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和”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②。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④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且而与其从辟⑥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⑦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⑧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②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③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④执舆:即执辔(pi)。
⑤之:与。
⑥辟:同“避”。
⑦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⑧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论语》简介及概要

《论语》简介及概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径。
《论语》共分为20篇,包括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等,每篇都以孔子或其弟子的名字命名。
全书约有500多章,每章以对话形式呈现,以清晰简洁的文字表达,引人深思。
这本书被誉为儒家的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孔子的教导和智慧,更展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
它不仅对古代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伦理、礼仪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学而篇是全书的开篇,重点讲述了如何学习和修养自己。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说学习就像在享受乐趣一样,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论语》中的为政篇则涉及到了治国理政的问题,强调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能力。
其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之于天下,无不承乎?”意思是说作为君子应该承担起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具备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才能和品德。
除此之外,《论语》还强调了孝道、友谊、仁爱等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里仁篇中有一句经典名句:“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意思是说要为人处事要学会宽容和理解,这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和实践。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从中获得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指导。
这本书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围绕道德、礼仪、政治等议题的思考和借鉴。
总之,《论语》是一部具有指导意义和启发性的经典著作。
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思想,我们可以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这本书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论语》之“和”

《论语》之“和”作者:万瑞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0期摘要“和”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论语》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能够充分体现孔子本人及其弟子关于“和”的思想。
本文主要通过《论语》中对“和”的阐述,把握“和为贵”的思想内涵,着重讨论“和而不同”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论语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当我们谈到“和”时不免会想到伟大的孔子。
孔子关于“和”的论述众多,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孔子“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和而不同”的方法论意义。
1“和为贵”在《论语》的第一篇《学而》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也就是说,要想施行好礼,就应该将“和”作为它的追求,而且事无论大小都应这样,这正是先王治国有方的可贵之处。
但是,要达到“和”只知道“和”的宝贵而不知道方法是行不通的,更需要用“礼”来节制。
可以看出,“和”与“礼”在此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礼”的施行,以“和”为贵;“和”的达到,需“礼”来节制。
然而,“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孔子在此引出了“仁”这一最核心的概念,认为人如果不仁的话,将无法对待“礼”。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克己复礼”才能是“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上)而且,为“仁”的道路很艰难,正如孔子对司马牛的形象回答“仁者,其言也仞”。
(同上)孔子还规定了“仁”的几种品质“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孔子以“礼”致“和”,用“仁”辅“礼”,仁礼相成,致于和谐。
2“和而不同”“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所谓和,就是不同事物、不同方面同时共存、相互补充、相互调济达到总体上的和谐。
而“同”是绝对的相同、一致,不允许不同和差异的存在。
所以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和”是事物发展的基础。
《论语》中的“和”及其实现方法

《论语》中的“和”及其实现方法和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之一,同时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和的概念最初被孔子所提出,他认为和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美德,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那么,“和”究竟是什么?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和”的含义以及实现方法,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其重要性。
一、“和”的含义“和”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治理的方式,旨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论语》中,“和”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内涵。
1.个人层面:和是指个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关系建立在牢固的信任和尊重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始终保持谦虚、有礼、宽容、诚信等美德,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群体层面:和是指寻求共同发展,协调关系。
在此意义下,和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相互沟通、协商、妥协、互利互惠等基础之上。
只有在合作与共赢的基础上,团体成员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共同成长与发展。
二、实现“和”的方法具体要实现“和”,需要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以诚相待。
孔子认为,所谓“诚者,天之道也”,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信任。
通过诚实的沟通和交流,人们才能够真正地互相了解,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以礼相待。
在孔子看来,社会成员应该始终保持恭敬、有礼貌的态度。
这种礼貌之于他是尊重别人、自重的一种表现。
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表现自己的尊严,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和谐关系。
3.宽容。
孔子认为,宽容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人们应该耐心地等待别人的进步,并且容忍他人犯错。
只有在充分的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才能够排除矛盾,建立和谐的关系。
4.妥协。
在每次交往中,学会妥协和退让,这是实现关系和谐和建立人际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实现和谐的目标。
5.互惠互利。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以互利为基础,保持信任和友谊。
只有在彼此相互依依为之的基础上,团体成员才能够真正地合作和进步,实现和谐。
三、实例讲解以上是实现“和”方面的一些方法,下面我们给出五个例子,以证明其正确性和重要性。
论语中带和字的

