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诗词整理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1.D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依据诗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可知,“‘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景物描写,从内容看,描绘了大漠无边风雪的画面,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
2021年山东五市各区九年级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1年山东五市各区九年级二模古诗阅读汇编一、诗歌鉴赏(2021•山东济南市中区•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族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OA.词的上片写赏心亭所见所感,下片宕开,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
B.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表现了词人无边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寄托深远。
C."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鸟愁是虚,人愁是实,体现人愁之深。
D.本词表达了作者对在赏心亭离开叶丞相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的妙处。
3.(2021•山东济南市天桥•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②。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糅玉勒③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
②尘:杂念。
③金鞍玉勒,泛指耳鞍、笼头的贵美。
(I)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用写实的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表现了诗人读书时的专心致志,如饥似渴。
B."活水”一句化用朱熹名句,说明坚持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
C."东风”一句说明读书要勤奋,不断增长新知,如同东风催百花,染绿柳,令人心旷神怡。
D.尾联以游手好闲的贵公子反衬,显示了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忱乐每相亲"一句的妙处, 4 .(2021•山东济南市莱芜•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唐】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二模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二模古诗词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其中“岳”指的是________。
答案:泰山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其中“晓”指的是________。
答案:早晨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青天”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天空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佳节”指的是________。
答案:重阳节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其中“春水”指的是________。
答案:春天的江水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诗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辛弃疾答案:C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的作者李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________为特点。
A. 豪放B. 婉约C. 清新D. 深沉答案:A3.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中“北郭”指的是________。
A. 北边的城墙B. 北边的城门C. 北边的村庄D. 北边的集市答案:A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其中“东篱”指的是________。
A. 东边的篱笆B. 东边的菜园C. 东边的山D. 东边的田地答案:A5.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孤鹜”指的是________。
A. 孤独的鸭子B. 孤独的海鸥C. 孤独的天鹅D. 孤独的大雁答案: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意境。
高三二模考试古诗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
王中丞,可能指王思远。
沈约有《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王中丞即王思远,曾为御史中丞。
琴音古雅清澹,在诸乐中俨然有高士林泉风致。
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
这是此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
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
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
“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
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
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
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
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
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这“蕙风入怀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闻琴”环境气氛。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
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
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
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
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
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
初中二模古诗试题及答案

初中二模古诗试题及答案一、古诗文默写(本题共8分)1. 请默写《春夜喜雨》中描写春雨滋润万物的诗句。
(2分)答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补全《出塞》中的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下一句。
(2分)答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 请写出《钱塘湖春行》中描绘西湖春景的两句诗。
(2分)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 完成《登鹳雀楼》中的诗句填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下一句是()。
(2分)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古诗文鉴赏(本题共12分)5. 阅读《春望》一诗,分析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表达的意境。
(4分)答案: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国破的凄凉与山河依旧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刻感慨。
“国破山河在”描绘了尽管国家遭受战乱,但自然景观依然如故,而“城春草木深”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城池的荒废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6. 《过零丁洋》中“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答案: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辛苦遭逢起一经”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不断学习,积累知识的过程;“干戈寥落四周星”则描绘了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放弃追求。
7. 赏析《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4分)答案: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流逝。
“折戟沉沙铁未销”以沉沙中的折戟为象征,表现了赤壁之战的惨烈和历史的沉重;“自将磨洗认前朝”则通过诗人亲自磨洗的动作,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前朝的怀念。
这两句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古诗文理解(本题共10分)8. 《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夜听到笛声时,勾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①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题。
( 分)春日独酌唐 李白东风扇淑 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
②陶渊明《咏贫士》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分)清新俊逸风骨峥嵘浪漫奔放天然去雕饰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分)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 “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结尾两句点题“独酌” ,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
( 分)“比”错,应是“兴” ;“重在托物言志”错,重在寓情于景,然后景中寓理。
示例:( )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 ( )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 、“众鸟”(为“彼物” )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 。
( )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 ( )李白是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
( 点 分。
写法和情感各分。
“同” 分、“异” 分)青浦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题。
( 分)春日独酌唐 李白①东风扇淑 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
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分)清新俊逸风骨峥嵘浪漫奔放天然去雕饰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分)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汇编:古诗鉴赏

