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基本词汇研究概述——名词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甲骨文是一种古代文字,在汉字文字出现之前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它是用木簋、乙簋写成的,记录着古代诸多历史文字的内容。
甲骨文的字体都是弯曲的,有一定的规律。
甲骨文分为三类,即楔形文字、甲头式文字,以及准字体文字(海通文字)。
楔形文字的
字体大多比较粗糙,多出现在中国的中原和西部。
甲头式文字的字体有两种,一种是宋体文字,字形中多有不规则的折线,多记录了当时朝代的相关信息;另一种是小篆,多用于记录祭祀或是其他宗教信仰的内容。
而准字体文字(海通文字)是古代最为普及的一种文字,用笔直的线条来表示。
甲骨文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记录历史,它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人思想、习惯和行为的重要历史资料。
甲骨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基本资料,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古人的语言,也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甲骨文通过几千年的发达,历史文献中渐渐多出了不少诸如辞书,史书,小说,诗词等新形式的文献,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完整的文字文献体系。
甲骨文的识读也有了新的发展,如今科学家们能够通过甲骨文来分析古代文化,思想,学术,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以及古代历史学研究的关系。
甲骨文的解读也有了新的技术,比如光谱分析,计算机技术等,以更快的速度来研究历史文献的内容,同时也使古文字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古人留下的文字文献出新的洞见和新的利用价值,
对于了解古代文明更加深入。
甲骨文不仅是古代文明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甲骨文,人们能够认识到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辉煌。
因此,甲骨文是古代文字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世界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世界甲骨文的名词解释一、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又称殷周金文,是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256年)由贵族阶层使用的一种文字。
它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这种古老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
商朝时期,贵族阶层通过卜辞、祭祀等方式使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卜问,将问题刻写在甲骨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卜辞内容直接刻写在甲骨上,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之为的甲骨文。
2. 演变与发展随着商朝的衰落,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
金文时期,铜器成为主要的媒介,并出现新的文字形式。
金文不仅沿用了部分甲骨文的形式,还虚化了原始画像符号,加强了表意功能,使得文字更加凝练和精细。
三、甲骨文的特点与解读1. 符号形式甲骨文主要采用象形、指事和会意等表意符号。
其中,象形符号是通过直接描绘事物形态来表示含义;指事符号则是通过对另一事物进行指示来转义,如日、月等;会意符号则是结合了多个象形或指事符号来表达一个概念。
2. 结构特点甲骨文的结构呈现出一种点阵状的排列方式,具有左右对称性。
每个字都由多个单元构成,各单元之间通过横、竖、撇、捺等线条相连形成整体,呈现出优美的艺术风格。
3. 解读方法对于甲骨文的解读,一般采用三种方法:象形解释、由形到音解释和结构与用例对照解释。
在甲骨文中,有些字的解释仍然存在争议,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含义可能发生了变化。
四、甲骨文的价值与意义1. 历史价值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还原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社会制度等。
2. 文化价值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系统,更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甲骨文书写的器物和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名词解释甲骨文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古代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一种文字形式。
它主要出现在瓦砾骨、龟背板等各种兽骨和龟甲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之一。
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宗教观念、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的形式非常特殊,它采用的是象形和指事的方法。
象形在形状上是与实物相似,如画出鱼、鸟、兽等,而指事是把一事物用一样东西代表示,如用弯弯的线表示束带,直线表示人等。
甲骨文的图案简单、笔画较少,大致上有点像图画。
但是,由于甲骨片的表面不平,所以每个字的描写都不规范。
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卜辞的。
古代人们认为写在甲骨上的话语可以预测未来,获得吉凶吉兆。
所以,在商代时期,为了探测吉凶变化,各地的领导者都开始用裂龟卜卦。
