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怀远”类诗歌教学案
描写思乡的诗教学设计

描写思乡的诗教学设计导言思乡是人们在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时常常产生的一种情感。
思乡之情常常会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触,使其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教授描写思乡的诗歌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这种情感的内涵,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中学生的描写思乡的诗教学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思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思乡的内涵:通过对经典诗歌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思乡情感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思乡情感的敏感度。
2. 掌握描写思乡的修辞手法:通过学习经典诗歌中的描写思乡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3. 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创作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思乡情感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思乡主题的经典诗歌欣赏:选取一些描写思乡情感的经典诗歌,如《乡愁》、《山有木兮木有枝》等,教师通过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乡情感。
(2)思乡情感的修辞手法:介绍描写思乡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等,通过诗歌鉴赏和解析,使学生对这些手法有深入理解。
(3)作品创作和讨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描写思乡的诗歌作品,并组织课堂讨论,分享互评。
2. 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音乐、图片等形式,引发学生对思乡情感的联想,并展开一场关于思乡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导读:利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读选取的经典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思乡情感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特点。
(3)学生创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在碰撞和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4)展示和讨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互鉴,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思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描写家乡风景的音乐,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和思念,进行简短的讨论。
2. 课文导读(15分钟)教师介绍选取的经典诗歌,解读其中的思乡情感和修辞手法。
“思乡怀远”类诗歌教学案

“思乡怀远”类诗歌教学案学习内容:《月夜》(杜甫)、《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望月怀远》(张九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了解代表作者(杜甫、张若虚、张九龄)的生平及作品风格;能积累并了解“思乡怀远”类诗歌常用的几种意象,并评析其作用;能归纳并了解“思乡怀远”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能培养描述诗句,有条理地评析表现手法的作用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借助关键词(抒情词、典型意象等)和注释初解诗意,合理想象描述诗句再解文意,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主要手法三解诗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唐诗的阅读兴趣。
4.重点:能了解代表作者(杜甫、张若虚、张九龄)的生平及作品风格;能积累并了解“思乡怀远”类诗歌常用的几种意象,并评析其作用;能归纳并了解“思乡怀远”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5.难点:能培养描述诗句,有条理地评析表现手法的作用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唐诗的阅读兴趣。
知识储备:1.产生原因:古时由于道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后,那些久宦在外、贬谪羁旅、久戍边关之人往往会产生浓浓的思乡怀远之情,因而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诗词。
2.常用意象:月、暮色、秋风、烟渚、扁舟、孤城、渡口、捣衣声(砧)、子规、鸿雁、尺素、西窗、柳树、浮萍,飞蓬、沙鸥、玉门关、西楼、关山等。
3.情感类型: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4.常用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虚写实、白描等。
另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绝句》,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思乡类诗歌鉴赏教案

思乡类诗歌鉴赏教案教案标题:思乡类诗歌鉴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思乡类诗歌的特点和意义;2. 学习欣赏思乡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思乡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思乡类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个人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种思乡类诗歌的文本;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思乡类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思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2. 展示一幅描绘思乡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思乡类诗歌进行朗读,并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2. 学生跟读诗歌,并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欣赏多首思乡类诗歌(20分钟)1. 教师逐一展示多首思乡类诗歌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并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2. 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读,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个人表达(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思乡的理解和感受,写一首自己的思乡类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诗歌,或者将其分享给小组成员。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思乡类诗歌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思乡类诗歌,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主题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创作,如爱国、友情等。
2. 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鉴赏和创作思乡类诗歌,并形成一个诗歌鉴赏的小组,分享彼此的作品和感悟。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鉴赏和表达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思乡古诗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思乡古诗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设计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思乡古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加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古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古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选取经典的思乡古诗,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登高》等;2. 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4. 练习朗读古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声音美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在教学开始前,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媒体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思乡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思乡情感的共鸣。
2. 合作探究法提供古诗的原文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对古诗进行初步理解。
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思考,共同找出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达手法。
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辅助材料法提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名言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可以通过对古诗进行背景介绍和名言解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4. 朗读演绎法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和情感表达的准确。
通过朗读演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声音美感,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和领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布置阅读古诗并写感悟、朗读古诗录音等作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古诗的领悟和表达能力。
《思乡》优秀教案

