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以讲授苏轼《水调歌头》一课为例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
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绮户(qǐ)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
公开课水调歌头教案

公开课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主旨。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
3.提高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学习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环节:诗词解读1.让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分析诗词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分析诗词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豪放与柔情。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和原因。
2.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环节:诗词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音乐美,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水调歌头》,体会诗词的意境。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水调歌头》的鉴赏文章。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讨论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主旨。
2.欣赏古典诗词,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
3.提高对苏轼的了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邀请专家进行诗词鉴赏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教版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究性教学案例

人教版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究性教学案例【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精髓,理念贯通在课堂教学的全部结构和全部过程中。
理念正,则课堂正;理念新,则课堂新;理念亮,则课堂亮。
理念设计贵在精专,“整合”要对应主要策略,“情感”要对应主体内容、“价值”要对应主导目的,应达大处泼墨、高屋建瓴,“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的效果。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对古诗的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的情怀。
「三大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
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
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蕴”,方得古诗学习之“三昧”。
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
每一目标之表述,亦知能、亦方法、亦情感,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谈高职语文文学类文本的内涵挖掘——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文教论坛谈高职语文文学类文本的内涵挖掘——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李艳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高职学生由于没有较好的语文基础,在学习语文文学方面的知识时较为吃力,教师的教学开展也相对较难,但在整个高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在学习相关课文或文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探讨文本内涵的能力,本文将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重点阐述高职语文文学类文本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的建议或意见,旨在有效提高当前高职语文文学类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语文;文本解读;文本内涵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先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从基础出发,针对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理解展开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提前计划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科学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1]《语文新标准》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的唯美和意境,教会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文本内涵和价值。
一、师生用自己的理解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第一步应该就是先大致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
由于高职学生大都是成绩较低而基础也较薄弱的学生,所以翻译全词的任务只能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完成。
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阙中第一句开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全文的首段,可用自己的理解译为:在丙辰中秋节期间,大家共同自在的饮酒到天亮,大醉同时带着思念吾弟苏辙的心情而作此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译为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我拿起酒杯问问上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如今是哪一年呢。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可以译为:我想要乘着风飞向天边,又害怕琼楼玉宇在高处忍受不了寒冷。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水调歌头》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水调歌头》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它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水调歌头》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尝试以研究性学习方式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想与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词的意境。
3.理解词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词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基础等级:1.记忆:生动的词句,背诵全词。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的意境;词的语言特色。
3.运用:将本词改写成记叙文。
发展等级:联系作品,评价作者,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的成功始于学生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明确学习目标,对于教学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形成而设计的。
这五个层次不仅体现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基本技能形成的渐进性,也体现了知识迁移、发展和知能的相互转化。
上面教学目标的设计,使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悟学目标一致,导与悟融为一体,教与学相生相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被动局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方珐目标1.解决重点的方法:形象显示法、对比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2.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法。
3.研究创新的方法:技巧指导法。
设计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才能为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德育目标1.态度:学习苏轼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兼谈诗歌教学模式

◎刘 德 彬
中 学 语 文 诗 歌 教 学 一 直 都 处 于 相 对 尴 尬 的 地 位 ,尤 其 便 形 成 了 诗 歌 。 因此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说 , 诗 歌 就 是 心 灵 的
是 古诗 ,语言文 字方 面常用 处理 文言文 的方 法来 教学 ,思 产 物 , 诗歌 形 成 的 过程 就 是 一 个从 内至外 、从 抽 象 到具 想感 情方 面则用 抒情 散文和 叙事 散文 的方法 来教 学 ,长 期 象 、 由意 识 向物 质 的 过 程 。 因 此 , 教 授 一 首 诗 的 过 程 ,就 以来 都没 有形成 自己的教 学模式 。于傲 洋在 《 试 论诗歌 教 是要 求教 师 引导学生 用 自己的心 灵去感 知作者 的心灵 ,去
朗 读 、 背 诵 来 消 化 诗 歌 的 策 略 等 。 现 在 , 朱 光 潜 先 生 的
一
、
感 知 全 诗
语言 文字是 诗歌 的物质 外壳 ,是诗 歌欣赏 者唯一 可 以 现 实地接 触 的东西 ,也是 读者进 入诗人 心灵 的门户 。感知
全 诗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 一 方 面 是 指 了 解 作 者 及 该 诗 的 写 作 背
通过 一种 方式宣 泄和释 放 ,当这种 宣泄 的情 感 以意 境 的方 物 、景 、事 、情 、意 等准确 联系起 来 ,这是合 理地呈 现意
式 呈 现 在 作 者 的 脑 海 中 , 再 以语 言 文 字 为 中 介 诉 诸 笔 墨 , 象 、再 造 意 境 的基 础 。
章 。 ”周 老 的劝 导 是 这 次 学术 争 鸣 的指 导 思 想 。
( 全天玲
曲阜师范大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案例与点评