首先,卜者把龟背板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在每个部分上写字,最后看字形来断卦。
中原地区的商王写的时候以象形字多,郝国地区的首领写的时候以指事字多。
甲骨文在20世纪初被人们重新发现。
人们发现,这些甲骨文非常珍贵,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字的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甲骨文被逐渐解读出来,以揭示古代社会的一些奥秘。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中国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甲骨文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等。
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人生、神明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同时,研究甲骨文还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古代人类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甲骨文的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由于甲骨文的形状和结构特殊,理解甲骨文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但是,人们对甲骨文的研究非常有兴趣,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历史名词解释

甲骨文历史名词解释
嘿,咱来说说甲骨文哈。
有一回啊,我去博物馆参观,看到了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奇怪符号。
我就好奇啊,这是啥玩意儿呢?后来听讲解员一说,才知道这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呢,就是古代的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那时候的人可真有创意啊,用这么特别的方式来记录事情。
我就想啊,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候,会不会也用甲骨文来写日记呢?哈哈。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甲骨文的“马”字,哇,那形状就像一匹真的马一样。
有头有尾巴,还有四条腿。
我就觉得古代的人好厉害啊,能把马画得这么像。
还有那个“日”字,就像一个圆圆的太阳。
看着这些甲骨文,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人生活的场景。
甲骨文可不是随便刻的哦,它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比如说,刻的时候要用力均匀,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而且还要注意排版,不能乱刻一气。
我就想啊,这跟我们现在写字也差不多嘛,都要认真仔细。
甲骨文可是咱们国家的宝贝呢,它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思考的。
我觉得这可太有意思了。
总之啊,甲骨文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字。
它虽然看起来很古老,很陌生,但是却充满了魅力。
我们可以多去了解了解甲骨文,感受一下古代文化的魅力。
嘿嘿。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也是最早的汉字形态之一、它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大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甲骨上,也出现在青铜器上,被用于卜辞和刻铭,用以祭祀、卜问、记事和纪录等。
以下是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当时商王需要了解上天对政治、法律、战争等事物的态度。
于是他们将龟壳与兽骨打磨平整,再在其上刻上象形图案,辅以纵横的刻线来记录文字。
这样的甲骨称为龟甲和龟背甲。
这些刻文即为最早的甲骨文。
尽管甲骨文在龟甲和龟背甲上形成,但是它的基础是口语,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从其他文字直接演变而来。
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上。
甲骨文的字形常采用象形的独特方式来记录事物的形象特征。
由于甲骨上的刻写限制,字形细节较复杂,常以简化或提取主要特征的方式来表示。
甲骨文的字形变化繁多,但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象形字、指事字和象声字。
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直接创造字形,例如“日”字表示太阳,“月”字表示月亮。
指事字是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事物或动作,例如“人”字表示人,“手”字表示手。
象声字是通过加上声音部分来显示与特定事物相关的声音,例如“吃”字表示吃东西。
用途和内容: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和卜辞。
人们相信通过进行祭祀和卜卦,他们可以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对于各种事物的态度和宇宙的规律。
商代贵族会请专门的卜辞师来进行卜辞并记录下神灵的答案。
这个过程通常在甲骨上进行,其中包括卜辞以及相关的事项和日期。
内容方面,甲骨文主要记录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它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各种祭祀、战争、祈福、政令和天文记录等内容。
研究和意义:甲骨文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也是研究汉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甲骨文,亦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贞卜文字”。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因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名。
