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引发什么疾病

合集下载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疾病。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同时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和污染的医疗器械等途径传播。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它主要通过入侵肝细胞来复制自身。

体内感染乙肝病毒后,免疫系统会发动攻击,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例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共用注射器及针头、血液制品传播等。

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也是一种常见的乙肝传播途径,特别是在不安全的性行为情况下,比如无保护的性行为及更换性伴侣等。

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或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孕妇携带乙肝病毒时容易传给新生儿。

医疗器械污染
未经有效消毒的医疗器械也可能成为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医疗过程中要注意医疗器械的消毒及无菌操作。

乙肝病毒的危害
乙肝病毒感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长期感染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1.急性乙肝炎
2.慢性乙肝炎
3.肝硬化
4.肝癌
因此,及时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及针头,接种乙肝疫苗等都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

若怀疑感染乙肝病毒,应尽早就医进行治疗。

乙肝病毒对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通过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危害,我们
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什么是乙肝,如何治疗?

什么是乙肝,如何治疗?

什么是乙肝,如何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为临床多发急慢性传染性疾病,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诱导所致,以肝脏病变为主要特征,可诱导机体多器官发生损伤。

乙肝现为病毒性肝炎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型别,经调查显示,我国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国,目前感染者在1亿人左右,乙肝已是重大对公众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公共卫生问题,已在重点防控传染病中列入。

那乙肝有哪些特征表现,在患了乙肝后,应怎么办呢?一、乙肝传染源是什么?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或携带者体液、血液中存在,故各型HBsAg携带者和急、慢性乙肝患者,均可为传染源。

对于急性乙肝患者而言,在发病前数周至全阶段,均具一定的传染性。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而言,仍常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且病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情况,故也为诱导乙肝发生的传染源。

通过对我国健康人群展开调查发现,在全人群中,HBsAg携带者比例为7.18%,经对人数展开调查,为1忆多,故均属重要传染源。

二、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为主。

三、乙肝的易感人群是什么?人群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普遍易感性。

受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影响,在易感人群方面也存在差异。

若国家或地区乙肝高发,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高,故可经各种传播途径引发感染,以婴幼儿、新生儿为主要易感者;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居其次。

我国即为此种传播形式。

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普遍开展,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表现为普遍降低的情况。

在乙肝发病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调查发现,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率也呈较低显示,感染多于暴露机会较大的高危人群中集中,如注射吸毒者、血液透析患者等。

四、乙肝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实践显示,乙肝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

人体在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除可诱导急、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外,还易向慢性携带者转变,并可有较高的引发肝细胞肝癌或肝硬化的风险。

据研究示,在已知的各型病毒性肝炎中,乙肝所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其发病率在急性肝炎患者中,占比为25%;在慢性肝炎患者中,占比为80%-90%。

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蚕豆病1例报告

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蚕豆病1例报告

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蚕豆病1例报告作者单位:618400 四川省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徐洪建标签:乙型病毒性肝炎;蚕豆病doi:103969/j issn1674-49852012011061病例介绍患者,男,47岁,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5天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伴有全身不适、疲乏无力、畏寒、头痛,无明显厌油、发热、腹痛、腹泻。

于当地医院检查肝炎标志物提示,乙型病毒性肝炎,腹部B超等未发现明显的异常,给予保肝等治疗3 d后,黄疸进行性加重,患者发病以来小便色偏黄,大便基本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患者44年前曾出现类似症状,诊断为“黄疸型肝炎”,给予治疗后缓解。

入院检查:T 368 ℃,P 97次/min,R 18次/min,BP 128/66 mm 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扪及,胸廓对称无明显畸形,叩诊音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濕啰音,心界无明显增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莫非征阴性。

