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文《现代诗首》《乡愁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诗两首》的内容。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和细节,进行解读和赏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学素养。

感受诗人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情厚意,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教学文本:《乡愁诗两首》(包括《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相关资料:关于诗人王之涣和杜甫的背景介绍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人王之涣和杜甫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3 分析与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可以是绘画、写作或其他形式。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考试或作业的形式,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通过创作展示,展示对诗歌意境的领悟和表达能力。

4.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展示,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学文本:《乡愁诗两首》相关资料:关于诗人王之涣和杜甫的背景介绍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绘画工具和材料,用于学生的创作展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预习活动学生预习《乡愁诗两首》,了解诗人王之涣和杜甫的背景。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诗歌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2024年语文教案-《乡愁诗两首》教案

2024年语文教案-《乡愁诗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诗两首》。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描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登鹳雀楼》、《静夜思》等古诗,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2)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乡愁诗两首》。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5.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范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诗歌的背诵。

(2)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拓展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乡愁诗两首》。

2. 辅助材料:相关古诗文选篇、诗歌鉴赏书籍、多媒体课件。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乡村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诗两首》;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情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情感意义,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乡愁诗两首》是余光中的代表作,通过描写乡愁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诗歌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2.2 学情分析: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家乡和亲情有着深刻的感受;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记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乡愁诗两首》。

3.2 学习诗歌: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老师讲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3 分析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老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诗歌:让学生根据学习的《乡愁诗两首》,自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思念。

5.2 分享和展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作进行分享和展示,互相交流和欣赏;老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老师示范如何分析和欣赏诗歌,让学生跟随学习。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诗两首》(指定两首,如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

分析并掌握每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理解乡愁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乡愁的情感表达。

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乡愁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乡愁诗两首》。

分析每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难点:深入理解乡愁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韵律欣赏。

将乡愁的情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准备《乡愁诗两首》的文本和相关的作者介绍资料。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词汇。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如诗歌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诗歌中的表达。

2. 诗歌学习(15分钟):分别介绍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朗读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愁的情感表达。

3. 诗歌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家乡的景色、亲人的离别等。

4. 写作练习(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乡愁诗歌,写一篇简短的评论,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和意象的理解。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想象,运用乡愁的情感进行写作。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回顾乡愁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韵律欣赏。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学生对《乡愁诗两首》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包括对乡愁情感的理解和运用。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诗两首》;(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了解诗人余光生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理解乡愁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故乡,传承地域文化;(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感情;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 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人余光生的生平介绍、《乡愁诗两首》的文本、相关乡愁主题的图片等;2. 学生预习《乡愁诗两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景色、事物等;(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

2. 诗歌讲解:(1)介绍诗人余光生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2)分析《乡愁诗两首》的结构、韵律、意象等,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3)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和主题;(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乡愁主题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故乡,传承地域文化。

6. 作业布置:(1)背诵《乡愁诗两首》;(2)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等。

语文教案-《乡愁诗两首》教案

语文教案-《乡愁诗两首》教案

语文教案-《乡愁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乡愁诗;(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乡愁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乡愁情感的独特魅力,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乡愁诗;(2)理解诗中的乡愁情感和意象;(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2)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乡愁诗,分享对乡愁情感的理解;(2)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两首乡愁诗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乡愁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2)让学生思考乡愁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情感的理解和写作特色的分析。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两首乡愁诗;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乡愁情感的理解和感受;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乡愁诗,分析其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了解学生对乡愁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资源1. 两首乡愁诗的文本;2. 相关乡愁诗的注释和译文;3. 诗人简介;4. 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相关资料;5.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乡愁》教案《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走近乡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课文《乡愁诗两首》教案范文三篇

课文《乡愁诗两首》教案范文三篇

课文《乡愁诗两首》教案范文三篇课文《乡愁诗两首》教案范文三篇篇一:《乡愁诗两首》教案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

