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牛庄-六户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排烃通道及证据

合集下载

东营凹陷低渗透油藏分布规律及储层改造效果

东营凹陷低渗透油藏分布规律及储层改造效果

收稿日期:2008-08-04;改回日期:2008-08-21作者简介:苏国英(1973 ),女,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地质勘查专业,长期从事测井二次解释与储量研究工作。

E -mail:s uguoyi ng@ 。

文章编号:1008-2336(2008)04-0021-05东营凹陷低渗透油藏分布规律及储层改造效果苏国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摘 要:东营凹陷2001年之前探明的低渗透油藏主要分布在洼陷带、中央背斜带及北部陡坡带,以沙三段深水浊积扇及沙四段滨浅湖相砂岩滩坝、扇三角洲前缘等沉积体系为主。

油藏类型主要是岩性油藏,其次为构造 岩性复合型油藏。

低渗透油藏以中深层、常压~超高压、低产、中产为特征,多为特小型、小型油藏,储量丰度为低丰度~特低丰度。

低渗透油藏的探井试油过程中,经历了从酸化逐步到压裂的技术发展过程。

统计探井的试油效果表明,沙四段碳酸盐含量较高的砂岩低渗透油藏,酸化效果较好;黏土含量较高的沙三段低渗透油藏,压裂效果较好。

关键词:东营凹陷;低渗透油藏;分布规律;酸化;压裂;储层改造中图分类号:T E122.3;T E348 文献标识码:A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ing effects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in Dongying DepressionSu Guoying(Geological Scientif ic Resear ch I ns titute ,SI N OPEC Shengli Oilf ield Comp any ,Dongying 257015)Abstract:T he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LPR)proved before 2001in Dongying Depression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depression,central anticline,and northern steep slope.The main sedimentary systems of LPR are deep w ater turbidite fan in Es3,shore sand beach bar and fan delta front in Es4.The main types of LPR are lithologic reservoirs,follow ed by structural lithologic reservoirs.The features of LPR are middle -deep burial depth,atmospheric -extra high pressure,low -middle yielding ,min-i small scale,low abundance,and etc.The oil testing of LPR in exploration w ells experiences a process from acidification to fracturing.Good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from acidification in sand LPR with high carbonate content in Es4,while g ood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form fracturing in sand LPR with high clay content in Es3.Key words:Dongy ing Depression;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reservoir distribution;acidification;fractur -ing ;reservo ir transforming截至2001年底,东营凹陷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48 108t,其中,低渗透油藏(空气渗透率<50 10-3 m 2)[1]14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38 108t,占11.6%。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源特征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源特征
3 胜 利 油 田 井下 作 业 二 公 司 , 东 东 营 2 7 5 ) . 山 5 0 5
摘要 : 古近 系沙河街组是东营 凹陷胜坨地 区最重要 的储集 层段 。利用岩 心观察 、 描 电镜 、 心分析化 验资 料和地 扫 岩 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 街组沉积特征 及其油气 源特征 进行 了研究 。结果表 明 , 东营 凹陷北部 陡坡带 发育不 同成 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 , 在平面上沿胜坨 北部陡 坡带呈 裙带状 分布 , 优质 储层 主要发 育在 中扇辫状水 道砂体 中。 胜坨地区各类砂 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 的双重控制 , 形成 了在平 面上 由下 降盘 、 断裂带到上 升盘依次 分 布岩性油气藏 、 造油气藏 、 构 地层型油气藏 。油源对 比结果表 明 , 深层沙 四段岩性 油气 藏和部分 沙三中 上构造 岩 性 油气藏 中的原油来 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 。胜北断层上升盘 的地层油藏 中 , 以低成熟 稠油为 主, 生物 标志物体现 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 ; 在下 降盘沙 三段 储层中的原油来 自沙三下 烃源岩 , 中一浅层 ( 沙三中一沙二 ) 有大 量原油来 自 于沙三和沙 四段烃源岩 的成熟混源油 。油气 主要 的运移通道是储 集性砂 体和断层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 O卷 第 6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 fChn ies y o erlu o ra iaUnv ri fP toe m o t
Vo . O No 6 13 . De . 0 6 c2 0
g o p o he g u e i n i ng i e e s o r u fS n t o r g o n Do y ng d pr s i n

