开展学科建设和发展现状研究。
受研究数据资源和视野的局限,同时也因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的因素影响,文献研究较少牵涉全国性的学科分布与发展状况的研究成果。
笔者尝试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发布之时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为全国参评院校提供数据参考,也为我国教育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分析的新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09年学科评估的264所参评高等院校,涉及2300个一级学科参评点,其中含80个高等院校的282个重点学科点(注:本轮评估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一级学科自愿申请参评,本研究只选取高等院校一级学科参评点数据研究,科研院所的一级学科参评点数据未在本研究之列,高等院校代码相同的单位按同一单位进行数据整合)。
拥有重点学科的高校第二军医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未出现在参评名单之列。
2.研究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网站。
分析的源数据主要为2009年学科评估高等院校的最后得分(其数据是经评估办整合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四项一级指标后得出)。
同时,根据研究需要,还采集、整合了参评高校的所在省份、按省份划分地域、学科参评数和重点学科数等指标数据。
在评价方法中主要采用标准分(转换为以0为均值,以1为标准差的评价数据)处理的方法,即将各学科的评价总分按一级学科转换成标准分。
方法如下:假定某一级学科含有N 个评价总分,其评价总分可记为;再设和S 分别表示该学科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那么,分数列中任一个原始分数所对应的标准分数用符号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或一般写成Z =通过数据处理按照学校分别衍生出标准分为“0”、“1”、“2”和“3”的学科数,标准分为“0”即标准分在“0”以上(反映原始总分为其所在一级学科中的均数以上),标准分为“1”、“2”和“3”即评价标准分在“1”、“2”和“3”以上。
所有数据处理过程均采用FOXPRO 编程和SPSS FOR WINDOWS 程序完成。
二、结果与分析(一)高等院校评估数据地域分布特征分析1.高等院校学科的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一级学科参评的院校数量按照地域排序分别为华东、华北、华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单位一级学科参评数均值排序为华南、西北、华东、华北、西南和东北。
参评学科中有重点学科的高等院校数按地域排序为:华东、华北、华南、东北、西南和西北;而单位重点学科数量的均值排序则为华北、华东、东北、华南、西北和西南。
通过分析表内标准差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数据分布的特征(略)。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高等院校按省份的学科分布状况,在264所高等院校中按照省份院校数排名前5名的省份依次为北京、江苏、上海、陕西和辽宁。
高等学校有重点学科数的省份排名靠前的省份为北京、江苏、上海和陕西(湖北、四川与其我国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分布与建设现状研究———对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数据挖掘与评价分析章小辉摘要:2002年起,我国首次开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学科评估研究日渐受到关注。
本研究以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为源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我国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分布状况,尝试提出建设参考,与读者商榷。
关键词: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分布;学科评价;标准分表1高等院校一级学科参评数与重点学科数地域分区分布表地域一级学科参评重点学科参评数均值±标准差院校数量学科数均值±标准差院校数量东北7.27±8.4633 3.13±2.708华北8.53±8.8560 4.86±5.6521西北9.04±9.0323 2.50±2.746华东8.56±10.4281 3.52±3.6625华南11.26±11.5139 2.85±2.1213西南7.43±9.7028 2.14±1.467总计8.71±9.812643.53±3.8680表3评价标准分在0、1、2和3以上的高校学科数的地域分布表地域标准分为0标准分为1标准分为2标准分为3学科数均值学校数学科数均值学校数学科数均值学校数学科数均值学校数东北 4.4219 3.119 2.0030华北 6.0041 5.9225 4.9213 2.008西北 4.7311 2.867 2.502.0华东7.3741 4.9226 2.0013 1.002华南7.0522 5.1811 1.888.0西南 4.5812 1.867 1.003.0总计6.121464.64852.83421.8010表2按省份统计高等院校数排名的学科数分布表(前20名)序号地域一级学科参评重点学科参评数均值±标准差院校数量学科数均值±标准差院校数量1北京9.56±9.9634 5.12±6.13172江苏10.27±9.0522 2.45±2.30113上海10.58±12.7119 4.00±4.2074陕西8.81±7.5316 2.50±2.7465辽宁 5.60±7.6715 3.50±0.7126山东 6.29±5.1814 1.67±0.5837湖北12.79±13.0414 3.00±2.4568黑龙江7.27±6.7111 3.25±3.8649四川9.45±1.2311 2.00±1.55610河北 3.90±3.3110 1.00±0.00211广东7.20±7.0510 1.67±0.58312天津7.89±9.129 6.50±0.71213浙江9.78±17.88914.00.·114重庆 5.33±8.539 3.00.115吉林10.86±12.137 2.50±2.12216福建 4.86±7.207 5.00.117河南12.43±15.307 1.00.118湖南10.57±9.257 4.33±2.08319安徽8.17±7.996 4.50±4.95220云南4.00±4.805..并列)。