训练实施过程:一、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人。

二、朗读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美,美在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⑥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⑦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以及结构相似的小节富有节奏美,这些又都有整齐美。

而量词枚、张、方、湾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用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慕蓉的《乡愁》。

四、迁移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第二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现代诗三首》《乡愁诗两首》教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第14 课《现代诗三首》2. 第16课《乡愁诗两首》二. 学习过程:《现代诗三首》(一)重点、难点:1. 熟读背诵课文,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理解诗中哲理。

2. 抓住联想和想象,把握意象,品味优美的意境。

3. 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

4. 品味诗的语言美。

(二)知识点拨:纸船——寄母亲1. 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福建长乐人,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她的许多作品抒写和歌颂了母爱,童心,友谊和自然,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2. 背景:《纸船》是作者1923年初夏,燕京大学毕业后乘船途经日本赴美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在漫长的旅途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继《惆怅》之后又叠船赋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3. 结构分析:第一节,写我叠纸船,抛纸船。

作者并非第一次出远门才有如此举动,叠纸船数量之多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

第二节,写所抛纸船的不同情况。

这些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的不可能,给人以悲观绝望的情绪,而这正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情怀。

第三节,展开想象,点明题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 主题: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它象征着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首深情的颂歌。

5. 写作特点:(1)这首诗构思新颖,采用托物言情的方法,感情抒发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以洁白轻盈的纸船为所托之物,有利于想象的展开。

(2)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表现手法,凭借具体的场景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

象征体和被象征的本体两者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

我是一条小河1. 作者: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河北涿县人。

他的作品多为抒情诗,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语言自然,感情细腻,旋律舒缓,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称他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出版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编著《法国文学简史》,译有《海涅诗选》《法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著有《杜甫传》。

2. 背景:《我是一条小河》这首诗选自冯至的第一个诗集《昨日之歌》,诗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抒情短诗,下卷是叙事长诗。

《我是一条小河》是上卷中的抒情短诗代表作,最集中体现了冯至诗歌轻柔婉美的抒情风格。

这首诗一般被当作爱情诗来读,写少男少女纯洁、执着,美好而略带忧郁的爱恋。

我们也可以理解得再宽泛些,比如,小河追求的执着与痴迷,可以理解成对理想追求的忧与喜。

3. 结构分析:第一节:“我”和心中的恋人“你”的邂逅,一见钟情。

第二、三节:“我”流过森林和花丛,给心中的恋人编织裙裳和花冠。

这里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以小见大,以动作表深情。

表达“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表现了由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到一个更深层次上。

第四、五节:“我”流入无情的大海,“我”和“我”给恋人编织的裙裳和花冠被击碎,温柔美丽的爱恋以“幻散”结束。

4. 主题:这首诗写的是偶然的邂逅所激起的缠绵爱情,以及这种情爱的无可奈何的消散。

诗人从哲理的高度去体验爱情,写尽了其中阴差阳错,写尽了这种悲剧的偶然和必然。

5. 写作特点:(1)《我是一条河》运用生动的比喻(暗喻)手法,“我”比作“小河”,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比作“大海”,“我”追求“你”的过程比作“小河”无奈地流入海而理想破灭的过程,这样写更加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情物融合,情境统一,并且给人以多义的理解。

(2)整首诗有一个大致流动的情节,像一首叙事诗,但事实上又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全诗从头至尾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喜与忧。

色彩1. 作者: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号友山,原名闻家骅,笔名闻亦多,闻一多。

湖北浠水人。

现代诗人、学者。

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倡导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

诗作充满着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时代精神。

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诗论《新格律诗》及学术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

2. 背景《色彩》选自《闻一多诗全编》。

诗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把生命的纸色彩化,具体化,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将其过程化,寓抽象于形象,赋予生命不同的色彩,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3. 结构及主题:第一节:写生活中的各种色彩通过人的直觉,使人具有的各种精神上的感受。

