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选择题
中国诗词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诗词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在《》中的名句。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在《》中的诗句。
5.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A2. 下列哪首诗不是李白的作品?A. 《静夜思》B. 《将进酒》C. 《春夜喜雨》D. 《望庐山瀑布》答案:C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位诗人的《岳阳楼记》?A. 苏轼B. 王安石C. 范仲淹D. 欧阳修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王维B. 陶渊明C. 李白D. 杜甫答案:B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哪首词?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C. 《江城子》D. 《蝶恋花》答案:A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王之涣的诗句。
()答案:×2.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是王维的《相思》中的诗句。
()答案:√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清照的诗句。
()答案:√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答案:×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之涣的诗句。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所表达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黄河水浩浩荡荡,从天而降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2. 请解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寓意。
答案:这句诗比喻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春蚕直到生命终结才停止吐丝,蜡烛直到烧成灰烬才停止流泪,象征着对事业或爱情的执着和奉献。
高一语文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古诗词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是杜甫的《春望》?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勃二、填空题4. 请填写《静夜思》中缺失的诗句:床前明月光,_________。
5. 《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6. 请简述《滕王阁序》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7. 请解释《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四、翻译题8. 将《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翻译成英文。
9. 将《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成英文。
五、鉴赏题10. 请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选取一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六、写作题11. 以《春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表达你对春天的感悟。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A二、填空题4. 疑是地上霜5.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三、简答题6. 《滕王阁序》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于唐高宗时期。
王勃在滕王阁上作此文,以表达对滕王的怀念和对当时政治的忧虑。
7. “大珠小珠落玉盘”通过琵琶声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如同珍珠落在玉盘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翻译题8. A thousand mountains are silent without a bird, and ten thousand paths are deserted without a trace of man.9. Th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and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五、鉴赏题10. 以“对海而唱”为例,这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海浪声比作歌声,表现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中华诗词大赛选择题及解答

中华诗词大赛选择题及解答
一、选择题
1. 以下哪个朝代不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A. 北宋
B. 南唐
C. 隋朝
D. 宋朝
2. 请问《静夜思》的作者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王之涣
C. 杜甫
D. 白居易
3. 以下哪首诗是王之涣所著?
A. 《登鹳雀楼》
B. 《望庐山瀑布》
C. 《春望》
D. 《月夜忆舍弟》
4. 请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哪首诗?
A. 李白《静夜思》
B. 杜甫《月夜忆舍弟》
C. 王之涣《登鹳雀楼》
D. 白居易《琵琶行》
5. 以下哪个诗人被誉为“诗仙”?
A. 王之涣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二、解答
1. 答案:D. 宋朝
解析: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之涣等。
而宋朝虽然也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不是唐朝的诗人。
2. 答案:A. 李白
解析:《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
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3. 答案:A. 《登鹳雀楼》
解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绘鹳雀楼景象的诗,表
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叹。
4. 答案:A. 李白《静夜思》
解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月光照在床前,疑似地上霜的景象。
5. 答案:B. 李白
解析: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想象丰富,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诗词鉴赏选择题

诗词鉴赏选择题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色。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4理解正确的是( C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与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 “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光。
B. “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 “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韵。
D “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6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具体景物。
C诗人给西湖赋予了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7.“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
[2013奉贤一模]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013奉贤一模]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测试考核试卷

