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

合集下载

2021-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1-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1-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

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

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未来与发展前景便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

写于1988年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引进出版,该书作者阿辻哲次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刷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意在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让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而形成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

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

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

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选择题。

(36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勉强(qiǎnɡ)栅(zhà)栏噤若寒蝉(jìn)B.兴奋(xìnɡ)妩媚(fǔ)坚如磐(pán)石C.霎时(chà)逮捕(dài)前仆(fú)后继D.和弦(xuán)吮吸(shǔn)哗(huà)众取宠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频繁忏悔名幅其实B.辟静编缉横征暴敛C.谬误纯粹可歌可泣D.缜秘灌输功亏一匮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仅文明细节是思想上的自觉、精神上的自制,也是一种行为上的规范。

B.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我们应该保持它的系统性。

C.按消耗水平估计,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200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D.《红楼梦》改变了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4.(3分)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目前,北斗正在加速进入新基建,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

由卫星导航技术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战中,北斗的贡献有目共睹。

A.交融屡见不鲜阻击B.融合层出不穷阻击C.融合屡见不鲜狙击D.交融层出不穷狙击5.(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B.小说《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报告文学《荷花淀》的作者是孙犁。

C.《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是一篇优秀的短新闻。

D.《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作者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

6.(3分)《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7.(3分)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2(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2(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是要生老病死的,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社会都必然永远存在,也有整个消亡的)。

这种“死”和“不死”是我们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

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时生同时死。

在共处的这段时间里,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一个人的生命可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比如石刻、竹简、书本、光盘等信息载体)传递给别人,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一代代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像唐朝的诗人李白,他作为一个人,生物性决定了他必然会逝去,但他的诗作,连同他的诗的风格,都保存在各种文献中,成为“文化”。

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

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李白的诗作,经过几百年、一千年后,还能重新影响、塑造出别的诗人,他们可能接近李白,可能超越李白……文化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接通”了,可以共享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体验。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说,“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

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它是跨越时间、空间和生命的东西,也是先于个体而存在,不随个体的消失而消失的东西。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至10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

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

“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

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

就日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

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版)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株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很快就会消亡,孙犁的小说正是以其风格的独特性成为文坛上的“这一个”。

抒情的风格使作品贮藏着浓郁的诗意。

孙犁的小说一向被称为“诗意小说”,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诗意体现在写景和抒情上,而有的人认为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胡明珠在《孙犁小说的“诗美”》中对孙犁小说“诗意”的特点进行了专门论述。

孙犁的小说往往凭借“心源”和“物象”的接触,去把握生活的闪光点,写出温馨飘逸的意境。

同时孙犁小说总是倾注一种近于狂放的热情,因而他的小说往往有浪漫主义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于美的追求。

这样的评价是立足于孙犁小说本体上的论述,遗憾的是胡明珠虽然指出了孙犁小说诗意的凭借,却没有在此基础上深入开掘,探索孙犁小说诗意的根源。

郭志刚的《论孙犁的“诗意小说”》不仅具体分析了其诗意所在,又指出这种诗意来源于生活,包括童年的生活。

牧歌式的抒情,诗意的小说,使孙犁的小说带有了散文化的倾向。

孙犁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他的散文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呈现出散文的韵味和气质。

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叙写还是环境气氛的渲染上运用的都是散文笔调,孙犁用感情驾驭小说文体就像是在驾驳散文文体,因此他的小说就像散文一样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追求一种自由旷达的散文境界,来表现真善美的生活本质。

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孙犁并不是对假恶丑视而不见,但他固执地背过了身去,表现出了对美的事物近于"狂热"的追求。

正是因为他对美的事物的这份狂热使孙犁的小说有了与众不同的审美特点。

朴质纯情的乡土气息,崇善弃恶的浪漫计情。

自然自造的或情升华。

孙犁小说中体现这种美学理想的原因,不是对假恶丑视而不见,而是要以真善美压倒假恶丑。

彭漱芬在《孙犁个性气质与其小说的审美情趣及风格》中专门从孙犁的个性气质方面对孙犁小说具体美学追求进行了论述。

湖南省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山东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含答案)

山东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Ⅱ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漂亮啊!”我第一次看见玉雕般晶莹剔透的盐花,是在青藏铁路的格尔木工务段。

一排再普通不过的平房里,形态各异的盐花,如雪莲、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成了独特的盆景。

天然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可谓鬼斧神工,令人赞叹。

这些神奇的盐花生长于察尔汗盐湖,是盐在结晶后凝成的美丽形态。

我信步湖上,见脚下盛开着大片的盐花。

这些固化的雪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化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呈现出霓虹般的绚丽色彩。

