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小题1.(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 下属的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

2.(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结构, 宫廷梨园中有(三十多名15岁的儿童)组成的(“小部音声”)。

3.(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和文康伎。

其中(清商伎)是汉代传承的。

4.隋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词乐)与(琴曲)两类。

5.《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主要歌词。

6.敦煌曲谱记录了(25)首唐代乐曲。

7.琴曲《离骚》是唐代琴家(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而作。

8.(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

9.重要的记谱法有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舞谱。

10.《乐书要录》: 一部通俗性的音乐理论专著, 由(元万顷)编撰。

12.《教坊记》: 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事的著作。

13.《羯鼓录》: 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

14.《乐府杂录》: 唐代(段安节)所撰写记载唐代歌唱家、演奏家等问题的唐代音乐见闻录。

15.大城市中产生了许多大型娱乐场所所集中的地方—(瓦舍)16.瓦舍中专门演出的场所叫(“勾栏”)或(“游棚”)17.唱赚: 北宋产生的一种用鼓、板和笛伴奏的, 并在(缠令)和(缠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

18.北宋杂剧包括了(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个部分。

19.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 一本杂剧通常分为(四折)。

20.现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海青拿天鹅》琵琶谱, 收于(1819年刊印的华氏《琵琶谱》)。

21.(南宋蔡元定十八律), 是来解决其旋宫存在的音准问题。

22.(张炎《词源》)撰写的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

23.(朱长文《琴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 全书共六卷。

24.明代文人冯梦龙搜集刊布有(《挂枝儿》)和(《山歌》)两本民歌集。

25.(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 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重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重点

我国古代音乐形态大致可分为:1、远古先秦时期乐舞。

2、汉唐时期歌舞大曲。

3、宋元清明时期戏曲音乐。

(一)原始乐舞的作品主要分为四类:1、同劳动生产相关有:《弹歌》(载于东汉赵烨《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伊耆氏之乐》;2、同自然灾害斗争的《朱襄氏之乐》(旱灾)、《阴康氏之乐》(水灾);3、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云门》(黄帝时乐舞)是祭天,《咸池》(唐尧时乐舞)是祭地,《大韶》(虞舜时乐舞);4、同战争有关的《大章》(表现禹征服苗人的干羽舞)等。

(二)原始乐舞的特点:1、是氏族全体成员的集体创作,乐舞的成果也属于氏族全体成员而不被某部分人单独占有。

2、先民们表演乐舞的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宣泄情感,他们同时扮演着表演者和观摩者的双重角色。

3、尽管原始乐舞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但更多是带有朴素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先秦时期即夏商周三代,为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在宫廷中供奴隶制度的统治阶级所享用,故称为宫廷乐舞。

1、乐县是我国周代礼乐制度下关于钟、磬等乐器数量和设置放方位的一种等级制度。

《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2、八佾之乐,“佾”是周代对乐舞行列的规定。

用来表示列数。

3、六代乐舞相传是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总称“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的表演形式有文舞和武舞之分:1、文舞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4部作品,象征以文德定天下。

2、武舞有《大濩》、《大武》持干戚而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

(四)宫廷乐舞的特点:1、周代宫廷乐舞改变了原始乐舞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方式,其表演者和观摩者、欣赏着开始分离。

2、尽管周代宫廷乐舞继承了原始乐舞的表演形式,但其中的巫术活动已渐趋消失。

3、统治阶级强调乐舞受政治、伦理的制约,并从理论上大量论证了乐舞的本质、功能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了几套周王室审定的祭祀乐舞,从而使宫廷乐舞得以规范并逐渐程式化。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部分:填空(20分)历代音乐机构汉乐府隋太乐、清商(后罢)、鼓吹、教坊唐大乐署、鼓吹署、太常寺、梨园宋大晟府教坊历代音乐家周屈原荀况春秋战国王豹绵驹韩娥先秦师旷师文伯牙秦青汉李延年司马相如蔡邕蔡琰嵇康魏晋阮籍南朝丘明隋唐万宝常郑译李隆基念奴永新李龟年贺怀智段善本宋姜夔元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普明汤显祖程长庚乐律学家:朱载堉(新法密律)朱权(神奇秘谱)第二部分:连线题(40分)1 将音乐作品与作者联系起来阮籍——《酒狂》、《广陵散》屈原——《九歌》、《离骚》、《天问》、《招魂》李隆基——《霓裳羽衣曲》、《龙池乐》、《凌波仙》荀况——《战相篇》伯牙——《高山》、《流水》丘明——《碣石调·幽兰》李龟年——《渭洲曲》嵇康——《琴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杏花天影》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普——《西厢记》郭沔——《潇湘水云》汤显祖——《牡丹亭》2 音乐典故与主人公或曲名联系起来※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司马相如※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