殷商时,常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及与占卜有关的纪事文字。
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被发现。
光绪三十年,孙詒让首先考释甲骨文,著成《契文举例》1928年后,经多次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为盘庚迁殷后至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之物。
单字总数约四千六百字,可识文字达一千七百字。
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并有大批形声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
文字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根高艺术性。
甲骨文名词解释

甲骨文名词解释
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
商周时代在龟甲兽骨上所刻的文字。
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1899年始被发现。
商周王室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之辞和相关的事情刻写其上。
现收集到的单字总数在4 500个以上,能识读的不到一半。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
甲骨文详细解释
甲骨文,古汉字书体之一种。
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之内容用当时书体刻在甲骨之卜兆旁。
这种文字距今已三千多年,被称为甲骨文。
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
1899年王懿荣认定为殷商文字,从事收集。
经清末及近现代学者相继研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至今发现的甲骨有十万片以上,文字约四千五百个,为学者所识者有三分之一。
其基本字形结构与后世汉字相一致,是汉字的较早书体。
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 殷代尚相当原始,对于鬼神有深厚的信仰。
逢到一件事情,就卜兆问神,更将卜问所得,书刻在牛胛骨上或龟甲上,故称甲骨文。
甲骨文和公文一样,有一定的格式。
内容大概是祭事、田猎、风雨、战争、疾病之类。
”。
甲骨文的词性分类及语义构成研究

甲骨文的词性分类及语义构成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唯一的书写工具和日常交流的基础。
甲骨文是汉字的最早形态,其源远流长,对于研究汉字的演化和语义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甲骨文的词性分类及语义构成研究。
甲骨文的词性分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甲骨文的词性分类。
甲骨文如同现代汉字一样,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多种词性。
在甲骨文中,名词是最常见且最基础的一种词性,其表示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例如,“豕”字表示“猪”,“有”字则表示“存在、有”。
动词是表达行为动作或状态的一种词性。
例如,“走”字表示行走的动作,“疾”字表示快速、猛烈的状态。
在甲骨文中,动词通常以“人”字为主体。
形容词是表达事物性质或特点的一种词性。
例如,“大”字表示事物的大小,“小”字则表示事物的小。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的一种词性。
例如,“太”字表示过分,修饰形容词或整个句子。
在甲骨文中,副词的数量较少,但它在整个甲骨文的语言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介词是连接名词与名词、名词与动词、名词与句子等的一种词性。
例如,“之”字表示“的”、“之一”等概念。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和句子的一种词性。
例如,“与”字表示并列关系,“之”字则表示转折关系。
助词是发挥语法作用但本身没有实际含义的一种无义词。
例如,“之”字是一种代词之后的助词,用来翻译句子的主言部分。
在甲骨文中,助词很少,但其作用不可小觑。
甲骨文的语义构成除了了解甲骨文的词性分类外,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甲骨文的语义构成。
甲骨文词汇的意义往往与其形状和象形有关。
有些甲骨文的字形清新可爱,如“鸟”字,就像飞翔的小鸟;有些则形象生动,如“豕”字,就像养在家里的生猪。
此外,甲骨文的语义构成还体现在多音多义方面。
同一字形的发音和意义可以因为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时代或书法家的不同风格而存在差异。
在语义构成方面,甲骨文字形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凭借一定的语境才能被识别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基本词汇研究概述——名词
作者:赵晓庆翁笛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9期
【摘要】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早记录汉语词汇的文字资料,其中已辨识的许多字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着的汉语基本词汇中的词。
虽然卜辞未能反映殷商时代词汇的全貌,但从中仍可窥见早期汉语基本词汇的大致情况,通过对甲骨文中能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名词的考察,我们将更加了解这个时代的词汇情况。
【关键词】甲骨文基本词汇特点
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所见汉字总数约4500个,经研究考释,能辨识的有10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是一字一词,绝大部分一词一义。
