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两首》

《乡愁诗两首》
《乡愁诗两首》

《乡愁诗两首》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朗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

四、分析《乡愁》(余光中)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

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五、从思念的内容、思念的时间长度、思念的程度三方面把这首诗与李白、王维他们的乡愁诗进行比较。

李白王维崔颢余光中

思念的内容:亲人、家乡、亲情祖国、民族

思念的时间:片刻、偶而某个时段整个一生且不断加大加深

思念的程度:思而不愁,愁而不哀因家国分离而极度的悲哀

分析:李白,叙述望月思乡的过程,以“举头”,“低头”两个动作来表达牵肠挂肚的思念,但是并非思而愁,愁而哀,因为他们的离乡背井并非民族的分割和国家的可望不可归,因而所生的乡愁也并非极度的悲哀。而余光中,他的乡愁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顺序来写,在广远的时空中,这中乡思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加大,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深。余光中自己也认为他的乡愁应是对整个地理的、历史的,包括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他长期生活在一个孤岛上,

正如另一个台湾诗人蒋勋所写一首诗一样:“岛屿,岛屿,它是大陆的弃婴\它是海洋的孤儿”这里面饱含了漂泊者的心酸,这是一种有家归不得的海外游子的不尽的乡国之思。是个人的离合悲欢延伸而成的祖国之爱和民族之恋,蕴涵了结束民族分裂、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期望。

六、分析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乡愁诗

《乡愁诗两首》 教学设想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闺怨和本课涉及的乡愁。适当地跟学生讲讲这些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就乡愁这一主题来说,我国古代和现当代都有很多著名的诗篇。在新课导人时引用一些,再复印-些作为学生比较阅读的材料,以此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我国古代第-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歌咏爱情的名篇,如《关睢》、《蒹葭》。乡愁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国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其实,现当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 乡愁 余光中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于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乡愁诗两首》

《乡愁诗两首》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朗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 四、分析《乡愁》(余光中)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乡愁诗两首》教案示例(02)

《乡愁诗两首》教案示例 教材分析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母题,本课中所选的两首乡愁诗虽各有特点,但都真挚感人。余光中的《乡愁》主要是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而席慕蓉的《乡愁》,主要是靠新奇的比喻来表现女诗人特有的缠绵的情思。学习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以不同的构思、语言来表现同一主题。 教学设想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外地,因此此课比较容易引起共鸣,要通过此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乡愁。拟用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余光中的《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席幕容《乡愁》中的比喻。 2、通过朗读背诵,体会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背诵《静夜思》 再想想,还有哪些写乡愁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试读,尝试标节奏、重音,设计语速、感情基调 (二)听录音配乐朗读 本课采用2001年中秋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台湾”的现场录音。 (三)讨论、点拨朗读的节奏、重音 (四)朗读:个人、小组结合,男、女声读 (五)理解诗意 (1)第一首四节诗之间按一个怎样的顺序? (2)“愁”是一种思绪,看不见摸不着,要写愁,就必须选择特定的形象,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使这种思绪为了所理解,于是李白是怎么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南唐后主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清照又怎么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者选取了

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他们或者将之比喻成水,或者比喻成麻,都是将无形的愁有形化了,那么,此诗中余光中先生用了哪些形象? 这首诗中用"邮票”表达f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测表达了对家乡、祖国的眷恋,这是深沉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J”更明确的寄托。 (3)这四节中的愁有何不同之处?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另外,这四节诗借用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如同歌词,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利于突出主题。 (六)学生各自朗读、品味、背诵 三、听读、朗读席慕蓉《乡愁》 (1)这首诗作者又将乡愁外化为哪些形象? (2)第一节写故乡的月夜笛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绪?“总”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3)如何理解“一种模糊的惆怅” (4)最后一节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永不老去”说明了什么?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树是以年轮来计算生长年限的,没有年轮,永不老去,意味着作者的乡思无限,直到永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之情。 (5)自由朗读、背诵 四、欣赏罗大佑的《乡愁四韵》抄录歌辞 五、作业 读李广田的《乡愁》,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1.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 2.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3.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 4.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附录:

乡愁诗两首

乡愁诗两首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学方法:朗诵品读法、讨论探究法和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台湾,这个祖国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他们很多人的心里充满着浓浓的乡愁,深深的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唤。(板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结构上的妙处。 三、听朗诵,品味美感: 先听课文的朗诵,注意诗歌朗诵时的感情、速度、节奏和重音。(课件展示诗歌配乐朗诵) 自读诗歌,思考上面的几道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余光中《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2. 这种情感看得见吗?作者借助了什么来表达?这些意象与乡愁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 要把乡愁比作这些呢? 3.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缠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作者用了哪些词来修饰意象,有什么作用? 4. 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把它背诵下来? 明确: 1、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2、 意象(借物言情)——空间上的阻隔 (1) 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开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 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寄给母亲。 装在信封里,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家书该有什么内容? ——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是啊,出外求学的儿子,把对家、对母亲的思念装进信封里,一枚小 小的邮票不管万水千山,总把母子连在一起。 (2) 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 连接诗人和新娘子的就是船票了。 (婚后出外谋生,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把这爱情的愁绪寄 托于船票上。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又来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体会吧。 (3) 第三节中与前两节相比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多了些悲凉。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相对于前面的生离,这里的死别,更让人心痛。

初二语文《现代诗三首》《乡愁诗两首》教案

初二语文《现代诗三首》《乡愁诗两首》教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第14 课《现代诗三首》 2. 第16课《乡愁诗两首》 二. 学习过程: 《现代诗三首》 (一)重点、难点: 1. 熟读背诵课文,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理解诗中哲理。 2. 抓住联想和想象,把握意象,品味优美的意境。 3. 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 4. 品味诗的语言美。 (二)知识点拨: 纸船 ——寄母亲 1. 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福建长乐人,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她的许多作品抒写和歌颂了母爱,童心,友谊和自然,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2. 背景:《纸船》是作者1923年初夏,燕京大学毕业后乘船途经日本赴美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在漫长的旅途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继《惆怅》之后又叠船赋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3. 结构分析: 第一节,写我叠纸船,抛纸船。 作者并非第一次出远门才有如此举动,叠纸船数量之多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 第二节,写所抛纸船的不同情况。 这些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的不可能,给人以悲观绝望的情绪,而这正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情怀。 第三节,展开想象,点明题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 主题: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它象征着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首深情的颂歌。 5. 写作特点: (1)这首诗构思新颖,采用托物言情的方法,感情抒发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以洁白轻盈的纸船为所托之物,有利于想象的展开。 (2)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表现手法,凭借具体的场景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象征体和被象征的本体两者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 我是一条小河 1. 作者: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县人。他的作品多为抒情诗,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语言自然,感情细腻,旋律舒缓,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称他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出版诗

《乡愁诗》优秀教学设计

《乡愁诗》优秀教学设计 《乡愁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

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朗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 四、分析《乡愁》(余光中)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乡愁诗两首

乡愁诗两首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法、讨论探究法和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说,“浅浅的海峡,国 之大殇,乡之深愁”。台湾,这个祖国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他们很多人的心里充满着浓浓的乡愁,深深的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一一《乡愁》,听一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唤。(板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结构上的妙处。 三、听朗诵,品味美感: 先听课文的朗诵,注意诗歌朗诵时的感情、速度、节奏和重音。(课件展示 诗歌配乐朗诵) 自读诗歌,思考上面的几道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余光中《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2.这种情感看得见吗?作者借助了什么来表达?这些意象与乡愁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 要把乡愁比作这些呢? 3.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缠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作者用了哪些词来修饰意象,有什么作用? 4.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把它背诵下来? 明确: 1、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意象(借物言情)——空间上的阻隔 (1)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一一“邮票”开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 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寄给母亲。 装在信封里,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家书该有什么内容? ——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是啊,出外求学的儿子,把对家、对母亲的思念装进信封里,一枚小小的邮票不管万 水千山,总把母子连在一起。 (2)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子的就是船票了。 (婚后出外谋生,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把这爱情的愁绪寄托于船票上。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又来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体会吧。 (3)第三节中与前两节相比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多了些悲凉。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相对于前面的生离,这里的死别,更让人心痛。