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管仲※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秦青※“余响绕梁,三日不绝”——韩娥※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钟子期※聂政苦学10年用弹琴的机会刺杀韩王——《聂政刺韩王曲》3 观点和作者※“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大音希声”——老子※“非乐”——墨子※《声无哀乐论》:音乐史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嵇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发乎情,止乎礼”、“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复习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最早的音乐形式是由人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产生的,如鸟鸣、风声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个方面。

宗教音乐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人们通过音乐来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宗教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咏史、祭文、祷歌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雅乐》,它是古代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皇室和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宫廷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俗乐两个部分。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正统,它以《雅乐大全》为代表,包括乐曲、舞蹈和歌曲等形式。

俗乐则是宫廷音乐的衍生,它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民歌、山歌、曲艺等。

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自然的,也有歌颂爱情的。

民歌的旋律简单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歌是中国农村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期盼。

山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真实质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曲艺是中国民间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形式。

它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多种形式,既有音乐的表演,又有戏剧的表演。

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音乐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转型。

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方面。

古典音乐是中国现代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

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

原始音乐起源:模拟自然、信号、异性求爱,言语扬抑,巫术起源,劳动、抒发情感(既精神、游戏、情感、劳动)。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为8000年。

原始乐舞:舞蹈纹彩陶盆;狼山岩画;甲骨文拓片;为战胜自然而歌舞,行猎获物,兴奋而歌;宗教祭祀、图腾之乐;氏族战争之乐。

例如:夏《大夏》、商《大蠖》远古乐器:骨笛(8千年前)、埙、鼓、磬、钟周代礼乐制度:礼可以区分贱贵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

用乐场合:祭祀天地、国君相见、诸侯设宴招待。

用乐制度机构: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用乐礼仪与所用音乐都不一样。

机构:音乐教育春官、地官。

周代宫廷音乐:1.六代之乐:黄帝《云门大卷》;尧《咸池》;舜《韶》;夏《大夏》;商《大蠖》;周《大武》 2.颂乐 3.雅乐 4.房中乐 5.乡乐 6.四夷之乐民间音乐发展:民间歌曲:“采风制度”《诗经》《楚辞》说唱音乐:荀子,成相词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律调理论:“三分损益法”春秋战国确立的以数学方法来计算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 “十二律”就是将一个八度平分为十二个半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又分六律六吕,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八音分类法: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为“八音”:金:钟,铙;石:磬,编磬;土,埙,缶;革,鼓,搏拊;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萧,箎曾侯乙编钟:1.“一钟二音三度音程”的钟乐设计 2.七声音阶的表现形式 3.钟律上的十二律体系及其律制 4.钟律铭文---青铜铸造的先秦乐律学理论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西周正统的礼乐思想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的思想---“乐与天和,人和”、“乐与政和”;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艺术性,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孟子:音乐社会观---与民同乐音乐的本源问题---“物动心感”说;老子:音乐审美观---大音希声,针对过度沉溺声色犬马的人。

墨子: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处世态度过于消极,只力求满足最低的生活要求。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它的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的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对图腾的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及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的若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的,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仍可演奏的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

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概览- 中国古代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俗乐两大类别,雅乐是宫廷贵族的音乐,而俗乐则是普通百姓的音乐。

-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音乐与社会、仪式、宗教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重要时期及作品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 代表作品:商角、商钟。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周代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 代表作品:《颂》、《雅》。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代表作品:《九歌》、《琵琶行》。

隋唐时期(618年-907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黄金时期。

- 代表作品:《大曲》、《九曲簿》。

宋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 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后期阶段。

- 代表作品:《韶》、《广陵散》。

音乐表现形式- 古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宫廷乐曲等。

- 音乐体裁包括雅乐、俗乐、曲乐、曲艺等。

- 乐器有琵琶、筝、笛子、二胡等。

- 音乐的表现手法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

音乐对社会的影响- 古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凝聚人心、表达情感、祭祀神明等作用。

