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等形态的演变和形成过程。

以下是对地表形态塑造的知识点梳理:1.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地壳运动是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升降、断裂和地震等。

这些运动导致地形的变化和地貌的形成。

2.地貌形成的基本因素地貌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地质作用、气候、地形和外力作用等。

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这些作用会改变岩石的性质和形态。

气候对地貌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风化作用、水侵蚀作用等。

地形则包括河流、海洋、山脉等。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

3.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断的演变。

以河流地貌为例,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地貌特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4.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1)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其特征是高度较大,地势陡峭,山脉呈条带状分布。

山地地貌中还存在着峡谷、峭壁、峰林等次级地貌。

(2)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在长期地壳下沉和河流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势平坦,地面开阔,海拔较低。

平原地貌中存在着河流冲积扇、河漫滩等次级地貌。

(3) 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在干燥气候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势平坦,沙丘连绵起伏,沙漠中存在着绿洲等特殊地貌。

(4)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长期被水溶解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峰林、溶洞、地下河等特殊地貌。

(5)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在冰川作用和冰融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冰川槽谷、冰蚀湖等特殊地貌。

5.地貌塑造的影响因素地貌塑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气候类型、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等。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课程标准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课程标准

地表形态的塑造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学生应能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以及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主要的地貌类型:学生应能掌握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河谷等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 理解地貌发育的过程:学生应能理解地貌发育的基本过程,包括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地貌演化等。

4. 学习地貌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应能学习和掌握地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地貌描述、测量、制图、分析等。

5.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学生应能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6.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系统思维、综合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表形态得塑造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表形态得塑造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类型成因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片理构造大理岩(石灰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1.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2.三大类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必是沉积岩。

4.外动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2.2 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2)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褶皱——褶皱山(1)褶皱:岩层因地壳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

(2)基本形态:背斜向斜产生原因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特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岩层①~③由老到新)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地形上——“背斜成山”地形上——“向斜成谷”侵蚀后地貌(地形倒置)“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背斜、向斜判别背上拱,成山岭;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山谷。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 千米。

大陆地壳的厚度一般为35—45 千米。

【注意】外壳主要有三大元素,分别为氧、硅、铝。

地壳的第一大元素是氧元素(正确),地壳的第一大金属元素是铝(正确)2.地幔: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平均厚度为2800 多千米。

【注意】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地质学家认为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厚度为3400 多千米,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六大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注意】①六大板块只有大陆才有板块(错误),原因:陆地和大洋都有板块。

②大洋板块上没有陆地(错误),原因:太平洋板块上没有陆地,只有零散分布的岛屿,但印度洋板块上有三块陆地(考试经常考),分别为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虽然属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印度半岛(主要是印度国家,虽然印度属于亚洲,但在板块划分上属于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大陆(澳大利亚属于大洋洲,板块上属于印度洋板块)(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注意】①大气圈:由气体以及悬浮物组成,干洁的空气中主要包括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②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海水等,整个水圈都处于不断循环中③生物圈:结合实际生活,生物圈是各种生物、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

大气圈的底部有生物;水圈的全部都有生物,比如世界最深的地方是马里亚纳海沟(深九千米左右),仍有生物的存在;岩石圈的顶部有生物存在,比如蚯蚓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精品)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精品)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提示: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2分), 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2分), 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2分),形 成峡湾。
【解法分析】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地貌示意图
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判断干湿区域,进而确 立主导性外力作用的类 型;根据地貌特征判断
考 向 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
常用解题方法
该地质构造的成因是 依据岩层和地貌的基本
地质构造示意图
什么
形态判断
考 向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
2.右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 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 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 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⑤⑥
解题需知:
1、河流上下游河段主要的外 力作用及其影响;
2、通常,湿润半湿润地区以 流水作用为主。
考 向 海浪作用地貌判断
【2017浙江】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解3、题4需题知。:
3.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明河流入海口
①地壳运动;(一般不考虑) ②全球变暖;③河流;④海浪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 答案
【解法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2章 第1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2章 第1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
□15
____破__坏____。
(3)搬运作用:风化或 □16 __侵__蚀____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学习思路
(1)两个观点:一是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 变化之中;二是综合的观点,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 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再塑造。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3)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要侧重相互“关系”,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聚落分布等人类活动,人类在活动中也对地表形态 产生深刻的影响。
程。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名师助学】
小拓展: 认识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 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自然地理)第五章 第2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5高考地理备考

(自然地理)第五章 第2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5高考地理备考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内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分析2021全国甲,T9—11【综合思维】以某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变化为主线,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区域认知】以具体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特征对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判断地质地貌景观图,分析地质构造及其影响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2022浙江1月,T42021湖南,T15—16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成因2020全国Ⅰ,T37岩石圈物质循环分析2022江苏,T10—12命题分析预测以热点地区为铺垫,结合图文材料,以时间为主线,分析地质作用的影响,推测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预测未来的演变过程备考策略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立足课堂并要求能用词精准、科学,理解地质地貌的变化性和复杂性,结合实例分析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凸显综合思维;从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方面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考点1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形式(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断裂带垂直运动: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3)变质作用岩石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岩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1]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水平运动又称“造山运动”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垂直作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2]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垂直运动又称“造陆运动”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