13.乡愁诗二首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教学内容13.乡愁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2.辨析形近字和近义词。 3.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加课对作品的理解。 过程 与方法 1.朗读法。 2.讲授法。 3.欣赏教学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理解两位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 2.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加课对作品的理解。 难点 1.理解两位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 感。 2.辨析形近字和近义词。 教学过程1、课前 复习 1.听写词语:缴获逃蹿喜讯劈杀惹眼接触 2.课文内容:略 2、导入 在以前的课本中我们已学过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还有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等等许多思念家乡的 诗,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一篇思念家乡的诗《乡愁》。 3、板书 课题 13.乡愁诗二首 4、作者 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永春人,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 评家。《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 席慕蓉: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乌兰察布,现居台湾。当代 诗人,散文家,《画诗》、《七里香》、《时光九篇》等。 4、朗读 课文,提 出生字 1、生字 枚méi 左右结构木一枚 坟fén 左右结构土坟地 墓mù上下结构艹坟墓 湾wān左右结构氵海湾 峡xiá左右结构山海峡 怅chàng 左右结构忄怅惘 惘wǎng 左右结构忄怅惘 5、词语 解释 一枚:量词,相当于“个”。 坟地:埋葬死人的地。 坟墓:埋葬私人的土堆。 海湾:海洋中伸入陆地的部分。 海峡:两山夹着的水道。 怅惘:不如意,惋惜。 年轮:树木断面显出的环形纹理,年轮的总数大致相当于树的年龄。 清远:清脆悠远。

【同步练习】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逢入京使》(北师大)

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逢入京使》同步练习 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作者,唐代诗人,其诗与齐名,并称“高岑”。擅长于七言歌行。本诗选自《岑嘉州诗》,表达了作者远涉边塞的之情。 2.“行旅诗”写作上或,或,或,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3.本诗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摄取生活镜头,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形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本诗属于“行旅诗”,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以及。 5.本诗语言的特点是,不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6.“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

7.“双袖龙钟泪不干”用修辞手法写的情状。 8.本诗中点题句是“”。其中一词是说明作者与“入京使”都在来去匆匆的征途上,暗含了事件的环境,更突出了作者的乡思之情。 1.《逢入京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逢入京使》一诗中,“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逢入京使》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逢入京使》一诗中,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岑参高适思乡怀亲 2.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 3.马上相逢边塞用口信代家书 4.旅途的艰辛、寂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5.自然质朴 6.自己的家园离家之远 7.夸张思乡 8.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 课后能力提升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鉴赏与评论乡愁诗两首送别诗三首

鉴赏·评论 乡愁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两首乡愁诗,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品味诗中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学生初读古诗,要求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学生齐读后在小组内交流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要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教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在学生讨论表达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引导示范。 《逢入京使》:岑参(约714-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军到安西、武威等地,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擅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本诗选自《岑嘉州诗》,作于天宝八年(749年)诗人赴安西(现新疆库车一带)途中,表达了作者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骑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一时没有纸笔,

无法写信。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渡汉江》: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作者贬居岭南,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但是真正快到家乡时,却又提心吊胆,生怕残酷的现实打碎心中的梦想,不敢询问熟人家乡的情况。 二、反复品读,学习鉴赏。 学生再次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配乐范读,生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看看仿佛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1.仔细品读《逢入京使》,体味诗中平易又显丰富的韵味。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诗的内容容易把握,但对其平淡中见真挚的语言特色不易体会,可从诗的分析入手。或者让学生描摹那个相逢的场景,想像发生的一刹那,逐步引导他们进入岑参的世界。 教师提供参考材料: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