《思乡》优秀教案思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思乡”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表达思乡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思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概念讲解:“思乡”的含义和重要性。
2. 阅读文学作品:选择一些描写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 情感表达训练: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有效表达思乡之情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离家的经历,引发他们对思乡的思考和情感回忆。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思乡”的含义和重要性,并与他们分享相关的文学作品。
3. 阅读文学作品: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其中描写思乡的情感。
4. 情感表达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思乡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思乡之情。
5. 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思乡之情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写作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准确度。
3. 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教学资源1. 文学作品相关资料。
2. 讲义和题材料。
3. 纸笔等教学用具。
以上是《思乡》优秀教案的大致内容和教学步骤,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Note: The above response is a sample document outline for an excellent lesson plan titled "思乡" (Homesickness). It includes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teaching procedure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初中思乡类诗歌教学设计

初中思乡类诗歌教学设计引言:思乡是人们情感世界中一种深沉而又常见的情感表达。
对于初中生而言,思乡情感更具浓郁的特点,因为他们正处于离家求学的阶段。
通过进行思乡类诗歌的教学设计,既能够满足学生情感表达的需求,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思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对思乡情感的深入体验和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思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a)思乡诗歌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思乡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c)著名的思乡类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感受思乡情感:a)诗人的思乡情感饱满的诗句展示;b)通过朗读、鉴赏等形式感受思乡情感;c)思乡类诗歌与学生自身思乡情感的对照和对比。
3.创作思乡诗歌:a)学习并运用思乡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b)以个人思乡感受为源泉进行创作;c)互相欣赏和交流思乡诗歌创作成果。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约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思乡情感的音乐,引发学生对思乡的共鸣,并与学生分享思乡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础知识讲解(约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讲解思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思乡类诗歌进行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3.感受思乡情感(约25分钟):a)教师朗读一首经典的思乡诗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解读诗中所表达的思乡情感。
b)教师分发几首思乡诗歌的诗句,让学生分组朗读和讨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c)学生自由发挥,以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思乡的理解和情感。
d)学生写下对思乡情感的感悟和体会。
4.创作思乡诗歌(约35分钟):a)教师介绍思乡诗歌的常见意象和表达手法,给出一些例子进行讲解。
b)学生根据自己的思乡感受,尝试运用所学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c)学生可以选择以长诗、短诗等形式进行创作,鼓励他们体验思乡情感的不同层次和表达方式。
d)学生相互之间欣赏和交流自己的诗歌作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唐代诗人的思乡诗教案