东营凹陷泥岩裂缝的特征成因与油气富集

东营凹陷泥岩裂缝的特征成因与油气富集

岩裂 缝油气 藏 的发 现 , 中东 营 凹陷 是 泥岩 裂 缝 油 其
气藏 发现较 多 的区域 之 一 , 因此 确 定 东 营 凹 陷泥 岩 裂缝 的特征 成 因对 该 区泥岩裂 缝油气 藏 的下一 步勘
探具有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毫米 到几 毫米 , 缝 中大都被方 解石 充填 , 裂 方解石 脉
营 凹 陷南 部缓 坡 的 上倾 方 向和 西部 隆 起 区 , 时垂 向差 异 载 荷 对 东 营 凹 陷第 三 纪 以来 的 裂 缝 活 动 有 重要 影 响 , 同 裂
缝 的 发 育 为 油 气在 烃 源岩 中运 移 和 聚 集 提供 了有 利 的 运 移 通 道 和 储 集 空 间 。在 裂 缝 中, 气 运 移 阻 力较 低 , 压 油 在
焦 婷 婷
( 国 石化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地 质科 学研 究 院 , 东 东 营 2 7 1 ) 中 山 5 05
摘要 : 泥岩 裂 缝 油 气藏 在 中外含 油 气 盆地 中均 有 发 现 , 并且 泥岩 裂 缝 作 为 一 种 隐 蔽 输 导 体 系 , 来 越 受到 广 大 学 者 越
后 顺 层 理 面裂 开 , 电 镜 下 观 察 , 厚 小 的 5 在 层 0微 米 左 右 , 岩 石 的 横 切 面 看 , 层 与 层 之 间 存 在 大 量 的 从 在
层 问缝 。这些 裂缝 的特 征成 因表 明该 区泥岩 裂缝 主 要与构 造作用 、 岩浆 活动及 差异 压实作 用有关 。 泥岩 裂缝 的 成 因或 多或 少 都受 构 造应 力影 响 。
的重 视 。从 东营 凹 陷 裂缝 的特 征 成 因 出发 , 照 裂 缝 与 岩 层 层 面 的 空 间关 系, 为 垂 向 裂 缝 、 向裂 缝 和 水 平 裂 按 分 斜

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成熟度评价

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成熟度评价

Ma 0 8 y20 Vl. 3 N 3 0 2 o. 1
文章编 号 :6 30 4 2 0 )30 1.5 17 —6 X(0 8 0 .0 20
东营 凹 陷有效 烃源 岩成 熟度 评价
Ass et fh r a m t i te f cv doa ̄n Ol csn og ̄ D p so s s n e h m l a ry f h ete yr r U e ok iD ny em o t t e u to e ih c S 'r c er s n ei
效烃源岩样 品进行 F MM 分 析的基础上 , A 结合前 人的 F MM 分析 结果 , 2套有 效烃 源岩 的成熟度 A 对 重新进行 评价 .
中图分类 号 : E1 2 1 3 T 2 . 1 文 献标识码 : A
东营凹陷是济 阳坳陷东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 是胜利 油 田勘 探程 度较 高 , 气 资 源较 丰 富的 一个 油 凹陷… 有研 究 成果 [5揭示 东 营 凹 陷 的 油 主 要 来 1. 2] - 源于 沙三段下 亚 段一沙 四段上 亚 段 烃 源岩 , 明沙 说
深度段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 V o仅为 03 %左 R .5 右 , 质体 反射 率 V o等 于 0 5 %所 对应 的深 度 镜 R .0 段 为 250 35 0m. 暗 示东 营凹 陷 2套 有效 烃 0 - 0 这
源 岩的镜 质体反 射率 存 在 明显 的 抑制 作 用 , 能真 不
重要的意义. 前 , 目 对于镜质体反射率存在抑制的烃 源 岩成熟度评 价 的有效方 法为 F MM f oecne A l rsec u a eai f lpemaea ) l rt no t l crl 技术 9, t o mu i s l 并且 已得 到

东营凹陷油气分布特征

东营凹陷油气分布特征

东营凹陷油气分布特征东营凹陷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内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一个受陈南断层控制、总体呈“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也是我国东部断陷盆地油气最丰富的凹陷之一。

该凹陷油气藏类型丰富、油气资源量大,但勘探程度不一。

2007年东营凹陷南部发现三级储量累计超过1.6×108t,但南坡带仍有大片勘探空白区,沙四上滩坝砂体和沙四下红层均是缓坡带勘探程度较低的层系。

2006年钻探的陈官庄官126、127、王66等井在沙四下获得较高产工业油流;2007年钻探的王664、官119井又获得成功,上报控制储量908.5×104t。

东营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近年更是屡见突破,已探明滨南油田滨425块、梁家楼油田梁4块、梁112块,以及正理庄油田高89块等区块。