乙肝标志物:乙肝小三阳,腹部B超未见异常,肝功能:TBIL 778 μmol/L,IBIL 428 μmol/L,DBIL 35 μmol/L,肾功未见异常。

血常规:RBC 229×1012/L,Hb 75 g/L,WBC 67×109/L,PLT 176×109/L,小便常规:尿胆原(+),隐血(+)。

入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增强上腹部CT未见异常,甲肝、丙肝、戊肝等均为阴性,同时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保肝,维生素C、维生素K利胆等治疗。

患者皮肤及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出现解茶色小便,考虑为溶血所致。

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入院前1周曾食用新鲜蚕豆,采血到上级医院行荧光斑点试验,结果阳性,诊断为蚕豆病。

反复给予输入红细胞悬液6 U、地塞米松30 mg/d,碱化尿液等,治疗7 d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乙型病毒性肝炎》课件

《乙型病毒性肝炎》课件

病毒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血液暴露或血液制品的接触,如输血、注射 毒品等。
性传播
性行为中的直接接触传播,包括性交、口交 和肛交。
母婴传播
感染的孕妇将病毒传给胎儿,或通过乳汁、 分娩过程传播。
医疗操作传播
不洁的医疗器械或手术操作引起的传播。
肝炎病毒检测方法
1
病毒基因标志物
2
通过检测病毒的基因标志物来确认是
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3
血清学标志物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标志物来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病毒学检测
直接检测体液或组织中的病毒颗粒。
乙型肝炎疫苗
疫苗种类
乙型肝炎疫苗有疫苗接种时间
一般情况下,乙型肝炎疫苗需 要在出生后尽早接种,按照指 定时间和剂量进行接种。
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措施
个人注意事项
• 避免接触感染源 • 保持个人卫生 • 接种疫苗 • 维持健康生活方式
医疗防护措施
公共卫生措施
• 切实做好医疗机构感 染控制
•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手套 • 遵循规范的操作程序
• 加强宣传教育 • 监测流行病学 • 完善疫苗接种制度 • 加强监管和协调
结语
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加强预防意识,做到个人防护、医疗防护和公共卫生控制,才能有效控 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PPT 课件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本课件将为您介绍乙型病毒性肝 炎的定义、感染途径、病毒传播途径、肝炎病毒检测方法、乙型肝炎疫苗、 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措施。
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指的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这种疾病可以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 医疗操作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其症状表现包括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和黄疸等。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传播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体液的接触传染。通过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可以传染乙型肝炎。一般病毒 通过皮肤上的小伤口或者粘膜进入体内。危险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静脉注射毒品(与其他人共用针头)、在卫生机 关工作日常接触大量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没有检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血制品、牙医和其它医学手术、美容手术(刺青、穿 孔)。幼儿可能通过抓挠和咬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伤口的物件比如刮胡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传染乙型肝 炎[16][17],但并非主要的传染途径。携带病毒的母亲在生育时感染给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流行病学分布
乙型肝炎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流行。通过推进种疫苗的方法在北欧、西欧、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 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黄种人看起来比白种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更 为易感染。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的因纽特人,以及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显著高发,阿 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5%。
no data
100-125
<10
125-150
10-20
150-200
20-40
200-250
40-60
250-500
60-80
>500
80-100
病原体
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属于肝病毒科的有外壳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的直径为42纳米。它的脂蛋白外壳上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近年的研究 证明这种病毒的基因的稳定性比过去想象的要差。现在也已经发现了数种不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但是仍然可以致病的病毒。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乙型肝炎的世界流行状况

乙型肝炎的世界流行状况

乙型肝炎的世界流行状况乙型肝炎(Hepatitis B,简称HBV)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全球各地的人们。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其中每年因乙型肝炎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70万。

亚洲地区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之一。

中国、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国家。

在这些地区,乙型肝炎的感染率较高,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这主要是因为乙型肝炎在儿童早期感染后,容易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尽管亚洲地区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但其他地区也面临着乙型肝炎的挑战。

非洲地区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在这些地区,乙型肝炎的感染率较高,且慢性感染的人数众多。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血液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施打毒品等途径传播。