- 音乐也是文化交流的媒介,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结论-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通过研究古代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以上为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若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咨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题库一、填空:(每空1分)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距今约有九千年可考历史的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古笛。

2.周代的六代乐舞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大武》。

《大武》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

3.《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

4.曾侯乙墓编钟是在湖北随县出土的,它是战国时期的乐器。

5.相和三调为平调、清调和瑟调。

6.产生东汉末年,描写了“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广陵散》。

7.《海青拿天鹅》是元代的一首琵琶曲,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生活。

8.华文彬,号秋苹,他所编的《琵琶谱》(清代),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琵琶谱。

在这套曲谱中,华秋苹创意性的定立了较为完整的琵琶指法记号,为后世琵琶谱集的编定起到了规范作用。

9.大司乐:西周时期建立的庞大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职能:1.掌管着宫廷的音乐活动,“成均之法”,指的是乐律学理论。

2.掌管着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10.《乐记》是一部儒家的音乐理论著作,有关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汉儒所作。

今存的《乐记》收在汉代传世的《礼记》中。

它的主要内容:【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由于《乐记》集中了先秦关于音乐各方面的论述,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

它对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

12.相和歌:汉乐府扩建以后,原始的民间歌曲经过乐工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来表演,被称之为相和歌。

13.李延年: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汉乐府的实际领导者。

在他的带领下汉乐府形成了。

重视民间音乐的传统,推动了汉代民间音乐的兴盛,此外,他还作有《新生二十八解》等音乐作品14.鼓吹乐和横吹乐汉代鼓吹乐分两大类:1.鼓吹 2.横吹15.京房:西汉元帝的一位乐律学家,京房六十律是他发明的律制,是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个律。

用途:一是试图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另一是用此来算卦占卜。

16.《碣石调.幽兰》:这份乐谱是通用文字记录左手按弦位置,右手如何弹奏来记录音乐的,这种记谱法是减字谱的前身,它属于“指位谱”体系的乐谱,是今存最早的文字谱作品。

17.隋唐时期的燕乐指的是皇帝宴享群臣和外国使臣场合中的音乐活动。

18.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它源于说唱古代印度的佛教故事。

19.曲子:隋唐时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里流行的一种歌调。

20.大曲主要分散曲、中序、破三大部分。

21.唐大曲中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叫《霓裳羽衣》。

根据唐代诗人的诗作,这首乐曲在唐代有36段。

关于它的产生历史上有一些不同的说法:1.认为作者是唐明皇 2.认为是婆罗门曲的易名 3.认为是西凉创作,明皇润色。

这部作品传到南宋,音乐家姜夔发现了一种十八段版本的商调《霓裳曲》。

当时旧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

22.敦煌乐谱:是一种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

23.减字谱: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简化文字谱的古琴记谱法。

它是把左手的按弦位置和右手的弹奏法合为一个特殊的“字”。

古琴减字谱从隋唐间产生以后,一直沿用到清代。

24.唱赚:是一种由鼓、板、笛伴奏,曲式结构上又较为复杂的唱曲形式。

是宋代的瓦子里面产生的一种唱曲形式,分为缠合,缠达。

25.隋唐时期的曲子发展到宋代,称为词调。

26.《梅花三弄》:这个作品相传初为晋代桓伊所作笛曲,后演变为琴曲。

“梅花”主题在全曲中出现三次,并用泛音演奏。

这个作品既表现梅花芬芳和它高洁的品质,也寄托了古代文人追求清高脱俗的思想情怀。

27.散曲:是金元以来以在北方中原形成的一种艺术性较高的城市唱曲形式,它取代了宋代词调的地位。

28.明代人把元曲称为北曲,把产生于南方的南戏称为南曲。

29.诸宫调:充分运用宫调变化的长篇说唱形式。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全本诸宫调用了14个宫调,基本曲牌151个。

在曲式结构上除用单曲牌之外,还运用重复曲牌加尾声组成的一套和若干曲牌加尾声组成的缠令形式。

30.鼓子词:宋代的说唱艺术形式。

从文体看,它是由散文和韵文相间的。

散文部分应是说的部分;韵文部分则是唱的部分。

鼓子词的说唱,除有“说”者外,还有“唱”者---歌伴,并兼乐器伴奏。

31.陶真是一种较为通俗的说唱,而崖词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说唱。

32.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的词人、音乐家,是被后人誉为南宋“婉约派”的第一个人物。