论语中带和字的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文: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5、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论语》读后感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论语》读后感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
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
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
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
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
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0 6 0 1 )
( 安 徽 大学哲 学 系 安徽 ・ 合肥
“ 和” 一直以来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 , 《 论语 》 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书, 能够充分体现孔子本人及
其弟子关于 “ 和” 的思想。 本文主要通过《 论语 》 中对“ 和” 的阐述 , 把握 “ 和为贵” 的思想 内涵 , 着重讨论 “ 和而不同” 的方
2 “ 和而不同”
“ 和”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 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 所谓和 , 就是不同事物、 不同方面 同时共存、 相互补充、 相互调 济达到总体上的和谐 。而“ 同” 是绝对的相 同、 一致, 不允许不 同和差异 的存在 。 所 以叫“ 和实生物 , 同则不济 ” , “ 和” 是事物 发展 的基础。 如果从《 论语》 中有子所言: “ 礼之用 , 和 为贵 大 由之 , 有所不行 , 知和而和, 不 以礼节之 , 亦不可行也” 的角 度来认识 , “ 和” 是以礼为准则处理各种不同事物 以及 同一事 物不 同方面 的相互关系达到的最佳状态 。由此可 知, “ 和”与 “ 同” 是两个有严格区别的概念 。“ 和” 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 的和谐统一 , 是有原则的和谐 , 而“ 同” 则是否认矛盾对立面存
法论意义。
关键词
论语
和 为贵
和而不 同 文献标识码 : A 见 。“ 和而不 同” 在 处理君 臣关系时, 就是既要忠于君主 , 又不 盲从君主, 而是对君主的错误或不 当之处要敢于批评 。 统治者的关系时就是要做到既要统治民众 ,又要恰到好 处, 使 民众安于被统治的地位, 也就是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处 于一个和谐的统治秩序之 中。一方面孔子始终坚持对民众的 政治统治。如孔子日: “ 上好礼, 则 民莫敢不敬 ; 上好义 , 则民 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 ” ( 《 子路》 )“ 恭、 宽、 信、 敏、 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 信则人任焉 , 敏则有功, 惠则足 以使人 。 ” ( 《 阳货》 ) 另一方面要做到修 己和克 己, 加强统治者 的修养 , 通过统治者的言传身教来带动 百姓 , 因为“ 克己复礼 , 则天 下 归仁 焉 。 ” ( 《 颜渊 》 ) 第三, “ 和而不 同”的方法论在认 识和对待 富贵和贫贱的 问题 上 , 就 是要 做 到 既 要 兼 顾 物质 利益 , 又 要 坚 持 道义 , 而 不 是只注重小利。这反映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 区别 ,因为 “ 君子喻于义 , 小人 喻于利 。 ” ( 《 里仁》 ) 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们 的正常欲望 。也就是说孔子并不排斥人们 的正常需求 ,但是 在 富贵 、 贫贱面 前要做到 “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 “ 不 以其道 去之, 不去也。 ” ( 《 里仁》 ) 关键是看这种富与贵是否符合道义 , 由此我们可 以看到孔子所要的富与贵是有条件的、 有原则的。 从孔子对富与贵、 贫与贱 问题 的看法来看 , 他首先肯定富与贵 是“ 人之所欲也” , 但他 同时又强调“ 不义 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第 四, 这种 “ 和而不同” 的方法论表现在 出仕与 隐居 的问 题上, 就是孔子肯定“ 学而优则仕” , 认 为进德修业的主要 目标 之一就是为 了从政。但孔子认为作为 “ 笃信好学 , 守死善道” 的君子应该做到 “ 危邦不入 , 乱邦不居” , 应该是“ 天下有道则 见, 无道则隐 , 邦有道贫且贱焉 , 耻也; 邦无道 , 富且贵焉, 耻 也。 ” ( 《 泰伯》 ) 孔子把“ 有道” 和“ 无道” 视 为出仕和 隐居的原则 。 学习的 目的之一在于当官, 在 于培养统治者, 但是他同时又强 调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主张出仕。 第 五, 这种 “ 和而不 同” 的方法论在认识和对待礼的问题 上表现 为既要坚持周礼的原则 , 又不拘泥于形式和旧俗 , 而 是 要既坚持原则, 又对 旧俗做 出一定 的改革。 如林放 问礼之本 。 子 日: “ 大哉 问! 礼与其奢 , 宁俭; 丧与其易也, 宁戚 ! ”( 《 八佾》 ) 再如子 日: “ 麻 冕, 礼也。今也纯 , 俭。吾从众 。拜 下, 礼也。今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 2
当我们谈到 “ 和”时不免会想到伟大 的孔子 。孔子关于 “ 和” 的论述众 多, 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孔子 “ 和为贵” 的思想 以 及“ 和 而 不 同” 的 方法 论 意 义 。 1 “ 和 为贵 ” 在《 论语》 的第一篇 《 学而》 中, 有子 曰: “ 礼之用 ,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 小大由之 ,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 之, 亦不可行也。 ” 也就是说, 要想施行好礼 , 就应该将“ 和” 作 为它的追求 , 而且事无论大小都应 这样 , 这正是先王治国有方 的可贵之处 。但 是, 要达到 “ 和” 只知道 “ 和” 的宝贵而不知道 方法是行不通的, 更需要用“ 礼” 来节制 。 可 以看出, “ 和” 与“ 礼” 在此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 礼” 的 施行 , 以“ 和” 为贵 ; “ 和” 的达到, 需“ 礼” 来节制。然而 , “ 人而 不仁 , 如礼何 ?” ( 《 八佾》 ) 孔子在此引出了“ 仁” 这一最核心的 概念 , 认 为人如果不仁的话, 将无法对待 “ 礼” 。“ 克 己复礼为 仁 。一 日克 己复礼, 天下 归仁焉 。为仁 由己, 而 由人乎哉 ?” ( 《 颜渊》 ) “ 克 己复礼” 才能是 “ 仁” 。“ 己所 不欲 , 勿施于人” 。 ( 同上) 而且 , 为“ 仁” 的道路很艰难, 正如孔子对 司马牛的形象 回答 “ 仁者, 其言也仞” 。( 同上 ) 孔子还规定了“ 仁” 的几种品 质“ 刚、 毅、 木、 讷, 近仁” 。 ( 《 子路》 ) 孔子以“ 礼” 致“ 和” , 用“ 仁” 辅“ 礼” , 仁礼相成 , 致 于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