据最新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表明东营凹陷剩余资源量约为20.91×108t,对于东营凹陷南部而言,目前剩余资源量达11.36×108t,约占东营凹陷剩余资源总量的57%,充分展示了东营凹陷南坡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南坡主要包含缓坡带及洼陷带,其中洼陷带是凹陷长期性的沉降中心,发育了由盆内坡折控制形成的规模宏大的三角洲—浊积扇沉积体系;缓坡带地层平缓,发育一系列盆倾断层以及由缓坡断阶控制形成的冲积扇—低位三角洲—滩坝砂体系。

在上述构造与沉积体系的控制下,在东营南坡发育了各种类型、规模不等的油气藏。

但有关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研究还有待深入,如南坡不同断裂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其油气赋存的部位也不同;成藏期成藏条件的定量匹配条件直接关系到油气能否成藏;滩坝砂体成藏是“倒灌”式还是侧向运移成藏;油气成藏过程的精细研究还不够。

因此,深入开展南坡油气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定量恢复油气成藏期成藏地质条件,再现油气成藏过程,深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建立南坡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模式,形成一套陆相断陷盆地典型油气藏解剖、油气运移与成藏过程定量分析与预测方法,对于系统总结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分布特征、探讨油气成藏机理、预测与评价有利勘探区、指导油田勘探实践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东营凹陷底层及层序地层特征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属于济阳凹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凹陷内古今系地层沉积厚度超过五千米,主要由湖泊成因的砂岩和泥岩组成。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孔店组(Ek)、沙河街组(Es)、东营组(Ed);新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第四系发育有平原组(Qp)。

一、古近系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构造演化中发育了5个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局部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相当于地震标准层TR(前古近系基底与古近系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7(沙河街组四段与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6'(沙河街组四段与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2(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与下亚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1(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图1),由此将东营凹陷古近系分为4个二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东营组。

(一)孔店组(Ek)孔店组呈角度不整合主要覆盖在中生界之上地层年龄65Ma,其中凹陷西部的临商地区孔店组之下是下白垩统,凹陷北部是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凹陷中部以及与东营凹陷的过渡地区,孔店组主要覆盖在古生界之上,局部地区在太古界之上。

处于盆地初始缓慢沉降时期,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相均有发育,凹陷中央发育烃源岩和大套膏盐岩;形成于早期初始裂陷构造演化阶段,处于湖泊、河流冲积扇沉积环境。

其中,孔店组二段以砾岩、泥岩互层分布为主,发育湖相暗色泥岩沉积,夹杂轴页岩和碳质泥岩,目前认为孔店组地层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的深层,;孔店组一段砂岩和碳质泥岩广泛分布。

孔店组层序在东营凹陷分布范围较广,在地震剖面上较易识别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这两个面将孔店层序划分为地震反射特征明显不同的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二)沙河街组(Es)沙河街组又进一步细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

