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俄)经贸关系70年评析

合集下载

中俄关系70年的当代意义

中俄关系70年的当代意义

中国和俄罗斯(苏联)建交70年来,伴随着二战后世界风云变幻,经历了冷战结束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转型的重大考验,尤其是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的巨变,双方关系已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具有强劲“内生动力”和高度成熟的一组大国关系,并且势将成为推动未来国际局势稳定发展的关键角色。

但是,中俄关系越是显示重要影响,越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就越需要对这一组双边关系的涵义进行深入阐发和体认。

只有这样,才能在舆论高度多样化的当今世界,使中俄关系真正起到既稳定和谐又革故更新的作用。

建交70年的中俄关系堪称当代国际关系的典范中俄关系之所以堪称国际关系的典范,有着多重含义。

中俄之间立足于“和而不同”的伙伴关系认知,内生动力引领之下坚实的双边、区域和全球合作,以及高层紧密互动下的互信构建,这些都为当代国际政治提供着重要启示。

第一,近百年来中俄(苏)有着共同和相近的历史经历。

无论是中国以“俄”为师的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并肩战斗,都为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无比深厚的基础。

冷战终结之后的改革转型以及世纪之交中俄两国共同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成为两国内外发展的共同背景。

但是,中俄两国毕竟都是历史悠久且各具独特风貌的文明古国,即使近百年来是在为共同理想而奋斗,双方也都有基于自身国情的重大选择。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中,作为大国的中俄有着共同的原则立场,但是毕竟两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各有所异,具体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所以,中俄关系堪称典范的理由,一方面在于两国基于共同背景和经历形成的共同原则立场,而另一方面则在于更为可贵的高度互相尊重、和而不同、紧密合作和互通有无。

这是70年来中俄双方对于相互关系不平凡发展历程的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中俄两国都从相互关系成长中深刻体悟到:在当前高度多样化的国际社会,对于多样性的尊重乃是国际社中俄关系70年的当代意义冯绍雷【内容提要】中俄建交70周年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

当代中俄关系之所以成为现行国际政治的典范,不只由于中俄关系强劲的内生动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还在于两国在近百年世界历史进程的宏大背景中有着共同或相近的历史经历。

中俄媒体合作70年的问题和建议

中俄媒体合作70年的问题和建议

中俄媒体合作70年的问题和建议中俄两国是传统友好邻邦,70年的媒体合作既是两国友好合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中俄之间交流互信的重要桥梁。

在过去70年的合作中,中俄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中俄媒体合作70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作建议。

中俄媒体合作70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障碍:中俄两国语言不通,在媒体合作中存在着语言障碍,阻碍了双方媒体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二、信息不对称:在大国间的合作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俄双方媒体的报道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和片面性,导致对对方国家和人民的认识产生误解。

三、媒体内容不合: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较大,双方媒体在报道内容和方式上存在差异,不利于合作共赢。

四、媒体技术水平落后:在新媒体时代,中俄媒体在技术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媒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中俄媒体合作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语言交流:中俄双方应加大对外语学习的力度,提高记者和编辑的语言水平,以便更好地传递和理解双方国家的信息。

二、设立信息交流机制:建立中俄媒体信息交流机制,定期交流新闻报道、媒体管理经验和合作机会,促进信息的平衡传递和理解。

三、拓宽媒体合作领域:中俄双方媒体可以在新媒体、影视、出版等领域加强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向对方国家传递信息和文化,增进了解和友谊。

四、加强技术合作:中俄媒体可以加强技术交流,共同开发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媒体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五、深化人文交流:中俄媒体可以通过人文交流活动,加强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以上建议可以帮助中俄双方媒体解决70年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俄媒体合作的健康发展,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中俄媒体合作70年的成就可喜,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中俄双方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克服困难,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促进两国媒体事业的繁荣发展。

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纪念中俄建交七十周年

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纪念中俄建交七十周年

1今年是中俄关系建交70周年。

中俄关系70年包括中苏关系42年(1949—1991)和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28年(1991—2019)。

中俄关系70年的历史曲折复杂,对两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回顾历史,目的是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以便更好地把握今天,开创未来。

1950年2月14日,在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见证下,中苏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世纪50年代是中俄关系70年历史中第一个黄金时期。

