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二院GBS用药方案问题反馈

合集下载

重点监控药品使用规范的评估与改进措施

重点监控药品使用规范的评估与改进措施

重点监控药品使用规范的评估与改进措施药品使用规范是医疗机构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以及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

为了提高药品使用规范,评估和改进措施是不可或缺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重点监控药品使用规范的评估方法和改进措施。

首先,评估药品使用规范的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临床数据来评估当前的实践。

医疗机构可以收集各种与用药相关的指标,例如用药指标(如开药量、使用率、遵守率)、患者用药满意度调查结果、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等。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评估当前药品使用规范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寻找改进的方向。

其次,改进药品使用规范的措施是基于评估结果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可以提高对药品使用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正确的用药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药物治疗指南、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药品使用安全管理等。

2.建立规范的用药指南和临床路径:规范的用药指南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明确的用药准则,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用药决策。

临床路径是一种管理患者治疗过程的工具,它可以确保医务人员按照规范的过程进行用药。

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指南和路径,可以提高药品使用规范的一致性和质量。

3.加强药品治疗监测和审查:医疗机构可以建立药学服务团队,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实施药品治疗监测和审查。

药师可以对处方进行审核和监测,确保药物选择和用量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4.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建立电子处方和药品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可以实现对药品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药品使用规范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5.建立药物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药物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药物不良事件。

对于报告的事件,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和处理,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我院超说明书用药分析及改进措施

我院超说明书用药分析及改进措施

我院超说明书用药分析及改进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波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医生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之一,而超声检查对药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因此,我院也购置了相应的超声设备,并且鼓励医生尽可能多地利用这种技术,提高病人的检查效果,为治疗疾病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然而,随着超声波技术的应用,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超声波药品的合理使用。

具体来说,我们发现有些医生对超声波药品的使用不够规范,甚至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

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药品资源,而且还可能对病人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并制定了针对这个问题的改进措施。

具体来说,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超声波药品的使用频率分析我们注意到有些医生在使用超声波药品时并没有按照规定的频率使用,而是过度使用。

因此,我们对所有使用超声波药品的医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统计了不同医生对药品的使用频率和超声检查的疾病类型。

同时,我们还查看了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潜在问题,以便对使用中的亚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

超声波药品的用量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们发现一些医生在使用药品时,未能按照规定的用量使用,或者在需要增加剂量时没有相应的调整。

这可能会增加患者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导致治疗效果的不到位。

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用量。

3.超声波药品的预防和控制在超声波药品的使用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预防和控制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病人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避免使用药品时出现的不适合和不同效果。

4.超声波药品的科学管理最后,我们还需要对超声波药品进行科学管理。

这包括对药品的采购、储存、配制及其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从而提高病人的检查效果和治疗效果。

在分析以上几个问题之后,我们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医疗机构中药物安全性检测与不良结果反馈制度

医疗机构中药物安全性检测与不良结果反馈制度

医疗机构中药物安全性检测与不良结果反馈制度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医疗机构中药物安全性检测与不良结果反馈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并及时反馈和解决可能出现的不良结果。

药物安全性检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安全性检测体系,包括以下内容:1. 药物采购前的安全性评估:在采购药物之前,医疗机构应对供应商提供的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 药物入库前的检验:医疗机构在药物入库之前,应对药物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并防止假冒伪劣药物的流入。

3. 药物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医疗机构应对药物使用过程进行监测,包括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监测等,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

不良结果反馈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结果反馈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不良结果的收集与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结果的收集与记录机制,将患者的不良反应、药物相关事件等信息进行统一记录和管理。

2. 不良结果的分析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对不良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确定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不良结果的反馈与处理:医疗机构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或人员反馈不良结果,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止使用相关药物、调整治疗方案等。

操作流程以下是医疗机构中药物安全性检测与不良结果反馈制度的基本操作流程:1. 药物采购前的安全性评估:- 对供应商提供的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查阅相关文献、咨询专家意见等。

- 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采购该药物。

2. 药物入库前的检验:- 对药物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包装、标签等方面的检查。

- 对部分药物进行化验或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3. 药物使用过程中的监测:- 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包括用药途径、剂量、频次等方面的记录。