7.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8.《赤壁怀古》是苏轼的诗歌作品。()
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李白的诗句。()
10.《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文集。()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结合一首你熟悉的唐代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10分)
A.王维
B.杜牧
C.柳宗元
D.韩愈
16.下列哪个成语出自《诗经》?()
A.不可救药
B.狐假虎威
C.指鹿为马
D.投桃报李
17.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哪首诗?()
A.杜牧《山行》
B.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王之涣《登鹳雀楼》
D.李商隐《无题》
18.下列哪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诗句?()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下列哪些是《古文观止》中的文章?()
A.《岳阳楼记》
B.《醉翁亭记》
C.《出师表》
D.《滕王阁序》
18.以下哪些诗人被合称为“小李杜”?()
A.李商隐
B.杜牧
C.李白
D.杜甫
19.下列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请比较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风格差异,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说明。(10分)
3.请阐述宋词在表达情感和艺术形式上与唐诗的主要区别。(10分)
4.请从古典诗词鉴赏的角度,谈谈如何品味和理解一首诗的意境与情感。(10分)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一)关雎(诗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
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蒹葭(《诗经》)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语文古诗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哪位唐代诗人的《静夜思》?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出自哪位唐代诗人的《春晓》?A. 王之涣B. 孟浩然C. 李白D. 杜甫4.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这句诗出自哪位唐代诗人的《登鹳雀楼》?A. 王之涣B. 李白C. 杜甫D. 白居易5.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句诗出自哪位唐代诗人的《送别》?A. 王之涣B. 李白C. 杜甫D. 白居易6.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句诗出自哪位唐代诗人的《凉州词》?A. 王之涣B. 李白C. 杜甫D. 白居易7.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句诗出自哪位唐代诗人的《赠汪伦》?A. 王之涣B. 李白C. 杜甫D. 白居易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中的“床”指的是:A. 床榻B. 床铺C. 床头D. 床位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句诗中的“春眠”指的是:A. 春天的睡眠B. 春天的觉醒C. 春天的觉醒状态D. 春天的清醒状态10.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句诗中的“翠柳”指的是:A. 翠绿色的柳树B. 翠绿色的柳叶C. 翠绿色的柳枝D. 翠绿色的柳絮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静夜思》的作者是______,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情感。
2. 《春晓》的作者是______,其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描绘了______的景象。
3.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______,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展现了______的壮阔。
4. 《凉州词》的作者是______,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含答案).doc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H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瞑”,创设岀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牛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一一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屮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Z美。
氏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Z景。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
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Z 艰苦,敌军Z强悍,边地Z荒凉,都于此七字屮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
三四两句Z间有转折。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色。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4理解正确的是( C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与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 “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光。
B. “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 “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韵。
D “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6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具体景物。
C诗人给西湖赋予了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7.“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
[2013奉贤一模]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013奉贤一模]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A “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 “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 “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C “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 “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3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
4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 “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已经有了斯文习气。
C “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D “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5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上片回忆作者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B..下片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
C.此词上、下片里“愁”的含义是相同的。
D全词构思新巧,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6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013青浦静安一模]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经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接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2013宝山一模]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8诗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闲愁(无病呻吟) 意,下片含有壮志难酬之愁(深层哀愁) 之意。
[2013崇明一模] 9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 B )[2013崇明一模] 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013闸北?模]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四.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A “初平”写钱塘湖水面平静,“云脚低”写白云低垂。
B.颔联写莺歌燕舞,呈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尾联“行不足”写出诗人对湖东的流连忘返。
D.全诗写出了钱塘湖早春美景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指浙江杭州的著名景点西湖。
B.本诗紧扣标题中的“行”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C颔联与颈联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描写了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无限春光喜悦的心情。
3理解正确的是( B )A首联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钱塘湖水面尚浅,云幕低垂的美景。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生动描绘了莺歌燕舞的动态美,展示了春天的活力。
C颈联巧用“乱”“迷”“没”等字,真实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盛景景色。
D.尾联直抒胸臆,具体描绘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表达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水面初平云脚低”表明春雨刚停。
B..“几处”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C “乱花”写出早春花开不多的特征。
D “行不足”说明诗人喜爱西湖美景。
5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首联点明“春行”起点,勾出早春轮廓。
B..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孤山寺边的西湖美景。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6.钱塘湖即西湖 ,因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湖还有个别称西子湖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013闸北一模]A.首联交代春行起点,描绘了从孤山寺远望所见的早春景致。
B.颔联“争”“啄”二字以禽鸟之乐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C.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及诗人的感受,给人以清新之感。
D.尾联“不足”二字最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8下列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2013松江?模]A.首联点明了钱塘湖的方位及江南春湖水态天容的美丽景色。
B.颔联充满动感之美,表现诗人左右寻声、仰视禽鸟的情态。
C.颈联写诗人俯察所见,描绘了草木茂盛、游人如织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体现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则余兴未阑。
五.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理解正确的是( C )A “伫倚危楼风细细”是说主人公长时间倚靠在一座即将坍塌的高楼的栏杆上。
B..“无言谁会凭阑意”指主人公没有遇上熟识的人说话,所以没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
C “强乐还无味”写主人公勉强欢笑但仍抑制不住愁绪,更写出“春愁”的缠绵执着。
D “衣带渐宽”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因为“春愁”的折磨而痛苦、无奈的心情。
2理解正确的是( D )A上片“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破旧的楼台上极目远眺。
B.上片“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
C.下片“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
D.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
3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 “草色烟光残照里”展示了主人公望尽天涯时的所见之景,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B..“无言谁会凭阑意”表明因为词人不愿与人交流,所以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
C本词上片写主人公登高望远,离愁滋生;下片写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本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
4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春愁”即相思之情,是全词的着眼点。
B..“黯黯”表达了词人忧愁沮丧的心情。
C.“无言”的根源是词人的缠绵情思。
D “强乐”的结果是使词人感到懊悔。
5理解不正确的是( A )A.上阕前三句描写了一位凭栏相思的女子形象。
B..上阕后二句借春景写出了词人的无奈和凄凉。
C下阕前三句词人“拟把”的目的是消释“春愁”。
D.下阕后二句表现了词人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6这首诗巧妙地将飘泊异乡(倦游思归)的落魄感受,同怀念伊人(意中人)的绵绵情思融为一体。
[2013杨浦二模]7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2013杨浦二模]A.“伫倚危楼风细细”暗示抒情主人公甘愿立足险境,长久凭栏,体现其怀想之深。
B.“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优美、诗意的黄昏春望图。
C.“衣带渐宽”二句,揭示词人对待“春愁”的果诀态度,道破春愁难遣的真正原因。
D.这是一首表达词人伤春惜春情感的词作。
六.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所失的心情。
B. “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D “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2理解正确的是( D )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
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
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
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
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4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先去楼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