两国的合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从第二个10年开始,中苏两党为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导权进行论战,两国关系随之疏远,最后走上了对抗甚至战争的边缘。

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双方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新型国家关系。

30年来,中俄关系发展非常顺利。

目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中俄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国际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胜枚举。

这里仅谈谈与两国边境地区直接相关的成就:第一,自1991—2004年以来两国签订了一系列边界协定,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第二,1996年4月签订了边境地区裁军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使两国边境地区实现了非军事化和透明化。

第三,中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建成投产(天然气管道即将投产),跨境公路和铁路合龙贯通,不仅为两国边境地区的合作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而且也为两国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中俄关系70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说明:中俄两个大国,毗邻而居,合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永久和平、世代友好”才是中俄两国唯一的选择。

在中苏对抗年代,苏联为加强中苏边境军事建设,耗资2 000亿卢布(按黄金价格换算,相当于现在80 000亿美元)。

为了准备同苏联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国广阔的北部地区变成“前线”,经济建设完全停止了。

现在,俄罗斯远东、中国的东北经济发展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中苏对抗不无关系。

中俄建交70周年政治互信走深走实 经济合作渐宽渐稳

中俄建交70周年政治互信走深走实  经济合作渐宽渐稳

中俄建交70周年政治互信走深走实经济合作渐宽渐稳2021年2月14日是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日,中俄两国在这一天共同庆祝两国建交70周年,回顾两国建交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展望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美好未来。

中俄建交70年来,政治互信不断走深走实,经济合作也渐宽渐稳,为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福祉。

在国际社会动荡变化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的稳定互信和紧密合作,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国际多极化、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70年前,中俄两国建交正值世界局势动荡变化之际。

当时的中国和苏联正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两国站在一起成为了当时国际形势中的一大亮点。

70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成为享有世界性影响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在国际事务中,中俄两国合作密切,相互支持,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领域,中俄两国始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

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等方面密切协调合作。

中俄两国积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在经济领域,中俄两国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互补性强,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两国加强了在贸易、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为两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双方签署了多项重要的经济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为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俄两国在上世纪85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还合作开发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从此开启了丰富的能源合作。

在军事领域,中俄两国的合作也日益加强。

两国不断加强军事领域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在反恐、维和、人道救援等方面开展了多次联合军演,共同应对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安全挑战。

中俄双边投资70年:回顾与展望

中俄双边投资70年:回顾与展望

中俄双边投资70年:回顾与展望作者:倪月菊,纪石来源:《知与行》 2020年第1期①四家合营公司的苏联股份于1955年1月1日移交中国。

[收稿日期]2019-11-13[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快推动中俄经贸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创新研究”(16BGJ005)[作者简介]倪月菊(1965-),女,辽宁沈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

中俄双边投资70年:回顾与展望倪月菊,纪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要]中俄建交70年来,双边投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从发展进程上看,主要经历了前苏联单方向援助期、中苏投资停滞和恢复期、中俄投资曲折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四个阶段。

建国初期,苏联的援助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而后虽经历挫折,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双边投资有所恢复。

中俄之间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补的格局使两国双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相比双边贸易规模,投资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

我们有必要系统总结中俄双边投资的成果和经验,为进一步拓展中俄投资合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俄;双边投资;70年[中图分类号]F75;D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1-0118-07一、中俄建交70年双边投资历史回顾建交70年来,中俄投资关系曲折前行,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前苏联单向对华援助为主时期(1949-1960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急需打破帝国主义阵营的孤立和封锁,以保证国内各项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唐洲雁,2010)。

为此,我国采取了向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因此自50年代起获得了来自盟友苏联的大规模经济援助,直至两国关系破裂。

因此,在这一阶段,双边投资主要以苏联单向对华援助式投资为主要模式,依托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通过向中国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等方式展开。

对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几点分析

对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几点分析

对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几点分析作者:陆南泉来源:《世界知识》 2019年第21期文/陆南泉中苏(俄)关系经历了七十年风雨历程,实现了一系列的历史性转变,但总的来说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已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本文就这一关系的基本含义与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谈一点个人看法。