唐代诗人的思乡诗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代诗人的思乡诗,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深入理解唐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唐代诗人的思乡情感表达及其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唐代思乡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引发学生对唐代思乡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5分钟)介绍唐代思乡诗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其表达诗人对故乡乡情的深切思念和追忆。
3. 分组朗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唐代思乡诗进行朗读。
鼓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尽量线控情感在朗读中的表达。
4. 思考与讨论(20分钟)提问:为什么唐代诗人经常写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面对问题的能力。
5. 分析思乡诗诗句(15分钟)选择几首经典的思乡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禹锡的《陋室铭》等,从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其中的诗句,指导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艺术手法。
6. 写作训练(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撰写一篇思乡作文。
鼓励采用唐代诗人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7. 作品分享(15分钟)邀请学生读出自己的作品,并与全班一起分享。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8.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唐代思乡诗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资源1. 展示稿: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2. 教辅材料:选自唐代思乡诗的诗句及分析六、课堂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评选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学生。
2. 组织学生在校园中寻找与思乡有关的景物或场景,并进行拍照、创作诗句等形式的表达。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阅读唐代思乡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写出读后感。
思乡怀人类诗歌公开课教学案(苏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思乡怀人类诗歌公开课教学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思乡怀人类诗歌公开课教学案(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课前热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在这里“春夜”是时间背景,字面意思是春天的夜里,但不是一般的春夜,而是撩人情思的时刻,这是对客居他乡之人而言的。
“洛城”是地点,透露出作者客居洛城。
“春夜”“洛城”,已隐约透露出作者的相思之愁,但是否真正是乡愁,还要看后面的“闻笛”,看笛声是什么样的曲调,引发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下定论。
因为有句诗是这样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折杨柳之曲,令边塞之人起了相思。
那么李白又听到了什么,这便是他生发何种感情的关键。
导入: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的亲人、闺中之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游子和戍守边疆的的征人产生怀念之情。
我们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怀人类诗歌。
【学生举例】【教师举例】●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魏初《鹧鸪天》●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怀远”类诗歌教学案学习内容:《月夜》(杜甫)、《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望月怀远》(张九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了解代表作者(杜甫、张若虚、张九龄)的生平及作品风格;能积累并了解“思乡怀远”类诗歌常用的几种意象,并评析其作用;能归纳并了解“思乡怀远”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能培养描述诗句,有条理地评析表现手法的作用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借助关键词(抒情词、典型意象等)和注释初解诗意,合理想象描述诗句再解文意,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主要手法三解诗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唐诗的阅读兴趣。
4.重点:能了解代表作者(杜甫、张若虚、张九龄)的生平及作品风格;能积累并了解“思乡怀远”类诗歌常用的几种意象,并评析其作用;能归纳并了解“思乡怀远”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5.难点:能培养描述诗句,有条理地评析表现手法的作用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唐诗的阅读兴趣。
知识储备:1.产生原因:古时由于道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后,那些久宦在外、贬谪羁旅、久戍边关之人往往会产生浓浓的思乡怀远之情,因而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诗词。
2.常用意象:月、暮色、秋风、烟渚、扁舟、孤城、渡口、捣衣声(砧)、子规、鸿雁、尺素、西窗、柳树、浮萍,飞蓬、沙鸥、玉门关、西楼、关山等。
3.情感类型: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4.常用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虚写实、白描等。
另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绝句》,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的感情,但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第一课时:《月夜》杜甫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当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
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二.背景介绍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五言律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
三.课前自学1.给生字词注音。
鄜.州()云鬟.()虚幌.()2.结合注释和背景,发挥合理想象,扩写前两联。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一句描写了妻子怎样的形象,此句如何体现了杜甫的思念之情?4.尾联中的“双照”有什么深意?四.课堂探究。
1.作者与妻子相隔两地,如何得知妻子在独自看月?这一猜测想象表现了杜甫怎样的情感?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答案: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里运用了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妻子,而是说妻子怎样思念自己,这种“设身处地”地推己及人本身就是一种入微的体贴,正是一种深切思念关怀的表现。
2.作者身陷囹圄,自然是独自望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何也是“独看”呢?答案:“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3.为什么要“怜”小儿女?“忆长安”可能有哪些含义?答案:“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妻子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对妻子的思念和疼惜可见一斑。
“忆长安”,“忆”有思念和回忆之意。
可理解为天真的小儿女不知父亲处境,不懂挂念与担心,也可理解为天真的小儿女不知时局动荡,不懂流离失所,逃难奔波之苦。
4.颈联中的“湿”和“寒”字,有何深意?答案:一个“湿”字,一个“寒”字,作者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 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5.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借“双照”二字,在思念妻儿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案: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知识拓展---诗歌中的“虚”与“实”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象”。
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
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
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三首游仙诗都是通过描写光怪陆离的仙境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
在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中心。
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了昔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写了经过战乱后的“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景象,一实一虚两幅画面对比鲜明,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关系来突出中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下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虚写,通过假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来写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
诗歌中的虚实类型,大致可分为:(1)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回忆过去)为虚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追思故国”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只是红颜已迟暮,虚实结合,写出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悔恨和怅惘。
(2)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为虚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设想凄清景象为分别平添感伤。
(3)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想象对方的行为为虚例:《月夜》公本思家,偏写家人思己。
抒情委婉又深沉。
(3)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例:《梦游天姥》借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憎恶。
六.艺术特点小结。
1)炼字精准。
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
②艺术构思巧妙。
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第二课时《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一.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江苏扬州人,生活在唐朝鼎盛时期。
张若虚以擅长诗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但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
张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
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有人生无常之感。
二.预习指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滟滟.()霰.()捣衣砧.()碣.石()2.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朗读全诗。
3.展开想象,结合注释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思考本诗写了哪些意象?你最感兴趣的意象是哪些?4.你认为本诗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句有哪些?试简要分析。
三.课堂探究1.结合注释2、3、4想象“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的画面,分析其所营造的意境。
答案:“春江潮水连海平……何处春江无月明”营造了开阔、壮观、雄浑的意境,起笔不凡。
“江流宛转绕芳甸……汀上白沙看不见”营造了幽美恬静,朦胧清灵的意境。
“江天一色”一句营造了清明澄彻的意境。
2.自然景物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当中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思考和感情?答案: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这当中运用了哪些典型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传达感情的?答案:“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