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能够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中的画面和
情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苏轼
和宋词的知识。
情感目标
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思 乡之情。
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生活,培养积极 乐观的心态。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欣赏宋词 的美学价值。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 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和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 境和情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 辞手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 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 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 极态度,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教师主要依赖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方式较为单一, 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改进建议
1 2
优化时间管理
教师应该对课堂时间进行更精确的把控,确保每 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避免课堂节奏过于 拖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教学案例与点评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与点评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的创作背景 和作者苏轼的生平事 迹。
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 和特点,以及苏轼在 宋词史上的地位。
理解词中意象和意境 的营造,以及词牌名 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r . 201 4
探 究 性 教 学 在 大 学 语 文 课 程 中 的运 用
以讲授 苏轼 《 水调歌 头》一课 为例
李 娜
( 广西警 官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 ,广西 南宁 5 3 0 0 2 3 ) 摘 要 :《 大学语 文》作为 高职 高专 的一 门公 共基础课 ,因其丰富的人文 内蕴 、情 感价值 和审美趣味 而承担 了进一步提 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 文化修 养的功 能,从 而培养 大学生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 。在 《 大学语 文》教 学活动 中开展 探 究性教 学,既是教 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的客观要求 ,也是 大学生 自我提 升的 内在 需要 。 以讲授 苏轼的 《 水调歌 头・ 明 月几时有》 一课 为例 ,阐述如何在 高职 高专 《 大学语文》课 程的教 学活动 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教 学。 关键词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 ;探 究性教 学;合作学 习 中图分类号 :G6 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8 8 9 1 ( 2 0 1 4 ) 0 2 — 0 1 2 8 — 0 3
Abs t r a c t :Co l l e g e Chi n e s e a s a v o c a t i o n a l p u b l i c e l e me n t a r y c o u r s e i s t o f ur t h e r i mp r o v e t he q u a l i t y o f h u ma n i t i e s s t u d e nt s , t o p r o mo t e c u l t u r l a e n r i c h me nt f un c t i o n s a n d t o c u l i t v a t e c o l l e g e s t ud e n t s wi t h p r o f o u n d i d e l a pe r s o n a l i t y h u ma n s p i r i t wi t h i t s ic r h c u l t u r a l c o nn o t a t i o n , a e s t h e t i c a nd e mo — t i o n a l v a l u e a n d c o mmi t me n t .Ta k e t he t e a c h i n g o f S u S h i S Pr e l u d e t o Wa t e r Me l o d y f o r a n e x a mp l e ,t h i s p a p e r d e s c ib r e s ho w t o g u i d e a n d o r g a n i z e t h e s t ud e n s t t o e x p l o r e t e a c h i n g i n v oc a t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a c i t v i ie t s i n t h e c o u r s e o f Co l l e g e Ch i n e s e . Ke y wo r ds : v oc a t i o n a l ,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ua g g e , e x p l o r a t o r y t e a c h i n g ,c o o p e r a t i v e l e a r ni n g
第 3 1卷 第 2 期
2 01 4| 0 4 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广 西 民 族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 N AL OF GU ANGX I NORMAL UN I VE RS I T Y F OR N A TI ON AL I T I ES
VOI . 31
N0. 2
《 大学语 文》作为高职高专 的一 门公 共基础课 ,因其 丰
富 的人 文 内蕴 、情 感价 值和审美 趣味而 承担 了进 一步提 高
生 的主体地 位 ,培 养出来 的学生必然 缺乏实 践能力 和创新 精神 …1 2 3 - 1 2 4 。 那 么 ,如何 以探 究性 的教 学方 式 引导学 生 自主学 习 , 培 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 精神 呢?这要求 教师既要 突 出 课 程 内容 的基 本要求 ,又要 给学生 留下独立 思考 、 自我提 升 的空 间 ,在 课 堂讲授 上 打破填 鸭式 的满 堂灌输 的局 面 , 让学生参与讲授 ,充分发挥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运用 探究性 的教学 方式 ,就是教师 以 问题 为 中心 展开 教 学 ,引导 学生独立 思考 、探索研究 ,并通 过小组讨 论 的 形 式把研 究信息进 行整理 归纳和提炼 整合 ,教师则 在此基 础 上进行集 中分析 总结 。探 究性教 学要求教 师大胆 突破课 文 内容 、打破 课堂 局限 ,设 计具有 多元思维 的开放性 、灵 活性 的问题 ,并 积极 将教 学视 角 向更 深层 和更 外层 拓展 , 引导学 生通 过 自主学 习 ,在知识 的掌 握 和实践 的运用 中 ,
Th e Appl i c at i o n o f Ex pl o r a t or y Te a c h i ng i n Co l l e g e Ch i n e s e
LI N a
( De p a  ̄ me n t o f B a s i c Co u r s e s , Gu a n g x i P o l i c e Ac a d e my , Gu a n g x i Na n n i n g , 5 3 0 0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