“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含义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笔者认为,提出“新时代”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种大变局的本身就意味着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为此,中俄关系也面临这个大变局以及如何应对这个大变局的问题。

这在客观上要求中俄关系应有新的定位。

二是中俄都是大国,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格局的变化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强化中俄关系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两国国内的问题(包括发展经济、国内社会稳定与防止“颜色革命”的需要等),还担负着国际社会的稳定、建立新的秩序与和平的责任。

习近平主席指出:“宣示共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体现中俄的担当精神和两国战略协作的积极效应,这在当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这就是说,中俄关系新的定位在国际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同样也应该看到,中俄建立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对国际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同时,它也受国际条件变化的影响。

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论在前头冠以怎样的定语——“全面”还是“新时代”,最后都落实到“战略协作”上。

虽“战略协作”有其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但这种关系不具有结盟性,双方不必履行约束性、规定性的义务,只是在重大国际战略方面的问题达成共识时才采取战略协作,从而成为协作伙伴关系。

因此,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受国际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如美对华对俄的压力大大增强时,这一关系将会强化;如美对中俄双方或其中一方压力大大减弱或关系大大改善,这一关系将会弱化。

中俄建交70周年回眸

中俄建交70周年回眸

中俄建交70周年回眸作者:来源:《祖国》2019年第11期自1949年中苏建交以来,中苏(俄)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处于全面发展时期;60年代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甚至发展到边境武装冲突;70年代两国关系基本处于僵冷、对峙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最终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中苏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结盟苏联长期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

解放前夕,1949年2月,斯大林派米高扬到西柏坡同毛泽东主席会晤,双方进行了内部沟通。

6月,毛主席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提出向苏联“一边倒”;刘少奇奉命秘密访苏,向斯大林通报情况,同时为毛主席访苏作准备。

斯大林邀请刘少奇参加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在会上宣布,新中国政府一成立,苏联立即予以承认。

会谈中,在对待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上,斯大林作了自我批评,称“由于不了解情况,有时干扰或妨碍了你们。

”毛主席很重视这句话,认为这实际上是斯大林承认了错误。

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正式宣布予以外交承认,并互派大使。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

除了为斯大林祝寿外,双方签署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废除苏联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新约草案文本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修改确定的。

1957年11月,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

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主席提出社会主义阵营要“以苏联为首”。

对此,一些东欧国家有不同意见,毛主席还亲自做说服工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合作,保障两国的安全和维护战后远东与世界和平,曾起过积极作用。

无论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都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援助,帮助中国奠定了工业基础。

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中俄经贸关系概述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邻国,两国关系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中俄经贸合作的历史回顾1. 两国关系的历史渊源中俄两国的友好合作源远流长,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两国都有着丰富的合作传统。

2. 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建交起,中俄经贸合作就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

三、中俄经贸关系的现状1. 经济合作稳步增长中俄两国在能源、农业、制造业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双方正在积极推进在高技术、创新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合作空间。

四、中俄经贸关系的问题与挑战1.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中俄经贸合作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

2. 双边贸易结构存在不平衡问题目前中俄双边贸易结构中,能源资源占据了很大比重,双方都需要努力促进贸易结构的多元化。

五、加强中俄经贸关系的对策1. 拓展合作领域双方可以加大在高科技、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力度,以降低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

2. 推动地区间合作中俄两国可以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的合作,共同推动地区内的经济发展。

六、结语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不仅关乎两国自身利益,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方应共同努力,推动中俄经贸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双边合作注入更多活力。

中俄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邻国,拥有着深厚的友好合作传统,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俄经贸关系的合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经贸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稳步增长,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在能源、农业、制造业等领域,两国合作密切。