按照单位参评学科数量的均值排名:湖北、河南、吉林、上海和湖南排在前5名。
按照单位参评学科中的重点学科数量均值见表2,未做排名分析(注:因部分省份院校重点学科数量较少,仅作分析参考)。
(二)高等院校评估数据综合评价分析1.高等院校学科评价标准分的地域分布特征。
表3为对高等院校按照学科进行标准分评价后的得分分布情况。
标准分为0以上表明该校的评价分值在均数以上。
标准分为“1”、“2”和“3”表明评价的分值在1、2和3个标准差以上。
从上表中分析发现:264所高校中有146所高校评价分在均值以上,占总体的55.3%;有85所高校评价分在1标准分以上,占32.2%;有42所高校评价分在2标准分以上占15.9%;有10所高校评价分在3标准分以上占3.8%.分析评价标准分的数据地域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在3标准分以上高校中主要在华北和华东,可以认为我国顶尖学科群体分布在该区域。
在0、1和2标准分以上的高校中以华北和华东为龙头,其高校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域。
在单位学科数均值比较上可看出华南正呈现与华北、华东地域一样数量多样的格局,不同的是其优势学科数量较少。
2.高等院校学科参评数和标准分评价排名分析。
表4为高等院校学科参评数前10名评价标准分分布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次“学科排名”中,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和郑州大学排前五。
在参评数前10名的院校中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的7个学科的评价在3标准分以上。
相比重点学科数的统计,仅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重点学科数量较多,郑州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未有重点学科设置。
标准分“0”、“1”、“2”、“3”以上数量分布见表(分析略)。
表5的10所排名院校分布在华北和华东地域,其中北京7所、天津、上海和江苏各一所。
按“3标准分以上出线率”(计算方法为“3标准分学科数”与“参评学科数”的比值,以反映高等院校单位3标准分以上优势学科的评估出线情况),北京体育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表4高等院校学科参评数前10名评价标准分分布表单位名称参评学科数重点学科数0标准分以上1标准分以上2标准分以上3标准分以上10335浙江大学57144524510486武汉大学44525135010247同济大学4131231110610四川大学4152451010459郑州大学40.300010003清华大学3822372719410001北京大学3718363015210248上海交通大学36927153010730兰州大学34.620010285苏州大学33.4单位名称学科数一级学科代码和名称10001北京大学30601历史学0701数学0710生物学10002中国人民大学20101哲学0503新闻传播学10003清华大学10801力学10019中国农业大学1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10022北京林业大学10907林学10027北京师范大学10501中国语言文学10053中国政法大学10301法学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1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10246复旦大学10701数学10248上海交通大学10802机械工程10269华东师范大学10401教育学10284南京大学10702物理学10316中国药科大学11007药学10335浙江大学1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1035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702物理学10491中国地质大学10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0613西南交通大学10823交通运输与工程10698西安交通大学1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9000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表5高等院校评价分为3标准分以上学科数排位前10名评分状况分布表单位名称3标准分以上2标准分以上1标准分以上0标准分以上参考学科数量重点学科数量3标准分以上出线率10002中国人民大学4913141880.2210003清华大学419273738220.1110001北京大学215303637180.0510027北京师范大学2310182850.0710019中国农业大学1610101060.1010030北京外国语大学11114.0.2510043北京体育大学111111 1.0010056天津大学127192470.0410247同济大学113124130.0210295江南大学1222410.25排在前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