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琴歌《古怨》一首,《越九歌》十首,《溪梅令》《扬州慢》等。

33.蔡元定:南宋知名学者,制定了十八律。

十八律,是用三分损益法在求得十二律之后,继续相生再找六律而成十八律。

后六个律称为变律。

十八律制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旋宫时各宫的音律均等。

34.宋杂剧的结构:艳段、正杂剧、散段35.元杂剧的结构:结构是一本四折,此外还有楔子,用在第一折之前或两折之间,主要是通过角色的自述来介绍人物和点明情节要点。

元杂剧主要一人主唱,其他人帮腔。

杂剧的表演分唱、白、科三方面;在文字上则要求一折通押一韵。

杂剧的音乐是用的曲牌音乐,杂剧音乐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一折一宫二是曲牌联缀的结构形式,其中又分为(1)单一曲牌的连接(2)两曲牌交替连用(3)同曲牌变体连用(4)以一个固定曲牌穿插在一套曲牌之中(5)一套曲牌之中插入其他宫调的曲牌元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板、鼓、锣。

音乐特点是用七声音阶,字多声少,节奏强烈、也较快,风格粗犷,雄健。

元杂剧代表作品:《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36.明代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

37.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是京剧的第一代艺人。

38.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被称为京剧“新三派”。

39.新法密律是明代律学家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

郑卫之音俗乐之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

从《诗经》留存的郑国和卫国的作品看,正是由于它们生动地反映了民间的世俗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而被儒家斥之为“郑卫之音”。

今人研究又认为,郑,卫两国的音乐之所以有令人注目的艺术特色,还因为郑,卫两国是西周以后商族后裔的聚集地,郑,卫的音乐是继承了商族的音乐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由于这个原因,而愈加引起了周代的维护者儒家的反对。

40.曾侯乙墓编钟。

答: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编钟分上,中,下三层。

上层为钮钟,有19件;中,下层除楚王送的一件镈钟外,其余都是甬钟,共46件。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套编钟。

每件钟的中鼓部(即隧部)和右鼓部(即鼓部)能分别奏出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音。

整套编钟以“割”律(即姑洗律,率高相当于今天的C音)为宫,最低音是大字一组的A音,最高音是小字三组的C音,音域达五个八度。

其中,从大字组的G音到小字二组的G音这三个八度之间,十二半音是齐全的。

每件钟上刻有率高,阶名及乐律学术语的铭文。

历史价值:1.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也是编制最完备的一套编钟乐器,充分反映了战国初期的音乐发展水平。

2.一钟双音证实了先秦时期双音钟的存在,也由此引起了双音钟研究的热潮。

3.钟上刻有大量的乐律学铭文为我们研究当时乐律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4.律名对照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音乐交流的情况。

41.简述八音。

答:八音是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以乐器制作材料来划分的乐器的分类方法,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每类记一种乐器)金类:钟、镛、钲、铙等。

石类:磬、鸣球等。

土类:埙等。

革类:鼓、建鼓、鼗(táo)等。

丝类:琴、瑟、筑等。

木类:木兄(chù)、敔(yǔ)等。

匏类:簧、笙、和、竽等。

竹类:萧、篪(chí)。

中国古代史(一)一.远古时期: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

20支,距今9000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来。

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

②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

(娱乐性强,道具与舞的关系)③散乐:民间音乐。

④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

⑤宗教性乐舞:攤舞。

3.八音分类法: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西周有多达70多种乐器。

金~钟、铙;石~磬、鸣球;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拀、敔;匏~笙、竽;竹~箫、篪。

4.西周宫廷音乐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秦)周朝建大司乐,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

职能:①皇室贵族子弟的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②音乐表演:宫廷内所有大型饮宴、祭祀。

③行政管理:大司乐1000余人,分工明确,下设各部,各司其职。

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5.乐律。

①十二律——西周时期,正式有文献记载。

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②五声音阶——西周有了记载,宫商角徵羽。

③旋宫——西周转调理论。

任何一律都可作为宫音排列,形成新调。

四.春秋战国1.乐律①三分损益法——记载于《管子·地员篇》春秋战国出现,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