- 定期对患者进行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 不良结果的收集与记录:- 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药物相关事件等信息进行统一记录和管理。

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5篇

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5篇

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5篇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原因分析: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2、护理人员缺乏用药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的培训不到位。

3、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严谨.4、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繁忙。

5、医、护、患三者沟通不到位,月患者的沟通不到位,没有取得病人的配合同意。

6、护士执行医嘱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核心制度,特别是医嘱执行制度。

没有严格按医嘱时间执行。

7、发现医嘱执行过程中有难度时没有及时报告处理。

8、护士长的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在督查过程中有督查死角。

改进措施:1、加强培训,除了做好护理相关制度、规定、操作流程的培训外,还应加强用药相关知识的培训。

2、加强与病人、医生的沟通。

3、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护理相关规定、制度、流程进行工作、操作。

4、护士长加强管理,细化每日督查的内容、项目。

在管理上不能留死角。

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篇2确保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是医院药剂科的主要职责,药剂科经过多年的运行和改进,可以说制度完善,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人员配备基本充足,然而,发错药这样的事故还是发生了,作为药剂科的负责人我倍感惭愧,深入思考,从各方面的因素抓起,起草以下方案,希望能够有效地杜绝类似事件发生:一、提高科室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医疗安全意识,增进责任心,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从处方源头抓起,提高处方质量,保证处方的清晰度。

三、从优化布局,科学合理摆放药品入手。

四、狠抓“双人核对制”的落实,细化管理每一个环节。

五、“注意提示患者核对药品”,调动患者的主观意识,为患者的用药安全加上一道防线。

六、加强日常监管、考核。

做到有制定,有监督,有考核,有惩罚七、关心每位员工的生活,帮助梳理好她们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

具体措施如下:1、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安全法规和医德医风的教育,增强科室人员的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的标准程度和认真程度。

药物使用监测反馈制度范本

药物使用监测反馈制度范本

药物使用监测反馈制度范本一、目的为加强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提高药品使用安全,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药品使用的监测、评估、反馈和改进工作。

三、组织机构1. 成立药品使用监测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临床科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 药品使用监测小组负责制定药品使用监测方案、组织实施、定期评估和反馈。

四、监测内容1. 药品使用情况: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使用科室、使用频率等。

2. 药品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措施等。

3. 药品不合理使用:包括无适应症用药、超说明书用药、联合用药不适宜等。

五、监测方法1. 采用电子病历系统监测药品使用情况,定期分析药品使用数据。

2. 设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渠道,鼓励医护人员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3. 定期组织临床药师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六、反馈与改进1. 药品使用监测小组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报告,并在院内进行反馈。

2. 对存在问题的药品,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用药指南、加强用药培训等。

3. 对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对药品不合理使用情况,指导临床科室进行改进,提高用药合理性。

七、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药品使用培训,提高用药知识和技能。

2. 加强临床药师队伍建设,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水平。

3. 开展药品使用宣传活动,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意识。

八、制度管理与维护1. 本制度由医务科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

2. 药品使用监测小组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3. 医疗机构应当为药品使用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4. 违反本制度的,按照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九、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注:本制度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我院处方点评分析后不合理用药的有效干预措施分析

我院处方点评分析后不合理用药的有效干预措施分析

我院处方点评分析后不合理用药的有效干预措施分析
梁颖红;李莉;寇智斌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8(11)35
【摘要】目的处方点评后分析不合理用药,进行有效干预。

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12月份的门诊和急诊处方的点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存在不合理处方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经过7个月的临床干预后,用同样的方法抽取2017年1~7月的处方进行点评分析。

结果不合格处方率由5. 63%下降到1. 90%。

结论通过临床干预,我院的门诊和急诊处方合格率明显提高,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提高了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水平,提高了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页数】2页(P163-164)
【作者】梁颖红;李莉;寇智斌
【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
【相关文献】
1.我院中成药处方点评后干预措施对合理用药的作用
2.我院处方点评制度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效果评价
3.我院门急诊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
4.我院2017年
急诊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5.我院中药饮片处方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干预措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2篇)

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2篇)

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1、做好药品质量信息的反馈工作,重视患者对药品质量评价,设立质量信息反馈表,搞好意见反馈和处理。