盐湖上是厚十五至十八米的盐盖,全长超过三十公里。

而这段青藏铁路,就铺设在盐湖之上。

那一刻,我①。

我不曾想到,在列车飞奔的滚滚车轮之下,是不惧艰难的建设者深入盐湖,奋力打下五万七千根支撑铁轨的挤密沙桩。

又到隆冬时节,察尔汗盐湖上一片银白。

穷极视野,②。

人的嗅觉器官是咸涩的,腾起的雾是咸涩的,连过路的风都是咸涩的。

年复一年,飘雪凝霜,养护铁路的工人,眉毛、胡须上都挂着盐粒的微雕,如果放大若干倍,就是肉眼可见的盐花。

察尔汗盐湖上盛开的盐花,犹如这铁路人绽放的青春,纯洁美丽,永不枯萎……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请分别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2. 文中加点的数量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那个房间里有一个姑娘,头戴毡帽,身穿皮袄,脸容消瘦,脖子上露着青筋,不算漂亮,只有她的眼睛和眼睛上面扬起的两道眉毛却好看。

“喏,薇拉·叶夫列莫夫娜,你跟他谈吧,”年老的女主人说,“他就是公爵。

我走了。

”①“我能在哪方面为您效劳吗”聂赫留朵夫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微信开启“三天朋友圈可见”功能后,有朋友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一功能——把自己三天之前的生活隐藏起来,只向外界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

社会学里有“自我呈现”的理论;人们在社交网络里希望展现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不同。

换个角度, 去想:我有自己的隐私,不想透露给别人太多个人信息。

换言之,“展示”本身很复杂,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维度的呈现方式:有人 ,喜欢炫示自己,或者的确有一些值得炫示的资本,或财富或才华,或者是高颜值和曼妙的身材,哪怕是在网上插科打诨的能力,都会被一些人当成展现自身魅力的渠道,而朋友圈自然就是最好的展示窗口。

但对更多人来说,( ),或出于现实的考虑,或与低调的性格有关,他们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生活更真实和全面的信息。

他们会认为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生活里的苦乐悲欣,其他人只是“外人”。

他们设置“三天可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合情合理, 。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正因此,“三天朋友圈可见”的本质是在网络和现实生活趋于合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

毕竟,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成为并未深交的“朋友” 的对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身临其境 意气飞扬 毋庸置疑 津津乐道B .身临其境 志得意满 毋庸置疑 评头论足C .设身处地 意气飞扬 无可厚非 评头论足D .设身处地 志得意满 无可厚非 津津乐道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活本身并无太多值得炫示之处 B .生活本来就是精彩纷呈、令人心动的 C .生活原本就没有值得炫示的东西D .生活本身就充满着神秘色彩,引诱人一窥究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B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C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D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第II 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宋词与开封 张自善词,最早称“曲子词”,是产生于唐代民间的可和乐歌唱的新诗体,到了宋代,得到了长足发展,艺术上表现出了更多的特色和独创性。

从一代文艺作品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来看,词可以说是宋代的代表文学,所以,人们称之为“宋词”。

谈宋词,就离不开开封。

因为作为北宋的京都,特别是在宋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能使宋词空前发展、繁荣和提高,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元曲成三足鼎立之势,都与它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座位号公元960年,时任后周检校太尉、领归德军节度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赵宋王朝,并逐渐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两百多年来的混乱局势,使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工商业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当时,东京人口有100多万,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之一。

这种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为宋词的兴盛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另外,赵匡胤是在掌握后周兵权之际,趁周世宗柴荣去世,幼主恭宗柴宗训刚刚即位而乘机取得政权的。

所以,他也担心自己手下的功臣拥兵自重,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采用赵普的计谋,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悲喜剧,把军权集中到中央,偃武修文。

宋朝皇帝重视科举考试,广罗文人,特别是宋太宗赵炅、仁宗赵祯,都洞晓音律,并亲自制曲,更引起士大夫和市民对词的喜爱,于是竞造新声,使词这一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发展得更加迅猛起来。

北宋的词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是从宋太祖开国到仁宗赵祯末年(960~1063),后期是从英宗赵曙初年到金兵攻陷汴京那一年(1064~1126)。

北宋前期的词,正如上述,是在“百年承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几乎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

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局限于书写离别、相思之绪,风格尽管有些清新,但仍旧是柔靡无力,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形式上,从小令发展到慢词;在题材上,开始比五代有所扩展,其代表人物是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

北宋后期的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

其词风飘逸、豪放,苏轼主张“以诗入词”,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进词里,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同时,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

与苏轼同时代的王安石、贺铸,以及“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晁补之,都和苏轼相呼应,为南宋的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豪放词风开了先河。

北宋后期的周邦彦,则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他少有才学,宋神宗赵顼元丰年初为太学生,因献《汴都赋》,歌颂汴京形势和朝廷新法,被擢为太学正。

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7),创立大晟府,以周邦彦为提举。

周邦彦通音律,能创调,工慢词,在铺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曲折、回环,变化较多,并过分规范词律,使词的语言风格由俚俗趋向典雅含蓄。