其中,沙四段主要分布膏岩、泥岩和少量白云岩,地质年龄50.5Ma。

湖相烃源岩排烃差异性模拟研究——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为例

湖相烃源岩排烃差异性模拟研究——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为例
究 , 次在 原有 实 验结 果 的基 础 上对 排 烃 进 行 此
了对 比分 析 , 样 品 分别 代 表 了沙 三 段典 型 的烃 3个 源岩 , 地化 特征 如表 1所示 。钟参 1—1 块状 泥岩为
收 稿 1期 20 0 3 0 9— 9—0 ; 回 日期 20 8改 09—1 0—2 2。 作者简介 : 张守春 , , 男 高级工程师 ,93年毕业于 中国地质大学( 19 武汉 ) 地球化学与勘查专业,04年获西北大学地球化 学专业硕士学位 , 20
育, 岩石在 处理 过程 中易分 散 , 有机碳 含 量高 。样 品
烃~芳烃产率 渐有升 高;5 %液态油 产率达 到峰 30
值 , 烃一 沥 青 质 、 烃一 芳 烃 产 率 也 均 达 峰 值 ; 非 烷 40C 态 油产率 下 降 , 烃一 沥青质 产率 下 降幅度 0  ̄液 非 尤 为 明显 , 烃一芳 烃产 率 也呈 下 降 趋势 但 在 液态 烷
烃源 岩排烃 是 油气 成 藏 的一 个 重要 环节 , 其 对 机理 已进行 了大 量 的研 究 。早 期认 为上覆 压实作 用 导致烃 源岩 排 出烃类 和 水 , 前 提是 要 达 到 临界 含 其 烃饱 和度 … 。 随着 对 高压 体 系 与成 藏 之 间 关 系 研 究 的不 断 深 入 , 以微 裂 缝 为 通 道 的幕 式 运 移 方 式 逐 渐 占主 导 地 位 J 张敦 祥 曾认 为④, 东 营 凹 陷 。 在 210— 0 m蒙脱 石 的伊 利 石 化 引起 大 量脱 水 及 0 27 0 孔隙 体积 的剧变 与该 区烃源 岩开始 生成烃 类 阶段 恰
明显增大。 各种原因形成 的微层理和微裂缝是油气运 移的优势通道 。3类烃源岩 的排烃 效率 明显不 同, 与烃源 这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_张林晔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_张林晔
2003 年 6 月
石油 勘探与开发 PET R OLEU M EX PLORA T IO N AN D DEVELOP M EN T
文章编号: 1000- 0747( 2003) 03-0061- 04
V ol. 30 N o. 3 61
东营凹陷油源特征分析
张林晔1, 蒋有录2, 刘华2, 谭丽娟2, 张乐2
Es4
0. 95~ 2. 7 1. 6~ 5 1. 4~ 7 1. 4~ 3
0. 8~ 1. 1 0. 65~ 1 0. 3~ 1. 2 0. 7~ 3. 7
0. 31~ 0. 36 0. 2~ 0. 35 0. 2~ 0. 5 0. 22~ 0. 41
牛庄
Es3
1~ 1. 9
1. 2~ 2. 3
0. 43~ 0. 48
前人对东营凹陷石 油地质特征已有较多研究, 但 对油气具体源区尚缺乏系统分析。为了查明已发现油 田的油气来源, 为东营凹陷进一步滚动勘探提 供理论
图 1 东营凹陷油田分布图
依据, 进行系统的油( 气) 源研究十分重要。
2 烃源岩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东营凹陷共有 6 套烃源岩系, 即上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中生界和古近系的孔店组 ) 沙四下亚段、沙四 上亚段、沙三段、沙一段。由于只发现了来自沙四上亚 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原油, 因此笔者认为东营凹陷只 存在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两套有效油源岩[ 1] 。
0. 3~ 0. 34 0. 51~ 1. 11 0. 36~ 0. 46 0. 43~ 0. 46 0. 53~ 0. 55
0. 51 0. 19~ 0. 45
Pr/ Ph
代表井 样品数 原油类型 来源洼陷
0. 37~ 0. 6 广 6-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如 烃 源 岩 样 品 中 干 酪根 网络 分 布连 续 , 按 照 Hu n t ( 1 9 6 7 ) 确 定 的 ,
高有机质丰度和转化率 的 E 如 烃源岩存在通过干酪根网络的排烃机制 。
岩 。沙 四 上 为 半 深 湖 沉 积 , 有机 质 丰度 在 2 9 / 6 ~
1 1 之间 , 干 酪根 以 I和 Ⅱ 型 为 主 ; 沙 三 下 烃 源 岩 主要 以深 灰色泥 岩 、 褐灰 色油 页岩 为主 , 内夹大 量 的