第二节:通过对具体生活现象的热爱,感受生活的意义,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全诗以寓抽象于形象中的写法,在生命与色彩,色彩与意义,生命与意义三者关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作者通过色彩阐述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那就是:生命本身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只有拥有赤橙黄绿等各种颜色,不仅有喜,也有忧,又仅有生也有死,才叫生命,才有意义,尤其是有了死亡,人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会更执着地追求发展,热情,忠义,高洁,希望,才能以正常的态度看待生命中的悲哀,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死亡。

4. 写作特色:(1)运用象征手法:七种颜色分别象征不同的生命意义,把非常抽象的生命过程和意义表述得具体可感。

(2)用词精心推敲,避免重复,着意进行变化,如“给”“教”“赐”“赠”“加”。

《乡愁诗两首》(一)重点、难点:1. 诵读课文,感悟诗的主题,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2. 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的意境美。

3. 体会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二)知识点拨:乡愁1. 作者:余光中。

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2. 背景:余光中祖籍大陆,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渴望统一,渴望早日结束人为的阻隔和多年来的分离之苦,因此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篇。

3. 整体感知:这首《乡愁》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以空间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还为这四个阶段各找了一个表达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巧妙。

这首抒情诗借具体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实物化了,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的愿望。

4. 写作特点:(1)托物寄情,将乡愁投射到具体的对象上。

(2)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问的重复的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乡愁1. 作者:席慕蓉,生于1943年,生于四川,现居台湾。

诗人,散文家。

她的抒情诗情柔缠绵,诗意浓郁,诗集有《画诗》《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

2. 背景: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所谓“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乌兰察布,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出生在那儿,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

面对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一种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3.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短诗,总共三节七行,却别出心裁,诗味隽永。

总之,这首诗是诗人在当下的时间状态下对过去的怀想,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是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一种喜悦,有一种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缠绵无期的思念。

这首诗运用奇特的比喻,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了一个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强烈的愿望。

4. 写作特点:(1)以形画情,以形牵情。

《乡愁》先将“故乡的情”比作“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再将“故乡的面貌”比作“雾里的挥手离别”。

后将“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全诗用三个意象,以形“画”情,意境深远。

(2)在思想意境深度的开掘上,这首诗不如前一首那样有明显的升华,但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对于那些两岸长期隔离,亲人不得团圆的人来说,照样能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所以它仍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 我从不/肯放弃了/一张纸B. 总是/留着——留着C.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D.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2. 下列句子重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A.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B. 红.给了我热情C.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D.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3. 冯至,原名,20年代的冯至,被鲁迅誉为“”,《》是奠定冯至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第一本诗集。

4. 《色彩》这首诗是对生命的探求。

诗人从生命与色彩,色彩与意义,生命与意义这三重关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请结合下面各诗句谈谈色彩包含的哲理。

(1)绿.给了我发展:(2)黄.教给我以忠义:(3)粉红..赐我以希望:(4)黑.还要加我以死亡: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中的”“生命”是指刚刚来到世界,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中的“生命”意思一样。

B. 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

C. 《色彩》是一首哲理诗。

但不以说教的形式出现,而是寓抽象于形象之中,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6. 按照课文原文填空:(1),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2)我是一条小河,,,。

二. 阅读理解:(一)阅读《纸船》,回答以下问题。

1. 冰心生于1900年,原名,擅长写与。

2. 简要回答“我”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的原因3. 关于《纸船》第三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一节采用了第二人称,用对母亲说话的口吻,倾诉了作者的感情,语气真挚动人。

B. 作者借寄托着女儿思念之情的白纸船儿驶入母亲梦中这一奇特想法,既表现女儿对母亲的爱,又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牵挂。

C. “含着泪”刻画出作者叠纸船时的神态,形象地表现出女儿寻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D. 纸船承载着作者的“爱与悲哀”,“爱”指的是对母亲的挚爱和思念“悲哀”是由于作者在赴美留学途中,面对茫茫大海,备感前途渺茫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