北宋时期,词有了迅猛发展。

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形势,对词人都有事实上的影响。

不论是在京为官,或因革新与保守两派斗争遭贬谪外地任职,词人的根都在京都开封。

可以说,是开封孕育了大批的词人,而这些词人又以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开拓了宋词这一文学形式,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4.下列关于“宋词与开封”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它的特殊位置,使宋词得到空前发展繁荣,形成与唐诗宋词元曲三足鼎立之势。

B.开封作为世界闻名大都市,经济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为宋词兴盛提供了宽阔背景。

C.开封作为统治中心,由于统治者自身喜爱音律,客观也促进了士大夫和市民对词的喜爱,于是词发展更迅猛了。

D.词在北宋时期全面发展,众多词人的根都在开封,他们都受到开封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5.下列各项中,对“宋词”这一概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并非起源宋代,但是它是宋代的代表文学,所以,人们称之为“宋词”。

B.北宋前期的词不同于后期的词,后期词取材广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前期词题材没有拓展,反映的生活面较窄,局限于书写离别、相思之绪。

C.北宋后期是宋词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词人苏轼主张“以诗入词”,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让词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

D.北宋词人既以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同时又使词在艺术上表现出更多的特色和独创性。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匡胤采用赵普的计谋“偃武修文”,这是使宋词具有自己独特时代风格的根本原因。

B.北宋前期的词是在“百年承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保留了和音乐一体的形式,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C.苏轼主张“以诗入词”,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进词里,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他开了南宋豪放词风的先河。

D.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由于讲曲折、回环,变化较多,所以风格典雅含蓄。

文学类文本阅读。

神奇的耳朵周国华黎嘉肩扛木枷,身板笔挺,所过之处,草木为之轻颤。

一到山野,黎嘉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尽管这儿他是第一次来。

山林草原,本就是他的世界。

打记事起,他就从未离开过。

京城,是那些狐狸们的乐园,这帮阴险的家伙,没胆量明刀明枪见个真章,只会暗地里挖陷阱。

你们看不上爷,爷早还呆腻味了呢。

爷这回是栽了,可你们还能拿爷咋样?你们这些阴阳怪气的阁人!黎嘉征战十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班师凯旋后,跟着将军受封,过了几年清闲的生活。

谁知好景不长,将军被奸人所害,他也跟着遭了殃。

将军被斩,他和将军的手下们都被发配到各个地方。

起解时,就有股杀气包围着他,黎嘉隐隐感觉到了。

长年的戎马生涯,炼就了他对险恶环境的敏感性,这种本能的判断力,在尔虞我诈的京城无法发挥,而一回到山野,又注入他的血液。

果然!当晚,他正打着呼噜,两股阴风袭来,他想都不想,左右各飞起一腿,两把刀落地有声。

片刻功夫,一胖一瘦俩解差就被踢得满地打滚。

黎嘉大笑:鼠辈,瞧爷的耳朵。

天啊,黎嘉的耳朵竟会动,像啥?猫?狗?不,狼!神人啊!俩解差跪地哀求,他们也是奉命而为,要是交不了差,家人也得受牵连。

家人!黎嘉顿时似被利刃刺中心脏。

爹死得早,娘送他到师傅那里学武艺,上沙场。

娘被接到京堿没享几天清福,就又分开了。

娘!您老现在咋样?想想他俩也是被逼无奈,黎嘉不再追究:起来吧,俺的命,还得留着杀胡虏,孝娘亲呢,现在还不能给你们。

押解的角色仿佛换了过来,黎嘉在后,俩解差在前。

解差的脑袋耷拉着,眼皮也是。

他们知道,黎嘉要跑,根本就不费事,就跟三个指头捏田螺一样容易。

黎嘉一路无语,只是偶尔看到路边的一些花草,就让俩解差去采来,晚上放在炉火边烘干。

这天,仨人行进在一处幽深的峡谷中。

黎嘉一路走走停停,不时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不禁意气风发。

突然间,狂风裹挟着暴雨袭来。

黎嘉的耳朵动了几下,随即浓眉一锁,贴着峭壁听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快跑!拔腿向后飞奔。

俩解差回头一看,还没明白过来,就跟着跑了起来。

身后,传来一波强过一波的巨响声,山体塌方了!胖解差跑在最后,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在地。

黎嘉回身,再抬头一看,急呼:起来!胖解差慌了神,刚起身,就被黎嘉凌空一脚飞出老远,随后听到一声困兽般的嘶吼。

黎嘉被巨石砸中了!风雨停歇,愁云布满山谷里的角角落落。

黎嘉的双腿骨被压成碎片!俩解差为他打开了木柳,用木枷本来就是多余的,况且是在这种情况下。

如今能够轻易完成任务了,胖瘦解差却高兴不起来。

他们要杀死的,是恩人啊!黎嘉紧咬牙关,神情落寞。

他知道,经此一劫,这辈子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了。

所有的荣耀,就此成为历史。

黎嘉吹了声口哨,一只白鸽飞到他面前。

白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跟随他南征北战,还曾经及时送出信,救过他性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