薄层 浊 积砂 的深 湖一 半 深湖 沉 积 , 有 机质 丰 度 比较
维普资讯
1 O 2 曹 地 质 学 报 A C T A G E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V F o e l b | 8 . 1 2 N 0 o 0 . 2 7
车 、 营 凹陷 牛庄一 六 户 洼 陷沙 河 街 组 三 段 下 亚段 烃 源 岩 排 烃 通 道 及 证 据
六 户 洼 陷 沙河 街 组 下 亚 段 ( 简称沙三下 ) 烃 源 岩 的 排 烃 通 道 进 行 了判 识 , 结果 表明 : ① 源岩内部的裂缝 ( 包 括 沿 层 理
面的 顺 层 裂 缝 、 与层理面斜交的裂缝和成岩收缩缝 ) 多被固体沥青所充填 , 且 充填 裂缝 的 方 解 石 脉 体 中存 在 大 量 发 亮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 , 说 明 裂 缝 充 当 了源 岩 排 烃 的 有 效 通 道 ; ②牛 2 4 、 牛8 3等 4口井 的 7 3块 与 烃 源 岩 互 层 的 薄 层砂岩样 品的 Q GF — E荧 光 强 度 值 绝 大 多数 大 于 1 2 0 p c ( 约 占 分 析 样 品总 数 的 7 8 . 6 ) , 仅 少 数 样 品 的 荧 光 强 度 小 于4 O p c , 说 明 大 多 数 薄 层 砂 岩 充 当 了源 岩 内部 烃 类 侧 向排 出 的通 道 ; ③扫描电镜和高分辨率 x — C T扫 描 结 果 显 示 ,
关键词 : 初 次运 移 ; 裂缝 ; 干 酪根 有 机 网 络 ; QG F — E ; X — C T
源岩 排烃 因其 高 度 复 杂性 、 实 验 观察 的 困难 性 和其 在地下 相 态 的多 变 性 , 使 其 成 为 油气 成 藏 动 力 学 研 究 中的难点 和最 薄弱 环节 ( I e y t h a e u s e r e t a 1 . , 1 9 8 4 ; 田世 澄等 , 1 9 9 0 ; 李 明诚 , 1 9 9 4 ) , 有 关烃类 的排 出通 道 、 动 力 和方式 成 为石 油 地 质 学 家 长期 争 论 的 热 点 。 目前 关 于烃类 初次 排放 通道 的代 表性 观点 概 括 起来 主要 包 括 以下 几 种 :① 油 气 通 过 泥 岩 中 相 互 连通 的孑 L 隙 网络 排 出 ( B a r k e r , 1 9 8 0 ) ; ② 通 过 油 润湿的干 酪根 三 维立 体 网络 以扩 散相 形 式排 出 ( Mc Au l i f f e , 1 9 7 9 ) ; ③ 通 过 源 岩 自身 生 烃 增 压 产 生 的高角度 诱 导 裂 缝 排 出 ( S n a r s k i i , 1 9 6 4 ; Me i s s n e r , 1 9 7 8 ; Mo mp e r , 1 9 7 8 ) ; ④沿 着 泥 页 岩 内部 的层 理 面 排 出( 刘 庆等 , 2 0 0 4 ) 。可 以说 关 于 初 次运 移 的观 点 各 家说法 不一 , 那 么 油气 究 竟 是 以 上 述何 种 机 制 排 出, 还是在 几 种机 制 共 同作 用下 排 出 的呢 ?针 对 这 个 问题 , 本 文 以东 营 凹陷牛庄 一六 户洼 陷 ( 简称 牛六 洼 陷) 沙三 下烃 源岩 为研 究对 象 , 试 图通 过 岩心 和薄
高, 在 1 . 5 ~1 9 之间 , 干 酪根 以 I和 Ⅱ 型 为主 , 0 . 3 6 dR 。 d0 . 8 O ; 沙 三 中烃 源 岩 以灰 色 泥 岩 为 主, 有 机质 丰 度 多 数 小 于 1 。沙 三 中及 沙 三 下 为
主要 含油层 系 , 主要 储 集层 为一 系列 分 布 于 烃源 岩
页岩烃 源岩 的排 烃通道 进行 深入 剖析 。
1 区域 石 油 地 质 背 景
牛 六洼 陷是 济 阳坳 陷 内 的负 向 二级 构 造 单 元 , 其东 部 、 北部 及西 部与东 营 中央背斜 带 相临 , 南 部与
王 家 岗一 陈 官庄断 裂带 相接 , 形成 一 个南 北 界受 东 西 向 断裂控 制 的长约 4 0 k m, 宽约 1 5 k m 的似 菱 形沉 积洼 陷 。烃源 岩主 要 为沙 河 街 组 四段 上 亚 段 ( 简称 沙 四上 ) 和沙三段 , 以沙 四上 和 沙 三 下 为 主 力 烃 源
张 俊 , 庞 雄 奇 , 姜 振 学 , 陈 冬 霞 , 杜 春 国
1 )中 国石油 大学 教育 部石 油与 天然气 成藏 机理 重点 实验 室 , 北京 , 1 0 2 2 4 9
2 )中 国石油 大学 盆地 与油 藏研 究 中心 , 北京, 1 0 2 2 4 9
内容提要 : 通 过 岩 心 和薄 片 镜 下 观 测 、 包裹体荧 光分析 、 扫描 电镜 、 QGF - E和 x — C T 等 技 术 对 东 营 凹 陷 牛 庄
中的浊 积扇砂 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