定期汇总分析,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要深入实际,收集或征询药品质量情况,并汇总整理,填写药品质量信息反馈报告表,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3、按“药品管理法”规定,有发现假劣药,应立案查处,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应认真对待质量问题的查询处理,认真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解决,存档备查,重大问题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报告。

5、对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时上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2)是指一个规范化的体系,用于收集、处理和反馈药品质量方面的信息。

其目的是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保障公众健康。

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应包括以下要素:1. 反馈渠道:设立专门渠道,如电话、邮箱、在线平台等,供公众和相关人员向有关部门和机构反馈药品质量问题。

2. 信息收集和处理: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及时收集和处理公众和相关人员反馈的药品质量问题。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并确保保护举报人的隐私和安全。

3. 反馈机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向举报人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包括对药品质量问题的认定和处理措施。

同时,还应向公众公示问题的处理情况,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

4. 处理措施:有关部门和机构应根据药品质量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处罚生产企业、召回产品、暂停销售等,以确保药品质量和公众健康。

5. 监督和评估: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定期开展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制度的效能。

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可以有效提高药品质量监管的效果,加强公众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保障权益,促进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医院2013年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药剂科临床药学室第二季度我院临床药师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目前有4名专职临床药师分别参与呼吸内科、消化内科、中医肿瘤科、内分泌代谢科、儿科的日常查房工作,在临床中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并且利用病案质控网络系统调阅住院病历及医嘱,认真分析合理用药情况,主动沟通,与医师共同努力,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医生解决实际用药问题,干预纠正不合理用药,使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第二季度药占比控制在37.1%,比一季度的38.59%有了明显降低。

现将2013年第二季度临床用药主要情况作如下汇总: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明显提高我院第二季度抗菌药物使用的许多指标已经达到了国家标准,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83%,急诊患者为16.8%,住院患者为57%,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明显缩短,第二季度抽查中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疗程大多控制在48小时,较少超过72小时,未发现联合用药现象,与第一季度相比有明显改善。

住院患者样本送检率为24.5%,比第一季度17.9%有显著提高,但仍然低于30%国家标准。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平均为41.61(4月44.63、5月42.45、6月37.74),比第一季度明显降低,第一季度平均为57.01(1月57.94、2月59.62、3月53.47)。

大部分临床科室使用强度下降明显,普通外科从第一季度的116.24下降至70.62(医院规定标准70),骨科从第一季度的70.54下降至43.32(医院规定标准为50)。

卫生部要求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得超过40,6月份我院已达到国家的要求标准。

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的原因:第一、通过临床药师及“三甲”迎评工作,临床各科对合理使用抗菌素更加重视,合理用药水平有所提高,能较好地掌握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及疗程;第二、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明显缩短,大多数能够控制在72小时之内;第三、2种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明显减少;第四、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减少,临床医生重视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合理调整剂量,减少了大剂量用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泉二院妇产科GBS用药问题
1产妇检查GBS阳性但是没有临床症状,剖宫产的话应该如何用药?答:剖宫产的用药方案和自然分娩的用药方案是一致的,从进入待产室即开始用药,考虑到剖宫产术后一般还会用到抗生素来预防伤口感染,可以在产前选用头孢,那么术后可继续用药,而不用换药。

2.用药1-2次之后就分娩,那么产后是否继续用药?
答:如果是剖宫产则需要继续用药,如果是自然分娩,那么产后无需继续用药。

3.新生儿检查结果阳性,需要预防性的用药,没有临床症状,那么用药剂量如何确定?
答:新生儿检查结果是阳性,越早干预越好,结果为阳但是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患儿,用药目前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指导方案,可以根据日常的一些临床用药经验来确定。

4.如果孕妇之前检查GBS阴性,但是后来发生胎膜早破,是否复查?答:胎膜早破是GBS感染的高危指征,如果发生胎膜早破,无论之前有没有做过GBS检查,检查结果如何,都需要再进行一次GBS 的检查,以确认胎膜早破是不是由GBS感染引起的。

5.报告结果为可疑阳性,如何用药?
答:金域实验室GBS的报告结果均为阳性或者阴性,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DNA的扩增曲线有异常,会发放迟发通知,显示结果可疑,需重新检测,在发放迟发通知之后还会收到正式的报告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