乡愁诗两首

乡愁诗两首 初三语文《送别诗三首》北师大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送别诗三首》 二.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岑参cénshēn相逢féng怯qiè歧路qí曛xūn 浥yì朝雨zhāo城阙què宦游huàn 词语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路漫漫:路途遥远迷漫。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龙钟:淋漓。相逢:相遇。传语:托你捎个口信。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怯:畏缩,提心吊胆。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 客舍:旅店。 少府:唐代对县尉的敬称。之任:赴任。蜀州:在今四川崇庆。城阙:阙,帝王宫门前的望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辅:护卫。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秦国发源地。风

烟:指自然景色。五津:指五个渡口。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比邻:近邻。无为:不要。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儿女:这里指年轻人。沾巾:沾湿衣服。董大:高适的友人。可能是盛唐音乐家董庭兰,排行,故称。黄云:形容风沙遮天蔽日之景。曛:日落余光,天色昏暗。3.作者岑参,江陵人。有《岑嘉州诗集》。岑参曾两度出塞。次赴安西,第二次在北庭。岑参的想象力丰富,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岑参以边塞诗著称。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沈佺期等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律定型的贡献,完结了齐、梁以来的新体诗运动。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诗人。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李白、杜甫结交。有《高常侍集》。 阅读能力目标1.感受诗中抒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或叹物是人非之感的情意。2.理解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作能力目

《乡愁诗两首》教学案例

《乡愁诗两首》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想及理念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依据新课标理念,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应该: 1.完成教材规定的诗歌作品教学并适当进行诗歌的联读与扩读。 2.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读诗情趣,陶冶心志,丰富情感,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诵读涵咏训练,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注重感悟和积累。 4.学生认知诗歌基本特点和类型,学会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 1.读和背诵两首诗 2.理解什么是意象和意境,通过意象体验理解诗歌内容 3.欣赏品味诗歌,感悟真诚,怅惘悠长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和“没有年轮的树”等意象的描绘组合,体会诗歌隽咏悠长、柔美、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语言品味、鉴赏和情志的熏陶。 五、创新教学设计 现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创新 1.设计诗意盎然的训练点; 2.创造有新意的教学手法; 3.设计有创意的教学思路; 4.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六、教学准备 1.《乡愁》课件(乡愁四韵MTV片段) 2.录制范读录音或范读录音(磁带) 3.比较阅读材料(《乡色酒》、《月之故乡》、《静夜思》)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模块:导入新课(2分钟) 乡情导入播放乡愁四韵MTV片段或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第二模块:诵读(15分钟) 1.播放录音。 2.展示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和节奏。 3.朗读。找四名男同学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并点评。 4.女同学朗读席慕蓉的《乡愁》。 5.默诵诗歌,想像两首诗的意象和意境。 6.师过渡总结。如果说余光中先生《乡愁》是一首悠长含蓄隽咏严谨的写意诗,那么席慕蓉的乡愁就更像一幅水墨画。 7.欣赏《乡色酒》。 8.生自由朗读体会。

乡愁诗两首习题精选

乡愁诗两首习题精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1.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选填恰当的一节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是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2.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手法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参考答案: 1.C2.A 《乡愁诗两首》分析思考题 1.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2.简要分析席慕蓉《乡愁》比喻的运用和作用。 参考答案:

1.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叠词,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2.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乡愁诗两首比较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课题:《逢入京使》《渡汉江》比较阅读课型:鉴赏·评论 课时:1 单位: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姓名:张会 上课日期:2014年3月17日

