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中和之美”探析
“中和之美”思想在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完美诠释

“中和之美”思想在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完美诠释【摘要】"中和之美"思想在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完美诠释,是一种强调平衡、和谐和整体美的美学理念。
本文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音乐风格的多样性、技术与情感的平衡、和谐的音乐表达以及音乐演奏中的审美体验等方面,分析了这一思想在二胡演奏艺术中的表现。
通过将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在技术与情感的平衡中,二胡演奏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音乐的美感;和谐的音乐表达则使得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心灵的治愈和慰藉。
总结了中和之美思想在二胡演奏艺术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对于提升音乐艺术水平和审美品味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和之美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二胡演奏艺术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二胡演奏艺术、中和之美思想、传统与现代融合、音乐风格多样性、技术与情感平衡、和谐音乐表达、审美体验、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中和之美思想在二胡演奏艺术中的重要性在二胡演奏艺术中,中和之美思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中和之美思想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强调平衡、和谐、统一的概念。
在二胡演奏中,运用中和之美思想可以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观众在欣赏音乐时得到身心的满足。
通过对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情感、多样音乐风格、和谐表达以及审美体验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和运用,二胡演奏艺术能够完美诠释中和之美思想,达到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
深入探索并实践中和之美思想在二胡演奏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演奏者的艺术境界和音乐作品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和之美思想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音乐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2. 正文2.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中和之美思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中和之美思想是二胡演奏艺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二胡音乐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二胡演奏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 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邱辛辛中和即“中庸”。
“中庸”二字出自于《论语》,“不偏叫中,不变叫庸”。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样式之一,它自体的发展受中庸思想的影响极深。
纵观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人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戏曲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具有中和之美。
本文拟以《窦娥冤》为例,结合古典悲剧观理论,从人物设置、情节设置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中蕴含的中和之美。
一、人物设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其(元杂剧)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即列于世界之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给予《窦娥冤》很高的评价。
王国维对其主要原因解释为“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在王国维看来,悲剧的价值就是把主人公的悲惨人生经历以及自我超越的意志表现出来。
这种意志即是在苦难面前的高蹈独立,艰苦卓绝、无畏的斗争。
《窦娥冤》中窦娥坚贞不屈,为了自己的清白和保全婆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凛然做法背后所驱使的力量就是“主人翁之意志”。
这种意志是通过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斗争表现出来的。
悲剧的主人公在困难面前的斗争是足以撼动人心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反抗,皆是出于对本身“主人翁之意志”的一种认同,也包含了对生命力量的一种认同。