双方还在积极推进在高技术、创新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合作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速发展的 50 年代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10 月 2 日苏联政府宣告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 决定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49 年 12 月 16 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对苏联进行正式友好访
收稿日期 :2019-07-02 作者简介 :陆南泉,男,江苏江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这样,中苏两国成为了同盟国。这也就意味着 中国一边倒向苏联。
新 中 国 成 立 之 初,最 迫 切 的 任 务 是 恢 复 国 民 经济,因此,最需要的是得到苏联的经济援助。在 毛泽东访苏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贷款给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协定》。该协定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 3 亿美元的贷款,年利率为 1%,从 1950 年起分 5 年 平均交付给中国。这笔贷款主要用于在中国东北 建设能源、机械和国防工业,共有 50 个新建和改建 项目。这些项目所需要的成套机器设备、材料和技 术均以贷款的方式从苏联买进。这是新中国成立 后第一次从国际上得到的贷款。从 1953 年起,中 国经济建设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五年 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工业企业。在 此背景下,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在 为上面提到的 50 个新建和改建项目提供机器设备
2019 年 9 月 第 13 卷第 5 期
中图分类号:F752.7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9)05-0111-17
Sept.2019 Vol. 13, No. 5
我 们 讲,这 个 时 期 是 中 俄 经 贸 关 系 大 发 展 时 期,或者说是蜜月期,这不仅表现在苏联通过大量 贷款帮助中国建立了很多工业企业,提供了大量机 械设备,还表现在 :
第一,苏联派遣 7000 多名技术专家对中国新 建与改建的工业企业提供技术帮助。
第二,中苏两国科技合作也有大的发展。1954 年 10 月,中苏两国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根 据这个协定,两国将通过交流互相提供技术资料。 中国派出了上万名各类技术人员到苏联接受培训 和学习。
111
陆南泉:中苏(俄)经贸关系 70 年评析
问。1950 年 2 月 14 日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同苏 联外长维辛斯基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斯大林出席了签字仪式。双方于当天发表 了《中苏两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缔结 条约与协定的公告》。这一条约的签订,为中苏两 国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奠定了 法律和政治基础。条约规定,中苏“保证以友好合 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 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 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 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关键词 :中苏(俄)经贸关系 ;经贸合作 ;中俄政治关系 ;“一带一路”
2019年是中苏(俄)建交 70 周年(中苏时期 42 年,中俄时期 28 年)。70 年来,两国政治关系有 顺利发展的时期,也出现过曲折,但总的来说是不 断向前发展的。作为两国关系重要内容的经贸关 系,同样有良好的发展的时期,也曾出现过挫折。
的同时,再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 91 个大项目,其中 包括钢铁联合企业、有色冶金企业、煤矿、炼油厂、 机 器 制 造 厂、汽 车 厂、拖 拉 机 制 造 厂 与 发 电 站 等。 1954 年 9 月,赫鲁晓夫率苏联代表团访问中国,参 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 周年纪念活动。其 间,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 5.2 亿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这项贷款是继 1950 年 2 月苏联给中国 3 亿美元贷款之后又一次 大的贷款。这次又增加了 15 个工业企业援建项目。 这样加上 1953 年商定的 141 个工业企业,援建项 目就达到了大家熟知的 156 项。此后,在 1956 年 到 1959 年期间,苏联又承诺帮助中国建设一些新 的工业企业项目。到中苏关系恶化与苏联撤回专 家的 1960 年,已经完成的工业企业项目有 120 个, 基本完成的有 29 个,也就是说一共完成了 149 个 项目,有 7 个项目没有启动。
中苏(俄)经贸关系 70 年评析
陆南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摘 要 :2019 年是中苏(俄)建交 70 周年。70 年来,两国政治关系有顺利发展的时期,也出现过 曲折。作为两国关系重要内容的经贸关系,同样有良好的发展的时期,也曾出现过挫折。国家之间关 系的进程和态势取决于很多因素,而经贸关系对于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苏 (俄)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本文着重论述 70 年来两国经贸关系各个时期的发展进程,出现的问题 和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
国家之间关系的进程和态势取决于很多因素, 而经贸关系对于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中苏(俄)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正 如 2012 年 4 月 26 日至 30 日李克强访俄谈到中俄 贸易重要性时指出的,“经贸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石,是支撑中俄关系向前发展的 重要动力”。[1]普京亦曾强调 :“全力发展经贸联系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俄中两国关系的总的状况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联系的水平与质量。”[2]661
回顾与总结中苏(俄曲折的中苏经贸关系
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91 年苏 联解体,中苏政治关系经历了从结盟到对抗再到实 现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伴随两国政治关系的 变化,两国经贸关系也经历了从高速发展、大幅度 滑坡到逐步回升的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