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我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大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三大改造的意义和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三大改造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三大改造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理解三大改造是如何改变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造案例,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教材、案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我国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大改造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过程。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然后呈现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造案例,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课围绕三大改造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指导依据设计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运
用史料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概况,使学生认识
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学生
生: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土 地买卖。
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 劳动生产率低下。
以国家对农业的改造迫在眉睫。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找出党和国家是怎样去解决遇到的这一 系列问题的,三分钟时间,并标注相关信息。 措施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阶段 (三步走 互助组→初级组→高级组)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 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 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 地获得解放。这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 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 1956 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材料三: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 主义改造,在 1956 年已基本完成。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空前高涨…… 可以确定的说,1956 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趋于全面高涨的一 年。生产和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 度的改善,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所有这些,都 为胜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毛泽东在 1956 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分组并讨论,得出结论,学 生代表展示。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三大改造完成使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起来,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 稳步增长,为一五计划的完成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人民的 建设热情高涨,说明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人民的 共同愿望,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全中国人民 的选择。 通过今天的学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工商业进 行改造,农业和手工业采取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 学生摘录本课板书 商业进行公私合营,到 1956 年基本完成,这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创业,其恢宏的气势、不懈的努力, 历练成为一种精神,指引国家乘风破浪。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第5课三大改造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歌曲《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史料1 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 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史料2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五、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五课三大改造(上课开始……)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1 三大改造的内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标志、意义。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吗?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生兴趣盎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二)互动探究、合作交流大屏幕展示三大改造首先从农业开始,的原因学生阅读: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
这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土改后,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就使土地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但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在此种情况下人民政府不得不与其进行多次斗争。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学生阅读师进一步引导: 时间:1954年方式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生:由个人所有,变为归集体所有 师展示图片 :公私合营: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赎买政策:”企业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就是赎买政策。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学生了解)(二)手工业的改造 师:三大改造完成从1953年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三大改造后: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短短三年,我国就完成了三大改造,其中难以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三大改造教案(张冬梅)

第五课三大改造(山东省肥城市石横中学张冬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主要讲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而“三大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两重任务之一,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对我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其主要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是国家资本主义,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因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将视频、史料等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以“资料展示——问题质疑——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为主体脉络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2、利用历史情景剧,制造历史氛围,让学生能身处历史中,深刻感受情境,更好的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同学们,我们上节课结束了第一单元的学习,随着第一单元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是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目标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生:(可能会摇头)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生:国家为什么要对这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国家又是怎样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生:改造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创举呢!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会怎么样?对我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_3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能力培养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我秉承以上新的教育思想,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设计本课教学活动。
本课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教师引导为助力,结合多媒体教学贯穿教学活动的各环节。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大改造》。
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了偏差。
“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了解三大改造的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2通过提出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初中历史三大改造教案

初中历史三大改造教案年级:初中主题:三大改造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
2.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2.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新编历史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3. 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概念,并了解三大改造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三大改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分析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展示讨论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设计小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理解。
2. 整理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写一篇文章探讨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2. 检查作业要求和时间。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内容。
2. 强调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内容、过程和历史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三大改造
知识点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知识点2 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知识点3 三大改造的意义、缺点
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知识点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主要是对________进行的改造(C)
①农业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④交通运输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但几年后国家就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C)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为了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
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D.为了推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随着工业化起步,为提高社会主义公有制水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子。
其中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C)
A.实行公私合营 B.完全没收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任意组合
知识点2 公私合营
4.《中国再次掀起公私合营高潮》一文指出,经济危机后释放的一揽子刺激经济政策还处于消化期,中国经济出现了新常态,从而催生了公私合营的高潮。
在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的浪潮”是指(A)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手工业合作化
C.农村合作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山东临沂某校打算举办一期“图片凝固历史”的展览,右图是窦艳萍同学提供的一幅图片,该图片反映了我国某行业的公私合营情况,你知道它出现在(C)
A.土地改革期间
B.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C.三大改造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知识点3 三大改造的意义、缺点
6.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D)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7.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
(1)图一反映的是1953—1956年我国农业经济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农业发展状况如何?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当时中国农业总产值逐年提高,发展速度较快;原因:国家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2)图二中北京崇文区手工业者在踊跃地递交什么登记申请表?
答: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图三中这张公私合营企业私股领息凭证反映了国家对哪一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这个凭证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在对这一行业进行改造过程中实行了怎样的政策?
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
(4)上述三幅图片反映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何时基本完成的?它的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答:是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的。
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邓小平曾说:“我们对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是剥夺的政策,所以中国消灭资产阶级,搞社会主义改造,非常顺利,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受任何影响。
”当时中国对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B)
A.实行股份制 B.赎买政策
C.廉价收购 D.无偿没收
9.“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
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
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D)
A.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土地改革,使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志愿军凯旋
D.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14日上午,中共上海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决定采用北京的办法,加快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争取在七天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
1月21日,上海举行了欢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会和游行。
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材料三: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92.9% 7.1%
工业总产值100% -
商品零售额95.8% 4.2%
(1)根据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我们国家开展了什么运动?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答:三大改造运动;建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对资本家手中占有的生产资料主要采取什么措施?材料二中上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
答: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说明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当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这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在何时基本完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答:1956年底;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1.(济宁中考)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与“1956年”“制度初建”“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A)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中共八大召开
C.“一五”计划完成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2.(泉州中考)1954—195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发生变化(见下图)的主要原因(B)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社的推动
C.“大跃进”的发动 D.人民公社化的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