2020高三二模:古诗鉴赏2020二模·长宁区九日渡江(明)李东阳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九日渡江:成化十六年,李东阳被派为应天(今南京)乡试考官,放榜后,由南京渡江往扬州北上,时逢重阳,遂作此诗。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宗广德元年,官军先后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消息,遂作此诗。
12.下列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两首诗的韵脚相同。
B.两首诗都有对仗句。
C.两首诗并非都是首句入韵。
D.两首诗中只有一首是七律。
13.下列对两首诗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九日渡江》第一联由景入情。
B.《九日渡江》第二联即景抒情。
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首句领起全篇。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诗人的行踪为主线。
14.“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都连写四处地名表达“归心”,请比较其表达效果。
(5分)12.D(1分)13.D(2分)14.答案示例:两首诗都以四个地名连续转切,分别以“直过”“更东下”和“即从”“便下”等词衔接,节奏紧凑,绾合紧密,流转自如,渲染出归心之切。
李诗的地名收于“维扬”,重阳节还是免不了漂泊在外,在归程的急切和愉悦中,还透出一点孤独落寞之感;杜诗的地名则直指最终的目的地,急切回返的心情中充满了喜悦、兴奋。
(5分)评分说明:如果从距离的角度作答,也可酌情给分。
2020二模·黄浦区闻角(唐)章孝标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2024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古诗鉴赏》

2024高三二模古诗鉴赏汇编【24二模徐汇区】(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
(7分)初发夷陵①〔南宋〕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②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熙五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
此诗作于船出三峡到达夷陵(今湖北宜昌)后再出发时。
②黄旗:古代军中用旗,此处借指诗人船上的旗帜。
12.下列对本诗写景笔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以听觉写船出三峡,再侧面点染船闯险滩。
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江天一色,画面壮阔立体。
C.颈联从天空到水面,鹘飞鱼跃,景象生动传神。
D.中间两联写景动静、点面结合,虚实互为映衬。
13.尾联以问答抒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对此作赏析。
(5分)12.(2分)A13.(5分)答案示例:前三联写船行出三峡后江面豁然开朗,轻舟即将顺风顺流而下,抬头见船头旗帜飘扬,自问为何喜不自禁,自答为告别多年异乡生活而欣喜,为将要回归故乡而激动,更有对向皇上倾诉报国襟怀的期待、对实现驰骋沙场理想的憧憬,以答问直抒胸臆增强了欣喜之情的感染力。
评分要点:诗句分析2分,情感分析2分,效果1分【24二模金山区】(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1—12题。
(8分)寄李儋元锡①(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和元锡是韦应物的诗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此诗是诗人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当时社会动荡,贫苦百姓逃亡。
11.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选出填入上面这首律诗空白处的中间两联并说明理由。
(4分)①身多疾病思田里 ②春愁黯黯独成眠 ③世事茫茫难自料 ④邑有流亡愧俸钱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③②D.③②①④我的选择是(),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选自_________ 作者________ 字______ 号_______ _______朝爱国诗人2.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河__________________4.梦断____________________5.尘暗旧貂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鬓先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天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胡______________9.本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用了________________典故,再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用了_____典故,字里行间流露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这首诗上阕主要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转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说尽内心的____________“未”“先”“空”三字流露出_______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融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下阕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 _________朝爱国诗人2.少年__________3.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4.层楼_________5.为赋新词强说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_________6.识尽______________7.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8.却道天凉好个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通篇言__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对比,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对比,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暗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上阕描绘了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强”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阕形象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______的经历“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迭用更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12.“却道天凉好个秋”表面看似______________,实则难以摆脱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全文以“____”字为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 _________朝爱国诗人2.八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麾______________麾下______________4.炙_________5.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_____________翻___________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沙场____________7.点兵___________8.作_________9.霹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了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赢得_____________13.身后___________14.可怜_____________15.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首尾写__,中间写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现他__________________17.“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军营生活。
18.“沙场秋点兵。
”描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写投入到___________2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可怜白发生!”写理想在现实中彻底破灭,壮词由______化为_______四一: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爽,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号________朝代______2.聊:3.擎:4.千骑:5.太守:6.尚:7.天狼:8.这首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作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
一个“____”字贯穿全篇9.“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四二。
蝶恋花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练习:1.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2.伫倚危楼:3.望极:4.烟光:5.拟把:6.强乐:7.衣带渐宽:8.这是一首________,围绕“__________”,巧妙地把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融为一体,委婉__________。
第一句由登楼引起__________,春愁,点明______,表达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三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练习:1.本词作者以与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惜花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雨疏风骤:3.浓睡不消残酒:4卷帘人:5.绿肥红瘦: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选自作者朝2.凭栏袖拂杨花雪杨花雪3.斜4.这是一首描写的小令。
作者以一名的口吻写来,直抒其。
杨花迷眼,山水阻隔,通过委婉细腻地书写了女子心中的离别情绪。
5.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饱含着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选自作者朝2.飞鸿3.这首曲将之景与之景融合在一起。
把的秋景作为主旋律,没有之感。
表现了作者之情。
“飞鸿“暗喻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选自作者朝2.昏鸦3.断肠人原指,此处指4.题名“秋思”但全篇无一字提及“”的内容,勾画出一幅,生动地表现出。
“秋思”指水仙子▪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
爱杀江南。
1.选自作者朝2.一江烟水照晴岚青岚3.芰荷4.卷香风十里珠帘化用(人名)的诗句5.飐6.杀7.作者以为中心,由中间向四周层层展开,地描写了,、、,表达了。
“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