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抗,把生命的本质升华,促使人们把这种对抗中所展现出来的悲剧主人公的坚强、英勇、执着的精神予以深刻的体会。
这些正面人物同黑暗势力做顽强不屈的斗争,他们就是正义的化身。
体现主人翁意志的英勇壮举是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主人翁意志”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唯意志论不同,在意义上更像尼采的“权力意志”,这种意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方面的因素,是在困难面前、大局利益之前的赴汤蹈火与在所不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美呈现,是顽强的进取。
这种意志的本质不是遇到困难的停滞不前和痛苦煎熬。
而是在和困难的艰苦斗争中,诠释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快乐。
王国维的悲剧观完全不同于叔本华式的悲剧观,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
探究戏曲电视剧的中和美学

探究戏曲电视剧的中和美学/h1一、双重文化背景对戏曲电视剧产生交叉影响戏曲电视剧是在戏曲与电视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尽管有着自己的独立特性,但在更多层面上还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和融合,还是受到戏曲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
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
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
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
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
”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
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
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论戏曲悲剧的中和美

论戏曲悲剧的中和美作者:吕灵芝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3期摘要: 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的创作有其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呈现出中国特有的“中和”之美。
这种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总体风格的刚柔相济、结构手法的悲喜交集及故事结局的顺逆圆融上。
同时戏曲艺术将现实的功利价值与审美的价值很好地融合起来,达到了另一层面的“中和”。
关键词: 戏曲悲剧中和之美悲剧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但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并无“悲剧”一词,更没有对悲剧内涵的解释。
晚清开始才有相关理论家如王国维等吸取西方理论对传统戏曲的悲剧内涵进行了一些研究。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悲剧理论的进一步引进,不少学者都以西方悲剧理论为标准,认为中国戏曲根本没有悲剧。
黑格尔就曾认为,悲剧需要表现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而中国戏是故事和情感的形式,缺乏“个人的自由行动的形式”(《美学》)。
胡适也曾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文学进化观念和戏剧改良》)。
然而,西方“悲剧理论,只是对本民族、本区域创作实际的概括,具有民族的、时代的具体规定性”(苏国荣,《戏曲美学》),并不适应所有的民族和区域。
中国戏曲的创作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如果我们脱离了中国戏曲悲剧创作的文化背景,一味地用西方悲剧理论来评定中国没有悲剧,未免过于偏颇。
当然,笔者所关注、讨论的并不是中国传统戏曲有无悲剧一说,而是在“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中去看中国传统戏曲悲剧的一种审美特征,并且借由学者们对这种审美特征的批评去思考中国戏曲的走向。
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
中国人素来很注重世俗的幸福,以人的现世性为本。
“从古代到今天,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从春宫图到老寿星,从敬酒礼仪到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到‘摆龙门阵’(‘茶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性、健、寿、娱,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情本体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分析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分析孔刚(四川省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院我国的传统戏曲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并且很多书籍内容都对我国的传统戏剧有着详细的描述和明确的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戏曲也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流传至今。