母婴传播是指感染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性传播是指通过性行为传播病毒。

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安全注射和安全性行为等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WHO的推荐,所有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在2、4和6个月龄时接种全程疫苗。

此外,对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应避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套等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损害,预防疾病的进展。

支持性治疗包括饮食调理、休息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尽管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努力,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安全注射措施的推行和宣传教育的加强都对乙型肝炎的流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全球各地的人们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

乙肝概述

乙肝概述

乙肝实况报道乙型肝炎是一种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

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全球共有20亿人受此病毒感染,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影响卫生工作者的一大职业危害。

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现有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

它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

它可造成慢性肝病和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

全世界估计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2.4亿多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自1982年以来,已有一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感染及其慢性后果的效果达到95%,是预防一种主要人类癌症的最早疫苗。

地理分布乙型肝炎病毒可造成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东亚,乙型肝炎流行率最高。

这两个区域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即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5%-10%的成年人口受到慢性感染。

亚马逊和中东欧南部地区亦为慢性感染高发区。

在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估计有2%-5%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

西欧和北美有不到1%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

传播在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或在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

在乙型肝炎低度流行地区,性传播和使用被污染的针头(尤其是在静脉药瘾者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但围产期传播或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可占慢性感染的三分之一以上。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

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通常不可能在工作场所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潜伏期平均达75天,但也可能为30至180天不等。

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0至60天即可发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症状多数人在急性传染期没有任何症状。

但有些人有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

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伤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伤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伤机制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严重时甚至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本文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伤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的肝细胞特异性,主要感染肝脏中的肝细胞。

病毒进入肝细胞后,会通过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内。

乙型肝炎病毒的受体主要是肝细胞膜上的细胞表面受体(NTCP),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旦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内部,它会释放出自己的基因组,并利用肝细胞的机制开始复制自身。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是一条部分双链的DNA,它会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多种病毒蛋白。

其中,核心蛋白和表面蛋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蛋白主要参与病毒复制和包装过程。

它可以形成病毒颗粒的核心壳,并包裹着病毒基因组。

核心蛋白还能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帮助乙型肝炎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蛋白则包括三个亚型:HBsAg、HBeAg和HBxAg。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蛋白,它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

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蛋白的衍生物,其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可通过血液循环释放到外周血液中。

HBx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一种非结构蛋白,它参与了病毒基因表达和肝细胞的转化过程。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后,会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病毒复制和蛋白表达过程中产生的病毒颗粒、病毒蛋白以及病毒基因组会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源性抗原,从而激活免疫细胞的应答。

这会引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活化,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导致了肝脏组织的炎症损伤。

炎症细胞和趋化因子的释放会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此外,免疫细胞的活化也会导致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即肝脏组织中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和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引发什么疾病
*导读:1、肝性脑病由严重肝病引起,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
1、肝性脑病由严重肝病引起,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
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2、出血出血是重型肝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
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型肝炎发生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严重肝脏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减少,如凝血因子Ⅰ降低,Ⅱ,V,Ⅶ,Ⅸ,X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形态改变(体积变小,出现伪足,空泡形成及浆膜模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脆性增加;血清过高的,TNF及内毒素血症导致多系统损害,肾衰竭,DIC及急性胃粘膜改变;门脉高压症致内脏毛细血管充血,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黏膜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也是慢性重型肝炎出血的原因之一。

3、肝肾综合征(HRS)HRS是重型肝炎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肾脏组织学完全正常或仅有轻微损害,如果肝病能逆转,肾功能可改善,若把死于HRS患者的肾脏移植给慢性尿毒症患者,或把正常肝移植给HRS患者,可使不同患者的肾功能迅速恢复,重型肝炎时HRS的发生率约为30~50,病死率极高,多在少尿
或无尿发生后一周内死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或直接死于HRS,HR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血管痉挛,广泛的肾皮质缺血是发生HRS的基本因素。

4、感染重型肝炎时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的机会增加,严重感染又可加重肝脏损害,促进肝衰竭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