(据统计,在1020个已识甲骨文中单义词约747个,占73%,多义词273个,占37%【1】)。
在这1000多个字中,有许多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着的汉语基本词汇中的词。
例如:表示动物的:牛、羊、豕、犬等;表示自然现象的:天、地、水、风、雨、雷等;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中等。
虽然由于内容和书写形式的限制,卜辞未能反映殷商时代汉语词汇的全貌,但从中我们仍可以看出早期汉语基本词汇的大致情况。
名词是甲骨文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甲骨文中,诸多名词有着详细的类别和不同用法,汉语词汇的象形性及丰富性在名词中有深刻体现。
现从天象、地理、方位、农业、职官等级等方面展现殷商时期的词汇面貌。
(一)有关天象的名称
“日”,太阳。
“月”,月亮。
“云”象云彩之形,“风”,甲骨文借“凤”字表示,有风和刮风两个意义。
雨”有雨和下雨两个意义。
“不遘大雨?不遘小雨?”(粹997)“之夕雨?”(续4·6·2)
(二)有关地理的名称
“土”,土地。
卜辞中“东土”、“西土”、“南土”、“北土”指商王朝的四方疆土。
“石”,石头。
商人认为石是神祇所附,因而把石头作为崇拜的对象,有拜石之祭。
甲骨文“石”字用作本义者很少见,可以证实者仅有一例:
王有石……作邑于之。
”意为有石可以建都邑。
(乙3212)
“水”,卜辞中用作名词,多指水灾。
“今岁亡大水?”(金377)
“川”,河流。
在卜辞中用作动词,表示发大水。
“丙子贞,不川。
”(宁沪1·482)
(三)有关方位的名词
“方”,方位,四方之方。
方表示方位,在卜辞中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出现在“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四方”等语词中。
“东、南、西、北”四词,从甲骨文字形看,表示方位均非本义。
“东”字象两端用绳束紧的袋子,“南”字象乐器形,“西”字象鸟巢形,“北”字象两人相背之形,都是借用来表示方位的,久借不还,成为专用来表示方位的词。
如“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375)
“上”和“下”表示空间的上、下,在卜辞中常连用,如“下上弗若,不我其受又?”(粹1084)“上”指上帝,“下”指地祇。
“左、右、中”表示左边,右边和中间。
如“王作三左右中。
”
(四)有关时间的基本词
“年、岁、祀”在卜辞中用于纪年,“年”,本义是谷物成熟。
北方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农作物成熟一季为一年,引申指时间。
“春、秋”,商代一年分春秋两季,没有冬夏,“春”是春季,指农业生产准备和开始的季节。
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冬季和春季。
如“今春受年?”。
“秋”是秋季,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相当于后来的夏季和秋季,如:“今秋多雨”。
(五)有关农业生产的词
“禾”泛指一切谷类作物。
“求禾于河。
”(后上22·3)
“黍”粮食作物名,今称黍子、黏米。
籽实去皮后称黄米,煮熟后有粘性,可酿酒。
“我受黍年?”(续2·29·2)也用作动词,指种黍。
“黍于龚”(续5·34·5)“田”在卜辞中用作名词时表示农田,“大令众人曰:劦田,其受年。
”(合1)用作动词时表示打猎,后作“畋”据统计,在选取的七部甲骨文著作中“田”出现458次,其中表示打猎意义的有453次(向熹《简明汉语史·汉语词汇史》)
(六)有关等级、职官、军事、刑罚等方面的词:“王”,是商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如“王正尸方。
”(粹1186);“公”,王的先祖,如“壬子又多公岁。
”(粹405);“侯”,指商王朝的各地方君长,侯伯;“伯”,方伯,指王朝四域之外方国的首领。
“伐归白,受又。
”(粹1180);5、“臣”为一竖立的眼睛,象屈服之形,本义是奴隶。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
(七)有关人体部位的词:“天”,本义为人的头顶,在卜辞中天只用本义。
“王弗疾朕天?”(乙9067);“自”本义是鼻子,后作“鼻”;“齿”牙齿,商代不分门牙臼齿,通称我“齿”“贞:疾齿告于丁。
”;“身”甲骨文象人大腹形,本义为怀孕。
引申指人的腹部、身体。
“勿于父乙告疾身。
”(乙5839)
(八)有关称谓的词
“祖”甲骨文多写作“且”,象神主之排位形。
对祖父辈及以上男性祖先的通称。
商代部分直系旁系先祖都称为祖。
“于五示告,丁、祖乙、祖丁、羌甲、祖辛。
”(粹250)
“父”,对上一辈男子的尊称。
包括生父及生父的兄弟。
“其告于父丁。
”(粹374)
“女”和“母”甲骨文同字,女性的通称,女子、母亲、先王的配偶、女性祭祀对象等都可称女。
“母”,母辈妇女的通称,卜辞中用作先公先王配偶的称谓。
有“母乙、母丁、母庚”等。
“子”,父辈对子辈的通称,包括直系的和旁系的。
卜辞中有“子丁、子庚、多子”等。
(九)有关宫室的词
“宫”为房屋的通称。
如“壬戌卜、贞:在,天邑商,公宫衣,兹夕无祸宁。
”(合41758)
“室”卜辞中有“大室、中室、东室、南室、血室”等不同的室,多为祖庙中的房舍名。
“宗”,宗庙,安放神主并进行祭祀的地方。
(十)有关食品,其他用品,及交通工具的词
卜辞中有“酒、豊、鬯、鼎、爵、卣;车、舟;贝、玉、鼓”等
“酒”,指喝的酒,先作“酉”象酒器形,后“酉”用作干支名,令加义符作“酒”表示本义。
卜辞中用作动词,表示饮酒之意。
如“卓酒在疾不从王……。
“豊”即“醴”,甜酒。
“叀新豊用”(粹232)
“鬯”,用郁金香、秬鬯酿成的香酒。
主要用于祭祀。
“鬯三卣”(甲1139)
以上按类别对甲骨文中的名词进行了简单分析,甲骨文中还有有一些更为复杂和难解的字词,但那只是些地名人名用字,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个时期词汇面貌的考察,对甲骨文中名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来源及其构成,因为上面所列的词汇分类,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情况有着很强的一致性,汉语词汇不论如何发展变化,自古以来都一脉相承,它是与汉民族社会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注释
[1]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赵晓庆(1985-06-),男,北京人,汉族,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