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使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为数学思维模式打下基础.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第二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 3+1+6=10 8-4+3= 7
9-3-3= 3 3+4-2= 5
6.在 里填上“>”“<”或“=”。
2+6 < 9
8-8 = 0
6+35 < 6
?个 7.
?只
10个
5 + 3 = 8 (只) 10 - 3 = 7 (个)
8. 篮子里有4个。
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二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理和复习
知识回顾
本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认识了6~10,还知道了它们的顺序。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小到大: 0、1、2、3、4、5、6、7、8、9、10。 从大到小: 10、9、8、7、6、5、4、3、2、1、0。
在卡片上分别写出10以内所有的加法和 减法算式,再整理一下。
(1)说一说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0+5=5
5-5=0
(2)任意指一个算式,快速地说出得数。
(3)分别计算第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0
一个数加0,仍得这个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0
一个数减0,仍得这个数。
1
2
3
4
5
6
7
8
9
我知道求“一共有多少”,就是要 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朵
3+4=7(朵)
当知道总数和其中一个部分,要求 另一部分时,用减法计算。 ?只
8-3=5(只)
8只
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画一画、写一写吧! 下面是同学们整理的一些“知识图”。
比大小 6<7 7<8 8<9 9<10 7>6 8>7 9>8 10>9
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篇一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2.1 从算式到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solution)。
等式的。
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3.1 多姿多彩的图形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
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3.2 直线、射线、线段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3 角的度量1度=60分1分=60秒1周角=360度1平角=180度3.4 角的比较与运算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i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一、温故法学习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孩子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来引进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二、操作法对有些概念的教学,可以从感性材料出发,让孩子在操作中去发现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类比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分析两相关概念的异同,归纳出新授内容有关知识;有利于帮助孩子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促进知识迁移,提高探索能力。
四、喻理法为正确理解某一概念,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
初中一年级上期数学知识点

升入初中之后,同学们的学习压力会突然变大很多,那么初中一年级数学有哪些知识点呢。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一年级上期数学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一年级上期数学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一)正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
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
(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
如:π)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a-b=a+(-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ba4.乘法结合律:(ab)c=a(bc)5.乘法分配律:a(b+c)=ab+ac(六)有理数除法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内容概览初中数学一年级的课程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为后续的复杂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石。
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同学们来说,上册数学知识点众多且涉及面广,涵盖整数、小数、分数等基础数学知识。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奇妙的数学世界,探寻初中一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点吧!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梳理这些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迎接数学学习的挑战吧!1. 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工具。
从小学到初中,数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既有基础的算术运算,也有复杂的代数、几何知识。
在初中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白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学习数学,我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问题解决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在初中阶段,我们会接触到代数、几何等更为抽象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们的思维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的过程。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无论是购物计算、时间规划,还是工程建设、财务管理,都离不开数学。
甚至在我们娱乐时,很多游戏、谜题也需要数学知识和技巧。
初中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为我们打下了日常生活应用的基础。
此外数学还是很多学科的基础,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学习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
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为我们高中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还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所以初中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更是我们思维能力、生活能力、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一次全面提升。
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的世界,感受数学的魅力吧!2. 初一上册数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在初中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开启全新的数学知识之旅。
这一册的数学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部分,它不仅是初中数学的基础,更是我们日常生活和今后学习的重要工具。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一年我们都要学习哪些内容。
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局部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局部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根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圆柱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球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按名称分) 锥圆锥棱锥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 条侧棱;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7、三视图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8、多边形: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弧:圆上A、B两点之间的局部叫做弧。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有理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负有理数或整数有理数分数2、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初中一年级数学主要知识点

初中一年级数学主要知识点1. 数的概念和运算自然数、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代数初步代数式的概念和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 几何初步点、线、面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角的概念及其度量。
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四边形的性质和分类。
圆的性质和计算。
4. 统计初步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方差的计算和应用。
5. 数学思维和方法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1. 函数与图形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及其性质。
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及其性质。
函数的增减性和极值。
2.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组的解法。
3. 平面几何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
四边形的全等与相似。
圆的性质及其与直线、圆弧的关系。
4. 空间几何点、线、面在空间中的关系。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和分类。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5. 数学实验与探究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数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数学探究活动的成果展示与交流。
6. 数学应用与建模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7. 数学思维与策略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数学竞赛与数学游戏。
8. 数学文化数学历史与数学家故事。
数学与艺术、科学的关系。
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9. 数据分析与概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表示与解释。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简单的概率模型。
10. 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数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数学问题的识别与分析。
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
数学问题的反思与评价。
11. 数学与科技数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
数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2. 数学与生活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
识点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初一数学概念
实数:
—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无理数:
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
自然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0、1、2、3、4~(0包括在内)都称为自然数。
数轴:
规定了圆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相反数: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绝对值: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圆点的距离称为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数学第一章相交线
一、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并且有一条公共边,这样的角叫做邻补角。
邻补角是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角,即邻补角一定是补角,但补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二、对顶角: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
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因此对顶角也可以说成“把一个角的两边反向延长而形成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三、垂直
1、垂直:两条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记做a⊥b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
2、垂线的性质:
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法:①一靠(已知直线)②二过(定点)③三画(垂线)
4、空间的垂直关系
四、平行线
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记做a‖b
2、“三线八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①同位角:“同方同位”即在两条直线的上方或下方,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②内错角:“之间两侧”即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
③同旁内角“之间同旁”即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⑤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6、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7、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五平移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说明: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改变图形的位置;②“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沿着同一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这也是判断一种运动是否为平移的关键。
③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
2、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