传统戏曲是一门较为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包含了表演、武术以及音乐等方面的内容,还包含了舞蹈、文学以及杂技等。
传统戏曲的传承为后世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是传统戏曲仍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意境美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14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68一、前言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越来越重视。
传统的戏曲表演对于美学境界以及美学意境的要求较高,并且有着要严格的标准。
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发展,我国的传统戏曲已经具有了极其浓烈的神韵以及诗意化的气质,从而使整个戏曲表演之中有效的渗透悠远的意境,是我国的传统戏曲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艺术的表达。
鉴于此,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意境美进行分析。
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特点目前中国的传统戏曲表演方式分为体验派以及表现派。
而这两种表现方法都需要相关的表演人员使用夸张的手法以及脸谱的不断变化来呈现。
因此戏曲的动作都是歌舞化的,在此表演过程中使“四功五法”得到了有效的展现。
四攻的表现方式虽然并不是艺术戏曲本身但是也是构成戏曲的重要一环,使人物形象可以有效展现的一种基础手段。
五法则对于演员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相关的学生必须要不断的对手、眼、法、身、步,这五项进行不断的的联系。
在进行戏曲表演时使用这两大类型,不仅可以使戏曲的表现更具有特色,还可以使戏剧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中和之美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中和之美作者:杨颖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36期摘要: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
突出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因素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关键词:京剧;梅派;中和京剧,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
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派”艺术,是京剧大师精心创造,经过千锤百炼打造出的综合艺术。
在京剧旦行中,梅兰芳“梅派”艺术,是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
在表演方式,唱、念、做、打。
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融合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提升了一个全新的水准,让我亲切的感受到梅派的自然之美,京剧是一门“圆”的艺术。
梅派艺术,人们以雍容华贵、端庄大气来形容内在美的表演风格。
以珠润玉润、来形容演唱之美,形成了甜润、优美、动听的梅腔。
以润腔的技巧和行腔规律,创新出音色纯净饱满,感情丰富含蓄,韵味醇厚的唱腔体系。
始终保持住平稳的气息,旋律优美,自然流利。
梅派念白,抑扬顿挫,色彩分明。
从念白中分明喜、怒、哀、乐,内心中的痛苦与美好,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人物。
梅派简洁朴实,唱腔优雅大方,明亮圆润,是梅派唱腔独特的中和音乐美学。
通过学习与研究梅派艺术,探索《贵妃醉酒》杨玉环的中和之美。
我深感梅兰芳大师把杨贵妃天生丽质,能歌善舞,雍容华贵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活现出一轮柔美的风景,沉鱼落雁,碧玉羞花,三千宠爱一身专,正可谓最艳丽夺目的花朵。
端庄大气之美,崇尚心灵美、仪表美是梅兰芳大师创造独特的梅派艺术。
在学习梅派艺术的十几年里,梅派唱腔圆润甜美,字正腔圆、梅派演唱艺术具有端庄娴雅的古典美,自然流畅,含蓄的梅派韵腔,显现出内在的魅力。
我深爱的梅派艺术,已经伴随我十几个年头,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文化化解与审美解构

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文化化解与审美解构中国现代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戏剧不仅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更在文化化解与审美解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文化化解与审美解构。
首先,中国现代戏剧在文化化解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中国现代戏剧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融合,将其融入到剧本、角色和舞台设计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风格。