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3]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4]火山地貌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汶川地震后形成滑坡、堰塞湖等情境冷古纳托山原地貌冷古纳托位于川西贡嘎山西侧,山顶平台面积近40km2,海拔约4200m,周围峡谷深切,陡坡环绕,平台与周缘谷地的最大高差约600m,地貌学称之为夷平面,它与高山峡谷、宽缓河谷形成于该地地貌演化的不同时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类 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一)内力作用:类型运动方向对岩层的影响产生地貌实例关系水平运动水平位移,弯曲变形褶皱山脉、裂谷或海洋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隆起,凹陷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台湾海峡1、板块运动消亡边界(海沟、造山)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成因表现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掩饰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水平运动——错断原有的地貌,派生新地貌垂直运动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底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低华山、庐山、泰山火山形成原因表现图示处于地下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玄武岩高原、哥伦比亚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长白山天池、富士山火山的影响好处:①火山含有很多矿物质,形成肥沃的土地③温泉(地热)④观光旅游(富士山、五大连池)危害:①放出有害的气体,造成人员伤亡②大量火山灰会淹没城市、村庄③造成火灾④带来地震褶皱山背斜向斜基本形态岩层一般向上弯曲,常成为山岭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成为山谷。

岩层新老中间老,两边新中间新,两边老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背斜中的不透水层能够防止石油、天然气的挥发与渗漏自流井工程隧道大坝(发电站)①岩层较稳定②能引导地下水顺着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不易积水)③背斜岩层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量小,降低工程成本建水库①向斜成谷,水源汇聚,积水面积广②山口处,“口袋型”地形,工程量小,降低投资成本山岳对交通的影响运输线路的分布山区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避开陡坡、沼等地。

运输线路延伸方向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在陡坡上建成“之”字型弯道。

修建公路需要考虑的因素自然因素: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社会因素: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类型形成特点利用状况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上不,冷却凝固而成为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花岗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沿地壳薄弱的地带喷出地表表冰冷却凝固成为岩石矿物结晶,颗粒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花岗岩变质作用片麻岩石灰岩大理石页岩板岩砂岩石英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为碎屑物质,被搬动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为岩石有层理结构、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石灰岩 砾岩 砂岩 页岩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为新的岩石有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大理岩(二)外力作用二、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侵蚀类型特点对地貌的影响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河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降水、冰雪融水汇聚沟谷流水下蚀溯源侵蚀沟谷加深和延长地下水补给V字形河谷侧蚀出现河湾侵蚀堆积槽形河谷初期成熟期2、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类型位置成因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击扇,各个洪积扇或冲击扇连接成洪积—冲击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坡度大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外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土壤肥沃,易造成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区聚落分布原因聚落形态高原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

多条带状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条带状平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沿河发展为沿河聚落带,沿海发展为沿海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带状、团状课后习题读“地质构造”图,回答 1~2 题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从岩层形态上来看,B为背斜,C为向斜B.图中A、B、C三处均为内力作用的结果C.A处形成断层,这里岩石破碎,常发育成沟谷、河流D.从地形上来看,B为山地,其属于断块山2.关于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D )A.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向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背斜谷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形成自流水盆地C.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利于隧道工程建设D.水库建设应该避开断层带《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阅读上述材料,据此回答3—5题。

3.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C )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4.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C.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5.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D ) A .沙丘 B .火山锥 C .冲积扇 D .风蚀洼地 6.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B ) ①风化作用 ②风蚀作用 ③水蚀作用 ④滥伐森林 ⑤过度放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⑤ D .①④7.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B ) A .客货运量大 B .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 .水源充足 D .地势低,热量条件好8.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据右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 ) A .地形因素 B .河流因素 C .气候因素 D .矿产因素9.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 ) A .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 .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 .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 D .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下图为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

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有关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最正确的是( A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丙甲 D .丙乙甲 11.丙侵入岩脉应为何种岩石( B ) A .沉积岩 B .岩浆岩 C .变质岩 D .资料不足,无法判断 12.图中⑤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岩石最可能是( B ) A .石灰岩 B .大理岩 C .花岗岩 D .玄武岩石灰岩 砂 岩 页 岩侵入岩 断 层甲褶皱 乙断层丙侵入岩脉 ⑤读下图,回答13-15题。

13.下图所代表的甲处地形名称是 ( B )A .喀斯特溶洞B .冲积扇C .新月形沙丘D .火山口地貌 14.如果甲处是华北平原一部分,从外力作用分析,形成该平原的主要动力是( A ) A .河流泥沙的沉积作用 B .地质年代风力作用 C .岩浆喷发作用 D .古冰川作用15.在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干旱半干旱区,甲地往往形成 ( A )A .绿洲B .固定沙丘C .流动沙丘D .盐湖 16、读图,回答:(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中所示地质的构造为 , 理由是 。

(2)该地区的地形为 ,形成原因是 。

(3)图中甲乙丙三村中, 村有可能是旅游胜地,因为这里有 地貌,风景优美。

若在此村修建公路,要注意 等问题。

(4)如果要寻找化石,只能到 村或 村去寻找,原因是 。

答案:(1)向斜 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2)山地 向斜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3)丙 喀斯特(岩溶) 塌方渗漏(4)乙 丙 乙丙村岩石为沉积岩,可能有化石;而甲村为岩浆岩,不会有化石甲17.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1)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A______ C______(2)在地貌上B表现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属于图中的处地貌(填字母)。

(4)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地地铁,则地铁遂道的工程地址应定在AB两处中的______ 处,理由是。

(5)如果该地有丰富的石油,那么石油一般储存在某些方面A、B两处的______处,它能够大量保存石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背斜(2分)断层(2分)(2)山岭(2分)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3分)(3)D (2分)(4)A (2分)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岩层较稳定),又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

(不易积水)(4分)(答背斜岩层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量较小,也可降低工程成本也可。

)(5)A (2分)背斜中的不透水岩层能够防止石油、天然气的挥发与渗漏,使地质时期的油气逐渐富集。

(3分)18、图中的三幅小图为“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中、下游三个不同河段处的河床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三处河床剖面所处的位置:A位于游;B位于游;C位于游。

(2)该河位于半球,判断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