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优秀教学设计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乡愁》为主题,涉及课文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知识串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家乡。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家园。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学习法2. 形象思维法3. 问题导入法4.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流程1. 教学前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现在的环境状况,掌握自己乡村情况了解之后,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示乡村环境的真实面貌,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和局部的认识。
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逐项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所在的乡村环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2. 课堂教学讲解环节(1)问题导入型:通过问题嵌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让学生分享个人脑海中乡愁的形象。
(2)讲解环节:将记叙文《乡愁》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并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以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3)知识串讲环节:在讲解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章。
可以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加以串讲,从而促使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感受更丰富。
3. 重点难点突破环节(1)结合实物示例进行问题导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通过形象思维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图片化处理,这样可以在美化学习过程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
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进行应用,从而去发掘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义。
04《乡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04《乡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4课乡愁1.朗读诗歌,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3.感受本诗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1.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3.感受本诗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并理解其作用。
1.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2.感受本诗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新课导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___——[唐]崔颢《黄鹤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___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现代的诗人是怎样描写“乡愁”的呢?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教师可以简单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一枚()邮票()窄窄()坟墓()海峡()邮票:____海峡: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听诗歌范读,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
2.自由朗诵,同桌之间交流:这首诗应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3.从标题来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从内容来看,这首诗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活动内容】5.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本诗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梳理本诗中运用的意象,同桌之间交流: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每一种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设计意图】理解本诗中运用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乡愁》优秀教案(附板书)

乡愁1.熟读背诵这首诗,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重点)2.理解诗歌意象,感受涌动的激情。
(重点)3.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1课时一、新课导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异乡人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到诗人那绵绵的思念。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生于南京,后移居台湾,与大陆隔绝40余年。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本诗选自《白玉·苦瓜》,因本诗而有“乡愁诗人”的美誉。
2背景链接(见PPT)3 生字注音窄.窄( zhǎi )坟墓.( mù)矮.矮(ǎi )浅.浅( qiǎn )海峡. ( xiá ) 一枚.( méi )□4朗读训练(1)初读,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投影诗的节奏和重音,学生对照并纠错。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的/邮票../是一枚/小小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的/船票../是一张/窄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的/坟墓..../是一方/矮矮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的/海峡../是一湾/浅浅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听范读,感受诗的情感表达。
(4)再读,学生根据范读体验齐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理清本诗的思路,找出此诗的线索(时间线索、情感线索)。
【点拨明确】时间线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情感线索:思念母亲——思念爱人——怀念母亲——思念故乡。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诗两首》(指定两首,如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
分析并掌握每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理解乡愁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乡愁的情感表达。
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乡愁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乡愁诗两首》。
分析每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难点:深入理解乡愁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韵律欣赏。
将乡愁的情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准备《乡愁诗两首》的文本和相关的作者介绍资料。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词汇。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如诗歌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诗歌中的表达。
2. 诗歌学习(15分钟):分别介绍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朗读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愁的情感表达。
3. 诗歌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家乡的景色、亲人的离别等。
4. 写作练习(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乡愁诗歌,写一篇简短的评论,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和意象的理解。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想象,运用乡愁的情感进行写作。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回顾乡愁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韵律欣赏。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学生对《乡愁诗两首》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包括对乡愁情感的理解和运用。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思乡曲》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大部分是内宿生)给学生谈谈想家的感觉,并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试读,体会感情。
注意:朗读中应紧扣哪个词语来表现呢?1、小组交流划分节奏,标记重音。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3、学生自由诵读,再次体会感情。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以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之情为主旨,描绘了乡愁的沧桑和凄美。
以下是一份优秀的《乡愁》教案,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乡愁》,了解余光中的创作背景、主题和特点;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解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乡愁》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
2.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与技巧,分析和理解诗中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一段关于故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思考。
2.课文讲授:(1)讲授余光中的创作背景和《乡愁》的主题。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解读诗歌的内容和寓意,引发学生对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思考。
3.学习技巧:(1)分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形成团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
(2)口头表达: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运用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产生的影响。
5.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阅读进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和解读诗歌,评估其对诗歌的领悟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评价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乡愁的感知与理解。
3.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拓展阅读,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能力。
五、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欣赏其他的优秀诗歌作品,培养其对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与理解。
3.推荐学生了解余光中的其他名著和诗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的世界,感知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范本两篇引导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我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很多着名的思乡诗,而在现代,也有这么一首着名的诗,描写了海峡对岸的同胞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这句将整首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加以升华,从思念母亲、妻子上升到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将台湾海峡同胞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作为老师,要怎么教授这节课,才能让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乡愁》优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教师补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诗》优秀教学设计
《乡愁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
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朗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
四、分析《乡愁》(余光中)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
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五、从思念的内容、思念的时间长度、思念的程度三方面把这首
诗与李白、王维他们的乡愁诗进行比较。
李白王维崔颢余光中
思念的内容:亲人、家乡、亲情祖国、民族
思念的时间:片刻、偶而某个时段整个一生且不断加大加深
思念的程度:思而不愁,愁而不哀因家国分离而极度的悲哀
分析:李白,叙述望月思乡的过程,以举头,低头两个动作来表达牵肠挂肚的思念,但是并非思而愁,愁而哀,因为他们的离乡背井并非民族的分割和国家的可望不可归,因而所生的乡愁也并非极度的悲哀。
而余光中,他的乡愁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顺序来写,在广远的时空中,这中乡思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加大,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深。
余光中自己也认为他的乡愁应是对整个地理的、历史的,包括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他长期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正如另一个台湾诗人蒋勋所写一首诗一样:岛屿,岛屿,它是大陆的弃婴它是海洋的孤儿这里面饱含了漂泊者的心酸,这是一种有家归不得的海外游子的不尽的乡国之思。
是个人的离合悲欢延伸而成的祖国之爱和民族之恋,蕴涵了结束民族分裂、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期望。
六、分析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
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