例如,在京剧《红灯记》中,剧作家通过对红灯背后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挖掘,使得戏剧更富有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化解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戏剧的内涵,也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中国现代戏剧在审美解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过去,人们对于戏剧的审美标准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如美、善、忠、孝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现代戏剧通过对传统审美观念的解构,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例如,在话剧《茶馆》中,剧作家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使得观众对于审美的认识得到了更新。
这种审美解构的方式不仅让观众在审美上获得了新的体验,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外,中国现代戏剧还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紧密。
中国现代戏剧通过借鉴外来文化元素,与国际接轨,使得中国戏剧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国际舞台中。
例如,在舞台剧《悲惨世界》中,剧作家将法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戏剧更具国际化的特色。
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不仅拓宽了中国现代戏剧的视野,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中国现代戏剧在文化化解与审美解构方面的探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仍然存在。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往往与之相冲突。
浅析中国传统艺术的“和”之美

关键词 :中国传 纺美学;审美品格 ; 自然;多样统 一;融合 ;和谐
在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 ,和谐常用 “ 和” 、“ 中和 ”这一概念 来表达 , 尤其是 “ 和” 这个概念 , 更富有中国传 统文 化内涵。 “ 和” 是 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境界 。作 为一种美 学思想渗透到舞蹈 戏 曲、 绘画 、雕塑 、音乐、文学等各个意识领域在 中国,艺术 家强 调 内涵神 韵的和谐 ,西方绘画艺术 的和谐观 强调斗争 中的 “ 和谐 ” 。赫 拉克利特 说: “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 立 的东西产生和谐 ,而不是从相 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 ” “ 互相排斥的 东西 结合在一起 ,不同的音调造成 最美 的和谐 ;一切都是从斗争 产生 的。 东西方文化的基础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不 同 这一 点。 ”中国入主张合二而一 ,强调对立面 的统一与和 谐;而 西方人则主张 一分 为二 ,强调对 立面的斗争。于是在西方美学传 统中突出的特 点是 “以个体为美 ” ,强 调形象 性、生动性 、新颖 性,认 为这是美之所 以为美 的重 要属性 。换句话说 ,” 西方美学 所欣 赏的是 “ 个体 ”和 “ 局部 ” 。中国人侧 重于 内心、意识层面 上的美的追求所谓 “ 中庸之道 ”即是 “ 恰到好处 ” ,而非简单 的 不偏不倚 ;古代西方更多的是关注形 式的和谐 ,如 比例 的匀称 、 色彩的搭配、曲调的和谐等 ,更注 重客观 的数理之美 ,如 比例 的 匀称 、色彩 的搭配 ,认为美在于关系 、尺度 、比例和部分之 间的 适宜 的安排 。它所关注 的是具体化的形式 。西方” 和谐论” 则为西 方 的科技发展与现代化提供 了理论支持。 例如公元前 6世纪 ,毕 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研究乐律,指 出了弦长与音色 的比例美 。他 们注意到 了很多 自然物如植物 , 动 物乃至人 体上均有着 一种协 调 的规律 ,并总 结出形成这种和谐 状态 的比例,即 “ 黄金律 ” ,其 比值 为 1 :1 . 6 1 8 ,也称 “ 黄金分割 ” 。因此,在思维方式上中 中 国传统美学 思想与西方存在着本质 的差异 。 正是 由于思 维方 式 的不 同使 中国传 统艺术 出现 和之美 的整 体特征 。 融汇在传统 音乐戏 曲中的 “ 和” “ 和 ”在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有 不 同 的解 释 ,不 同的 时 代 ,社 会 对其 形成 了多种涵义 。最早 “ 和 ”概念 出现于春秋 时期 “ 和 同” 的争论。“ 春秋 战国时期 ,齐相晏 婴在 阐述 “ 和与同异乎 ”时就 说 :“ 和 如 羹焉 。水 火 醯 醢 盐 梅 以 烹 鱼 肉, … …一 气 ,二 体 ,三 类 , 四 物 , 五 声 , 六律 ,七 音 , 八风 ,九 歌 , 以相 成 也 ;清 浊 , 大小,短长 ,疾徐 ,哀 乐,刚柔 ,迟速 ,高下 ,出入 ,周疏,以 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 能食 之?若琴 瑟专 一,谁能听之 ?” ( 《 左传 ・ 昭公二十年》 ) 在 这里 晏婴 对 “ 和” 进行 了精辟的分析 , 指 出清浊、短长、疾徐 、刚柔等不 同的要素之 间相辅相成 、相得 益彰 ,成分与要素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才会有有 美味之羹与 美妙之乐 。这里 ,晏婴提 出了 “ 和 的相辅相成 ”等朴素的辩证 观 点, 《 国语・ 郑语 》载 :“ 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 断,以他平他 谓 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 归之 。 ”道家哲学认为宇宙无 限,人 与 自然 融为一体 。倡 导 “ 天地之和 ”的思想 。