言浅意深话乡愁笔简情丰见真淳 ——《逢入京使》《渡汉江》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 《逢入京使》以本色的语言,质朴的形式,表达了游子深厚的思乡之情。写离乡之远,写思乡之悲,都极真切深挚。《渡汉江》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苦闷的感情。 这两首诗形象生动,意境深远。我们知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创造,凭借的是凝炼优美的语言,因此,诗词教学必须通过品味语言,启发想象,展开画面,分析形象,揣摩意境来寻求破解之策。其次是引导学生剖析关键词语,突出诗词的形象,善抓“诗眼”,识微知著,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根据自己合理想象,进行扩写。”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并当堂默写这两首诗。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品味诗词的方法。 3.体味两首乡愁诗的思想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反复诵读、化诗为文理解文章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3.通过比较鉴赏,体会两首乡愁诗的浓浓情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乡愁,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成千上万首诗表现的主题。有人说:“乡愁是袅袅的炊烟,转辗的石磨,老寨的明月,望夫石淌淌的眼泪。”也有人说:“乡愁是弯曲的山路,摇晃的小桥,雨打芭蕉传出蛙鼓虫鸣的诗韵。”边塞诗人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浓浓的乡愁无不折射出英雄诗人的边塞豪情和温情男子的柔美情思。 学习《逢入京使》 一、温情男子的柔美佳作(感受乡愁)(板书)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边塞之作,不但描绘了西北边境的奇异景色,描绘激烈的战争场面,表现将士们不畏艰苦的斗争精神,以及暗含着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不满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幕府生活和风俗人情,甚至还有表现思乡念亲的情怀。《逢入京使》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入京使”即奉命到京城长安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文/赵富良 上课班级:南京市郑和外校初二(9)班执教者:南京市郑和外校赵富良 师:我们中国有个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名字叫余秋雨。他说,很多外国友人都曾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推荐一个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只选择一个,你会推荐哪里?他说,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峡。 我想说的是,如果有同学问我,老师,请你向我们介绍一种中国最值得欣赏的文学体裁,只介绍一种。我相信,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诗歌,中国的诗歌艺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 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生活中,当我们吃饭时不小心浪费了一些粮食,我们的父母会敲敲桌子说,谁知盘中餐—— 生(集体):粒粒皆辛苦。

师:非常好。或者当我们在家里玩耍,浪费了时间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又会告诫我们说,少壮—— 生(集体):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再或者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又会教诲我们,欲穷—— 生(集体):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非常好,不必再举太多的例子,诗歌早已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分离不开。因为诗中有爱,诗中有恨,诗中有温暖的友情,诗中有温馨的亲情。然而,更让我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却是那些带着忧伤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高峰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书上的两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我们先来看一幅画面。(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师:“乡愁”,当我们轻声朗读这两个字的时候,当我们在课前预习这两首诗歌的时候,心中是否会油然而生一种情感?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淡淡的怅惘和迷茫。 生:我感到一种忧伤。 师:很好,这正是诗人在诗歌中所着力营造的一种意境之美,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境产生呢?诗歌又是怎样在字里

【教学设计】鉴赏_评论《乡愁诗两首_渡汉江》(北师大)

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 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 《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是宋之问(一说是李频),从泷州(今 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教学目标 __________ J干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品读,体会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 —-----------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2.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课前准备 ——---------------- 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一、作者简介: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 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 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 人之一。 二、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岭外:今广东省一带。怯:畏缩、胆怯。 三、指导朗读: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四、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

《乡愁诗两首》综合资源

《乡愁诗两首》综合资源 ●课文说明 一、背景说明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在两位诗人的其他许多作品中,都弥漫着乡愁情绪。如余光中的: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舟子的悲歌》)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 我是神经导电的大陆/饮尽黄河水也不能解渴/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死去/还吸收,还呼吸雷雨的空气/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

我我是中国……(《敲打乐》) 席慕蓉的诗中也有不尽的乡愁: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归故乡(《出塞曲》)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长城谣》)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 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吧/在风沙的路上/要护住心中那点燃着的盼望/若是遇到族人聚居的地方/就当作是家乡……从斡难河美丽的源头(《祖训》) 二、诗歌解读 1.余光中的《乡愁》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