老子崇 尚朴 素 自然 ,追求 平和 ;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 产生美感 ,以内心纯朴 自然性情 的复 归作为 乐的实现 。“ 和 ”的最 高境 界就 是 “ 天人 合一” 、“ 天人 以 和” 。在儒家那里就是 “ 大乐与天地 同和” ,“ 乐也者,天地之和 也 ”( 《 乐记》 ) ,真 正的 “ 大乐 ”能够谐调 、协和宇宙与人生、人 与 人、人 与物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就是 “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 之 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 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 本也,和 也者 , 天 下之达道 也。致 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 育焉 。 ”( 《 中庸 》 )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 乐 》中 的记 载 “ 昔 葛 天 氏之 乐 , 三人 操 牛尾 , 来说 ,这体 现 了音乐 与 戏 曲的特 殊 关 系 ,成 为 戏 曲 的独 氏春秋 ・ 特魅 力 。其 次 ,中 国戏 曲的 大 团 圆结局 也 体 现 了 中 国人 投 足 以歌余 阕 ” ,则 生 动再 现 了原 始戏 剧 表 演 的场 面 。
体现。沈约 《 宋书 ・ 谢 灵 运 传 》也 认 为 “ 夫五色相宜 , 八 音协 畅 , 由乎 玄 黄 律 吕 , 各 适 物宜 , 欲 使 宫羽 相 变 、低
始 可 言 文 ” 。 因此 , “ 和 ”也 成 这 类 的理论 著作 ,如周 德 清的 《中原音韵 》、朱权 的 《 太 昂 互 节 … …妙 达 此 旨 , 和正 音 谱 》 、沈 骡 的 《 南 九 宫 十三 调 曲谱 》等 等 ,这 些 为 中 国戏 曲以 及前 戏 曲的 灵 魂 ,音 乐舞 蹈 不 但 组织 文 字 体 大思 精 的 戏 曲理 论 著作 设 立 的 目的就 在 于让 剧 作 家按 更超 越 文字 ,成 为 中 国戏 曲的独 特魅 力 。 中华 文 明 是典 型 的农 业 文 明 , 日出 而作 、 日落 而息 照韵 谱进 行创 作 ,达 到 “ 合律 依腔 ”的宗 旨,便 于 歌唱 。
点 就 是 :中 国古 代 戏 曲是音 乐 本 位 的 。无 论是 元 杂 剧 还 阳县 贾 湖 曾发 现距 今 8 0 0 0年 左 右 的 1 8支 七 音孔 和 八 音 是 明 传 奇 ,都是 由一 组 一组 的 曲子 连缀 而 成 的 。杂 剧 是 孔 骨笛 ;青海 大 通 县 上孙 家寨 出土 的 一件 彩 陶盆 ,盆 内 在 金 代北 方 谣 曲 的基 础 之 上 ,吸 收 宋大 曲和诸 宫调 以及 有三 个舞 者 , 每组 五人 ,万寿起 舞 , 发辫 下 垂 , 饰有尾巴,
末 元 初 的 张炎 在 其 著 作 《 词源 》 “ 五 音 相 生 ” 以及 “ 律
我 国古 代 戏 曲理 论 与 西 方戏 曲理 论 的 出发 点 是很 有 吕隔八 相生 图 ”等 章节 指 出 ,宫商 角微 羽 与君 臣 民事 物 、 差 异 的 。西方 的古 典 戏剧 主要 分 为 悲剧 和 喜剧 , 围绕戏 仁 义 礼 智信 等 相 对 应 ,又 与 八 相 等对 应 ,充 分 体 现 了 中 和” 思 想 剧 形 式 的不 同 ,戏 剧 理 论 家们 或 从 “ 摹 仿 对 象 ” ,或从 国音 乐 理论 的特 殊 性 ,这 一 特 殊 性 也体 现 在 “ 的关 系之上 。 戏 剧 冲 突 的角 度来 对 戏 剧理 论 进 行 阐 释 。这些 戏 剧 理 论 都 是 从文 学 角 度来 谈 论 的 。我 国戏 曲也 有 类 似 的从 文 学 角 度来 谈论 戏剧 创作 的要 求 的 ,如 乔吉论 述 的 “ 凤 头 ”、 《尚书 ・ 尧 典 》所 描 述 的人 神 和谐 的祭 祀仪 式 ,往
重 “ 和 ” 的思 想 特征 ,这 两 方 面也 构成 了 中 国戏 曲 “ 中 由此 可见 中国 诗 歌 与音 乐 之 密切 ,而 作 为诗 词 流 变 的戏 曲 ,也 往 往 从 纯音 乐 的角 度衡 定 语 言 制 作 的音 乐 性 。宋 和之美 ”的主 要表 现形式 。
一
、
“ 乐”与 “ 和”
戏 曲以音乐为本位 ,追求音乐 与天 、地 、人的和谐 ,是 “ 和” 的外在体 现;其次 中国戏 曲 “ 大团圆”的结构模 式 ,
表 现 了中国人对 于和谐安定 的追 求 ,这也是 “ 和”文化在 戏曲 中的又 一体 现 ,本 文就 拟从这 两方面入手 ,探讨 中
国戏 曲的 “ 中和之 美”。
【 关键词 】中国戏 曲; 中和之美;戏 曲音乐 ;大 团圆
中 图分 类 号 :I 8 0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5 ) 0 1 — 0 0 2 2 — 0 3
中 国古代 戏 曲区 别 于西 方 戏剧 的一 个 极 为重 要 的 特 国乐 舞 文 化 的历 史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新 石器 时 代 :河 南 舞
往 是 通 过 音乐 这 种 形 式来 完成 的 ,只有 音 乐 的 和谐 才 能 调 和人 与 神之 间 的和 谐 关 系 。我 国戏 曲 的萌 芽状 态 也 在 于宗 教 仪 式 ,由此 中国戏 曲重 视 音乐 的根 源 也得 以在 此
“ 猪肚” 、 “ 豹 尾 ”说 (《 作 今 乐 府法 》载 《 辍耕 录》 卷八 );周 德清 的 “ 造语 ”、 “ 用事 ”、 “ 对 耦 ”等 (《 作 词 十法 》 )。但 这 些 戏 曲创 作 理 论 不 仅岐 说 纷 纭 ,而 且 不 具 备 严整 的规 则 。我 国戏 曲最 为 突 出 的是 曲韵 、曲谱
《 戏剧之 家 》2 0 1 5年第 0 1( 上) 期
总第 1 9 3 期
中国戏 曲 “ 中和 之 美 ’ ’ 探 析
黄 金 龙
( 山 西师 范大 学
【 摘
山西 临汾 0 4 1 0 0 0)
要 】中国戏曲是 中国传统 文化 与民族 心理的集 中体 现 ,这主 要表 现在对 “ 中和之美” 的追求上 。中国
宋 杂 剧 、金 院 本 舞 台表 演 而形 成 的舞 台艺 术 ,其 与音 乐 姿态 优美 , 富 于节 奏 和情 感 , 是一 幅古 老 的原始 舞蹈 图 。 《尚书 ・ 尧 典 》也有 这 样 的论述 : “ 诗言志 , 歌永言 , 声 的关 系 可 见一 斑 。从 中 国戏 曲音 乐 的本体 性 角 度 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